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祛痰
《方剂学》祛痰剂

《方剂学》祛痰剂祛痰剂简介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祛痰剂。
属“八法”中的“消法”。
痰病的范围很广,临床表现多样,“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
”(《医方集解》)常见的病证有咳嗽、喘促、头痛、眩晕、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及痰核、瘰疬等。
痰病的种类较多,就其性质而言,可分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等。
因此,本章祛痰剂相应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化痰熄风等五类。
治疗痰病,不仅要消除已生之痰,而且要着眼于杜绝生痰之本。
《景岳全书》云:“五脏之病,虽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
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
”因此,治痰剂中每多配伍健脾祛湿药,有时酌配益肾之品.以图标本同治,张介宾曾说:“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祛痰剂中又常配伍理气药,因痰随气而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诚如庞安常所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至于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者,又常结合软坚散结之法,随其虚实寒热而调之。
应用祛痰剂时,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同时应注意病情,辨清标本缓急。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热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出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第一节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
湿痰多由脾失健运,湿郁气滞所致。
症见咳吐多量稠痰,痰滑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眩晕,肢体困重,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为主,配伍健脾祛湿及理气之品,如白术、茯苓及陈皮、枳实等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二陈汤、温胆汤、茯苓丸。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用法]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止嗽散(《医学心悟》)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止嗽散(《医学心悟》)一、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各1000k 克)、甘草炒,十二两(375克)、陈皮去白,一斤(500克)。
二、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每服6克,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亦可做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四、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五、主治风邪犯肺。
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原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
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其邪未尽,故仍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而肺气失于宣降,治之之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散之品。
方中的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以桔梗、橘红(陈皮去白)宣降肺气,止咳消;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
诸药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运用得宜,可用于诸般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条下云:“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用止嗽散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
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
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瓜、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
”以上的加减方法,可资临床参考。
《医学心悟·伤寒兼证》条下,另有一止嗽散,较本方少荆芥,治寒邪伤肺咳嗽。
方后云“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七、文献摘录(方论)1.程国彭:“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
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方剂学——祛痰剂

加减变化
⑴湿痰 加苍术、厚朴 ⑵热痰 加胆星、瓜蒌 ⑶寒痰 加干姜、细辛 ⑷风痰眩晕 加天麻、僵蚕 ⑸食痰 加莱菔子、麦芽 ⑹郁痰 加香附、青皮、郁金 ⑺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 加海藻、昆布、牡蛎
二陈汤
使用注意
⑴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 ⑵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二陈汤
温胆汤 Ⅰ类
温胆汤
第二节 清热化痰
祛痰剂
清气化痰丸 Ⅰ类
《医方考》
清热化痰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痰热壅肺 肺失清肃 咳嗽气喘,咯痰黄稠
痰热互结 痰阻气滞
阻碍气机
胸膈痞闷
气逆于上
气急呕恶
痰热扰心
烦躁不宁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气化痰丸
方解
理气止咳 清热化痰
胆南星
君 瓜蒌仁
制半夏
臣
黄芩 杏仁 陈皮
佐
枳实 茯苓
清热化痰
症见“害怕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呕恶呃逆, 癫痫,舌苔白腻,脉弦滑者”,治宜选用 :
A.温胆汤 B.清气化痰汤 C.定痫丸 D. 酸枣仁汤 E.滚痰丸
上一题 下一题
回答正错确误, 你再真想棒一想!!
