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焉意义及用法教材示例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和意义及例句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和意义及例句一、焉的用法和意义在文言文中,焉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副词,它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首先,焉可以表示地点或方位,在句子中作为地点状语使用。
例如,《庄子·道德经》中有句:“无尽之乡焉。
”这里的“焉”表示“在哪里”、“何处”,表达了乡村的广袤无边。
其次,焉还可表示理由或根据,在句子中充当原因状语。
例如《后汉书·卫贞传》中有句:“既而告于至尊曰:‘彼欲借百万以风秦朝,臣知其不可,并请拒之,以自明也’”其中,“焉”指代前文提到的“遂令于公佗报焉。
”可见,“焉”在此处表示了原因或根据。
此外,焉还可以引导出现反问的感叹疑问等情态动词所构成的问句或命题。
例如,《论语·先进篇》中就写道:“程子曰:‘人而不仁者有焉;人而不义者有焉;人而无耻者有焉;人而无信者有焉。
’”二、例句说明1. 于是少年盖棺露顶焉这句话出自《庄子·秋水》一章,描述了少年为学问所困扰而使自己的头发盖住了棺材,暴露在外面。
其中,“焉”表示结果或状态,表明了他现在已经处于这种境地。
2. 以今之世未明者焉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一篇中,梁惠王问孟子说:“人之情性本善乎?”孟子回答道:“以今之世未明者焉。
”这里的“焉”表示原因或根据,指代前文提到的“以今之世未明也”,即因为当时的社会还没有认识到人性本善。
3. 文采藏而不发焉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一章中。
文章谈论写作时要把文采藏起来不暴露给他人,即可“存”的意思。
“焉”表示目的、手段或行为方式,在此处指隐藏文采不暴露。
4. 湛恩誓默默爱某女竟成夫妇瞒天过海结局巨好焉!这是一个现代文言文例句,《湛恩败家娘亲骗人主公》中的某人对湛恩和某女的结局表示赞叹。
这里,“焉”表示感叹或肯定,强调结局非常好。
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以明其有焉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其中“焉”表示结果或状态,指代前文提到的“无以明其有”。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焉的用法和意义及举例说明例子

焉的用法和意义及举例说明例子焉的用法和意义及举例说明一、焉的用法和意义在汉语中,焉是一个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副词。
它常常用于文言文中,现代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但在一些成语、名句和文化中仍会出现。
1. 表示疑问:焉可以用来引出问题或表达疑惑之情。
例如,“吾之过也,焉知非苦也?”(《晏子春秋·行权》)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做错了什么?怎么知道不辛苦呢?”通过使用焉,凸显了对问题的追问和思考。
2. 表示反问:在反问句中,焉可以强调前面提到的事实或观点。
例如,“夫妻者其相与也爱人以己之欲利之岂不可哉?然而有侪焉”(《孟子·离娄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夫妻间应该相互爱护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岂不是可以吗?可是还有别人呢。
”通过使用焉,加强了对比并突出强调。
3. 表示感叹:焉可以用来表达惊叹、感慨或欣赏之情。
例如,“山河破碎风雷全无,将军下马看孩儿焉”(明·张岱《金陵城歌》),这句话表达了对时局的悲愤和对儿子的关切之情。
二、举例说明1.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道德经》)老子用焉来引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思考,强调了道与名的本质区别。
2. 古人云:“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元·郑燮《笙箫吟》)这句诗中使用了焉来加强反问语气,并表达了对当时战乱时期国家存亡的忧虑。
3. 欧阳修写道:“外邦小教如一庭芳草五六品味已为伊开端下日换骨。
腐面何须再授信斯物无分唯秋合案。
”(《渔家傲·常记溪亭日暮》)欧阳修在描述花草易逝的同时,使用焉来强调自己的疑问和愧疚之情。
总结:焉作为一个表达疑问、反问或感叹的副词,在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一些文言文中仍有出现。
它可以用于引出问题、强调观点对比或表达情感,具有丰富的语境和意义。
通过了解焉的用法和意义,并通过例子加以说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个词汇。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子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子一、虚词焉的概述虚词是语法中具有相对较弱意义或相对缺乏独立语法功能的词类,如助词、介词、连词等。
而在汉语中,虚词有很多种类,并且在实际运用中,这些虚词经常出现,起到非常重要的连接或衔接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种虚词——焉,并详细阐述其用法及给出例子。
