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焉的意义和用法.doc

合集下载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一、虚词焉的用法解析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常用于连接或修饰其他词语,以及表达情感色彩等功能。

而“焉”即是一种古代汉字,用作疑问代词和状语,与虚词相结合后可以表达更加复杂的语义。

本文将探讨虚词焉的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进行解释。

二、焉的用法及例句1. 询问事物存在方式或状态在古代汉语中,“焉”常用来引导疑问,并与其他成分连用,表示对事物存在方式或状态的询问。

例句:你要如何克服困难之时,焉能得到成就呢?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生存,我们应该从何处着手呢?2. 表示原因、结果等关系“焉”也可表示原因、结果等逻辑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与其他虚词或实词连用。

例句:天寒地冻之时,我家花木已枯萎。

得到老师的认可后,她心满意足地微笑了。

3. 表示强调与肯定有时,“焉”也可用于表示强调或肯定的语气。

例句:这幅画作着实不错,我眼花缭乱。

这首诗婉转动人,我乐此不疲。

4. 表示反问在文言文中,“焉”常用于反问句中,以表达自责、追问等语气。

例句:吾焉能及苏子之才呢?他们辛勤努力,而我却无所作为,焉不羞愧!5. 表示时间的推移或指代“焉”有时候也可以表示时间的推移或指代特定的时间点。

例句:此山已有百年, 伟大历史事件便是在此次发生。

穷一宿之后, 天明已是不远了。

三、总结在汉语中,“焉”属于虚词的范畴,其用法丰富多样。

它可以用来询问事物存在方式或状态、表示原因、结果等关系、强调与肯定、表示反问以及表示时间的推移或指代等。

通过学习虚词焉的用法和相应例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并增进您对虚词焉的了解。

虚词焉的用法

虚词焉的用法

虚词焉的用法一、介绍虚词焉的定义及意义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没有具体的语义含义的词语。

而“焉”则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虚词之一。

它最早出现于《周礼》中,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文言文中,并在许多成语和俗语中得到应用。

本文将探讨虚词焉的用法,包括其在古代文献和日常口语中使用时的具体表达方式,以及反映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和丰富的修辞手法。

二、虚词焉在句子结构中的应用1. 作为“处所状语”,表示地点或状态。

当“焉”位于句首或副词之前时,可以表示某个地方或状态。

例如,“江南有丹橘”的“焉”即表示了地点:“江南(处所)”。

2. 作为动宾短语替代成分。

在古代文献中,“焉”可用于引导一个由动宾关系构成的动宾短语,从而替代前面提到过的名词或动宾短语。

“昔者公输般与楚共侵蔡……天下谓公输般焉”的“焉”即代替了前文中的“楚共侵蔡”。

3. 作为疑问句中的状语。

在日常口语中,我们可以使用“焉”来构造疑问句,并询问某个具体的内容或原因。

例如,“你去何处?”即可表达“你去哪里?”的含义。

三、虚词焉在成语和俗语中的运用1. 应用于成语中:虚词焉经常出现在一些成语之中,使得这些成语更加富有表现力和修辞效果。

例如,“无事生非”,其中“火生木焉”,含义是指没有原因就制造麻烦。

2. 应用于俗语中:虚词焉也常出现在一些俗语之中,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形象生动的说法。

例如,“人心隔肚皮”,其中的“肝胆相照,不如於温润。

”即指出了人与人之间心意不通的情况。

四、虚词焉反映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和修辞手法1. 示人思维方式:通过使用虚词焉,中国古代文化倾向于采用间接表达方式,而非直接陈述事实。

这样做可以增添句子的文雅和修辞效果,也更贴合中国文化对含蓄和暗示的追求。

2. 丰富修辞手法:虚词焉为古代作家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拟、描写和夸张等。

这不仅使得文章更加丰富多样,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结论虚词焉作为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虚词之一,在句子结构中起到辅助作用,为句子增添了一种优美的韵味。

(完整版)兼词“焉”的用法

(完整版)兼词“焉”的用法

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译:(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蓼洲周公被逮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在这件事情上的。

(4)如乐作焉(在这里)。

《石钟山记》译:就像音乐在这里演奏。

(5)吾夫又死焉(在这件事上),我子又死焉(在这件事上)。

(《捕蛇者说》)译:我的丈夫又死在这件事上,我的儿子又死在这件事上。

(6)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到那里)。

(《石钟山记》)译:不知到它的深浅,微小的波浪涌入到那里。

2、相当于“于何”。

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况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二、代词1、相当于“之”。

(1)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老师)。

(《师说》)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2)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人),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译:距离现在建墓安葬他们,时间不过十一个月。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1)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译: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呢?(2)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3)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译:哪里有仁爱的人处在君主的地位,对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得出来呢?(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译:不进老虎窝,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3、指示代词,那里然力足以至焉。

