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件第16章祛痰剂

合集下载

第16 章 祛痰剂

第16 章 祛痰剂


清热润肺 化痰止咳 黄 芩—清热降火 半 夏—化痰散结
仁—肃降肺气 皮—理气化痰 实—行气导常 苓—渗温健脾 汁—化痰降逆
痰热扰神
杏 陈 佐 枳 茯 使 姜
方剂学
【配伍特点】清热与化痰并重,标本同
治;清化之中兼以理气,使热清火降,
气顺痰消。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热痰咳嗽的常
用方剂,临床以咳痰黄稠,苔黄
功 用 异 燥湿化痰,理气和 化痰理气,清胆和胃 胃 同 痰浊内阻 湿痰壅盛,症见咳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症见 主 治 异 吐白痰,量多易咯,心烦失眠,心悸头眩,苔白 伴胸闷脘痞,恶心 腻,脉弦滑。 呕吐,苔腻白脉滑。
方剂学
【典型病案】患男,65岁,2000年11月初诊。患者有高 血压病史20余载,脑血栓后遗右半身不遂7年,病情 稳定后,血压仍持续在160~180/105~110mmHg 之间,常服复方降压片和牛黄降压丸等均无济于事。 自感头目胀痛,胸闷心烦,口苦,渴而不欲饮,2003年 秋因其女儿殒于车祸而上述症状加重。来诊时神 志尚清,语言稍有不利,右半身活动不灵,但生活自理, 伸舌右偏,舌质暗,苔厚腻、根部稍黄,诊其脉见弦滑, BP180/103mmHg。
方剂学
清气化痰汤
《医方考》
方剂学
【组成】陈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枳实麸炒 黄芩酒

瓜蒌仁去油 茯苓各一两(各30g)胆南星(15g)
制半夏各一两半(45g) 【方歌】清气化痰南星芩, 枳实瓜蒌苓半陈, 理气止咳加杏仁,
痰热咳嗽此方寻。
方剂学
【功用】清热化痰 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证。痰稠色黄,
方剂学


燥湿化痰
1.适应证:适用于湿痰病证。临床症见咳

祛痰剂.ppt

祛痰剂.ppt

痰证
治法
湿痰 热痰 燥痰 寒痰 风痰
燥湿化痰 清热化痰 润燥化痰 温化寒痰 治风化痰 分 类
使用注意
1、痰随气机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 、痰随气机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 故祛痰剂常配伍理气药物。 故祛痰剂常配伍理气药物。
“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利” 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利” 治痰先治气
清 热 化 痰 理 气 止 咳
胆南星—味苦性凉 味苦性凉, 君 胆南星 味苦性凉,清热化痰 治痰热之壅闭 瓜蒌仁—甘寒 甘寒, 臣 瓜蒌仁 甘寒,清肺化痰 黄芩—苦寒而清肺泻火 黄芩 苦寒而清肺泻火 佐 枳实—下气消痞, 枳实 下气消痞,除胸胁痰癖 下气消痞 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橘红 理气宽中, 理气宽中 茯苓—健脾燥湿, 茯苓 健脾燥湿,杜生痰之源 健脾燥湿 杏仁—宣利肺气 杏仁 宣利肺气 半夏—燥湿化痰 半夏 燥湿化痰

