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文言文中常见与用法与意义
之的用法 文言文8种

之的用法文言文8种
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虚词,常被用于表示许多不同
的意义。
根据语境的不同,它可以表示时间、方向、目的、程度等。
下面是"之"在典籍文献中的八种常见用法。
一、代词:表示代替前面一个名词。
如《论语·述而》:民可夫死,
不可夫必之;上可夫赦,不可夫必之。
二、介词:表示方向、时间、状态、比较等。
如《诗经·国风·唐风》:其子之如笼,言笑晏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地之平与不平,同其中而已。
三、动词:表示行为。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百姓司飨,庖人烹鲜,冠者享之,使以告于天。
四、名词:表示一种事物的类别。
如《左传·昭公十二年》:猗豆将
加竹里,桓魋谏曰:“制繇之家,法禁明白,何宥乃免?”
五、形容词:表示性质、程度、状态等。
如《楚辞·招魂》:之子于归,不如其和;《论语·述而》:君子之德,风風而正。
六、副词:表示程度或修饰。
如《庄子·天下篇》:日出而作,日入
而息,闻道而又闻道,之而又之,芥子之子、而人甚焉。
七、连词:表示转折、对比等关系。
如《左传·穆公六年》:周人将来,犹豫不决,乃以其二妃、及以其牛羊之饵;襄子乃受之,而无礼焉,
是为悖也。
八、叹词:表示感叹。
如《左传·僖公十二年》:君子之爱人也,如慈母之爱子,而生其子者愈多,其爱丝分;其所识也,无徇于己者,是自生之爱也。
此之谓入我也,而吾从之者愈众,其为我大矣!。
之的用法 文言文6种翻译

之的用法文言文6种翻译一、“之”的基本含义及用法“之”是一个常见的代词,其在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用法。
它可以作为名词、代词和介词使用,具有指示、修饰、连接等功能。
1. 作为名词,表示事物的归属关系。
例如:“吾友之书”表示“我朋友的书”。
2. 作为代词,可以指示前文或后文提到的事物。
例如:“古人云:‘敬天而行之’”,其中“之”指代前文提到的“敬天而行”。
3. 作为介词,表示目标、范围等关系。
例如:“臣愿儿曹明月之暗自牵引也。
”这里,“之”表示“明月对儿曹的牵引”。
二、“之”的六种常见翻译方法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来准确表达句子意思。
1. “之”翻译成其它代词或名词这是最常见的翻译方法。
根据句子结构和语义需要,将“之”转化成代词或名词进行表达。
“吾闺弟家财已散,由我弟兄之不肖也。
”可以翻译成“因为我弟兄不孝”。
2. “之”翻译成动词或动词词组当句子需要表达一个特定的动作时,可以将“之”翻译成一个动词或动词短语。
“堪笑此辈楚共楚之”。
这里,“之”可以翻译成“虐待”。
3. “之”翻译成形容词或副词有时候,“之”可以用来修饰名词、代词等,并表达一种属性或状态。
“权谋多端,智勇过人者甚之。
”可以翻译成“有很多人智勇过人。
”4. “之”和“乎”的合并使用在某些情况下,“之”和“乎”会连用,表示强调、加重语气。
例如:“何为高鉴乎?鲁仲连能以一身取全尸也。
”中的“之乎”,可翻译为“究竟”。
5. “之”与介宾关系的转换有时候,“之”构成了一个介宾结构,并且可以通过转换表达更清晰的意思。
“君心誓不复入吴,吴中豪杰皆闻其信者甚众。
”中的“之”可以转换为介词“在”。
6. “之”引导的定语从句有时候,“之”可以引导一个修饰词或者修饰成分,形成一个定语从句。
例如:“已而张子闻其言草长蟲生”的“之”就是引导一个定语从句。
以上六种翻译方法覆盖了大部分情况下对于“之”的准确翻译,但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和选择。
古文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子

古文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子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
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③“请京,使居之。
”“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
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
”“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
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文言中之的用法及含义及意思

文言中之的用法及含义及意思一、引言文言中的“之”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用法和含义,其在句子中通常作为补充说明、加强语气或表示关系等功能。
本文将从各个角度分析“之”的用法、含义以及意思。
二、作为代词1. 代指事物:在句子中,“之”可以代替前文提到的事物或物体。
例如:“斯为茂也,嗜欲深而不犁之田。
”(《左传·昭公元年》)解读:这是孔子对于自己修养不够的一种表述,其中的“之”代指孔子所未能实现的目标。
2. 表示人: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指人。
例如:“俗士闻人之死,则以为甚矣;圣人闻人之死,则以为虽轻乎其微矣。
”(《论语·述而》)解读:这里,“之”指人,突出了俗士与圣人对待生死问题截然不同的观念。
三、作为连词1. 表示因果关系:“之”可以连接两个复合句并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论语·里仁》)解读:“之”在这里起到了连接作用,将“穷则独善其身”和“达则兼济天下”之间的因果关系表达得更为紧密。
2. 表示时间顺序: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于表示时间顺序。
例如:“至于八年,乃大告成。
”(《孟子·滕文公下》)解读:这里的“之”表示了事情的先后顺序,指出了在过去八年中完成了某项工作。
四、作为介词1. 表示目的或结果:在句子中,“之”可以表示动作的目的或结果。
例如:“君亲之骨灭而精神锐者也。
”(《管子·封氏篇》)解读:“之”在这里表示了目的,并强调君主为对国家安危负责。
2. 表示被动关系:有时,“之”还可以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引绳承缰,形外见象者;物壅而不行,愚而复见者。
言无文以彰智,则智人不肖矣。
”(《老子·系世》)解读:这段话中,“之”与“被”的功能相近,强调物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
五、作为助词1. 表示加强语气:在一些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句子中,“之”可以用于加强语气。
例如:“曷为其然也?人衰而后巧。
之的用法文言文6种意思翻译

之的用法文言文6种意思翻译一、之的用法简介及其常见意思在文言文中,「之」是一个十分常见且多样化的词语,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本文将针对「之」在文言文中的六种常见意思进行详细翻译与解析。
1. 表达所属关系「之」可以用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有格。
例如:「吾家之书」指的是「我家的书」;「人民之命运」可译为「人民的命运」。
2. 表示方位关系在文言文中,「之」还常用来表达物体或位置的方向、位置关系,并通常与地点名词连用。
例如:「江南之国」意为「江南的国家」;「回到山东之家」可译为「回到山东的家」。
3. 表示动作对象当表示动作对象时,「之」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宾语。
例如:「让我们珍爱时间,去追求理想吧!」(«让我们珍愛時光!去追求理想吧! »)这句话中,“时间”就是该动作的对象。