(《游褒禅山记》)译:然而力量足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译:等到燕子丹用派遣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2)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虚词所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虚词所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虚词所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焉作为兼词的用法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文言虚词焉作为代词的用法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之”,他,他们。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文言虚词焉作为语气词的用法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四)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一、虚词焉的定义和语法特点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独立意义且不可拆分的词语。

其中,焉是一个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常被用于问句、引导疑问副词等语法结构之中。

在古代文言文中,焉可以作为问句的导言词,表达“何”、“如何”、“怎样”的含义,同时还可以作为过去时态动词“曰”的省略形式出现。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焉已经逐渐淡化并且不再使用。

二、虚词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 作为问句结构的引导字:焉可以引导带有疑问意味的结构,提出问题或者表达反问。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焉,忽然而已。

”此句意有所思念他方景况之有限。

“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

当日谁非幼童焉?”此句表达反问之辞。

2. 作为替代“怎样”、“如何”的字:在一些现代作品或者翻译文献中,焉被用作替代“怎样”、“如何”的字。

例如:“不过去可!心上愧,形同背者焉。

”此句表达传统价值体系的意涵。

3. 作为动词曰的省略形式:在某些情况下,文言文中的动词“曰”会被省略成为焉。

例如:“道高尚矣!\n人无我有之,则曰盗焉;聊以一日服一日耳。

”此句通过使用焉来表达动词“曰”的含义。

三、虚词焉用法的例句及意义解析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焉,忽然而已。

"(《论语·任问》)这句话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段对话。

“人生天地之间”是引导部分,“若白驹之过隙”是描绘部分,“瑟兮生白驹,飒飒如流霜”,结构中没有使用符号常见所连把整句概括前始发展所写景而带出结果主题句很具精神气魄。

“过隙焉”起着提问的作用,“忽然而已”表示事情瞬息即逝。

2. "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

当日谁非幼童焉?"(郭沫若)这句话出自郭沫若的《神州长云暗雪浩荡》中。

此句即表达了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赞美与景仰之情,“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是她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肯定,而“谁非幼童焉?”则反问了那些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始终珍爱着祖国的人们。

3. "不过去可!心上愧,形同背者焉。

师说中虚词焉的用法和意义

师说中虚词焉的用法和意义

师说中虚词焉的用法和意义
中虚词“焉”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作副词,具有表示疑问、感叹或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等意义。

它的用法和意义如下:
1. 表示疑问: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例如:“彼可畏焉?”(他怕不怕?)
2. 表示感叹: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哪”。

例如:“美哉!世界之大!”(世界之大啊!)
3. 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或“于何处”。

例如:“遭虎焉”(在哪里遭到老虎)
需要注意的是,中虚词“焉”属于古代汉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多在文言文或古代文献中出现。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1. 哎呀呀,“焉”可以作兼词呢!就像“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里的“焉”,它在这里就相当于“于之”呀,表示在那里的意思。

你想想看,这是不是很神奇呀?
2. 嘿,“焉”还能作代词哟!比如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里的“焉”不就是代指那篇文章嘛。

这就像你寻找一个东西,“焉”就是你要找的那个呀,有趣吧?
3. 哇塞,“焉”作语气助词的时候也不少呢!像“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里的“焉”就是个语气助词呀,帮助表达那种感觉呀。

这就好像给一句话加了个小尾巴,让它更有韵味了呢!
4. 你知道吗,“焉”还能表示疑问呢!比如“且焉置土石”,这里的“焉”不就是在问把土石放在哪里嘛。

这不就像是你在找东西时问自己该放哪儿一样嘛!
5. 哈哈,“焉”也有表示陈述的用法哟!像“永之人争奔走焉”,这里的“焉”就是在陈述人们争着去做这件事呀。

就好像你跟别人说你干了一件什么事一样平常呀。

6. 哎哟喂,“焉”还有表示停顿的作用呢!就像“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这个“焉”就是让句子有个停顿呀。

这就好像说话时喘口气一样自然呀。

7. 呀,“焉”也可以表示承接呀!比如“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这里的“焉”就是在承接上下句呀。

就像你走路时一步接着一步一样顺溜呢!
8. 哼,“焉”的用法还真是多样呀!我们可得好好记住它呢。

无论是兼词、代词、语气助词还是其他用法,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呢!总之,“焉”真的是文言文中很重要的一个虚词呀!。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一、引言在古代汉语中,文言虚词是常见的一种词类,用于连接句子成分或表达语气、态度等。

其中,焉作为最为常见的虚词之一,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

本文将对焉的用法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消亡的原因。

二、焉的基本意义与用法1. 焉表示所在或处所:「彼日者」(《左传·僖公十年》),古代以「者」、「乎」等做疑问标志,在疑问句末加焉,表示所在或处所。

2. 焉表示理由或原由:「未可与言也矣」(《左传·穆公十五年》),表示事件发生的原因或理由。

3. 焉表示某种状态:「欲斩之而后已焉……吾未厌其遗政」(《资治通鉴·卷一百四》),此处焉表示状态,意为已经实现。

4. 焉引导并列条件句:「出城重门,毁连环者券焉」(《战国策·赵策四》),此处焉引导并列条件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若是」。