佐 使
定痫丸《医学心悟》
证治方解:
眩仆倒地 脾虚生痰 肝 肝风挟痰 风 痰 甚则抽搐 挟涤 热 随气上逆 痰 痰 痫 口歪目斜 证 壅闭经络 壅 熄 痰涎直流 闭风 阻塞清窍 清 叫喊作声 窍 癫 狂--- 湿痰化热 痰热上扰 不省高下 竹沥—清热化痰镇惊利窍 胆南星—清火化痰镇惊利窍 半夏 陈皮 祛痰降逆而消痰 贝母 茯苓 麦冬 而消痰气之结 全蝎 僵蚕 熄风定搐 天麻 解癫痫之痉 丹参 开心利窍 菖蒲 远志 琥珀 朱砂 镇惊安神 茯神 甘草—调和诸药 姜汁—开痰而通神明
脾 虚 生 痰 痰 浊 犯 肺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辛温性燥 辛温性燥, 君 半夏 辛温性燥,燥湿化痰 臣 橘红—理气燥湿祛痰,以助半夏化痰之力, 橘红 理气燥湿祛痰,以助半夏化痰之力, 理气燥湿祛痰 燥 湿 化 痰 理 气 和 中 理气可使气顺痰消 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 茯苓 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 健脾渗湿 佐 生姜 降逆化饮,既制半夏之毒,又助半夏 生姜—降逆化饮 既制半夏之毒, 降逆化饮, 橘红行气化痰,和胃止呕。 橘红行气化痰,和胃止呕。 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伍之,散中有收, 乌梅 收敛肺气,与半夏伍之,散中有收, 收敛肺气 祛痰不伤正,并有欲劫先聚之意。 祛痰不伤正,并有欲劫先聚之意。 甘草—调和药性温肺和中 使 甘草 调和药性温肺和中

方剂学祛痰剂.课件

方剂学祛痰剂.课件

清热化痰
小陷胸汤 滚痰丸
辛开苦降 逐痰峻剂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小青龙之半 天、夏为君 咳嗽良方
治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止嗽散
白腻或白润,脉缓滑。
3.痰病通治方。
主要加减
竹茹、枳实
方 名
温胆汤 清气化痰丸
主 治
湿痰化热 热 痰
二 陈 汤
去甘草,加胆 南星、黄芩、 瓜蒌仁、杏仁 贝母易半夏, 加瓜蒌、天花 粉、桔梗
贝母瓜蒌散
燥 痰
天麻、白术
半夏白术天麻汤
风 痰
方名释义
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 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用至 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 也”。后世诸家,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故
二、分类
1、燥湿化痰——湿痰 2、清热化痰——热痰
3、润燥化痰——燥痰
4、温化寒痰——寒痰 5、治风化痰——风痰
三、组方特点
以祛痰药为主
注重配伍健脾药与理气药
“二陈汤”类 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制方原理
主治 湿痰证
病机简析 湿痰犯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
湿阻气机——胸膈痞闷
脾胃失和——恶心呕吐,肢体倦怠
1.用于外感咳嗽,表证已解而仍咽痒作咳 者。 2.本方药性温润平和,不论寒热之证,均 可随证加减治之。 3.酌加麻黄3g、细辛2~3g、五味子6~8g 益佳。
分类
燥湿化痰
方 名
二陈汤 温胆汤 清气化痰丸
主治证
湿痰 湿痰化热 热痰 结于胸脘 实热顽痰 燥痰 寒痰 肝风挟痰 外风致痰
提要

《方剂学》之祛痰剂 课件

《方剂学》之祛痰剂 课件

第十六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用法]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方解]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

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

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

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

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

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第部分祛痰剂

第部分祛痰剂
方剂学
【功用】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 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 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 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 腻,脉弦滑。
方剂学
扰内热痰 和不胃 胆 胃 和胆清 痰 化 气理
【方解】
痰热内扰 胆失清静
胆怯易惊 心烦不眠 夜多异梦 惊悸不安
胃失和降 — 呕恶呃逆
痰蒙清窍 — 眩晕癫痫
方剂学
? 处方:陈皮 15g,半夏 10g,白术 10g,胆南 星8g,枳实 10g,竹茹10g,云苓15g,桑寄 生15g,钩藤15g。5剂,水煎服。二诊 :头 目胀痛减轻 ,BP 160/98 mmHg ,苔变薄 , 腻苔稍减 ,脉仍见滑象。守方 5剂。三诊 : 诸症均见好转 ,BP156/90mmHg,舌苔 更薄。知药中病 ,嘱其再服20剂,后诊眩晕 胀痛已愈 ,BP 150/90mmHg ,改服小剂 量降压药 ,血压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李祥农,等 .温胆汤临床应用举隅 .江西 中医药 .2005 ;36 (10):53]
方剂学
痰 成聚湿运 健失脾 证痰湿 中和气理痰化 湿燥
【方解】
痰浊犯肺
咳嗽痰多
稀白易咯
阻遏清阳:头眩心悸
痰阻气机
胸脘痞满 不思饮食
君 半夏
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臣 橘红
燥湿化痰 理气和胃
茯苓
和健胃脾渗湿
化痰
佐 乌梅
敛肺以防
燥散伤肺
生姜 化痰止呕
使 甘草
制半夏之毒
调和诸药
方剂学
【配伍特点】 燥湿祛痰兼以行气健脾,标 本兼顾;辛散温燥之中寓有酸敛收摄, 散不伤正,敛不留邪。
佐 开胃化痰
姜汁 制半夏之毒
方剂学