4. 代替主谓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之 + 动词」结构来省略文言文中的主语和谓语,从而简化句子。
例如:「之食者」可翻译为「吃的人」;「之行者」意为「行走的人」。
5. 表示事物的程度、范围或限制「之」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程度、范围或限制。
例如:「胜之不易」意为「胜利并不容易」;「见多识广,博闻强志之士」可译为「见多识广、博学有志向之人」。
6. 作接续上下文、承接前述内容在某些情况下,「之」用于连接句子以使其更为连贯流畅,并且与前文构成上下文关系。
例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漸寬終不悔, 爲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出自李清照的《如懷古跡問刁氏》中脍炙人口的前两句,通过使用“之”,将两个句子连接起来。
二、举例解析六种用法为了更好地理解「之」的六种用法,我们将分别举例对其进行解析。
1. 表达所属关系例句: 孔子言:“敢问尤见贤乎?”樊迟曰:“夫子何为焉?”孔子答曰:“人能终始如一,学道以义相襄,以礼相待,君臣之分适宜,也可称为贤人耳。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1、施行、进展。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出,生出,滋长。
例如:枝茎益大,有所之。
——《说文》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
3、去,到,前往。
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例如:虎因喜,计之曰。
(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唐·柳宗元译文: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例如: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译文: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了他们(秦国的部队)。
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例如: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
——《武王伐纣平话》译文:纣王命令推上法场,斩了他的老母亲。
7、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际意义。
例如: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译文:我看见军队出城,却看不到军队回来。
“之”的意义和用法

例10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游褒禅山记》)
例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例1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
二、“之”作虚词
第一个“之”可不译出。
3、“之”作介词
“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
例22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
此句中的“之”可译为“对于”。
4、“之”作语气词
“之”作语气词时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
例23神之听之,式谷以女。(《诗经?小雅》)
后一个“之”在这里作语气词。当然,“之”在古代汉语中作语气词的情况不多见。
例17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5)“之”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
例18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2、“之”作连词
“之”作连词时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
“之”的意义和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在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一、“之”作实词
1、“之”作动词
这时,“之”的意思是“到……去”“往”“到”“至”。
例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例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例3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与意义在古代文言文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常见的字——“之”。
这个字虽然简单,但是在句子中却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下面将就其用法和例句进行详细介绍。
1.表示名词间的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来表示名词间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尚书·大禹谟》)。
这里的“之”就是表示修饰关系,指代前面出现的“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天的道”。
2.表示动宾关系古代文言文中,“之”还可以用于表示动宾结构。
例如:“众所周知,读书之乐无穷。
”(《许仲琳论语笺疏》)。
“读书之乐”这里,“之”表示了谓语动词“乐”的宾语,“读书”的动作作为乐趣来被享受。
3.充当连词除了上述两种用法外,在文言文中,“之”还具有一种特殊功能,即充当连词。
例如:“孔子问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乎?’子曰:‘有去国二三子者之意。
”(《论语·里仁》)。
“之”在这个句子中充当的是“而”的功能,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
二、文言文中“之”的例句解析1.例句一:“富贵而无淫声,贤良而无气色,上可以为臣,下可以为人。
”(《孟子·尽心下》)在这个例句中,“之”表示修饰关系,指代前面的名词“富贵”。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要求一个人即使富有财富地位也不能放纵声色,同时要能保持谦和、温文尔雅的气质。
因此,“之”起到了连接和修饰名词与动词的作用。
2.例句二:“攻其所好之,则知还乡宜城镇狱墓者矣。
”(《左传·考定》)在这个例句中,“之”作为连词使用,连接两个分句。
前半部分是“攻其所好”,后半部分是“知还乡宜城镇狱墓者”。
通过“之”的使用,两个分句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
即如果以攻击对方所喜欢的事物为手段,则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的归宿和事物的本质。
3.例句三:“嗜其威之不存,集于乱之所发。
”(《尚书·周书》)在这个例句中,“之”用来表示名词间的关系,修饰前面的“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一、导入用成语“之乎者也”导入(意义,“之”字开头)二、今古联系现代汉语是有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现代汉语里遗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词语、语法等,“之”字的用法也一样,在现代汉语里,我们也经常会用到,请同学们举几个例子。
