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五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之《大同》考点精解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之《大同》考点精解《大同》《礼记》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大同:即人类的理想社会,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
按照儒家学说,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的时代。
本文是孔子参加鲁国的祭礼后,与弟子子游的一番谈话。
2.文章主旨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不满,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克己复礼”,重建“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
3.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礼”自然运行于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顺应自然;“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物质极大丰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小康社会“天下为家”,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
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以(礼)设制度”,“以立田里”。
社会治安,“城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4.正反对比本文以正反对比的方法凸显了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的不同。
表现在社会所有制和政治目的的不同,人事制度、人际关系的不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社会治安不同等方面。
通过对比,能够看出孔子对“大同世界”的强烈向往,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强烈不满。
5.排比修辞排比能够增强文章的说理气势。
文中多处使用了排比。
例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等。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香市》一、作家作品。
作者:茅盾。
茅盾生于1896年于1981年逝世,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
浙江桐乡县人。
他于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进入上海商务编译所,即开始了文学活动。
曾任《小说月报》主编,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瞿秋白等致力于推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展。
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矛盾的长篇小说《蚀》、《腐蚀》,中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面貌;特别是长篇小说《子夜》,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光辉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
散文集有《风景谈》、《白杨礼赞》等,均脍炙人口。
茅盾还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撰写理论批评文章。
他的理论批评文章大都写得明白晓畅,反映出他一贯坚持的为现实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
二、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记叙文,属记事散文。
《香市》发表于1933年7月,《中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上,1934年收入散文集《话匣子》,现编入《茅盾文集》第九卷。
作者在《故乡杂记》一文中说:“‘香市’就是阴历三月初一起,到十五日止的土地庙的‘庙会’式的临时市场。
乡下人都来烧香,祈神赐福,保佑蚕好,趁便逛一下。
”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传统“香市”昔盛今衰的对比描绘,从一个侧面形象而又深刻的反映了: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破产、萧条的情况。
揭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原因。
即: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反动军伐残酷剥削、压榨人民,表明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
四、层次段落。
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前4个自然段。
作者记叙了往昔香市的盛况。
文章开头先交待香市举办的时间,并特别点明:香市是传统活动。
接着交待了香市的参加者,主要是农民,也就是蚕农。
凡日子还过的去的农民,都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狂欢节”。
“借佛游春”四个字确切的说明了香市的性质。
作者交待这一点无疑是告诉读者:香市的盛衰正是农村情况的集中反映。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之《风波》考点精解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之《风波》考点精解《风波》鲁迅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本文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
短篇小说集《呐喊》的出版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2.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主要通过辫子的故事描写1917年张勋复辟的丑剧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个时代性的风波,以此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停滞与落后的面貌,表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愚昧、保守和精神上的麻木。
3.环境描写的作用本文开头两自然段使用了环境描写,揭示了一幅恬静的夏日农家晚炊的田家乐园景象,为下文的风波迭起起到铺垫作用。
4.“辫子”为线索情节线索对小说的结构有着重大作用。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是“辫子事件”。
小说所描写的发生在江南某水乡的一场风波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均是由“辫子事件”这个线索贯穿起来的。
