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明小学_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汇总表(统计表)
青海集中开展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在全国高校中 率先开设 帆船专业课
中国海洋 大学在全 国高校 中率先开设 帆船专 业课 程 ,在帆 船教学方面走在 了全国高校前列。据介绍 , 早在 2 0 0 8年 , 中国海 洋大学就开设 了帆船普通体育课程。经过 5年的探索发展 , 该课 程从开始 只有一个 班 、 十 几人 , 发展到现 在 6个班 、 每个班 4 O余 人 。今年 , 该校首次 开设 帆船专业课程 , 针对学校 运动训练 专业 不 同项 目的学 生进行帆船专业 的学 习和培养 。
要迎 合低级 庸俗 ; 四要 增强辨析 能 力 , 不要 轻信 网络 流言 ; 五要
据 了解 , 新媒 体文 明传 播使者肩 负 “ 传播文 明信息 , 展 示文
明成 果 , 引导 文明舆论 , 营造 文明氛 围” 的使命 , 他们每 天至少发 布一 条关于学 习生活感悟 、 团学工作体验 的原 创微 博 , 用同龄人 乐于接受的语言与方式进行传播 , 加强与 师生 交流 沟通 , 掌握 网 络 舆情 动态 , 揭露 网络 不文 明的行为举 止 , 形 成知荣 弃耻 、 褒荣 贬耻 、 扬荣抑耻的文 理念 , 营造文 明的 网络氛圉 。 启动仪式上 , 福建师大发布 了以“ 十要十不要 ” 为 内容 的《 大 学生新媒体 文明公约》 : 一要正确认识 网络 , 不要忽视 网络 文明 : 二要 善于 网上 学 习, 不要沉 溺虚拟世 界 : 三要提高 赏析 品味 , 不
 ̄_ J I A N
.
X U N
青海 集 中开 展五 类重 点 青少年群体排 查摸 底工作
记 者从 全省重点青少年群体服 务管理和预 防犯罪工作 部署
会 议上获悉 ,青海省将集 中进 行五类重点青 少年群体排 查摸底
五类重点青少年说明

共包括“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五类青少年群体,具体统计标准分别为:(一)闲散青少年:是指6—25周岁不在学、无职业的自然人。
具体操作中(比如在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1.6—15周岁的自然人只要“不在学”,即没有在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可以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16—25周岁的自然人必须同时满足“不在学”和“无职业”两个条件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2.“不在学”或“不在学”、“无职业”的状态一般要持续半年以上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3.因为自身健康、家庭变故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导致无法上学、无法工作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比如,因残疾而导致工作能力全部或部分丧失的青少年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而应列入其他残疾或生活困难青少年群体予以帮助和服务。
再如,家中有人大病,不得不中断学业或辞去工作在家照顾病人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4.有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且在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时间里为实现目标而导致“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比如,在家自学准备考研的大学毕业生;为找到工作而在家自学或接受某些非正规培训的青少年。
(二)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是指一年以内有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14条、34条规定之情形的6—25周岁自然人。
具体操作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1.曾经有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但截止到排查摸底结束时一年内没有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2.曾经在公安部门有案底记录,但截止到排查摸底结束时一年内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3.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青少年,自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之日起一年内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完善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我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现就加强对我镇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闲散青少年群体、流浪乞讨青少年群体、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等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通知如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全面创建平安鄱阳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服务、维权,立足于教育和保护,着眼于服务和管理,辅之以改造和挽救,努力构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 提高青少年自我预防能力,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四个鄱阳作出积极贡献。