二、焉字的基本意义焉(yān)作为助词和介词经常出现于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疑问或反问等语气,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使用了。
然而,在一些成语和古体小说剧本等特定场景下,我们仍可以看到它用以突显情感或表达较为古朴的意境。
三、虚指地点时用焉1. 方位名词+焉:如“东焉”、“北焉”,表示方向所在。
例:朝思暮想南国之芳蕙隐匿东焉。
2. 被修饰名词+之+焉:如“白马之畔”,表示地点。
例:人间仙云描画白马之畔,笙歌可听云林焉。
四、虚指时间时用焉1. 时间名词+焉:如“当年焉”,表示特定的一段时间。
例:当年焉,红颜落寞黯然离开国门。
2. 动词/形容词+焉:如“知乐焉”,表示有些动作或具体状态。
例:“咳咳!”小丫鬟哈哈笑,“主子晓得我爱磕瓜子,所以常在这里赠与我。
” 主子听了知乐焉。
五、引申示意情感时用焉1. 疑问副词/代词+焉:如“何以祭奠?”、“君安否焉?”,表达询问或关心的语气。
例:求之不得大於无他,祭祀何以明兆于夢境;君安否若欲章回野史?2. 形容词/副词/动词+若疑问句式+之+真言(则)……其结果应如何,加闹洞庭?问卧龙宋筠端居青霞岭主人请教时根据实际条件去答复,不要充数哟!如下表达清晰明了,不背离实际例:“郎何意也?”似笑非笑的视线落在丁巳身上,“丁巳若不觉得生气可焉?年少南洞庭唯能是闹而已。
”六、总结虚词焉作为古代文言文中的助词和介词,经常出现在成语和古体小说剧本等特定场景中,用以突显情感或表达古朴的意境。
它具有虚指地点、时间和引申示意情感的功能。
通过学习并运用虚词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思维方式,并且在翻译文言文时更加准确地传达作者原意。
文言文中的焉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的焉的用法及例句一、焉的用法在文言文中,焉属于疑问代词,并常用作疑问句的主语或宾语。
具体使用方式如下:1. 焉作主语:例如:“焉知其所止?”(出自《管子·牧民》)意为“怎么知道它会停下来呢?”这里,焉作为“怎么”、“何以”的意义出现。
2. 焉作宾语:例如:“孰焉从政?”(出自《庄子·明堂》)意为“谁要从政呢?”这里,焉起到宾语的作用,表示询问对方的选择。
3. 焉在名词后作定语:例如:“上好无愆,而焉可味也。
”(出自《周礼·太仆》)意为“无论如何好也不值得品尝。
”这里,焉修饰名词“可味”,表示否定之意。
二、焉的例句1. “何以人臣称止?己所以观天地之不终日也。
天地虽将比物万物归一而已矣,人臣未有至止者也。
”(《荀子·止马乐》)解释:此句中,“何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或者“凭什么”,表示疑问。
焉在第一句中作宾语,引导并强调了“人臣称止”的观点。
翻译:你凭什么认为人臣有所谓的终结?是因为你从天地中看到了事物没有停止?尽管天地将万物归于一个结果,但人臣并不存在这种终极状态。
2. “夫子焉讲学。
”(《荀子·修身》)解释:“焉”在此例句中作为主语出现,表示疑问。
此外,“夫子”指的是孔子。
翻译:孔子怎么会来讲学呢?3. “君其出走焉!”(《诗经·小雅·鹤鸣》)解释:“焉”在此句中用于命令性或劝告性的口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去”,用于表达建议、要求等。
翻译:君王,请您就立刻离开这里!总结:文言文中的“焉”常常作为疑问代词出现,包括作主语、宾语以及名词后定语等多种用法。
通过以上的例句可以看出,“焉”在文言文中常用来引导疑问、询问对方选择、强调观点或提出命令、劝告等。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理解和掌握“焉”的用法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焉的用法和举例古代汉语翻译

焉的用法和举例古代汉语翻译焉的用法和举例一、焉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在古代汉语中,焉是一个常见的副词,用来引导疑问句或者起连接作用。
它可以表示地点、方式、原因、时间等不同的意义,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文言文中,焉通常放在疑问词之前或句子末尾,具有一定的修饰作用。
二、焉作为疑问词1. 地点:焉可以询问事物发生的地点。
例如,“君子之道,岂曰窃乎?”(荀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论语》)2. 方式:焉可以询问事情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
例如,“贤哲群贪!唯贤哲之谓必知焉。
”(庄子)3. 原因:焉可以询问事情发生的原因。
例如,“人能知天地之化育者,则贵人而贱人;知其杂气之所合,则谨修其坚刚。
”(《庄子》)4. 时间:焉可以询问某事发生的时间。
例如,“蹇厌其始,窘于其中而忘其盛。
”(《孟子》)三、其他用法和举例1. 表示肯定:有时候焉也可以用来表示肯定或者断言的语气。
例如,“吾之求鳌也,其由于阳朔。
”(《庄子》)。
“易曰:‘道之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观其所止而不敢越者,则固矣。
’”2. 连接词:焉还可以用作连接词,连接两个句子或者短语。
例如,“无反是已乎!毋代庶几临;临川竛居楚则远榖邻!” (宋·辛文绢《自赞》)3. 引述他人的话:焉可以用来引述他人的话。
例如,“是非今昔矣哉?先彼后此矣哉?”(《论语》)总结:焉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它可以用作疑问词询问地点、方式、原因和时间等信息;还可以表示肯定、连接句子或者引述他人的话。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相关文献来说,了解焉的用法和举例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1. 程杰萍. 古代汉语研究中的焉字活用方式及其功能研究[J].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3): 32-34.2. 贾庆华, 许楠楠. 字源探微: 盘古至赵慎之字形考纂[M]. 宁波大学出版社, 2017.3. 裴斯荪著;姜守拙校释. 古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1981.。