5. 焉引导从句表示动作结果:「吾闻天有五雷焉,雷之在天为霆……」(《礼记·诸射》),此处焉连接从句,并表示前一动作的结果。

三、焉逐渐消亡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白话文体的发展,焉这类文言虚词逐渐淡出日常使用。

主要原因如下:1. 受到现代汉语习惯用法影响:现代汉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吗」、「何以」等表达疑问或条件概念的词语,而不再使用焉。

2. 文言文学习减少:在当今教育体制下,文言文学习时间被压缩,很多人对于文言虚词的认知程度较低,不太了解其用法和意义。

3. 汉字书写方式改变:现代汉字书写方式与古代相比有所改变,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采用了拼音输入法等新形式。

由于文言虚词存在复杂结构和笔画繁琐等特点,在输入法中逐渐被削弱使用频率。

四、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与应用虽然焉等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学术研究、古代文献阅读以及有关文言诗的欣赏理解等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

1. 学术研究:对于专业学者而言,掌握和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是进行古代文献研究的基本功。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其中的差异和细微之处,才能正确地理解和阐述古代文献中的思想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焉”字的用法和意义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文言虚词“焉”字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目标:掌握“焉”字在初中阶段常见的意义和用法;
一、课堂导入
文言文是让很多同学感到非常棘手的一个知识点,它不仅有众多实词、虚词,
而且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多重含义,同样一个虚词在不同句子中还有很多用法和含义, 在这些众多的知识点里面,我们今天先来集中攻破虚词
这个知识点。

稍微留心下考试考点,大家就知道,虚词的考察通常以选择题和翻
译句子的形式出现。

而2017 年河北省中考中可能涉及到的虚词有18个。

今天的
学习中,我们重点学习新增加的“何”“焉”“所”“因”这四个虚词。

二、题型展示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虚词有16 个,它们分别是“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考试有两种形式。

(1)A、B、C、D四个选项集中考一个虚词的含义,选出用法或含义不同的一
项。

(2)A、B、C、D四个选项分别考四个虚词的含义,每个选项两个句子,第一
个是短文中的句子;第二个是初中阶段学过的文中的句子,选出用法或含义不同或相同的一项。

考题展示: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请以.今言为正也
A.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B.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C.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B.巡城遇之.至之.市(《郑人买履》)
C.遂焚烧其.车其.真无马耶(《马说》)
D.乃.便游江浙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三、知识讲解
(一)作为兼词
1.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

2. 相当于“于何”。

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例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并且将土石放在那里呢?
(二)代词
1. 相当于“之”。

例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1
译:看却不可玩弄它。

2. 哪里,怎么。

例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心亭看雪》) 译:湖中样的人! (气词 1. ,相当于“了” 、“啊”、“呢”。

例句:肉之,焉?( 》)
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 ,表,相当于“也” 。

例句少焉,月山之上,徘徊于斗。

(《》) 译:一会儿,月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

3.尾,相当于“然”为“⋯ ⋯子” “⋯ ⋯ 的”。

例句:于择其一二扣硿焉。

(》) 译在乱选敲打它出声响。

四精析
句中加点的“焉”字和用法。

1. 率妻子邑人境,不复出焉 .。

( )
2. 俟其欣焉 .。

( ) 3. 夫大测也,惧有伏焉.。

( )
4.而受之于我何加焉 .。

( ) 堂运用
太行( há ng
),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r è n )。

本在冀( j ì )州之南, 河阳之北。

北山愚



年且




山而
( ché ng )山北之塞 (s è
) ,出入之迂
(y ū )也。

聚曰:“吾与汝 (r ,指通豫南, 阴, 可乎?”
杂。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 é n g )魁(k u í )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曰:渤海之土之北。


遂荷担( h è d ā n )者三夫,叩 k ò u 壤,箕畚( j ī b ě n )运于渤海
之人京城氏之孀( s h u ā n g )男( chè n ),跳往助之。

寒暑易
节,始一反焉。


曲智







“甚




不惠
! 以残

余其如土石何 ?”北山息曰:“汝心之固,固,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 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孙无穷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





惧其






于帝。

帝,
命夸娥
氏二山,
一,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之断焉。

1.下列句中语或用法相同是( )
A 、指通豫南达阴 每假借于之家(
B 、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也我之死有子存焉. 三人行,2
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
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
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
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六、拔高训练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
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
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注释】
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国工:最优秀的工匠,乐师。

篆工:刻字的工匠。

刻字多用篆体字。

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贵人:大官。

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

弦:琴弦。

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

匣:装在匣子里。

诸:兼词,之于
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弦.而鼓之()②作断纹.焉()
③易.之以百金()④莫不然.矣
()2. 解释下列句子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工之侨得良桐焉()
②作断纹焉()
3. 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3
4.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