一、分类管理、强化服务,切实做好服务重点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各项工作(一)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帮扶、矫治和管理,对于有不良行为青少年,要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帮扶、矫治、管理的工作方法。
1.动态掌握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基本情况。
各村(居)委会要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摸排掌握,逐步建立起数据库和信息平台。
2.建立教育矫治机制。
各村(居)委会要加强对帮教“问题青少年”的专业方法和工作经验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发挥村干部在第一线联系、接触以及有可能影响和改变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优势,增强教育矫治效果。
要研究探索集中矫治的新手段、新方法,特别要对重新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在教育矫治上探索新的经验做法,加强专门场所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
要结合公安部门牵头开展的教育矫治工作,进一步提高对未成年人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针对青少年不良行为转化的边界抓好临界预防。
各村(居)委会要强化对青少年不良行为转化边界的认识,有针对性地抓好临界预防工作。
一是重视一般在12岁开始出现偷拿财物、逃学等不良行为,13、14岁出现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等偏差行为,14至16岁出现违法犯罪的年龄规律,重点关注偷拿财物、逃学等早期典型行为;二是重视与家庭和学校关系紧张、联系断裂,进而受外界不良影响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化倾向这一状态转化规律,防止青少年与家庭、学校联系的弱化。
排查摸底表格

附件1:填表说明1、为推进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工作的有序开展,本次排查摸底工作统一使用“山西省青少年信息登记调查表”的样式,附件3-7,表A对应闲散青少年,表B对应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表C对应流浪乞讨未成年人,表D 对应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表E对应农村留守儿童,具体由各类群体的任务分工主体责任单位负责填写。
2、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统计汇总表(附件8-12)由各乡镇(街道)综治办牵头、团委配合,统一汇总填写,并按要求报县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办公室。
3、为提升工作效率,本次排查摸底工作只以电子版表格报送。
在逐级报送过程中,要确保数据安全,严禁在网络上进行数据传递,需用U盘进行数据报送。
附件2:排查摸底工作流程图省级召开专题工作会议,面向市、县两级安排部署市、县两级召开专题会议,面向县、乡镇(街道)部署(10月20日前)乡镇(街道)、村(社区)分类、分部门牵头排查摸底,填表汇总,将电子版报县级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办公室(11月20前)以县为单位,将电子版汇总报市级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办公室(11月30日前)以市为单位,将电子版汇总报省级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办公室(12月10前)附件3:山西省青少年信息登记调查表A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姓名性别民族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出生年月日年龄籍贯出生地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身体状况□健康□其他毕业(肄业)学校联系电话(手机,如未成年人留监护人姓名和手机)家庭状况家庭收入情况□1万元以下□1—3万元□3—5万元□5万元以上是否享受低保等补助父母婚姻状况□良好□感情不和□离异(随父<母>)□重组家庭监护人□父母□其他家庭成员关系年龄政治面貌工作单位身体状况联系方式学习状况□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高职或中专毕业□大学毕业就业状况□从未就业□自动辞职□被辞退□其他对口服务联系人(由乡镇<街道>负责填写)姓名单位联系电话注:此表可复制。
重点青少年排查摸底工作

一、排摸范围排查摸底的范围共包括“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五类青少年群体,具体统计标准分别为:(一)闲散青少年:是指6—25周岁不在学、无职业的自然人。
具体操作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1.6—15周岁的自然人只要“不在学”,即没有在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可以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16—25周岁的自然人必须同时满足“不在学”和“无职业”两个条件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2.“不在学”或“不在学”、“无职业”的状态一般要持续半年以上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3.因自身健康原因导致工作能力全部或部分丧失的青少年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中断学业或辞去工作在家照顾病人的青少年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4.有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且在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时间里为实现目标而导致“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比如,在家自学准备考研的大学毕业生、为找到工作而在家自学或接受某些非正规培训的青少年。