第16章祛痰剂课件

第16章祛痰剂课件

【方解】
实 热 老 痰 久 积 不 去
上蒙清窍
扰动心神
痰热蕴肺 痰火内积 腑气不通
发为癫狂 或昏迷
怔忡惊悸 多梦怪状
咳喘痰稠 胸脘痞闷 大便秘结 无苔黄腻 脉滑故有力
君:礞石 泻
下气附痰 平直镇惊
火 臣:大黄
荡涤实热 泻火逐痰

黄芩 清热泻火


沉香
开郁降气 气顺痰消
【配伍特点】清泻相得,升降相宜,降泻


痰蒙清窍—眩晕癫痫

胆郁痰阻
苔白腻 脉弦滑
君 半夏
燥湿化痰 理气和胃
竹茹 清 热 除 烦

行气化痰
气 化

陈皮 理 气 行 滞 燥湿化痰
痰 清 胆 和
枳实 降 气 导 滞 消痰除痞
茯苓 健 脾 渗 湿

以化痰

生姜 大枣
调和脾胃
使 甘草 — 调 和 药 性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胆胃不和,痰 热内扰所致的失眠,心悸,呕吐, 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剂,临 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 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处方:制半夏、陈皮、甘草各3g,茯 苓、紫菀、莱菔子、前胡、苏子各
6g,海浮石、海蛤壳各8g,鸡内金、 山楂各10g。[李建强.加味二陈汤治
疗小儿顽固性咳嗽.江西中医药杂 志.2005;(5):26]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 瓤,各二两(各60 g) 陈皮三两(90g) 茯苓 一两半(45g) 甘草炙,一两(30g)
第 16 章 祛痰剂
一、含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属 于八法中的“消法”。《素问·至真要 大论》“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 者散之”,《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 以温药和之”等论述,是其理论依据。

《方剂学》PPT课件:16-祛痰剂

《方剂学》PPT课件:16-祛痰剂
佐:枳实 行气化痰,开痞散结 陈皮 使气行则痰消,气顺则火降 茯苓---健脾渗湿,治生痰之源
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
姜汁为丸---以助化痰开结
清热化痰 理气止咳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痰热咳嗽之常用方,常用于肺炎、急性支炎、 气管、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属痰热互结于肺者,以咳 嗽,痰稠色黄,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
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桔梗──宣利肺气,祛痰止咳
润肺清热 理气化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主治证病机]
脾失健运 湿聚为饮 脾阳不足
寒饮犯肺 肺失宣肃
咳痰量多 清稀色白 胸闷不舒生
脉弦滑
[治法] 温肺化饮。
[方药配伍]
温肺散寒以化饮 君: 干姜 温运脾阳以化湿(治生饮之源)
脉 弦 滑
[治法] 理气化痰,利胆和胃。
[方药配伍]
君:半夏---燥湿化痰 和胃降逆止呕 化痰和胃
臣:竹茹---清热化痰 止呕除烦 和胃止呕除烦
佐:枳实 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 陈皮 并利胆解郁
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生姜---化痰和胃,制半夏之毒
大枣---合生姜调和脾胃 使: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1)根据痰饮性质论治 湿痰——燥湿化痰 热痰——清热化痰 风痰——化痰熄风
燥痰——润燥化痰 寒痰——温化寒痰
(2)治生痰之源
如:外感六淫生痰:宣肺散邪 脾虚失运,湿聚为痰:健脾祛湿
肾虚水泛为痰:温肾行水 火热炼液为痰:清热泻火 阴虚火旺生痰:滋阴降火 饮食积滞生痰:消食导滞
(3)治痰常须理气
“ 见 痰 休 治 痰 ”
如肺热重,加石膏、鱼腥草清肺解毒;气急喘促者,加 桑白皮清肺止咳平喘,或合麻杏甘石汤;如兼感风热,加 桑叶、牛蒡子、银花、连翘疏风清热。