清气化痰丸旳功用是 :
A.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B.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C.荡涤实热,攻逐顽痰 D.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E. 和解少阳,清化痰热
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健脾渗湿
制半夏之毒
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 收敛肺气
健脾和中 调和诸药
二陈汤
配伍构造
⑴半夏与陈皮相辅相成,是燥湿化痰旳基
本构造。
⑵陈皮与茯苓相配,是理气化痰、健脾渗
湿旳常用组合。
二陈汤
运用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温化寒痰)——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温化寒痰)——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一、组成白芥子(克)、苏子(0克)、莱菔子(9克)。
二、用法上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
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吸用,不宜煎太过。
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频服)三、歌括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四、功用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五、主治痰壅气滞。
咳嗽喘逆,痰多胸病,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
六、方解本方原为老人气实痰盛之证而设。
因年老中虚,运化失常,每致停食生湿,湿聚成痰,痰壅气滞,肺失肃降,故见咳嗽喘逆,痰多胸闷,食少脘病等症。
治宜顺气降逆,消食化痰。
方中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
三药均能行气,皆属治痰理气之常用药,合而用之,可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咳喘得平。
临床应用时,观其何证居多,则以何药为君,其效尤佳。
然本方总属沉降行气消痰之剂,意在治标,若服后得效,则应兼顾其本。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痰之生也,或因律液所化,或由水饮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
皆由脾运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为痰。
然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肺气失下行之令,于是为咳嗽为喘逆等证矣。
病因食积而起。
故方中以莱菔子消食行痰。
痰则气滞,以苏子降气行痰。
气滞则膈塞,白芥子畅膈行痰。
三者皆治痰之药,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长。
食消气顺,喘咳自宁,而诸证自愈矣,又在用者之得宜耳。
”(《成方便读》)。
《方剂学》PPT课件:16-祛痰剂

[主治证病机]
清气化痰丸
火热犯肺 炼液为痰
痰阻气滞 气郁化火
痰热互结 内壅于肺
肺失宣肃---咳嗽气喘 痰稠色黄
阻碍气机---胸膈痞闷
呕恶
痰热内壅---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
痰热 咳嗽
[治法]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清气化痰胆蒌仁 夏芩枳苓姜杏陈
胆南星 制半夏一两半 陈皮 杏仁 枳实 黄芩 瓜蒌仁 茯苓一两
第十六章 祛痰剂
[目的要求]
1、熟悉祛痰剂概念、适应范围、分类、组方配伍规 律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 天麻汤。
3、熟悉: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 4、茯苓丸、小陷胸汤、滚痰丸、三子养亲汤、定痫 丸。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概念: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 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2、适应病证:痰病(痰、饮所致的病证) 3、痰病的治法:
三子养亲汤
• 痰壅气逆食滞证
紫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定痫丸
• 风痰蕴热之痫病
天麻 川贝 姜半夏 茯苓 茯神各一两 胆南星 石菖蒲 全蝎 僵蚕 琥珀各五钱 陈皮 远志各七钱 丹参 麦冬各二两 辰砂三钱
如肺热重,加石膏、鱼腥草清肺解毒;气急喘促者,加 桑白皮清肺止咳平喘,或合麻杏甘石汤;如兼感风热,加 桑叶、牛蒡子、银花、连翘疏风清热。
本方实为二陈汤之变化方,即方中去乌梅、甘草, 加胆南星、蒌仁、黄芩清热化痰;杏仁宣肺降气止咳,变 燥湿化痰之剂为清热化痰之剂,而用于热痰咳嗽之证。
[主治证病机]
贝母瓜蒌散
二、方 剂
[主治证病机]
二陈汤
[治法]
湿痰证
二陈汤用半夏陈 苓陈梅姜一并存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第二十章祛痰剂【教学目的】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基本配伍。
2. 掌握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2首)3.熟悉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3首)4. 了解滚痰丸(1首)【教学内容】【定义】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属“八法”中“消法”的范畴。
【适应证】祛痰剂用于治疗各种痰病。
【痰的成因】凡是因脾失健运,湿郁成痰者;或火热内盛,灼津为痰者;或肺燥津亏,虚火烁液为痰者;或脾肾阳虚,寒饮内停,或肺寒留饮者;或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根据痰病的性质及其相应治法的不同,本章方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五类。
【注意事项】1.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即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的不同。