(二)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是指一年以内有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14条、34条规定之情形的6—25周岁自然人。
具体操作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1.曾经有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但在本年度排查摸底周期内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能被认定为不- 1 -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2.曾经在公安部门有案底记录,但在本年度排查摸底周期内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能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3.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青少年,在本年度排查摸底周期内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不能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14条规定: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是指:(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最新重点青少年群体情况分析报告

重点青少年群体情况分析报告2020年重点青少年群体情况分析报告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工作,是进一步提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根据《关于转发保山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报送2020年度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数据的通知》的通知(腾团发〔2020〕15号)文件精神,团乡委认真开展排查摸底。
一、排查摸底范围本次排查摸底专项行动将本乡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纳入范围。
具体为: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未就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受救助的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等。
二、我乡重点青少年现状分析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有如下的特点:第一,心智发育不成熟。
青少年的心智成熟度不如成年人,他们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较差。
第二,逆反心理。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对老师家长的指令产生厌烦,并滋生反抗的心理和对立的情绪。
第三,不合群。
父母的溺爱和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团体精神的培养,使得部分青少年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考虑自己,不为别人着想。
除了具有一般青少年具有的特点外,“问题青少年”还有如下特点:第一,滥用暴力攻击性强。
包括:攻击外界,敌视、破坏和辱骂别人或攻击自身,伤害自己,甚至轻生及自杀。
第二,情绪问题严重。
表现为说谎、偷窃、缺少情感、不信任别人、恐怖、焦虑、抑郁等。
通过前期调研,我们发现在所有学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部分“问题青少年”他们踏入社会后,“问题”日趋严重,一不小心就会走向违法犯罪的边缘。
近年来,我乡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不断增多,危害程度不断升级。
根据我乡公安机关的调查,在查获的全部犯罪嫌疑人中,青少年占较大比例,刑事案件作案成员的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重大恶性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比重上升,形势不容乐观。
三、突出问题目前,闲散青少年群体的管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首先,闲散青少年数量呈增长趋势。
幼儿园五类重点人群摸排检测统计表

幼儿园五类重点人群摸排检测统计表一、引言在幼儿园中,对于五类重点人群的摸排检测统计显得至关重要。
这五类重点人群包括:身体状况异常、心理状况异常、家庭状况异常、社会状况异常以及行为习惯异常。
为了确保幼儿园的孩子们能够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我们需要对这五类重点人群进行深入的摸排检测统计。
二、身体状况异常对于身体状况异常的幼儿,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包括但不限于身高、体重、视力、听力等。
