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用法;(2)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2)通过练习,提高运用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2)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虚词的灵活运用,能够正确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虚词的用法和作用;2.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虚词的知识;3.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虚词的用法和例句;2.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虚词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讲解(1)讲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2)举例分析常见虚词的用法。

3. 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讲解练习题,纠正错误答案。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虚词的用法;(2)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虚词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分析文言文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异同;(2)通过对比,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文化背景:(1)介绍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2)了解虚词在古代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与互动1. 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虚词进行句子构建;2. 学生互相交换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讨论;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点评。

八、文言文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1.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虚词应用实例;2. 让学生尝试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运用文言文虚词;3. 讨论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得体运用。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推断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通过典型例句展示其用法。

3. 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语气词、助词等。

4. 教授推断方法:教授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语法结构等。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文言虚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过程。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文言虚词用法的课后作业,收集并批改,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3. 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分类: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举例分析:分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后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文化背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对文言虚词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3. 示例演练:挑选学生上台演示文言虚词的用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八、文言虚词在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文章:选取含有文言虚词的文章,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2. 解读句子:让学生练习解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如何在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使其文章更具古风。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教学难点: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虚词的相关资料和例句。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文言虚词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言虚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新课:讲解本节课的文言虚词,包括用法和意义,并通过例句进行分析。

3. 课堂练习:给出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4.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拓展1. 通过讲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虚词运用,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虚词运用的小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培养他们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十、教学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运用文言虚词,提高文言文水平。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教案引言: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辅助语义功能,并且没有明确实指的词语。

其作用是连接句子成分、表示语气、调整句子结构等。

掌握文言虚词的使用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文言虚词,提高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目标:1. 学习文言虚词的基本种类和用法。

2. 分辨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

3. 进一步理解古代文言文章。

4. 提高对文言语境的理解能力。

二、知识点:1. 文言虚词的基本种类和用法。

2. 文言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种类:a) 助词:如之、者、乎等,用以连接或修饰实词。

b) 虚词:如耳、尔、非等,起到语气助词的作用。

c) 结构助词:如所、之等,用以调整句子结构。

d) 经验助词:如有、无、实等,用以表示作者主观评价或推测。

2. 文言虚词的用法:a) 助词的用法和作用说明。

b) 虚词的语气功能和意义解析。

c) 结构助词的作用和使用。

d) 经验助词的应用和理解。

3. 文言虚词的辨析:a) 和实词的区别与辨析。

b) 不同文言虚词的对比分析。

4. 文言文阅读与理解:a) 运用文言虚词的知识,进行文言文阅读。

b)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和文法结构。

c) 推测文言文中的含义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解释:通过讲解文言虚词的种类和用法,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2.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加深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3. 练习与巩固: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实际运用和巩固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言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5分钟)2. 讲解:详细讲解文言虚词的种类、用法和意义。

(20分钟)3. 对比:通过例子和练习题,对比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和运用。

(15分钟)4. 练习: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的知识进行练习。

(10分钟)5. 总结:总结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应用,加深学生对于文言虚词的理解。

(10分钟)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和表现。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文言文虚词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

2. 能够正确运用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2. 分析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3. 运用虚词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文言文课文、虚词列表、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文言文课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 引入文言文虚词的概念,解释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 提问学生是否遇到过虚词,以及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Step 2:介绍常见文言文虚词(10分钟)- 呈现虚词列表,包括但不限于“之”、“乎”、“其”、“者”等。

- 逐个介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解释和分析。

Step 3:分析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15分钟)- 选取文言文课文中的几个句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虚词,并解释其作用。

- 引导学生思考虚词在句子中的修辞、衔接、指代等功能。

Step 4:运用虚词进行阅读和写作(20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文言文句子,填写合适的虚词。

-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运用虚词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

Step 5:总结与展望(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运用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延伸:1. 建议学生多读经典文言文课文,注意虚词的运用。

2. 鼓励学生参加文言文写作比赛,提高虚词的运用和写作水平。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作业评估: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虚词进行文言文写作。

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虚词列表、例句解析等。

2. 练习题: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作业。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入、介绍、分析和运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篇一: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设计:程国栋第一课时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

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教学过程: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廉颇,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文言文离不开实词和虚词,在上一讲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解了文言实词的相关意义和用法,那么本讲我们主要是讲解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在整个高中阶段需要我们掌握的共有18个虚词,而且大部分的虚词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了,在这一讲中我们进一步地梳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复习预习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君恩深似海臣节坚如山可加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坚如山乎同学们发现此对联的意思发生变化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几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知识讲解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虚词共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次课重点讲述了其中的几个高频虚词:而、其、为、以、因、于、之。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积累并辨析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易错点1而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8)表示目的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考点/易错点2其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①:秦王恐其破璧。

(“其破璧”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

) 例②: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

)例③: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

) 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定。

) 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或反诘:难道。

)考点/易错点3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1.用作动词。

(1)劳作、制作、做。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彭端淑《为学》)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荀子•劝学》)(2)治理(国家)。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3)可译为“充当、担任、作为、成为”。

例: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①斩木为(充当)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作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成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形成)之,而寒于水。

(《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注意:为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4)作为、作用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5)认为、是、算作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7)以为,认为。

例: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④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2.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 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例:公为我献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着”” 为了”。

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 由于”。

例: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6)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 为……所”。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用作助词。

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考点/易错点4 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 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曹刿)乃入见。

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由于”。

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例: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 并且” 等,或者省去。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 “以致"等。

例: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考点/易错点5 因1.介词。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1)依照,根据。

例: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例:我欲因之梦吴越。

(2)依靠,凭借。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趁着,趁此。

例:不如因而厚遇之。

例:因击沛公于坐。

(4)通过,经由。

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因为,由于。

例: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2.副词。

(1)于是,就;因而。

例:因招樊哙出。

(2)原因,缘由,机缘。

例:于今无会因。

3.动词(1)根据。

例: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2)沿袭,继续。

例:蒙故业,因遗策。

考点/易错点6 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得复见将军于此。

(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中)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例: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到)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良曰:“长于臣。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考点/易错点7 之1.代词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彼皆我盈,故克之。

(代人,作宾语,他们)(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均之二策。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