(请学生举出现代汉语里见到的或听到的“之”)总之,总而言之,久而久之,取而代之,为之欢呼,范围之大,影响之广等等。
根据其用法及意义进行分类:(举例讲解,边讲边板书)1倾之,烟炎张天总之,总而言之,久而久之2、作《师说》以贻之代词,第三人称人非生而知之取而代之,为之欢呼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取消句子独立性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这部电影影响之大,是我意料之外的。
)(补充讲解“取消句子独立性”)三、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或不常见的用法及意义4、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吾欲之南海,何如;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6、醉翁之意不在酒;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助词,的7、之二虫又何如代词(指示代词),这,那8、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讲解“盗泉”的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四、总结回顾(以板书为基础,再进行一次分类,加深印象)“之”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作助词,包括音节助词一种、结构助词四种等2、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3、作动词,翻译为“到……去”(在诗歌中也见这种用法:《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五、练习反馈(教师出示练习)为“之”的每种用法再各举几例(一)之1.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 属予作文以记之3.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4.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6.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7.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8.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10. 技经肯綮之未尝11. 宋何罪之有1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3. 公将鼓之14.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15.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6.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二)其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5.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6. 毁其盆,悉埋于地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8. 先生其此类乎?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0.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1.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2.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三)者1. 肉食者谋之2.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3. 此三者,吾遗恨也4.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5.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6.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 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8. 言之,貌若甚戚者(四)所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2.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 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十人所4.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7.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8.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9.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五)是1. 吾祖死于是2. 是吾剑之所从坠3. 张良是时从沛公4. 问今是何世5.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6. 唯命是听,唯利是图7. 余是以记之8.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9.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0. 觉今是而昨非(六)或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2.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 冀君实或见恕也5.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七)以1. 请以剑舞2.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5. 敛赀财以送其行6.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7. 梅以曲为美8. 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9. 皆以美于徐公10. 吾终当有以治汝1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2.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3. 輮以为轮(八)为1. 公为我献之2.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3.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4.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5.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6.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7.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8.