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虚词“为”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文为的用法

文言文为的用法在文言文中,“为“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词,其用法多种多样。
以下是一一些常见的“为”的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也可不译。
例如:“公为我献之。
”( 《鸿门妄》)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例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为学》)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例如:“今为其智者吾又何怨哉? " ( 《五人毫碑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对、“向"。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5.表示动作、行为的语气,可译为“以为"、“认为"。
例如:亚父见项王默然,乃日:沛公居山东时,贪纡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鸿门妄》)6.表示动作、行为的起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7.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了"、“以便。
例如:“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8.表示身份、地位、角色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作为"、“是"。
例如:“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谏太宗十思疏》)9.表示判断或解释,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就是”。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10.表示被动关系。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
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以上是“为"的一些常见用法,实际上在文言文中,“为的用法还有很多其他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文言文虚词:①为(wéi),动词;②为(wèi),介词1、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wéi) (作为)业此人一一为((wèi)介词;向;对)具言所闻(译: 渔人一件件地给他们详细讲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介词;向;对)外人道也”2、魏学洢《核舟记》“为(wéi)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动,(wéi)是)东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畜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wéi)动;做,这里雕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wéi)动;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wéi)是)舵”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动词(wéi)表判断)公,选贤举能,人言修睦……为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介词,为了)己”4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动;做)乐者”5、《童趣》沈复昂首观之,项为(wèi)(介词,因为)之强(jiànɡ)果如鹤唳云端,为(wèi)(介词,因为)之怡然称快以(介)丛草为(wéi)(动词)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以……为:把……当作)舌一吐而二中尽为(wèi)为(介词,被)所吞6、《论语》十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为(介,给、替)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éi)(动词,担任,当)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wéi)为(动词,是、表判断)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仁以为(wéi) (把……看作、当成、当作)为己任……不亦重乎?……”7、《山市》蒲松龄:“始悟为(wéi)为(动,是、表判断)山市”8、《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wéi)为(动,是、表判断)福乎?”9、《龟虽寿》:“螣蛇乘雾,终为(wéi)为(动,成、成为)土灰。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文言文虚词:①为(wéi),动词;②为(wèi),介词1、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wéi) (作为)业此人一一为((wèi)介词;向;对)具言所闻(译: 