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 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一、表示并列关系。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囯险而民附:表示并列,相当于“也”。
二、表示顺承关系。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表示顺承,可不译。
三、表示转折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示转折,相当于“然而”。
四、表示修饰关系。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五、表示递进关系。
天假之年,而除其害:表示递进,相当于“并且”。
六、表示假设关系。
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七、副词,相当于“到”。
由小而大:
八、有时通“尔”,相当于“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而的用法是什么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而的用法是什么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而的用法是什幺,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有哪些(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夫赵强而燕弱(《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礼毕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用法小结:(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顺承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余知而无罪也。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口技》)。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及举例文言文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下面是店铺网小编带来的文言虚词而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3)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4)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二:用作代词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doc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doc文言文中的“而”是一种虚词,常常连接两个并列的动词或句子,表示转折、转移、加强、推论、并列、顺承等不同的语义。
以下是“而”的使用方法和一些例句。
1. 表示转折“而”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用法之一是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然而”,“可是”等,常放在句首。
例句:【1】夫水至者,必穴通而萃于下,此其情也;而斗则载水以行,此其形也。
(《淮南子·天文训》)(水流至必然向下汇聚,这是情理;但斗则能承载水并行,这是形式的不同。
)【2】悟道之人,志洋大而缪综小,此其常也;而庸人则反,志缪而思小。
(《庄子·徐无鬼》)(觉悟修道的人志向远大,而思虑繁杂细致;庸俗之人则相反,思虑偏狭局限。
)2. 表示转移或推论“而”还可以表示转移或推论,起到串联整篇文章的作用。
例句:【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卑礼,辞之士也。
乡愿之弊,往往于身;卑礼之崇,往往于国。
”(《论语·雍也》)(孔子说,“本地的愿望,是道德败坏的罪魁祸首;小节的讲究,是辞藻华丽的人的标志。
过分追求本地愿望会导致自身危害;过分崇尚小节,会影响国家社稷。
”)3. 表示加强“而”还可以表示一种加强的语气,用于强调上下关系或者否定。
例句:【4】天生一男,大丈夫也;而生一女,小人也。
(《论语·鲁国衞弟》)(生了一个男孩,是大丈夫;如果生的是女儿,就是小人。
)【5】其所去五百里,如穿韦;斯诚略也。
而已矣。
(《荀子·劝学》)(经过五百里的行程,却好像只穿了一件衣服一样;这就是谨慎行事的方法了。
)4. 表示并列在某些情况下,“而”也可以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动词,凸显事物的共性或相似之处。
例句:【6】非木非石,而人也。
(《庄子·外篇》)(不是木头也不是石头,而是人类。
)【7】既能舞且能歌,而亦人女。
(《荀子·君道》)(既能跳舞又能唱歌,是真正的人类女性。
文言中虚词而的用法整理

⽂⾔中虚词⽽的⽤法整理⽂⾔虚词“⽽”的意义和⽤法,有以下四个⼤的⽅⾯: ⽤作代词,连词,助词以及固定词组。
代词1.第⼆⼈称代词,⼀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某所,⽽母⽴于兹。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连词1.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永州之野产异蛇,⿊质⽽⽩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唐· 欧阳修《醉翁亭记》2.表⽰递进关系,译作“⽽且”“并且”或者不译。
君⼦博学⽽⽇参省乎⼰.——《荀⼦·劝学》以三保勇⽽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3.表⽰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余⽅⼼动欲还,⽽⼤声发于⽔上.——宋· 苏轼《⽯钟⼭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则》4.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却”“可是”青,取之于蓝,⽽青于蓝.——《荀⼦·劝学》⼈不知⽽不愠,不亦君⼦乎?——《<论语>⼗则》5.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死⽽有知,其⼏何离?诸君⽽(如果)有意;瞻余马⾸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吾恂恂⽽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唐· 欧阳修《醉翁亭记》7.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不能⽤他。
——《资治通鉴· ⾚壁之战》助词1.置于表⽰时间的副词词尾,合成⼀个词,表⽰时间短,通常译为“不久”“⼀会⼉”。
已⽽⼣阳在⼭。
——唐· 欧阳修《醉翁亭记》既⽽⼉醒,⼤啼。
——《⼝技》2.语⽓助词,⽆实际意思,⼀般不译。
有⼀⾔⽽可以终⾝⾏之者乎——《<论语>⼗则》固定词组1.“⽽已”⽤于句末,表⽰限⽌的语⽓词,当是由连词“⽽”和动词“已”凝固⽽成,相当于“罢了”。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历பைடு நூலகம்事件
2
了情节的复杂性和表现角色心理的深 度。
古代史书中经常使用虚词“而”来连接
不同的事件,形成完整的历史叙述。
3
政治演讲
一些政治家在演讲中善用虚词“而”, 使句子更有力度和韵律感。
她不仅会画画,而且还精通音乐和舞蹈。
表示让步
1 举例一
虽然天气很热,而他还是坚持每天晨跑。
2 举例二
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而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
表示条件
1 举例一
只有努力学习,而才能取得好成绩。
2 举例二
只有愿意付出努力,而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实际应用举例
1
文学作品
《红楼梦》中虚词“而”的使用,增添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是一种常用的连接词,有着多种用法,包括并列、转折、递进、 让步和条件等。本文将详细介绍其定义、分类以及实际应用举例。
定义和分类
定义
文言虚词“而”是一种用于连接句子的虚词, 具有特定的词义和语法功能。
分类
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不同功能,可以将文言虚 词“而”分为表示并列、转折、递进、让步和 条件的不同类型。
表示并列
1 举例一
他勤奋学习,而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2 举例二
这个公司产品质量好,而且价格实惠。
表示转折
1 举例一
他刚开始很自信,而后来却变得怀疑起自己的能力。
2 举例二
这种药物看似有奇效,而实际上却存在许多副作用。
表示递进
1 举例一
2 举例二
他不仅学会了基础的编程知识,而且还研 究了许多高级的技术。
文言虚词“而”的各种含义及用法[文档整理]
![文言虚词“而”的各种含义及用法[文档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343aee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6.png)
文言虚词“而”的各种含义及用法[文档整理]一、“而”的含义“而”是汉语中的一个虚词,它可以表达许多不同的含义,其基本含义有以下几种:1. 介绍另一件事的时候:“而”常用在表示另一件事的时候,常用词句如“而今”,“而况”,“而已”,“而且”,“而弗”等。
2. 把两个不同的事情连接起来时:“而”可用于表达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一个人可以吃得饱,而另外一个则吃不饱”。
3. 把两个关系相反的事情引出来时:“而”可用于表达两个关系相反的事,如“外面的天气很冷,而里面却很暖和”。
4.用于引出分论点:“而”可用于引出新的分论点,如“第一,这件事有利;而第二,这件事也有弊”。
5.用于表达转折:“而”可用于表达转折,如“他刚开始有希望,而最终却洒脱”。
6.用以表示逆推:“而”可用于表示逆推,如“这次考试他没有及格,而他肯定都没有及格”。
7.表示异样或比较:“而”可用于表示异样或比较,如“他一开口就有古文熟练,而他的技术却落伍了”。
1.一般用于连接并列句。
“而”可用于连接并列句,可以将两个表达不同意思的句子分开,从而表达转折或者对比的意思,如:(1) 他聪明,而她不聪明。
(2) 我工作勤劳,而他则游手好闲。
2. 用于引出原因或举例。