5.七斤与赵七爷的性格特点七斤:是作品着意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是辛亥革命时代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七斤在鲁镇可算得上是一个见过很多世面的人,与一般老实本分的农民所不同的是,因为帮人撑船经常进城,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外面的世界,所以比别人见识要广。
但限于他思想、眼界的狭隘性,他所知道的时事也仅仅些乡问奇闻怪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等。
即使如此,他在众乡亲面前不免有些自鸣得意,这反映了七斤无知浅薄的一面。
七斤的主要性格特征是胆怯与愚昧。
他辫子被剪掉了,不是出于自愿的行动,而是被人强行剪去的。
革命只革去了他一条辫子,但没有使他思想上得到任何教育与触动。
辫子所体现的封建思想则仍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
所以当听到“皇帝坐了龙庭了”的消息后,他因没有了辫子,犯了皇法,加之受赵七爷的恫吓,内心开始胆怯,惶惶不安起来。
他似乎觉察到没有辫子的严重性,但仅仅垂头丧气,脑子里茫不过痛苦,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就索性采取麻木健忘的态度听之任之。
小说的结局是“皇帝不坐龙庭了”,所以,他又恢复了以往的神气。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①,与其所以失之者,能够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②,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③,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④;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⑤,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⑥!”庄宗受而藏之于庙⑦.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⑧,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⑨,函梁君臣之首⑩,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11,天下已定,一夫夜呼12,乱者四应,仓皇东出13,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14,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15,而皆自于人欤?①原:推究本源.庄宗:指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xù),李克用之子,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建都洛阳,国号唐.同年灭后梁,同光四年(926)兵变被杀.②晋王:指李克用,西突厥沙陀部首领,唐末因镇压黄巢农民起义有功,被唐王朝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后封为晋王.③梁:指后梁太祖朱温,公元907年至912年在位.朱温在唐乾符四年(877)曾参加黄巢起义,后叛变降唐,被任为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唐僖宗赐名“全忠”.朱全忠又参加镇压黄巢起义,封为梁王,他长期和李克用父子交战,曾企图谋害李克用,彼此结下世仇.天禗占四年(907)代唐称帝,改名“晃”,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梁.④燕王:指刘守光,其父刘仁恭原来是受李克用举荐成为卢龙军节度使的,后背晋归梁.公元909年刘守光被朱全忠封为燕王.⑤契丹:古民族名,曾建立辽国.这里指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即辽王朝的建立者辽太祖.李克用曾和耶律阿保机相会,握手约为兄弟,商定共同举兵击梁,但后来阿保机背约遣使和梁通好.⑥其:语气词,表示命令或希望的语气.乃:你.⑦庙:指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即下文的“太庙”.⑧从事:官名,原指三公及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官属.少牢:祭品,古代祭祀,牛、羊、豕各一,称太牢;只有羊、豕而无牛,称少牢.告庙:到宗庙祷告.⑨系燕父子以组:后梁乾化元年(911),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李存勖派兵攻燕,生擒刘守光及其父刘仁恭二人,并用绳索捆绑送到太庙祭灵.系:捆绑.组:原指丝带或丝绳,这里泛指绳索.⑩函梁君臣之首:后梁龙德三年(923)十月,李存勖领兵攻梁,梁末帝朱友贞使其部将皇甫麟把他杀死,然后皇甫麟也自杀了.李存勖攻入汴京,把他们的头装入木盒,收藏在太庙里.函:这里用作动词,用木匣装来.11仇雠(qiúchóu):仇敌.二字古时不同音,但字义相近,故常连用.12一夫:指皇甫晖.后唐同光四年(926),李存勖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一时人心浮动.军士皇甫晖等作乱,攻入邺都(今河南安阳).13仓皇东出:皇甫晖等作乱后,李存勖命令元行钦实行讨伐,但久而无功,于是又派李存勖的养子李嗣源率兵讨伐,李嗣源到邺都后,也叛变了,李存勖只好从洛阳前往汴州(今河南开封一带).14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李存勖到汴州时,李嗣源早已进入汴京(今开封市),李存勖眼见诸军离散,十分沮丧,面对随行臣属元行钦等人痛哭流涕,这时诸将都相顾号泣,并拔刀断发,对天发誓,表示誓死效忠后唐.15抑:或是.本:考察.《书》日:“满招损,谦得益.”①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②,自然之理也③.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④,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⑤,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⑥,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①满招损,谦得益:语出。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点精讲(3)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点精讲(3)
《秋水》(节选)
——《庄子》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庄子
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
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散文是先秦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多采
用寓言形式。
2.文章主旨
在无限的宇宙中,个人的理解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有限的。
在客观上,这个主旨给今人的启迪是学无止境,理解
无止境,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3.寓言说理
《秋水》一文通篇采用了寓言的方式说理。
文中的主要人物北海
若和河伯是庄子虚构出来的神话人物。
北海若是庄子思想的化身。
文
