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用兵的原因分析
蜀汉诸葛亮六次北伐出祁山读书笔记

蜀汉诸葛亮六次北伐出祁山读书笔记蜀汉诸葛亮六次北伐出祁山读书笔记典故六出祁山是一个三国典故,讲述的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六次北伐魏国,每次都进军祁山的故事,因为祁山在三国历史上,属于一个很重要的北伐军事要点,因此诸葛亮每次北伐都从这个地方进军,这也是魏国的一个军事地理上的弱点。
曾有很多人评论说:从六出祁山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军事上并非一个天才级别的人,他的强项还是战略家与治国能力。
在“智慧化身诸葛亮到底算不算军事家?”中我们分析过他的军事能力。
诸葛亮六出祁山:拼音:liù chū qí shān解释:传说三国·蜀·诸葛亮曾六出祁山攻魏。
按诸葛亮攻魏凡六次,但出祁山仅两次。
后主刘禅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攻祁山,战于街亭;建兴九年围祁山。
其馀出建威,在祁山附近,出散关、守城固、出斜谷,皆经汉一带。
参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二零回:“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六出祁山结果:六出皆败,损兵折将。
本来人就少,还这样折腾。
他治理国家还行,打仗的谋略一般,在文章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之赵藩“攻心“联解读赏析一文中,我们分析过,诸葛亮没有能做到审时度势,这也是为什么刘备死前并没有重用他,而是法正的重要原因,当然刘备的夷陵兵败也是一个超级大错误。
兵败的六大原因: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分析,并非三国志。
一、蜀道艰难,运粮不便。
去攻魏国,捷径就是去攻长安,然而去长安的路除了陈仓外,其余小路盘涉艰难。
只要魏军在陈仓艰守不出,就很难进攻长安。
在诸葛亮二出祈山时,便是陈仓守将赫昭使得蜀兵不得向前,最终只有带兵回汉中。
二、蜀国智谋之士较少。
大家一定听过“孔明挥泪斩马谡”这句话吧?当时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恃于街亭。
蜀军参军马谡自告奋勇要求去守街亭。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
论诸葛亮六出祁山

论诸葛亮六出祁⼭诸葛亮六出祁⼭在正统的史书中,诸葛亮的形象被⽆限神化,成了古代智慧与贤良的象征。
其实,诸葛亮也是⼀个⼈,⽽且受封建皇权的限制,他既是忠⾂,⼜是权⾂。
说其是忠⾂,没⼈反对,礼、智、信、义冠绝当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夫。
说其是权⾂,很多⼈会抗议,为其抱不平的。
但从历史的事实中却⼜能得出很多令⼈意想不到的结论。
先从⼆道出师表谈起,第⼀道出师表常为⼈们所称颂,特别是其中的鞠躬尽瘁,死⽽后已更是家喻户晓。
但是,⽂中却出现有⾮常多的疑点,⽂中提及的各项紧要⼈事安排全部是丞相府的门⽣故吏,与诸葛亮同为顾命⼤⾂的李严却没有安排上班,这个李严本来是刘备⽤来掣肘诸葛亮的,应该说有⼤才的,看后⾯的回合才知道,原来李严去当了个材官将军,负责北伐时粮草运作;并嘱咐后主要宫中府中俱为⼀体,不论奖励与惩罚,按同⼀尺度,不得异同;还说有什么事情先要向他指定的那些个⼤⾂如杨仪、费袆、向宠等商量,这不像是为⼈⾂者说话的⼝⽓吧。
第⼆道出师更值得揣摩,名义上说是请罪,其实,根本就是为⾃⼰辩解。
还拿出刘备这顶⼤帽⼦来压刘禅,说先帝是何其英名,也吃败仗,曹操也是当世英豪吧,打的败仗也不少,所以,我打点败仗也在情理之中,你不要责我。
再说祁⼭之利,三国演义上描述的祁⼭是长安的屏障,有如常⼭之蛇头,倘若陇西诸郡有兵来援魏的话,必然经过此处,所以,占了祁⼭就既能阻断可能的少数民族援兵,⼜能监视它们,免得后⽅⽣变;⽽且祁⼭啊,前⾯靠近渭⽔,后⾯有斜⾕,左进右出,来往⽆阻,可以伏兵。
因此,地利优势⾮常明显。
所以,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次次都会抢先占这个桥头堡。
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就真的为了消灭曹魏,统⼀中国进⾏匡扶汉室吗?我认为,诸葛亮是有私⼼的,当然也有忠⼼,后⾯我会说明。
以武候的智慧应该早就看得出来,⾃失失去荆州以后,蜀国就暂时失去了统⼀⼤业的基础,⾄少在诸葛亮的有⽣之年如此。
荆州的地理位置⼗分显要,向北可直出汉中,有利于骑兵机动作战,这⽐从成都出发北伐快多了;向东可以兵指孙吴,退⼀步讲,也是成都的屏障。
诸葛亮“六出祁山”并非单纯鞠躬尽瘁,其实是逼不得已?