2.同时还应注意病情,分清标本缓急。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咯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20.1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剂,主治湿痰证,症见痰多易咯,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为主,配伍健脾、理气药如白术、陈皮、淡渗利湿药如茯苓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二陈汤。
二陈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命名】方中陈皮、半夏二药以陈久者良,故名二陈汤。
【组成与方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君橘红―――理气燥湿,使气顺痰消臣白茯苓―――健脾渗湿佐甘草炙―――调和诸药,润肺和中使生姜―――降逆化痰,既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
乌梅―――收敛肺气。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
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
湿浊内盛,最易阻碍清阳,影响胃气失和,因此每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
方剂学16祛痰剂

祛痰剂
·祛痰剂·
一、概念: 组成:以祛痰药为主; 作用:排除或消解痰涎; — 属“消法”的范畴。 治证:痰证。
(1)痰的产生与脏腑的关系:
·祛痰剂·
脾—由湿而生,聚湿成痰,“脾为生痰之源”; 痰 肾—痰之本为水,水泛成痰饮,“主水在肾”,
“肾为生痰之根”; 肺—因气而聚,滞留于肺,“肺为贮痰之器”; 咳喘
·清气化痰丸·
【运用】 1、本方为治热痰证之主方。 2、辨证要点:咳嗽,痰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 3、临证加减:
· 若肺热较盛者,加生石膏,知母 · 若痰多黄稠气急者,加鱼腥草、桑白皮。 4、现代运用: · 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声 带水肿型息肉样变等属于痰热者。
贝母瓜蒌散
1.燥湿化痰 — 用于湿痰证;(二陈汤、温胆汤) 2.清热化痰 — 用于热痰证;(清气化痰丸) 3.温化寒痰 — 用于寒痰证;(苓甘五味姜辛汤) 4.润燥化痰 — 用于燥痰证;(贝母瓜蒌散) 5.治风化痰 — 用于风痰证:
* 外风挟痰证(风痰咳嗽)— 止嗽散; * 内风挟痰证(风痰上扰)— 半夏白术天麻汤。
*《活法机要》:“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
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
因伤于 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
(2)常见的痰证
一般之痰证
痰证
流注于脏腑、 经络之痰证
寒痰证 热痰证 湿痰证 风痰证 燥痰证
·祛痰剂·
中风、癫痫、 痰核、瘰疬、 肿瘤、眩晕。
·祛痰剂·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 用姜汁为丸,每服二至三钱,温开水下。
【主治】痰热咳嗽。
·清气化痰丸·
方剂学祛痰剂.课件

清热化痰
小陷胸汤 滚痰丸
辛开苦降 逐痰峻剂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小青龙之半 天、夏为君 咳嗽良方
治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止嗽散
白腻或白润,脉缓滑。
3.痰病通治方。
主要加减
竹茹、枳实
方 名
温胆汤 清气化痰丸
主 治
湿痰化热 热 痰
二 陈 汤
去甘草,加胆 南星、黄芩、 瓜蒌仁、杏仁 贝母易半夏, 加瓜蒌、天花 粉、桔梗
贝母瓜蒌散
燥 痰
天麻、白术
半夏白术天麻汤
风 痰
方名释义
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 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用至 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 也”。后世诸家,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故
二、分类
1、燥湿化痰——湿痰 2、清热化痰——热痰
3、润燥化痰——燥痰
4、温化寒痰——寒痰 5、治风化痰——风痰
三、组方特点
以祛痰药为主
注重配伍健脾药与理气药
“二陈汤”类 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制方原理
主治 湿痰证
病机简析 湿痰犯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
湿阻气机——胸膈痞闷
脾胃失和——恶心呕吐,肢体倦怠
1.用于外感咳嗽,表证已解而仍咽痒作咳 者。 2.本方药性温润平和,不论寒热之证,均 可随证加减治之。 3.酌加麻黄3g、细辛2~3g、五味子6~8g 益佳。
分类
燥湿化痰
方 名
二陈汤 温胆汤 清气化痰丸
主治证
湿痰 湿痰化热 热痰 结于胸脘 实热顽痰 燥痰 寒痰 肝风挟痰 外风致痰
提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Leabharlann 下 篇各论第十六章
祛痰剂
1、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 涎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 祛痰剂。
祛痰剂
2、适应病证 各种痰病
“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 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 穷也” 《医方集解》
燥理 湿气 化和 痰中
茯苓 佐 生姜 乌梅 佐 甘草 使
健脾和中 调和诸药
二陈汤
配伍结构
⑴半夏与陈皮相辅相成,是燥湿化痰的基 本结构。 ⑵陈皮与茯苓相配,是理气化痰、健脾渗
湿的常用组合。
二陈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运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
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二陈汤
D.脾湿生痰,风痰上扰
E. 胆胃不和,痰浊内扰
回答正确, 回答错误, 你真棒! 再想一想!