章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
章的文学性。
4.比喻论证
在论证上,多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
在论述一个人的理
解不可能超越其生存环境的限制时,连用了“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这是将同一类型的比喻集中在一起比较论证。
又如论述人
的理解十分有限这个问题时,连用了几个比喻:“计四海之在天地之
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等。
也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如将“曲士”与已自知浅薄的
河伯对比。
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道理表现得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之《米龙老爹》考点精解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之《米龙老爹》考点精解《米龙老爹》莫泊桑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本文是19世纪后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
莫泊桑是19世纪后期法国的小说家,有“短篇小说”之美名。
2.故事背景小说主要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是改变19世纪后半叶法国历史命运的一场战争,也是莫泊桑一生中所参与的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
普法战争最后以法国的失败、以割让国土(阿尔萨斯和洛林)和赔款而宣布结束。
这个事件给予法国人民族自尊心以重创,从此也削弱了法国的国力,更埋下了德法两国不和与仇视的宿怨。
而普法战争也给莫泊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为亲自经历这场战争的人,莫泊桑对于普法战争期间法国人民抗击德国普鲁士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法国上层资产阶级怯懦、畏敌如虎、明哲保身、卖国求荣的卑鄙行径都有较深的理解。
出于崇敬和愤恨,他写下了9篇相关普法战争的短篇小说。
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有《羊脂球》和《米龙老爹》。
3.倒叙笔法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式,先交代米龙老爹的殉难结局,向读者设置一系列悬念,为小说的情节发展作一铺垫,然后再以追忆的方式叙述米龙老爹在普法战争期间孤胆杀敌的原因及其复仇的整个过程,突出小说的爱国主义主题。
4.主题思想小说描述了普法战争中法国诺曼底地区一个普通农民为报家仇而孤胆杀敌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敢于反抗侵略者的农民英雄形象,表现出法国下层社会劳动人民为保护民族和个人利益不畏强敌、英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5.人物性格米龙老爹是一个智勇兼备、坚强不屈、具有反抗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农民英雄形象。
他的性格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具有机智、勇敢的品格。
他外表上看起来木讷、矮小、傻憨和顺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十分朴实的本分农民。
他以木讷、傻憨的农民式的外表来迷惑敌人,而真正潜藏于其中的是超人的勇敢和非凡的智慧。
他因幼子被普军枪杀、家庭财产被掠夺而萌生复仇之念。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之《炉中煤》考点精解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之《炉中煤》考点精解《炉中煤》郭沫若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本诗选自郭沫若诗集《女神》。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诗人和戏剧家。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在东京组织了创造社。
2.托物言志诗人在作品中,托物言志,借吟咏炉中煤为表达对“年青的女郎”的情爱而燃烧,来抒发爱国主义激情,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思念祖国,以及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
3.修辞方法《炉中煤》在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来塑造生动鲜明的形象,表达诗人的爱国激情。
诗中,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是诗人热恋和追求的对象,用燃烧的“炉中煤”来自喻。
通过这个组形象来生动地表达诗人对新生祖国的恋情。
全诗的独创性在于诗人富于诗意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力:他通过炉中煤向心爱的姑娘倾吐内心的爱慕之情来表达诗人对祖国火热的爱国情感,在诗中,作者赋予“炉中煤”以人格,他能思念、能感受、能爱恋、能向他人倾诉心声,这种比拟方法的使用使诗人找到了恰当、含蓄的宣泄方式,使诗人对祖国的爱和思念变得更具体、更形象、更亲切自然。
4.反复咏叹《炉中煤》是一首形式齐整、音韵规则的抒情诗。
全诗共四节,每节五行,首句相同。
首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在全诗中重复四次,末句:“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也重复了两次。
这种反复咏叹,一是收到循环回绕的美感;二是一再表达诗人对祖国——这位“年青的女郎”的爱恋之情,给人以单纯强烈的印象;三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起到强化感情和韵律的作用。
2019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60篇课文)+课文详解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60篇课文)+课文详解*第一课季氏将伐颛臾《论语》*第二课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第三课秋水(节选)《庄子》第四课大同*第五课谏逐客书第六课陈情表*第七课五代史伶官传序第八课答司马谏议书*第九课论毅力-梁启超*第十课灯下漫笔第十一课谈时间*第十二课论快乐第十三课选择与安排第十四课论学问*第十五课郑伯克段于鄢第十六课冯谖客孟尝君*第十七课李将军列传*第十八课张中丞传后叙*第十九课种树郭橐驼传第二十课报刘一丈书第二十一课马伶传第二十二课往事(一之十四)第二十三课背影第二十四课故都的秋*第二十五课香市*第二十六课爱尔克的灯光第二十七课箱子岩*第二十八氓第二十九课国殇*第三十课陌上桑*第三十一课短歌行(其一)*第三十二课饮酒(其五)第三十三课从军行(其四)*第三十四课山居秋暝*第三十五课行路难*第三十六课蜀相第三十七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三十八课杜陵叟第三十九课无题*第四十课关山月*第四十一课炉中煤*第四十二课发现第四十三课再别康桥*第四十四课我爱这土地第四十五课门槛*第四十六课虞美人第四十七课八声甘州*第四十八课水调歌头第四十九课声声慢*第五十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第五十一课天净沙·秋思*第五十二课前赤壁赋*第五十三课宝玉挨打*第五十四课风波*第五十五课断魂枪*第五十六课米龙老爹第五十七课苦恼*第五十八课麦琪的礼物第五十九课长亭送别第六十课日出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一)《季氏将伐颛臾》1、作家作品:(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具体来说,他提倡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他主张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2、课文要点:(1)文章体裁:这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的记言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五