“而”可用于连接原因句或者例子句,如:(1) 他经常考试失败,而原因是他没有认真复习。
(2) 少数人不是太聪明而是懒惰,而举例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懒惰者。
3. 用于引出结论。
“而”可用于引出结论,如:(1)他的理论有着很高的效率,而结论是他的研究是对的。
(2) 书中把信息划分为三个部分,而总结就是要把信息掌握好。
4. 用于强调分论点时。
“而”可以强调分论点,用于强调某一观点,如:(1) 那次考试,小明考得出色,而他的同桌则考得很差。
(2) 这本书价格不贵,而且质量也不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表修饰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不比登到高处见得广.
②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 译:咚咚的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 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之:用在动词之后,没 有实在意义的衬词 接:接触,交锋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代词: ①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②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③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 ①范围副词——则、犹 ②时间副词——既、已、且 ③语气副词——其、何、遂 介词:于、以、为、因、乎 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 故、若、虽、因、遂。 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①空中而多窍。 ②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空中而多窍。”句“而”连接的“空中”和“多窍”
不分主次、先后,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大石)中间 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
“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句“而”后面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是递进关系,译 为“国家形势险要而且百姓归附”。
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
18个文言虚词
书 海 扬 帆 定 自 得 。
文 言 功 夫 当 日 进 ,
且 于 文 中 辨 差 别 。
若 属 先 得 识 规 则 ,
因 为 所 以 与 然 而 。
之 乎 者 也 乃 焉 矣 ,
常 见 虚 词 二 十 个 。
经 史 子 集 何 其 多 ,
“履至尊而制六合。”句“而”连接的两项时间一先
一后,表示承接关系。译为“登上最尊贵的帝位来统治 天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句“而”连接“立”
和“饮”两个动词,“立”前的“起”是“起身”的意 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立” 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 系。
7 表因果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 译:那人住的很远,没有来,因而荆轲为了他留下来。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8 表目的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登记官吏、人民,封存府库,来等待将 军。
4“既而” 可译为“不久,一会 儿”
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译:不久,小孩子醒了,大声啼哭。
5“已而”过了些时候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引:拉,引申为调转。 避匿:躲避,躲藏。
特别注意
(1)连词: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 目的,修饰 难点:”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 构相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修饰关系还是顺承关系,是较难分辨。例 句:
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其二:“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法(非词典用法) 2、常见用
题型设计
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 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 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
2“而后” 译为“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译:我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 已:停止
3“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 的语气表示更深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石钟山记》) 译:现在把钟磬等打击乐器放在水里,即 使有大的风浪,它们也不会鸣响的,更何 况石头呢?
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
(1)兼词:诸、焉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 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近六年浙江省高考虚词考查情况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而、者、于、以 且、也、则、之 以、而、其、所 所、因、以、于 其、而、焉、于 以、而、为、之
二、作代词
通“尔”,第二人称代词“你 的”、“你”
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译:你的母亲站在这里。
三、通“如” 译为“好 像”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译:军队惊乱如同大房屋崩塌。 都舍:都城里的房屋
四、固定词组
1、“而已” 放在句末 ,相当于 “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译: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术上各有 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2)代词:①第二人称,今译为:你 (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 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②近指代词,今译为: 此、这样。
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
“而”的用法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 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 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 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用法 (2)代词用法 (3)固定词组
作连词
1 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 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译: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然而)没 有蛇鳝的洞穴就没有能够寄身的地方。 寄托:托身,寄身。
返回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牛刀小试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扣弦而歌之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连词,表假设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 7、连词,表假设 8、连词,表转折 9、代词,你的
2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 “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 省察。
3 表承接,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是懂得道理,谁能 没有疑惑呢? 之:指知识和道理
4 表转折 “却”
可译为“但是”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蓼蓝颜色 更深。 (状语后置)
5 表假设 译为“如果” “假如”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秦国用城池请求易璧,如果赵国不答应, 理亏在赵。 曲:理亏。
②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
南飞》
(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 游》)。 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则、者、之、与 。
答题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代入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辨别、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