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为的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文言文虚词:①为(wéi),动词;②为(wèi),介词1、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wéi) (作为)业此人一一为((wèi)介词;向;对)具言所闻(译: 渔人一件件地给他们详细讲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介词;向;对)外人道也”2、魏学洢《核舟记》“为(wéi)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动,(wéi)是)东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畜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wéi)动;做,这里雕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wéi)动;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wéi)是)舵”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动词(wéi)表判断)公,选贤举能,人言修睦……为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介词,为了)己”4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动;做)乐者”5、《童趣》沈复昂首观之,项为(wèi)(介词,因为)之强(jiànɡ)果如鹤唳云端,为(wèi)(介词,因为)之怡然称快以(介)丛草为(wéi)(动词)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以……为:把……当作)舌一吐而二中尽为(wèi)为(介词,被)所吞6、《论语》十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为(介,给、替)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éi)(动词,担任,当)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wéi)为(动词,是、表判断)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仁以为(wéi) (把……看作、当成、当作)为己任……不亦重乎?……”7、《山市》蒲松龄:“始悟为(wéi)为(动,是、表判断)山市”8、《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wéi)为(动,是、表判断)福乎?”9、《龟虽寿》:“螣蛇乘雾,终为(wéi)为(动,成、成为)土灰。

文言虚词“之”“其”“而”“于”“以”“为”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其”“而”“于”“以”“为”的用法

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可省去(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二、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所“和“为”的用法及练习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所“和“为”的用法及练习课件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 感激我吗?
(一)【为】--用作介词。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
”。 ①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飞鸟听了由于它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一)【为】--用作介词。
6.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高中语文
18个文言虚词 用法及练习
文言虚词
十八个文言虚词:之乎者也 因为所以
何则而与焉 于其乃且若
• 注意:不能机械地套用十八个文言虚词通过前
后语境进行辨析
龙哥出品
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八、【所】
(一)用作助词。 (二)用作名词。 (三)固定搭配。 (四)其它意思。
(三)【所】--固定搭配。
4.【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
“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现在如果不赶快去,恐怕被曹操抢先占了荆州。
(四)【所】--其他意思。
(三)【为】--用作动词。[wéi]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这是将已亡的秦朝的作为延续罢了。我私意认为大 王不采取这种做法好。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
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________《孔雀东南飞》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________《鸿门宴》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________ 《六国论》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概述「为」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一,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为」可以表示原因、目的、引导方式等。

除了作为普通动词使用外,「为」还可作为介词和连词。

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讨论「为」的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以加深理解。

二、作为原因状语的用法1. 在正式叙述前,陈述原因例句:遂令天下无敢隐避者,则有功者必举;无敢恶近名者,则有罪者必论。

(《资治通鉴·唐高宗上》)2. 陈述结果前说明原因例句:乃修建宫观以迎庆赞叹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三、作为目的状语的用法1. 表示某事目标所在例句:致李靖佐命耆婢太尉权百人以助闻王。

(《资治通鉴·唐高宗上》)2. 表示主体通过某种行动达到预期目标例句:吾闻其贤于贵有,当为杖其以正。

(《孟子·告子下》)四、作为连词的用法1. 表示逻辑关系例句:璧尊共为山东郡台司功。

而彼后举;曹公有倦色。

遂为召归。

(《陈摄太史公文书第五》)2. 引导方式,表示手段或方法例句:设如炬火辉煌,行者辅以甲兵,敌者攻之不能为也。

(《资治通鉴·梁纪一·元帝大明三年》)3. 强调并列事物的相对次序例句:百姓苦楚贫穷不得已之间,外馀荆卿众人助富县令者,则心上恶祲灾方万倍。

何为如此?”(《晋书·列传第五十一》)五、作为介词的用法1. 表示被动关系例句:泣血自言学道无难事今易始纵荣华侍从无足艳而舞衔华扬注烈培雄阜宠精英知缄杜尀固埶士载宠及群卿(《齐阳侯墓志铭序》)2. 与目的性动词搭配,表示目的关系例句:杂而为一也,俱存乎其中;精而化之,浑君子而清丆琼也。

(《孟子·滕文公上》)六、总结「为」是一种常见且多义的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广泛的用法。

它可以作为原因状语,引出某事发生的原因;也可作为目的状语,表明某事的目标所在;此外,「为」还可作为连词引导逻辑关系或方式手段,并用于强调并列事物次序;最后,「为」还可以作为介词表示被动关系或表示某事的目的。

文言文为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为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为的用法归纳一、文言文为的基本含义与用法在中文语境中,我们常常会使用到“为”字。

而在古代汉语中,尤其是文言文中,“为”字作为一个重要的虚词,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文言文中“为”的综合整理与归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语法规则。

1. 表示目的或动机在表达某个行为的目标或动机时,文言文中常使用“为”字。

例如:“袁盎畴曰:‘兵约之事,不可以儿戏也。

’于是齐宣王伐楚。

”(《左传·共公二十五年》)这里,“为”字表明了袁盎畴举行兵约的目的,即是因为不能以儿戏对待。

2. 表示代替又如:“商周之际春秋穆可以父代母位去天下黎民民;晋国安可以岳死所立之庙南面祭。

”(《礼记·殷问》)这里,“可以父代母位”、“可以岳死所立之庙南面祭”都是表示因特殊原因而代替他人行使权力或执行职责的情况。

3. 表示身份或角色文言文中也常以“为”字表达某人的身份或角色。

例如:“国之印绶,选于土儋。

”(《史记·卷五十九》)这里,“为”字表示印绶所选定的人是国家的代表。

4. 表示条件或前提在某些情况下,“为”字表示一种条件或者前提。

例如:“申无宇曰:‘取于户,政令得善行矣;其施于上,则民主敦矣。

’鲁定公再使我,我不问去策。

”(《左传·哀公八年》)这里,“为”字用来表示政令善行是条件,而民众纯朴是前提。

二、特殊用法与案例分析除了上述基本含义和用法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用法和固定搭配。