上一题
下一题
多选题:
下列祛痰剂中含有半夏的方剂是 :
A.二陈汤 B.温胆汤 C.茯苓丸 D.清气化痰丸 E. 定痫丸
上一题 下一题 ABCDE
陈皮、半夏、茯苓并用的方剂是 :
A. 清气化痰丸 B.温胆汤
C.藿香正气丸
⑴心热烦甚 加黄连、山栀、豆豉 ⑵失眠 加琥珀粉、远志 ⑶惊悸 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 ⑷呕吐呃逆 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 ⑸眩晕 加天麻、钩藤 ⑹癫痫抽搐 加胆星、钩藤、全蝎
温胆汤
第二节
清热化痰
祛痰剂
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Ⅰ类
清热化痰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痰热壅肺 肺失清肃 咳嗽气喘,咯痰黄稠 胸膈痞闷 气急呕恶 烦躁不宁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祛痰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
祛痰剂
二陈汤
Ⅰ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燥湿化痰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阻滞气机 胸膈痞闷
脾 失 健 运
湿 聚 为 痰
困阻脾胃,胃气上逆
湿 痰 留注肌肉 特征 体质特点 肢体倦怠
呕恶
痰多色白易咯,苔白润,脉滑 肥胖
二陈汤
方
解
君 半夏 臣 陈皮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健脾渗湿 制半夏之毒 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 收敛肺气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寒饮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
脉象弦滑为辨证要点。
苓甘五味姜辛汤
加减变化
⑴痰多欲呕 加半夏 ⑵咳甚喘急 加杏仁、厚朴 ⑶脾虚食少 加人参、白术、陈皮
苓甘五味姜辛汤
使用注意
肺燥有热、阴虚痨嗽、痰中带血者,
忌用本方。
苓甘五味姜辛汤
第五节
化痰熄风
祛痰剂
症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呕恶呃逆, 癫痫,舌苔白腻,脉弦滑者”,治宜选用 :
A.温胆汤
B.清气化痰汤
C.定痫丸 D. 酸枣仁汤 E.滚痰丸
上一题
下一题 回答错误, 回答正确, 再想一想! 你真棒 !
清气化痰丸的功用是 :
A.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B.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C.荡涤实热,攻逐顽痰 D.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E. 和解少阳,清化痰热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Ⅰ类
化痰熄风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风 痰 上 扰 证
风痰上扰,蒙蔽清阳
眩晕,头痛
痰阻气滞,升降失司
胸膈痞闷,恶心呕吐 舌苔白腻、脉弦滑
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
解
君
半夏 天麻 白术 茯苓 陈皮 生姜 大枣 甘草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平肝熄风 健脾祛湿 理气化痰 制半夏毒 调和脾胃 调和诸药
清气化痰丸
加减变化
⑴痰多气急 加鱼腥草、桑白皮 ⑵痰稠胶粘难咯 减半夏量,加青黛、蛤粉 ⑶恶心呕吐明显 加竹茹 ⑷烦躁不眠 去黄芩,加黄连、山栀,酌加琥 珀粉、远志等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伤寒论》
Ⅱ类
清热化痰
主治
痰热互结证
功用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小陷胸汤
方解
瓜 黄 半 蒌 连 夏
君 臣
小陷胸汤
⑵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可加麦冬、 玄参、生石膏等以清燥润肺; ⑶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可去橘红,加南沙 参、阿胶、白及等以养阴清肺、化痰止血。
贝母瓜蒌散
使用注意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则非本方
所宜。
贝母瓜蒌散
第四节
温化寒痰
祛痰剂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
Ⅱ类
温化寒痰
主治 功用
寒饮咳嗽 温肺化饮
半夏白术天麻汤
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气血不足所致之眩晕,不
宜使用。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单选题:
二陈汤组成中含有 :
A.半夏、橘红、生姜、大枣 B.半夏、橘红、生姜、乌梅 C.半夏、橘红、炙甘草、大枣 D. 半夏、橘红、生姜、五味子 E.半夏、橘红、白术、茯苓
下一题 回答正确, 回答错误, 你真棒 ! 再想一想!