文言文焉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焉字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焉字的用法与例句一、焉字的基本含义与用法焉(yān)是一个常见的文言助词,表示询问、疑问以及判断的语气。
它在句子中常用作疑问副词,具体用法如下:1. 询问:焉可以单独使用,表示询问“什么”。
例:余闻上古之人,有七步之才焉,六出之技焉。
2. 疑问语气:通常与否连用,表示“怎么会”、“为何”等疑问。
例:彼既已得天下之人心而制国家,无不称其至断行谨察所致也。
焉能得由浅显于鲁?3. 表示判断:配合形容词或动宾结构使用,表示主观判断。
例:良马尔买乎?大衣亦奇美也!噫!买者将改驯?斯事或可与世分秋蠶也焉!二、「焉」字在文言文中的典型例句1. 《论语·卫灵公》:“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此句表达了“困境导致变化,变化导致交流和顺畅,交流和顺畅则能持续长久”的道理。
这里的“何以变”,即是问“为什么要变化”。
2. 《尚书·虞夏书》:“神明降命,百姓攸序。
”这句话表达了“神明降下命令,百姓才会井然有序”的意思。
其中的“何代于国?”即是问“为什么会导致国家如此有序”。
3. 《史记·韩信陵侯列传》:“臣之力屈,今日不幸,请先彼君。
”这一句中,“焉得以下民?”即是指疑问词“为什么能够以下层人民民心?”。
意思为:“我等的才智被压制,今天倒霉了,请让前面君主去。
”三、使用文言文中指导焉字用法与技巧1. 合理运用反问法:在判断或评论某一事物时,可以运用问句的形式加强说服力。
例:此地堪耕耘否?虽草木丰茂,焉能胜却大江南北?2. 结合上下义愿:分析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意义,辅助理解语境中焉字的用法。
例:山岳之所以为高,莫过于地势卓然。
焉能等同平原之深?3. 关注焉字与其他文言助词的搭配:熟知焉字和其他常见文言助词如何进行搭配使用。
例:人生苦短,未安知物质享受析善恶之难分?焉能追求纷繁世俗而忘记家规校训乎?四、在现代汉语中简化运用焉字虽然现代汉语中不再普遍使用“焉”的形式,但其表达含义仍可借鉴。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一、虚词焉的定义和语法特点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独立意义且不可拆分的词语。
其中,焉是一个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常被用于问句、引导疑问副词等语法结构之中。
在古代文言文中,焉可以作为问句的导言词,表达“何”、“如何”、“怎样”的含义,同时还可以作为过去时态动词“曰”的省略形式出现。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焉已经逐渐淡化并且不再使用。
二、虚词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 作为问句结构的引导字:焉可以引导带有疑问意味的结构,提出问题或者表达反问。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焉,忽然而已。
”此句意有所思念他方景况之有限。
“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
当日谁非幼童焉?”此句表达反问之辞。
2. 作为替代“怎样”、“如何”的字:在一些现代作品或者翻译文献中,焉被用作替代“怎样”、“如何”的字。
例如:“不过去可!心上愧,形同背者焉。
”此句表达传统价值体系的意涵。
3. 作为动词曰的省略形式:在某些情况下,文言文中的动词“曰”会被省略成为焉。
例如:“道高尚矣!\n人无我有之,则曰盗焉;聊以一日服一日耳。
”此句通过使用焉来表达动词“曰”的含义。
三、虚词焉用法的例句及意义解析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焉,忽然而已。
"(《论语·任问》)这句话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段对话。
“人生天地之间”是引导部分,“若白驹之过隙”是描绘部分,“瑟兮生白驹,飒飒如流霜”,结构中没有使用符号常见所连把整句概括前始发展所写景而带出结果主题句很具精神气魄。
“过隙焉”起着提问的作用,“忽然而已”表示事情瞬息即逝。
2. "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
当日谁非幼童焉?"(郭沫若)这句话出自郭沫若的《神州长云暗雪浩荡》中。
此句即表达了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赞美与景仰之情,“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是她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肯定,而“谁非幼童焉?”则反问了那些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始终珍爱着祖国的人们。
3. "不过去可!心上愧,形同背者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疑问代词。
•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激于义而死焉 • 朝济而夕设版焉