最新第16章祛痰剂课件ppt

最新第16章祛痰剂课件ppt
②酸收益津,生津开胃,避免辛温药 过于温燥。
使:炙甘草—调夏+橘红,燥湿化痰配行气化滞药。 2、注意治痰之本—健脾去湿,体现“治
痰必先健脾”。
二陈汤

辨证要点

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苔白腻, 脉滑。
(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加减变化
二陈汤
本方适用于一般湿痰证; 治其它痰病的辅助方剂; 一般痰病的善后方剂。 故汪昂说:“治痰通用二陈”。
3.注意痰之兼夹,如兼寒、湿、燥、热、风的不 同,配用相应之药治之;根据不同证型,可结合 燥湿、清热、温里、润燥、熄风、散结、开窍等 法联合运用。
4. 结合病因施治,消除致病之因。
第一节 燥湿化痰
• 适应病证:湿痰证
• 配伍用药:燥湿化痰药+健脾祛湿 药+理气药
• 掌握:二陈汤、温胆汤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第16章祛痰剂
一、概念: 组成:以祛痰药为主; 作用:排除或消解痰涎;
— 属“消法”的范畴。 治证:各种痰病。
(1)痰的产生与脏腑的关系: 脾—由湿而生,聚湿成痰,“脾为生痰之源”;
痰 肾—痰之本为水,水泛成痰饮,“主水在肾”, “肾为生痰之根”;
肺—因气而聚,滞留于肺,“肺为贮痰之器”;
• 组方用药:以祛痰药为主,常配健 脾祛湿药或补肾药,以及理气药、 软坚散结药以为辅佐。
三、使用注意:
1.注意配伍健脾祛湿药,“治痰先宜治脾”; “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治痰必先祛湿”
2.常配伍理气药,使气顺痰消。“善治痰者,不 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证治准绳》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 祛痰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主治:湿痰证 功源自: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汤
半夏
君 臣
陈皮
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
茯苓 生姜 乌梅 甘草

使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汤
主治:胆郁痰扰证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温胆汤--方义分析
半 竹 陈 枳 茯 生 大 甘 夏 茹 皮 实 苓 姜 枣 草
瓜 黄 半 蒌 连 夏 君 臣
第三节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医学心悟》
贝母瓜蒌散
主治:燥痰咳嗽。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贝母瓜蒌散--方义分析 贝 瓜 天 陈 茯 桔 母 蒌 花 皮 苓 梗 粉 君 臣 佐 佐、使
第四节 温化寒痰
三子养亲汤
《皆效方》 录自《杂病广要》
三子养亲汤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症 功用:温肺化痰 降气消食



使
第二节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清气化痰丸
主治:痰热咳嗽。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化痰。
清气化痰丸--方义分析
胆 瓜 半 黄 杏 陈 枳 茯 姜 南 蒌 夏 芩 仁 皮 实 苓 汁 星 仁



使
小陷胸汤
《伤寒论》
小陷胸汤
主治:痰热互结证。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小陷胸汤--方义分析
三子养亲汤
白芥子
苏子 莱菔子 豁痰 降气 消食
第五节 化痰熄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主治:风痰上扰症
功用:化痰熄风 健脾袪湿
半夏白术天麻汤--方义分析
天半 麻夏 白茯 术苓 陈 皮
甘 草



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