加减变化
⑴湿痰 加苍术、厚朴 ⑵热痰 加胆星、瓜蒌
⑶寒痰 加干姜、细辛
⑷风痰眩晕 加天麻、僵蚕
⑸食痰 加莱菔子、麦芽
⑹郁痰 加香附、青皮、郁金
⑺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 加海藻、昆布、牡蛎
二陈汤
使用注意
⑴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
⑵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二陈汤
温胆汤 Ⅰ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苓甘五味姜辛汤
方解 干 姜 君 细 辛 臣 茯 苓 佐 五 味 子 甘 草 使
苓甘五味姜辛汤
配伍结构
五味子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温一
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
节肺司开合之职,为仲景用以温肺化饮的
常用配伍组合。
苓甘五味姜辛汤
配伍特点
温散并行 开合相济 肺脾同治 标本兼顾
苓甘五味姜辛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化健 痰脾 熄祛 风湿
臣
佐 使
配伍结构
半夏与天麻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
头痛之常用配伍结构。
半夏白术天麻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风痰眩晕、头痛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
滑为辨证要点。
半夏白术天麻汤
加减变化
⑴眩晕较甚 加僵蚕、胆南星 ⑵头痛甚 加蔓荆子、白蒺藜 ⑶呕吐甚 加代赭石、旋覆花 ⑷兼气虚 加党参、生黄芪 ⑸湿痰偏盛,舌苔白滑 加泽泻、桂枝
D.茯苓丸
E. 定痫丸
ABE
上一题
清气化痰丸
痰痰 阻热 气互 滞结
阻碍气机 气逆于上 痰热扰心
方
解
君 瓜蒌仁
胆南星 制半夏
清热化痰 化痰散结 清热降火 降利肺气以宣上 理气化痰以畅中
清理 臣 热气 黄芩 化止 杏仁 痰咳
佐
陈皮
枳实 茯苓
破气化痰以宽胸
健脾渗湿
清气化痰丸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理 和 臣 陈皮 气胃 枳实 化利 茯苓 痰胆 佐 生姜
大枣
使 甘草
配伍结构
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是化
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常用配伍结构。
温胆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
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
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温胆汤
加减变化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痰热结胸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小陷胸汤
加减变化
⑴心胸闷痛 加柴胡、桔梗、郁金、赤芍 ⑵咳痰黄稠难咯 减半夏量,加胆南星、杏 仁、贝母
小陷胸汤
第三节
润燥化痰
祛痰剂
贝母瓜蒌散
《医学心悟》
Ⅱ类
润燥化痰
主治 燥痰咳嗽 功用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景岳全书》
“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张介宾
祛痰剂
⑵配理气药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
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庞安常
祛痰剂
5、使用注意
⑴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
⑵辨清标本缓急。
⑶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烈之剂,以免引 起大量出血 。 ⑷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 滞留邪,病久不愈。
回答正确, 回答错误, 你真棒! 再想一想!
上一题
下一题
贝母瓜蒌散主治 :
A.湿痰咳嗽证 B.热痰咳嗽证 C.燥痰咳嗽证
D.寒痰咳嗽证
E. 风痰咳嗽证
回答正确, 回答错误, 再想一想! 你真棒!
上一题
下一题
半夏白术天麻汤所治证的病机是 :
A.阳虚阴盛,水饮内停
B.实热老痰,上蒙清窍 C.邪热内陷,痰热结胸
常见的病症有咳嗽、喘促、头痛、眩晕、 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 及痰核、瘰疬等。
祛痰剂
3、分类
燥湿化痰 --湿痰
清热化痰 --热痰
润燥化痰 --燥痰
温化寒痰 --寒痰
化痰熄风 --风痰
祛痰剂
4、组方思路
⑴配健脾祛湿与益肾之品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 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 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 。
贝母瓜蒌散
方解
贝 瓜 天 陈 茯 桔 花 母 蒌 粉 皮 苓 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