《灯下漫笔》
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鲁迅杂文《坟》。
这篇文章分两部分,分别以1925年5月8日和1925年5月22日发表在《莽原》周刊第三期和第五期上。
鲁迅,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
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是现代文学
的奠基人。
1902年赴日本留学,初学医,后改学文学,决心改造国民
精神,积极参加民族革命活动,1909年回国,搞教育活动,曾在诗歌
中表示求国求民的决心。
他在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
1936年
10月19日逝世。
1918年4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这个笔名,他的代表作是《阿Q正传》,著作有《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第二项: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杂文,也称文艺性证论文。
鲁迅
是杂文的开创者,它的内容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各个方面,
写得深刻犀利,既有清晰的逻辑性,又有生动的形象性,像投枪和匕
首是诗和证论的结合。
第三项:主旨本文的中心思想,对当时社会上复古主义的实质做
了深刻的剖析,对封建历史和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以及帝国主义的侵
略本质做了揭发批判,在彻底否定了现实后,向青年人发出了反帝反
封建、****旧社会,建立新时代的号召。
中心论点,有两个中心论点。
第一部分的中心论点。
中国几千年
的封建社会,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与“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交替的时代,于是号召青年创造一个第三样时代。
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
中国的文明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
筵宴,所谓中国者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于是呼吁要扫荡这
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第四项:层次段落
第一个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1-4):由辛亥革命后,生
活中钞票的贬值,人心慌乱,而后百姓即又在吃亏之后,安心喜欢的
事例,引出一个论题,就是我们即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
分喜欢。
第二个层次是(5-11):用引证和例证法论证过去中国的历史是百
姓当奴隶的历史,而且从民主心理的角度分析,中国人也向来没有争
到过人的价值。
作者指出,对人民来说,几千年的历史不过是“想做
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交替的时代循环。
第三次层次是(12-14):分析论证复古主义者掀起的复古逆流正
掩盖着人民当奴隶的事实,于是发出呼吁号召青年人创造第三样时代,给人的地位,给人民以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这是第一部分的三个层次。
第二部分也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次层是(1-3):由生活中鹤见祐辅
氏写的《北京的魅力》书中引述的话,指出外国人都在称赞中国的
“固有文明”。
这里说的“固有文明”指古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作者引出外国人赞扬中国“固有文明”这个论题是为了指出这种“固
有文明”的背后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人民的被奴役被压迫。
第二个层次(4-6):这个层次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所谓中国
固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封建的等级制,辛亥革命后反动统治把这种等级
制演化成为投降内外的等级观点,对国民专横对外国人柔媚。
这就揭
示了封建社会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和吞食人民的文化基础。
第三个层次(7-9):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揭示被中国“固有文明”掩盖的社会本质,是人民被吃掉的血的事实,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国者不过是安排这人
肉筵宴的厨房,最后发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这是第二部分的三个层次。
那么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什么关系呢?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具
有互相联系,对应统一的关系。
第一部分从剖析民族心理出发,对中国的历史实行了剖析,说明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等级森严的封建的统治。
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
的价格,人民总是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奴隶”。
人们被
奴役的已经麻木不仁,这正是军阀统治、帝国侵略的社会基础。
所以
鲁迅指出:我们不能老是满足于“古已有之”,更不能神往三百年前
的太平盛世,他唤醒人们,唤醒青年理解这种严重的现实,去创造中
国历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那么如何去创造第三样时代呢?接着第二部分进一步揭露了所谓
的文明者和所谓的中国者。
提出:只有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掉这厨房,才能完成青年的使命,创造一个中国历未曾有过的第三
样时代。
所以前后两部分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互为条件的关系。
第五项:学习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