《三国演义》讲诸葛亮六出祁山,为报答先主刘备知遇之恩,故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真正历史上,诸葛亮北伐也是万般无奈下的不得已之举。
一,刘备驾崩后,给诸葛亮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烂摊子,而且还借白帝城托孤把诸葛亮捆绑的牢牢实实,让诸葛亮骑虎难下。
刘备的托孤,看似非常看得起诸葛亮,其实是利用了他。
因为眼下蜀国离不开诸葛亮,甚至非诸葛亮不可。
正史陈寿《三国志》中说,比起带兵打仗,诸葛亮更擅长治理国政。
这一点,刘备自然更有体会,从他入川带庞统不带诸葛亮就能看出来。
所以,刘备必须把诸葛亮拉下水,并充分调动起他的积极性,从“君才十倍曹丕”就能看出来,既夸了诸葛亮,又给了诸葛亮压力。
你诸葛亮比曹丕强多了,所以,只有我们欺负曹魏的份儿,没有他拿我们开涮的说法。
可能,这就是诸葛亮多次北伐的原因之一,是报答知遇之恩,也是给自己正名。
二,“时不我待”的危机感。
这一点,几乎所有人都是逃脱不了的。
但凡想干点大事儿的人物,到晚年都会迫不及待,或者直接说太急躁。
这点近代就有许多例子,不用再唠叨,甚至有个词叫“中年危机”,也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蜀汉的下坡路,多半是“中年危机”的功劳。
先是刘备急匆匆自封了“汉中王”,然后老迈的关羽置“联吴抗魏”的大方针不顾得罪孙权,而且犯了兵家大忌,在三岔口贸然出击襄樊,再然后是刘备的意气用事,愤然攻打东吴,让曹魏坐山观虎斗。
这些,其实都是“中年危机”惹的祸。
诸葛亮北伐也大抵如此,他自知时日无多,自己不逆天一点,后世那几个小子怕是成不了大气候。
于是他不顾疲惫的身体,不顾朝中的反对,不顾国库的损耗,几次三番尝试拿下曹魏。
也许他知道凭蜀汉现在的实力,拿下曹魏很难,但他还是寄希望于奇迹,甚至是运气。
殊不知,岁月这把磨刀霍霍的杀猪刀,早已主宰了一切~三,“安内必先攘外”的战略方针。
其实早在刘备在时,蜀汉内部就不怎么团结。
刘备顺手牵羊拿了益州,益州的羊可不怎么开心。
刘备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对益州那帮子土著格外留心,只会借他们的兵去开疆拓土,很少让他们带兵。
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的故事

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的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的故事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的故事在汉语中,很大一部分成语都来源于古代的故事或者典故。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原因_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原因_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的原因诸葛亮的一生中,最出名的就是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这个事件使得这个人的军事能力得到了世人的认可,那么在历史上,究竟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呢?下面是为你搜集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原因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首先不得不说的是经济原因。
在经济方面,祁山这个地方的经济基础雄厚,在三国时期,这个地方人口稀少,粮食产量丰富,是提供军队粮食的主要的粮库。
而且这里的水草丰茂,是天然的牧场,是战马产出地。
甚至说,这里由于地处丝绸之路的关口,市场经济十分繁荣,所以这里是必争之地。
然后是人文因素,三国时期这里的人生性彪悍,战斗力非常强悍,东汉前这里曾经出过不少的将领,最出名的就是李信、李广等,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招揽军事人才,补充军队的兵源。
还有就是自然因素,这里是关中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从地形上分析,由于这里天然的地势,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进可以攻打魏国,退可以放心守城的军事要地。
对于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来讲,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宝库,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地方,耗费大量的兵力也要攻克的军事要地。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的原因猜测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和人文因素,经济实力强悍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粮草供应地,民风强悍可以获得大量的兵力,甚至是得到人才。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和蜀国将官制定的,他六出祁山是为了北伐中原,实现兴复汉室的愿望。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先派赵云在斜谷佯攻眉县,然后他亲自带兵向祁山方向进攻,攻占了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县。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中,第二次是经由散关的。
诸葛亮趁着陆逊打败曹休的机会,带兵出散关,包围陈仓,攻城二十余天,但是并没有攻下城池。
诸葛亮三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率军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军后,诸葛亮留兵驻守,然后回师汉中。
诸葛亮四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在岐山的斜谷、子午谷与司马懿对峙。
历史趣谈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已失败告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已失败告终?