渔人一件件地给他们详细讲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介词;向;对)外人道也”2、魏学洢《核舟记》“为(wéi)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动,(wéi)是)东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畜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wéi)动;做,这里雕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wéi)动;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wéi)是)舵”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动词(wéi)表判断)公,选贤举能,人言修睦……为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介词,为了)己”4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动;做)乐者”5、《童趣》沈复昂首观之,项为(wèi)(介词,因为)之强(jiànɡ)果如鹤唳云端,为(wèi)(介词,因为)之怡然称快以(介)丛草为(wéi)(动词)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以……为:把……当作)舌一吐而二中尽为(wèi)为(介词,被)所吞6、《论语》十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为(介,给、替)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éi)(动词,担任,当)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wéi)为(动词,是、表判断)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仁以为(wéi) (把……看作、当成、当作)为己任……不亦重乎?……”7、《山市》蒲松龄:“始悟为(wéi)为(动,是、表判断)山市”8、《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wéi)为(动,是、表判断)福乎?”9、《龟虽寿》:“螣蛇乘雾,终为(wéi)为(动,成、成为)土灰。
为的用法文言文例句

为的用法文言文例句一、什么是“为”的用法?在文言文中,“为”是一个多义的词语,它可以充当动词、副词或介词。
作为动词时,常常表示辅助、协助或为他人做事;作为副词时,常常表示目的、原因或结果;而作为介词时,则常表示所使用的手段、工具或材料。
下面将通过一些例句来详细介绍“为”的用法。
二、“为”的用法举例之示范意义1.公无专称者,记相二年,纪曰贾南风斋书。
予子实疏抄字典救贫不遑不及也。
这句话出自清代郭嵩焘所著《随园竹荪堂笔记》中的一则小故事。
故事讲述了郭嵩焘以很低廉的价格帮助一个穷苦学子抄写字典,以便帮助他走向成功。
这里,“为”充当动词形式,表明了郭嵩焘秉持善行与道德准则,并且愿意辅助他人实现其目标与愿望。
2.韦蔑内厨吏。
清正寡欲友于梁校。
与俱卒若乡人互言故事佰里人识。
惟姚连皂民家起室,结庐农贾弗离。
这是明代朱权所写的一段描述舌战群儒的话语。
此处,“为”作为动词形式,表示为了、充当、替代等含义。
意味着庄子为了帮助某个农贾起居而舟车劳顿。
三、“为”的用法举例之表结果1.独坐以侃侃者,良有易画之能也。
这句话出自宋代释道原所著《圆珍勘字谈》中。
其中“独坐以侃侃者”,意思是说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并且对他周围的人非常真诚和爽直,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好的结果。
“为”在此处被使用为副词形式,表示结果或者转折。
四、“为”的用法举例之表目的1.君王听断付使臣命。
这句话出自唐代白居易所著《草》中。
其中,“君王”是做主持判断和下指令的,“付使臣命”指挥部署使者去执行任务。
“为”在这里充当动词的形式,表达了君王借助使臣来完成自己的意思。
2.此壁之责虽重,其守备必固耳。
而况神性者哉?这句话出自《大乘何问苦海题记》。
其中“为”作为一个介词,强调保护墙壁的重要性,并且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和维持神圣性的原因。
五、总结在文言文中,“为”的用法是多样并且灵活的。
无论是作为动词、副词还是介词,它都承载着不同含义和功能。
通过以上几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到,“为”的用法能够表达辅助、目的、结果的含义等。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概述「为」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一,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为」可以表示原因、目的、引导方式等。
除了作为普通动词使用外,「为」还可作为介词和连词。
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讨论「为」的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以加深理解。
二、作为原因状语的用法1. 在正式叙述前,陈述原因例句:遂令天下无敢隐避者,则有功者必举;无敢恶近名者,则有罪者必论。
(《资治通鉴·唐高宗上》)2. 陈述结果前说明原因例句:乃修建宫观以迎庆赞叹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三、作为目的状语的用法1. 表示某事目标所在例句:致李靖佐命耆婢太尉权百人以助闻王。
(《资治通鉴·唐高宗上》)2. 表示主体通过某种行动达到预期目标例句:吾闻其贤于贵有,当为杖其以正。
(《孟子·告子下》)四、作为连词的用法1. 表示逻辑关系例句:璧尊共为山东郡台司功。
而彼后举;曹公有倦色。
遂为召归。
(《陈摄太史公文书第五》)2. 引导方式,表示手段或方法例句:设如炬火辉煌,行者辅以甲兵,敌者攻之不能为也。
(《资治通鉴·梁纪一·元帝大明三年》)3. 强调并列事物的相对次序例句:百姓苦楚贫穷不得已之间,外馀荆卿众人助富县令者,则心上恶祲灾方万倍。
何为如此?”(《晋书·列传第五十一》)五、作为介词的用法1. 表示被动关系例句:泣血自言学道无难事今易始纵荣华侍从无足艳而舞衔华扬注烈培雄阜宠精英知缄杜尀固埶士载宠及群卿(《齐阳侯墓志铭序》)2. 与目的性动词搭配,表示目的关系例句:杂而为一也,俱存乎其中;精而化之,浑君子而清丆琼也。
(《孟子·滕文公上》)六、总结「为」是一种常见且多义的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广泛的用法。
它可以作为原因状语,引出某事发生的原因;也可作为目的状语,表明某事的目标所在;此外,「为」还可作为连词引导逻辑关系或方式手段,并用于强调并列事物次序;最后,「为」还可以作为介词表示被动关系或表示某事的目的。
文言文为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为的用法归纳一、文言文为的基本含义与用法在中文语境中,我们常常会使用到“为”字。
而在古代汉语中,尤其是文言文中,“为”字作为一个重要的虚词,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文言文中“为”的综合整理与归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语法规则。
1. 表示目的或动机在表达某个行为的目标或动机时,文言文中常使用“为”字。
例如:“袁盎畴曰:‘兵约之事,不可以儿戏也。
’于是齐宣王伐楚。
”(《左传·共公二十五年》)这里,“为”字表明了袁盎畴举行兵约的目的,即是因为不能以儿戏对待。
2. 表示代替又如:“商周之际春秋穆可以父代母位去天下黎民民;晋国安可以岳死所立之庙南面祭。