我们还会对幼儿的饮食和睡眠习惯进行详细的了解,以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会对幼儿的疾病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健康问题。
三、心理状况异常心理状况异常的幼儿是幼儿园重点的对象。
我们会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情绪反应以及社交能力等方面,评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于表现出焦虑、抑郁、攻击性等行为的幼儿,我们会及时与家长沟通,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四、家庭状况异常家庭状况异常的幼儿同样需要我们的特别。
这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父母离异、家庭成员患有疾病或去世等情况。
对于这些幼儿,我们会与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五、社会状况异常社会状况异常的幼儿可能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弱、社交能力差等问题。
对于这类幼儿,我们会通过组织社交活动、提供社交技能训练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六、行为习惯异常行为习惯异常的幼儿可能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问题。
为了纠正这些问题,我们会与家长、老师以及专业人士合作,通过行为矫正、榜样示范等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结语通过对幼儿园五类重点人群的摸排检测统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
我们也会将统计结果定期向家长和有关部门汇报,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我们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实现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为了保障幼儿园教职员工及学生的健康与安全,防止疫情在校园内的传播,我园已按照政府要求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了核酸检测。
重点青少年群体数据排查(空表)

公安
团委
父母双方外出
监护
祖父母隔代监护
亲戚、朋友
不确定或无监护人
男
女
流浪乞讨青少年
合计
民政
公安
团委
流浪乞讨原因
家庭困难
家庭失管
孤儿
残疾
其他
有不良或违法行为
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
合计
––––––––
司法
公安
法院
检察院
司法
团委
状态
父方服刑
母方服刑
监护
祖父母隔代监护
亲戚、朋友
不确定或无监护人
农村留守儿童
合计
––––––
状态
父母一方外出
––––––––
––––––––––––––
————————
闲散青少年
合计
人社
民政
公安
团委
就业情况
从未就业
————————
就业后自愿失业
就业后非自愿失业
其他
闲散原因
辍学
家庭经济困难
家庭管教不利
单亲家庭
孤儿
身体残疾
刑释解教
——————————
其他
6-25总数
6—14
14(含)-18
18(含)-25
主责 部门
配合 部门
合计
男
女合计男女源自合计男女合计
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专项行动统计报表
统计单位:市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
6-25总数
6-14(岁)
14(含)-18
18(含)-25
主责部门
配合部门
合计
男
女
合计
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卷编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不要填岳雷男20010626汉
不要填郑思琪女20021013汉
不要填郑雨晴女20021216汉
不要填林心怡女20070808汉
不要填郑雨锌女20070418汉
郑曼林女20070807汉
林荣帆男20011008汉
林佳锐男20060215汉
郑越女20051116汉
郑玲女20040126汉
冯威男20020626汉
郑博坤男20060309汉
一、基本信息
题目1文化程度
1未入学未升学0.0%
2小学未毕业100.0%
3小学毕业0.0%
4初中未毕业0.0%
5初中毕业未升学0.0%
6高中或中专未毕业0.0%
7高中或中专毕业未升学0.0%
8其他0.0%
题目2健康状况
1健康或良好100.0%
2一般或较弱0.0%
3有慢性疾病0.0%
4残疾0.0%
二、生活情况
题目3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属于
1富裕高收入家庭8.3%
2一般收入家庭91.7%
3低收入家庭0.0%
4贫困家庭0.0%
题目4监护类别
1单亲监护 50.0%
2隔代监护41.7%
3亲戚监护 0.0%
4同辈监护 8.3%
5其他寄养监护0.0%
6无人监护0.0%
5监护人文化程度
1文盲8.3%
2粗识字 41.7%
3小学33.3%
4初中8.3%
5高中或中专8.3%
6大专0.0%
7大专以上0.0%
6对被监护人的态度
1关爱75.0%
2冷淡0.0%
3一般16.7% 7父母是否均在外务工
1父母均在外务工75.0% 2父亲在外务工16.7% 3母亲在外务工8.3% 8监护人主要责任
1照顾日常生活 41.7% 2督促辅导学习 0.0% 3负责人身安全41.7% 4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他0.0% 9父亲的文化程度
1文盲8.3% 2粗识字16.7% 3小学33.3% 4初中25.0% 5高中或中专16.7% 6大专0.0% 7大专以上0.0% 10母亲的文化程度
1文盲0.0% 2粗识字16.7% 3小学16.7% 4初中58.3% 5高中或中专0.0% 6大专0.0% 7大专以上8.3% 11父亲在外务工时间
1 1年以内75.0%
2 1-3年8.3%
3 3-5年 0.0%
4 5年以上16.7% 12母亲在外务工时间