导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指的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
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已失败告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指的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
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已失败告终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原因:以诸葛亮的才智,刘备的仁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勇猛,却为什么不能北伐成功、兴复汉室?从天时地利人谋来看有五点结论。
第一、战略方针的失误,刘备即使占据荆州和西川,一路由荆襄北进,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阳,之间的距离太远,战略上配合作用并不大。
第二、就天时来说,曹魏有统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备安定的后方,兵多将广,后备力量充足,又率先迎来汉献帝,把握住了先机,充分占有了天时。
而西蜀成气候太晚,草创而成,已失去先机之力了,想后发制人,困难太大!
第三、就地利来说,中原人力、物力极为充足,不仅广阔而回旋余地,而且关中地区又易守难攻;西蜀北伐,战线太长,千里运粮,补给困难,国力、民力很快耗尽。
一旦断粮,不战自退。
第四、就将才来说,诸葛亮本人当然才智超群,无话可说,西蜀早期又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华夏名将,实力是不小,但是与曹魏相比还是弱了些;到了后期,由于长期征战,西蜀因为地狭人少,人才匮乏,最后竟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艰难局面。
反观曹魏,地广人众,才人济济,才智之士不断涌出,能征惯战的将才承前启后,源源不断。
西蜀哪里是对手?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解密三国 卧龙诸葛亮“六出祁山”背后的隐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密三国卧龙诸葛亮“六出祁山”背后的隐情!导语:诸葛亮真正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是在他指挥对魏国北伐的战役中。
这是检验诸葛亮军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实,也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多的焦点。
刘备死后诸葛亮真正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是在他指挥对魏国北伐的战役中。
这是检验诸葛亮军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实,也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多的焦点。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辅政,掌握了朝中一切大权。
为了实现先主恢复汉室的宏愿,诸葛亮亲自率兵数次北伐,与魏国交锋。
在《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六出祁山”。
但实际上诸葛亮率蜀军多次北伐魏军,路经“祁山”出兵的只有两次。
诸葛亮率军首次北伐是蜀汉建兴六年。
他命令赵云、邓芝等人从斜谷道出兵吸引魏军,自己则率大军向祁山方向进攻。
这一计策果然奏效,魏国的主力部队被调离后,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见诸葛亮的大军压境,纷纷投降。
一时关中大震,魏国上下惊恐,魏明帝曹睿连忙派名将张颌前往抵抗。
诸葛亮派马谡督军在前,与张颌在街亭交战。
只知道“纸上谈兵”的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指示,指挥不当,被张颌打得大败,大好的战局尽失。