”(《礼记·殷问》)这里,“可以父代母位”、“可以岳死所立之庙南面祭”都是表示因特殊原因而代替他人行使权力或执行职责的情况。
3. 表示身份或角色文言文中也常以“为”字表达某人的身份或角色。
例如:“国之印绶,选于土儋。
”(《史记·卷五十九》)这里,“为”字表示印绶所选定的人是国家的代表。
4. 表示条件或前提在某些情况下,“为”字表示一种条件或者前提。
例如:“申无宇曰:‘取于户,政令得善行矣;其施于上,则民主敦矣。
’鲁定公再使我,我不问去策。
”(《左传·哀公八年》)这里,“为”字用来表示政令善行是条件,而民众纯朴是前提。
二、特殊用法与案例分析除了上述基本含义和用法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用法和固定搭配。
接下来,我们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用法进行详细讨论,并通过实例加深理解。
1. 为……者在句子结构中,常见的“为……者”结构表示结果或目标。
例如:“穆王重我大邑后志:黎必以寡君维嗣焉。
”(《史记·卷十七》)这里,“黎必以寡君维嗣焉”的意思是“黎民必定要以我来继承君位”。
2. 为是“为是”是一种固定搭配,用来表示事物的真实性或合理性。
例如:“苟能羞人之言而市其夫焉……商君之道,胡不为是?”(《商君书·大增》)这句话意味着商君的政治思想能够带来真正的效益。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 (2)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一、虚词“为”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为”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它可以作介词使用,表示目的、结果或客观情况;也可以作助词使用,起到补充说明、强调或加强语气的作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举例说明虚词“为”的常见用法。
二、表示目的和结果的用法1. 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目的【例1】《孟子·告子下》:“侧闻君于夹县之北有宝刀者三千里,愿为臣赐之。
”这句话中,“为臣赐之”表示希望成为臣子并得到那把宝刀。
【例2】《战国策·燕策》:“韩康子问尹文子曰:‘晋余何如人也?’对曰:‘黄段耳生杀专之物也;太公何足法焉!然其志深而去功终安矣,无敢以此事蔽於正也。
’”在这段对话中,“黄段耳生杀专之物”的意思是指黄段耳这个人以杀戮称霸,而后文的“为此蔽於正”表示为了这个目的而隐瞒实情。
2. 表示结果或程度【例3】《庄子·养生主》:“温其九窍之汤,血脉流和,皮肤致理,使老人形坚强壮。
则可以无为也。
”这里的“可以无为也”是说经过保养后,老人们的身体变得坚强健康,从而达到了不需要过多劳作的程度。
【例4】《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逐北籁、越巂五丈余吾?”许慎注文中解释道:“畏以杀也,夷不服则以敌我。
”这里,“夷不服则以敌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外族未被征服,则会成为对我族的威胁。
三、表示客观情况和方式的用法1. 表示具体状态或心理活动【例5】《尚书·尧典》:“先民至圣朕言之。
”解释为“比喻自谦奉太甲贤明之旨”,即比喻自己很愿意向圣明的君主效劳。
【例6】《论语·宰予篇》:“彼闻”解释为“当是时他就听见了”,用来描述具体情况。
2. 表示做某种事情的方式或手段【例7】《道德经·四十二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
”这里的“善为道”指追求道德的人,而“微妙玄通”的意思则表示他们的行为充满智慧和巧妙。
【例8】《四书集注·孟子纪传》:“公曰:‘吾生而知之者,惟仲尼也。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虚词为作为语气词的用法(1)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
如:何乐而不为(2)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予无所用天下为。
——《庄子》何命焉为。
——《墨子·公输》文言文虚词为作为助词的用法(1) 的,之 [of]——用于名词性偏正结构中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后汉书》(2) 宾语前置的标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孟子》(3) 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
如:大为高兴;广为宣传。
(4) 附于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意。
如:广为流传;更为重要。
文言文虚词为作为连词的用法(1) 和 [and]——表示并列关系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
——《孟子·公孙丑下》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
——《战国策》(2) 则,就 [then]——表示承接关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3) 如,若 [if]——表示假设关系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
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
——《史记》(4) 或,抑 [or]——表示选择关系助教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 妥应声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北史·何妥传》《太誓》之注不解“五至”,…不知为一日五来,为当异日也。
”——《诗·周颂·思文》疏不审先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太平广记》(5) 又如:为复(还是,抑或);为是(抑或;还是);为当(抑或;还是)。
文言文虚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1) 被 [by]——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不为酒困。
——《论语·子罕》为乡里所患。
——《世说新语·自新》为予群从所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虚词“为”的用法及举例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促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