1 1年以内75.0%
2 1-3年16.7%
3 3-5年0.0%
4 5年以上8.3% 13在外务工的父(或、和母)大约多长时间和你联系一次
1一周41.7% 2一个月33.3% 3三个月0.0% 4半年8.3% 5一年0.0% 6不固定16.7% 7不联系0.0% 14多长时间没有见到在外务工的父(或、和母)
三、心理状况
15是否想念外出务工的父母
1经常想念41.7% 2有时想念50.0% 3不想念8.3% 16父母外出务工对自己的影响
1很大负面影响25.0% 2对生活影响不大50.0% 3更加坚强25.0%
17希望在外务工的父(或、和母)多长时间和你联系一次
1一周66.7% 2一个月16.7% 3一年0.0% 4无所谓16.7% 18有心里话最想对谁说
1父亲33.3% 2母亲50.0% 3父母之外的监护人16.7% 4老师0.0% 5同学朋友0.0% 19最希望和谁住在一起
1父母66.7% 2爷爷奶奶33.3% 3兄弟姐妹0.0% 4亲戚0.0% 5同学朋友0.0% 20父母务工期间,你有没有受到过欺负或人身伤害
1时常有8.3% 2有时有58.3% 3没有33.3% 21被别人欺负或伤害的原因是
1父母不在,缺乏保护16.7% 2自己胆小怕事16.7% 3别人故意挑衅33.3% 4其他原因33.3% 22你内心有压力吗
1比较大16.7% 2一般66.7% 3没有16.7% 23你喜欢交朋友吗
1喜欢91.7% 2一般8.3% 3不喜欢0.0%四、学习情况
24是否在学
1是75.0% 2否25.0% 25学习成绩
1好41.7% 2一般33.3% 3差25.0% 26喜欢上学吗
1喜欢83.3% 2一般16.7% 3不喜欢0.0% 27未上学或失学原因
1家庭经济困难供应不起8.3% 2家庭认为上学不重要或无用不让上学0.0% 3家庭出现变故不让上0.0% 4学习成绩差考不上0.0% 5学不进去不想上0.0% 6想早点挣钱0.0% 7被学校因为成绩差或表现不好劝退0.0%
8被学校开除0.0% 9其他原因91.7% 28父母在外务工,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你最希望谁帮你解决1老师8.3% 2亲人33.3% 3同学和朋友50.0% 4其他人0.0% 29家里有人督促你的学习吗
1有 50.0% 2没有50.0% 30监护人监管孩子的学习情况
1要求严格33.3% 2有时过问66.7% 3基本不管0.0% 31监护人对孩子迟到、旷课甚至逃学所持态度
1坚决反对91.7% 2放任自流8.3% 3包容支持0.0% 32监护人主动与老师联系情况
1经常联系0.0% 2有时联系75.0% 3不联系25.0% 33学校有没有举办过家庭教育知识培训
1有41.7% 2没有8.3% 3不清楚50.0% 34有哪些不良道德行为习惯
1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 8.3% 2有抽烟等不良行为16.7% 3很少参加集体活动50.0% 4经常撒谎欺骗老师和监护人0.0% 5其他不良行为25.0% 35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主要是
1懒散41.7% 2不讲卫生0.0% 3爱讲脏话25.0% 4小偷小摸8.3% 5早恋0.0% 6其他25.0%五、动态信息
36本年度是否有单位组织或个人主动提供过帮助或建立联系1基层党政干部0.0% 2学校老师25.0% 3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干部0.0% 4社工8.3% 5志愿者 0.0% 6其他公益组织66.7% 37提供了何种帮助
1技能培训 8.3% 2心理疏导0.0% 3生活资助 0.0% 4法律援助 0.0% 5法制宣传教育8.3% 6结对帮扶0.0%
7其他83.3% 38发生了何种变化
1趋好83.3% 2趋坏16.7% 39帮教形式
1一对一帮教41.7% 2多对一帮教58.3% 40是否已经不再属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
1是0.0% 2否100.0%
身份证号联系方式户籍地现居地题目1题目2题目3题目4 35032220010626700015306068677仙游榜头下明村2121 3503222002101315457792347仙游榜头下明村2121 35032220031216038X5947781241仙游榜头下明村2122 3503222007080804077789300仙游榜头下明村2122 3503222007041800007797322仙游榜头下明村2121
3503222007080710002611228仙游榜头下明村2114 3503222001100800007786223仙游榜头下明村2122
35032220060215000013599878944仙游榜头下明村2122 3503222005111600007761876仙游榜头下明村2121 35032220040126034X7761877仙游榜头下明村2121 3503222006062615587751393仙游榜头下明村2122 3503222006030900007765893仙游榜头下明村2121
题目5题目6题目7题目8题目9题目10题目11题目12题目13 312334421 231322111 212512111 211144121 231123111 241357112 411144116 313533116 111134112 311134112 511344444 311354212
题目14题目15题目16题目17题目18题目19题目20题目21题目22两年12111342
一年22122222
半年21212242
一年22121332
半年11112232
一年23221212
一年22121232
一年33431112
一年12121241
一年13111231
半年22432323
一年11121343
题目23题目24题目25题目26题目27题目28题目29题目30题目31 112193221 113193221 121193221 112192111 112193221 121219221 111193111 113192111 112193121 121192111 213291121 111192222
题目32题目33题目34题目35题目36题目37题目38题目39题目40 235667112 333367222 235665122 215167122 233621122 232427122 223167122 313327112 233147122 211167212 213167112 31236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