诸葛亮无奈之下,“挥泪斩马谡”,收兵回师,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同年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第二次兴兵北伐。
蜀军包围了陈仓,魏国大将军曹真率军来救。
蜀军粮草用尽撤兵,却被魏国将领王双追击。
诸葛亮率军一战,击退敌军,斩杀了王双。
此后不久,诸葛亮派将领陈式出兵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魏国将领郭淮救援。
诸葛亮闻讯出兵支援陈式,打退郭淮,攻下二郡。
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兴兵北进,兵出祁山,遭遇魏军统帅司生活常识分享。
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用兵的原因分析

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用兵的原因分析
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用兵,青壮年都战死沙场,妇女们在家守寡种地,老弱病残还要修粮道、运军粮。
本是天府之国的蜀中人、财耗费一空,曾有多名原蜀中大臣反对诸葛亮出兵,不过都被诸葛亮镇压了。
后世也多有史学家对诸葛亮出兵表示不解,甚至认为其是导致蜀国国势渐微的罪魁祸首。
通过演义的流传,民间早已对诸葛亮用兵才能进行神化,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目的已不可考证,但作为一个军事家,我想其出兵必有他的深思熟虑的考虑。
现对其用兵原因试做分析。
一是刘备从北方到荆州再入川蜀,跟随其的文臣武将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派、荆州派、蜀国土著及刘璋旧部派,多方派系之间表面看起来祥和一片,实则各有利益核心和政治主张。
刘备以复兴汉室为号召在蜀中称帝,身边更有诸葛亮辅佐,五虎上将名震天下,各部处于各种考虑归附刘备。
如今刘备已死,刘禅昏庸,民心有所松散,现需要一个凝聚各派的力量,于是诸葛亮想到完成先主公未尽的事业,克复中原的口号便应运而生。
二是蜀不伐魏,魏也要讨伐蜀,与其被攻,不如先发制人,以攻为守,是攻更是守。
荆州失守后,汉中便成为蜀国克复中原的战略要地。
诸葛亮六出祁山中主动出师北伐共为五次,还有一次为魏军进攻汉中,真正出兵祁山的只有两次,其余皆是在祁山附近修补工事,看来其出祁山的重心是打防守战。
三是蜀国实力不如魏,归附的人才少,刘备多年搜罗的人才渐渐死去,再等就更少可用之才了,诸葛亮急需要在实践中打磨人才,培养出能征善战的兵将。
其中一是内部政治因素,二是外部实际战争因素,三是人才因素。
诸葛亮或正出于考虑到这三方面因素,才不顾自身国小财空现状以小博大的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用兵的原因分析
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用兵,青壮年都战死沙场,妇女们在家守寡种地,老弱病残还要修粮道、运军粮。
本是天府之国的蜀中人、财耗费一空,曾有多名原蜀中大臣反对诸葛亮出兵,不过都被诸葛亮镇压了。
后世也多有史学家对诸葛亮出兵表示不解,甚至认为其是导致蜀国国势渐微的罪魁祸首。
通过演义的流传,民间早已对诸葛亮用兵才能进行神化,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目的已不可考证,但作为一个军事家,我想其出兵必有他的深思熟虑的考虑。
现对其用兵原因试做分析。
一是刘备从北方到荆州再入川蜀,跟随其的文臣武将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派、荆州派、蜀国土著及刘璋旧部派,多方派系之间表面看起来祥和一片,实则各有利益核心和政治主张。
刘备以复兴汉室为号召在蜀中称帝,身边更有诸葛亮辅佐,五虎上将名震天下,各部处于各种考虑归附刘备。
如今刘备已死,刘禅昏庸,民心有所松散,现需要一个凝聚各派的力量,于是诸葛亮想到完成先主公未尽的事业,克复中原的口号便应运而生。
二是蜀不伐魏,魏也要讨伐蜀,与其被攻,不如先发制人,以攻为守,是攻更是守。
荆州失守后,汉中便成为蜀国克复中原的战略要地。
诸葛亮六出祁山中主动出师北伐共为五次,还有一次为魏军进攻汉中,真正出兵祁山的只有两次,其余皆是在祁山附近修补工事,看来其出祁山的重心是打防守战。
三是蜀国实力不如魏,归附的人才少,刘备多年搜罗的人才渐渐死去,再等就更少可用之才了,诸葛亮急需要在实践中打磨人才,培养出能征善战的兵将。
其中一是内部政治因素,二是外部实际战争因素,三是人才因素。
诸葛亮或正出于考虑到这三方面因素,才不顾自身国小财空现状以小博大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