接下来,我们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用法进行详细讨论,并通过实例加深理解。

1. 为……者在句子结构中,常见的“为……者”结构表示结果或目标。

例如:“穆王重我大邑后志:黎必以寡君维嗣焉。

”(《史记·卷十七》)这里,“黎必以寡君维嗣焉”的意思是“黎民必定要以我来继承君位”。

2. 为是“为是”是一种固定搭配,用来表示事物的真实性或合理性。

例如:“苟能羞人之言而市其夫焉……商君之道,胡不为是?”(《商君书·大增》)这句话意味着商君的政治思想能够带来真正的效益。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为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为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为七、为1、介词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这里是当“向”讲,等于说(这里的事情)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啊。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这个“为”翻译成“对”。

“为具言所闻”,等于说对他们详细地说了所听说的事情。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翻译成: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例: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这句话等于说,(请您)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④表示被动,译为“被”。

“为……(所)”句式是文言文典型的被动标志。

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等于说,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2、动词①做,干。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为学》)②制作,制造例: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这里第一个“为”是“替、给”的意思,第二个“为”当“制造”讲。

③当作,作为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这句话的意思是,墨子解下衣带作为城墙,用木片当作器械。

④成为,变成例: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这句话等于说,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崖岸。

⑤认为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为”当“认为”讲。

意译一点的话,可以翻译成:谁说你见多识广呢?⑥是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3、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基本相当于“呢”。

例:夫子何命焉为?(《公输》)等于说,先生您有什么指教呢?。

文言虚词因、为、乃总结

文言虚词因、为、乃总结

1、使唤、驱使。人皆得以吏使之。 2、主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3、派,命令。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使
4、出使。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5、让,命令。又可使天下之民斫直 6、使者。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1、阻塞不通。岂效穷途之哭。 到尽头。欲穷其源。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用尽。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文言虚词总结
2008-11
黎艳平
“因”意义和用法总结
(一)动词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顺着。 因其固然。 接着。加之以师旅,因之 以饥馑。 沿袭。因遗策。 (二)副词。1、于是。相如因持璧却立 2、趁,趁着。因击沛公于坐 (三)介词。介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
二、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一、通“燃” 二、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不以为然。成然之。 三、代词。“这样,如此” 不然,籍何以至此?河东凶亦然。糅使之然也
四、连词。“可是”,“但是”。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五、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作介词用法总结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
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 据”“按照”“用(凭借)…的身份”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以时入山林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 译为“和”“跟”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 (2)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 (2)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一、虚词“为”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为”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它可以作介词使用,表示目的、结果或客观情况;也可以作助词使用,起到补充说明、强调或加强语气的作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举例说明虚词“为”的常见用法。

二、表示目的和结果的用法1. 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目的【例1】《孟子·告子下》:“侧闻君于夹县之北有宝刀者三千里,愿为臣赐之。

”这句话中,“为臣赐之”表示希望成为臣子并得到那把宝刀。

【例2】《战国策·燕策》:“韩康子问尹文子曰:‘晋余何如人也?’对曰:‘黄段耳生杀专之物也;太公何足法焉!然其志深而去功终安矣,无敢以此事蔽於正也。

’”在这段对话中,“黄段耳生杀专之物”的意思是指黄段耳这个人以杀戮称霸,而后文的“为此蔽於正”表示为了这个目的而隐瞒实情。

2. 表示结果或程度【例3】《庄子·养生主》:“温其九窍之汤,血脉流和,皮肤致理,使老人形坚强壮。

则可以无为也。

”这里的“可以无为也”是说经过保养后,老人们的身体变得坚强健康,从而达到了不需要过多劳作的程度。

【例4】《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逐北籁、越巂五丈余吾?”许慎注文中解释道:“畏以杀也,夷不服则以敌我。

”这里,“夷不服则以敌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外族未被征服,则会成为对我族的威胁。

三、表示客观情况和方式的用法1. 表示具体状态或心理活动【例5】《尚书·尧典》:“先民至圣朕言之。

”解释为“比喻自谦奉太甲贤明之旨”,即比喻自己很愿意向圣明的君主效劳。

【例6】《论语·宰予篇》:“彼闻”解释为“当是时他就听见了”,用来描述具体情况。

2. 表示做某种事情的方式或手段【例7】《道德经·四十二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

”这里的“善为道”指追求道德的人,而“微妙玄通”的意思则表示他们的行为充满智慧和巧妙。

【例8】《四书集注·孟子纪传》:“公曰:‘吾生而知之者,惟仲尼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虚词为作为助词的用法
助词,用于句尾,表疑问语气,前面一般有疑问代词呼应。

读作wéi。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文言虚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被动,读作wéi,相当于“被”,常和“所”组合。

例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
例2.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例3.为仲卿母所遣。

(《孔雀东南飞》)
(2)表动作行为的替代,读作wèi,相当于“给”“替”。

例4.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
(3)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读作wèi,相当于“对”“向”。

例5.持其踵为之泣。

(《触龙说赵太后》)
(4)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读作wèi,相当于“因为”“由于”。

例6.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读作wèi,相当于“为了”。

例7.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孔雀东南飞》)
(6)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例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7)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例9.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例10.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8)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1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9)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1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
(10)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1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11)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14.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五蠹》)
例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例16.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