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学习计划

环境规划与管理学习计划在今天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严峻的环境问题下,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如何有效地管理和保护我们的环境资源,成为了全球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
因此,学习环境规划与管理对于我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的环境规划与管理学习计划,并阐述计划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1. 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环境科学和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习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相关的具体方法和技能。
3. 了解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政策,了解国内外环境保护领域的最新动态。
4. 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组织实施和评估效果等能力。
5. 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包括环境科学、自然资源管理、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二、学习计划1. 阅读相关教材和学术论文。
通过阅读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教材和学术论文,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
2. 参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和讲座。
选择一些优质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在线课程和讲座,包括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内容,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3. 参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实践活动。
参加一些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实践活动,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 参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项目研究。
选择一个相关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题,开展项目研究,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5. 参与环境保护领域的社会实践。
参加一些环境保护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最新动态,了解国内外环境保护领域的经验和教训。
以上是我在学习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具体计划和学习目标,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相信我可以逐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环境保护工作者。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有的成员是由下面推荐, 州长委派,权力较大, 工作很有成效
各州均设立 环境规划委员会
主要起顾问咨询作用, 成分较为复杂, 工作效果较差
第四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发展趋势
美国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1)环境立法规划环境目标;
如,1975年美国联邦议会批准了环保署(EPA)提出的《大气清洁法案》及其修正法案。 各州在研究中,都以EPA 规定的各阶段环境目标为区域性环境目标。
二、我国环境规划发展历程及趋势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起始阶段(1973-1982年)
(1)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提出了环保“32” 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 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2)1974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提出了“五年控制,十年 基本解决污染问题”奋斗目标….. (3)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能存 在“两张皮”的现象 ”,“环境保护必须纳入经济管理的轨道”,“经 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相协调”等观点逐渐被决策层接受。 (4)1982年初,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与山西省政府联合组成领导 小组,按国务院要求研究制定了《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经济规划》 该规划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环境保护等 三个部分,这是环境规划的一大进步。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一、环境规划概念
按照《环境科学大辞典》(1991),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
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 环境规划的含义: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课后练习题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课后练习题答案(总1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章1. 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3. 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4. 简述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5. 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6. 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的召开背景及其主要成果。
7. 阅读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并归纳其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8.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9.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与手段。
10. 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1. 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说明各项对策包含的主要内容。
2. 试分析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的相关关系。
3. 请在三类相关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环境经济政策)中选择一类,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汇总该类政策执行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的各项规定(列出汇总表)。
4. 说明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
5. 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查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是该法的第二次修订,请比较该法二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6. 试比较1996年版《水污染防治法》与1984年版《水污染防治法》内容的变化,并分析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7. 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因和目的。
8. 简述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含义和相关规定。
9. 举例说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实施过程对污染严重城市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10. 说明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方法,并按污染控制因子分类例表归纳常用环境标准目录。
第三章1. 管理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定义2. 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特点?试采用管理二重性性质剖析我国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规划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卷》---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实质上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出现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一)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二)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三)在现代环境管理中,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四)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3、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简答题)1)对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修正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在传统的GNP核算中,未考虑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破坏所造成的影响及其对生态功能、环境状况的损害。
经济学家试图在计算国内生产和收入时纳入考虑环境后的净国内产值(EDP)和净国内收入(ENI)。
2)建立自然资源帐户自然资源帐户主要用于体现一个国家资源的变化。
这些帐户能够显示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同经济变化联系起来的。
3)引入可持续收入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收入在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
4)产品价格与投资的评估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完整的反映三部分成本:a、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b、环境成本(环境净化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c、用户成本。
5)环境资源价值公式为建立一个合法的决策框架,对资源进行定价是必须的。
从概念或价值评估的角度,可以将环境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划分为两大类: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前者进一步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以及选择价值。
4、导致市场失效的主要原因公共物品性、外部性、垄断竞争的存在以及非对称性。
5、环境保护途径的经济学分析1)排污收费2)产权交易3)排污许可交易4)排污标准6、环境预测方法1)头脑风暴(BS、思维共振)法2)特尔菲(Delphi)法3)逻辑型规律(趋势外推)法4)指数曲线法5)龚帕兹预测法6)回归分析预测法7)决策树图法8)交叉影响分析预测法9)马尔可夫预测法7、环境规划管理与管理方案的生成(简答题)(一)前期准备与调研主要内容包括:接受任务、确定规划的时域与空域范围、成立规划领导小组与课题组、编制规划提纲与调研提纲、进行广泛的咨询、吸取各方意见并采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环境规划与管理简答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环境概念的理解:环境是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
即围绕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内涵的理解:1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环境总是相对于一个主体而言,因主体的不同而不同,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
2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概念:环境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相对于不同的主体,环境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同。
3环境本身是一个系统:环境概念是抽象的,但是环境的形态和内涵又是具体的。
4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和谐统一):环境造就了人类,人类改造了环境。
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了人类——环境系统复合系统。
在这个系统内,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3、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答:环境问题的概念:是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即围绕人类生存空间及其中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体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产生根源:人类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4、如何理解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其中,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个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理解这个概念须从以下7个方面谈起:5、如何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对物与时空的管理对物的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对象之一。
环境规划与管理简述题

环境规划与管理1、什么是环境规划与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试分析我国环境与规划与管理的现状及发展状态。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
A、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
B、环境规划的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C、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从广义上讲,环境管理是指在环境容量的允许下,以环境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和行政的手段,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从狭义上讲,环境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环境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施加给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性影响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其内涵包括A、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B、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是对人的管理。
C、环境管理主要是解决次生环境问题。
D、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部分,管理内容广泛,管理手段多样,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个手段。
E、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F、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要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规模的发展,及时调整管理对策和方法,使人类经济活动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
G、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我国现状:从层次结构现状看,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按照国家行政层级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市级、县级(区)。
各层级又分别制定水、气、生态环境和噪声等环境要素专项进行规划。
从环保规划编制体系看,我国目前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规划设定的主要任务目标是污染物的削减和环境的治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复习提纲——1/2/3/4/8章(LL部分)1.环境管理的里程碑事件a)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寂静的春天》,该书通过对污染物迁移、变化特别是滥用杀虫剂DDT后果的描写,向人们阐述了海洋、天空、河流、土壤、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b)1972年,罗马俱乐部公布《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分析了世界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五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以当时的人口与工业增长发展下去,世界将面临“崩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
c)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第一个关于环境问题的世界性会议。
该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文件,《宣言》将会议形成的共同看法和制定的共同原则加以总结,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初步构筑起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总体框架。
d)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①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②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③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e)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简称 WCED)。
次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m Brundtland)出任该委员会主席,并以“持续发展”为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
f)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义,“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各国纷纷制定了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措施。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性、规划内容、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探讨可行的方法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性生态环境规划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基础工作。
它能够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规划的制定不仅有助于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还能够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保护区划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明确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实行差别化的保护政策。
生态保护区划分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不同类型,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为目标。
2. 生态修复针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恢复。
利用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环境治理等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的功能和服务能力。
3. 生态建设通过生态建设,改善自然环境,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
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水源涵养等方式,提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生态环境管理的措施生态环境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种管理措施的支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管理措施:1.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
依法打击环境污染者,惩罚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良好的法律和经济环境。
2. 技术手段的应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利用遥感、GIS 等技术手段,提高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效率。
3. 公众参与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信息公开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决策和行动。
通过增加公众的环境意识,促使更多人参与环境保护,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四、生态环境规划的示范案例以下是世界上一些成功的生态环境规划案例:1. 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的生态规划卡尔加里市通过合理的生态规划,构建了多个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珍稀的濒危物种,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