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9.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0. 因而化怒为悲(九)于1.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2.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3.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4. 青,取之于蓝5. 业精于勤,荒于嬉6.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 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8.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9. 吾祖死于是10.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十)与1. 公与之乘2.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3. 可得闻与?4.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5.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6.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7.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十一)诸1.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2. 都督诸路军马3. 投诸渤海之尾4.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十二)而1. 蟹六跪而二螯2. 余闻而愈悲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5. 如优孟摇头而歌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7.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8.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9. 军惊而坏都舍10. 既而儿醒11.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12.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十三)且1.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2.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 先生……且搏且却4. 先生且喜且愕5.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6. 不出火且尽7.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8.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9.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十四)则1.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2.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3. 非死,则徙尔4. 临视,则虫集冠上5.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7.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8.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9.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有司,不为侵官10. 以身作则11. 寓言三则(二)【试题答案】(一)之1. 他代其子代词2. 它指修楼盛况代词3. 我指廉颇自己代词4. 这指代下面二策代词5. 的,结构助词6. 取独,主谓之间7. 同上8. 同上9.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10. 同上11. 同上 12. 定语后置的标志13. 不译在动词、形容词后补足音节 14. 用在表时间词后不译15. 到、往动词16. 同上(二)其1. 他代词2. 他的代词3. 自己代词4. 你代词5. 这代词,捕蛇的事6. 那些代词7. 其中的代词8. 大概语气副词9. 同上 10. 一定语气副词 11. 不译加强反诘语气12. 难道、恐怕 13. 如果(三)昔1. ……的人2. ……的情况3. 用在数词后表示几种情况几件事几个人几种东西4. 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表提顿不译5. 用在时间词后提顿不译6. 提示原因7. 表疑问语气8. 用在句末……样子(四)所1. ……的地方2. 那指示作用3. 表示约数相当于“许”左右4. 处所名词5. 用来……的(方法)6. ……的原因7. 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词(有什么) 8. 所字结构作无的宾词(没什么)9. 主谓倒装疑问句所字结构做主语,何字做谓语10. 表被动(五)是1. 这件事2. 这里3. 这时4. 表判断5. 同上6. 助词,提宾标志7. 是以= 以是= 因此8. 是故 = 所以 9. 认为对,动词 10. 正确,形容词(六)或1. 有的,无定代词2. 有人3. 有时4. 或许副词5. 什么人无定代词(七)以1. 用、拿2. 把3. 因为4.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5. 来、连词表承接关系6. 把……作为固定结构7. 把……看作 8. 认为 9. 认为 10. 有用来……的办法11. 没有用来……的办法 12. 把……做成 13. 把……做成(八)为1. 替2. 为了/接受3. 被4. 因为5. 替6. 呢?语气助词7. 是8. 做9. 成为 10. 变成变为(九)于1. 到介词表地点2. 到介词表时间3. 向、介词表对象4. 从5. 由于6. 比7. 被8. 在9. 在 10. 从(十)与1. 同、跟介词2. 和、同连词3. 同“欤”吗疑问语气词4. 给5. 赞成6. 交好7. 赞成(十一)诸1. 众2. 各3. 之于4. 之乎(十二)而1. 连词并列2. 连词承接3. 连词承接4. 却5. 修饰6. 如果7. 因而8. 你的9. 如同 10. 不久11. 过了一会儿 12. 罢了(十三)且1. 而且2. 而且3. 一边……,一边……4. 又……又……5. 既……又……6. 将要7. 暂且8. 尚且9. 暂且(十四)则1. 就2. 那么3. 就是4. 原来已经5. 就6. 表并列7. 表并列8. 转折9. 如果 10. 准则(名词)11. 条(量词)答案要点:文言虚词包括一代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谦辞、敬辞、人称复数指示代词近指、无指、旁指、虚指代词疑问代词代人、代事物、代处所二副词:程度副词:轻微度、加深度、极高度范围副词:表总括、仅限、共同时间副词:过去将来时、正在变化时语气副词:肯定确认、否定禁止、推测估量、反诘频率副词:谦敬副词:三介词:于、以四连词:并列、层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假设、修饰五助词:结构助词:之、者、所、然语气助词:陈述语气:也、矣、耳、焉疑问语气:乎、与、耶感叹语气:哉、夫句首语气:唯、夫、盖六叹词七兼词诸、焉、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