(2) 语气助词。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吴之民方痛心焉 • 子亦有不利焉 • 尽心焉耳矣 •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3)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 盘盘焉,困困焉
(4) 代词。
(6) 动词,往,去。
•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佯狂不知所之者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及其所之既倦
(7) 衬音助词,无义。
• 填然鼓之 • 树之以桑 • 顷之,持一象笏至 •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文以
言 虚 词
教 材
焉
意示
义 及 用
例 归
法纳
(1) 兼词,于之,从这里。
文以
言 虚 词
教 材
之
意示
义 及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 人非生而知之 • 作师说以贻之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郯子之徒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始指异之(指西山)
•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 后一个代"贿赂") •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 后一个助词,的) •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 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 •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 •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3) 助词,的。
•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彼童子之师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 •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 破灭之道也 •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是寡人之过也 • 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为刎颈之交 • 今日之事何如 • 而知日月之行 • 是社稷之臣也 • 是谁之过与 • 吾恐季孙之忧 • 而在萧墙之内也
• 诸侯之所亡 • 秦国之所大欲 •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臣闻求木之长者 • 即患秦兵之来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 盖夫秋之为状也 • 臣之进退 • 鹏之徙于南冥也 •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 夫人之相与 • 不知老之将至
• 将焉取之(代土地) •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指代"天下") • 我见相如,必辱之(指代"相如") • 均之二策(这) • 立而饮之(指代"酒") • 夫子欲之(它) • 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 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代"吾党菁华")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凌万顷之茫然 •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 夫晋,何厌之有
(5)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不知日之入 •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较秦之所得
• 察邻国之政 • 王道之始也 •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 • 全国久蛰之人心 • 乃其一气之余烈 •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 暮春之初 •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4)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 • 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 • 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 • 而莫之天阏者 •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 •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 之二虫又何知 • 感慨系之矣 •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苟以天下之大 • 人君当神器之重 • 将崇极天之峻 • 泾流之大 •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 安能以身之察察 • 仰观宇宙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