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上《认识地球》word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 教案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资料掌握地球的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2、知道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划分标准和原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难点:地球仪三、教学用具地球仪四、教学内容与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三要素有哪些?2、怎样使地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3、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导入新课」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自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把握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阅读P14并回答:当时的两种错误认识1、“盖天说”------“天园地方”“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2、学生阅读P15“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讨论:⑴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⑵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什么形的?(学生可能回答园形,要向学生纠正:是球形)⑶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生讨论后归纳: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大地球形说”问: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3、现代宇宙观察研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二、地球的大小1、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2、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想了解电脑的全貌会难,太抽象,怎么办呢?于是人们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地球仪。
三、地球仪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到地球旋转的假想轴1、地轴和南北两极利用地球仪,让学生找到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纬线和纬度⑴纬线观察纬线从赤道向两极有何变化?学生讨论,总结纬线特点⑵纬度:①0°纬线—赤道②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③纬度的判别强调纬度必须说明南纬还是北纬。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示例二

教案:认识地球一、课程名称:认识地球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地球家园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
2.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科学概念及其对地理现象的具体影响。
五、教学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资料、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通过提问“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展示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形状。
2.探索新知(20分钟)(1)地球的形状: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解释地球是近似球形的。
通过讲述地球的探测历史,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2)地球的运动: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用动画展示其运动轨迹。
通过模拟实验(如使用手电筒和球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运动。
3.互动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更替等。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4.应用实践(10分钟)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观察不同位置的昼夜和季节变化。
5.总结反馈(5分钟)总结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
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让学生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准备下节课的地球内部结构学习资料。
七、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示意图的准确性。
八、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理解程度。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湘教初中地理七上《2第1节 认识地球》word教案 (6)

了解人类见地地球形状的过程;用平均半径、赤道半径跟表面积描画地球的 大小。 1、见地地球的形状,能够描画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 表面积。
难点 教法 教学次序
导入新课
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画比较大年夜的地理具 地球、地球仪
教师活动 寻老师讲演中国古代天圆所在的小故事,讲演张衡、 的学说、不雅观念,及麦哲伦的环球飞翔等故事,让 老师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见地
年夜洋分不是什么? 3、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指导老师使用已有的生活经历交流、讨论、举例说明 地球是个球体。
自破阅读,寻出呼应 征询题的答案,并标 在课本的呼应位置。
指导老师使用已有的 生活经历交流、讨论、 举出理论中的例子
读图学会描画地球的
地球有多大 年夜
结构老师读图,见地并识记
大小
地球的表面积
鼓励那些往常留心积压的老师,教诲老师养成好的深 造习惯.
老师活动
老师分组交流课前通 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 征询题“人类逐步见 地地球形状的过 程〞。老师思索、讲 故事,讨论,谈见地。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老师了解一部分历史, 清晰精确地世界不雅观,鼓励老师勤于思索,英勇假 设。
地球的形状
结构老师阅读课本 p16-18,思索以下征询题: 1、 盖天说跟浑天说的要紧内容是什么? 2、 麦哲伦环球飞翔的时辰、出发点跟依次通过的大
地球的平均半径
地球的赤道半径
地球的极半径
地球的赤道周长
讨论、交流、回答
出示讨论题:1、人类见地地球的形状要紧经历了哪
几多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见地地球形状的过程中,
你有何感悟?3、试描画地球的形状跟大小 4、列举能
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x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地球、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
2、明确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4、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加强空间思维的训练。
学习重难点:1、了解赤道、纬线2、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一、知识网络1、①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航海家是西班牙(国)的麦哲伦;②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有多大: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6371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 5.1 亿平方千米。
3、赤道是指在与南极、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画的圆圈。
赤道把地球平分成南、北两个半球。
4、纬线的特征: a 都指示东西方向; b 形状都是圆(极点除外);c长度不相等,其中最长的纬线是赤道;从赤道向两级纬线的长度越来越短。
5、纬度的划分:①赤道的纬度是 0°,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字母 N 表示),赤道以南称为南纬(用字母 S 表示)。
②北极的纬度是 90° N,南极的纬度是 90° S。
③从赤道向两级,纬线的度数逐渐增大(增大、减小)。
6、低纬度范围是 0° — 30°;中纬度范围是 30°— 60°;高纬度范围是 60° — 90°。
二、课前预习观察地球仪结合书本知识学习地球仪地球仪1、定义: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的。
2、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的的轴。
3、两极: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从上空看,地球仪是按方向转动;从上空看,地球仪是按方向转动,巧记(南顺北逆)4、赤道:在地球表面,与南北两极距离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它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5、纬线与纬度(1) 概念:在地球仪表面,赤道和与赤道的圆圈。
形状:圆圈(除外)(2)特点方向:指示方向长度:赤道向两极逐渐到两极概念: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它们标定了即纬度6、纬度划分方法:赤道纬度为向南、北各有赤道以北称用表示赤道以南称用表示,纬度最大为 90o特殊纬度0o,30 o ,60 o ,90 o ,23 o 26ˊ ,66 o 34ˊ1纬度变化规律 :7、低中高纬度划分:为低纬度为中纬度为高纬度。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b.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c.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进行简单的地理描述。
b. 能够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c. 能够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理解和展示。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认识较为浅显,大多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知识缺乏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球的面貌。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3. 学生可以说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有陆地和海洋等特点。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
-教师可以使用一个橙子或一个篮球来比喻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是椭球形而不是完全的球形?”-教师解释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地球的赤道稍微膨胀,使得地球呈现椭球形状。
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2.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3.学习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的使用方法;4.了解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和环境问题。
二、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基本特征;2.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3.掌握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的使用方法;4.了解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和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2.学生掌握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首先,老师给学生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简单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基本特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地球的认识。
2. 地球的基本特征1.形状:地球是一个略带扁球形的天体;2.大小:地球的直径大约为12742千米;3.颜色:地球呈蓝色,约71%的地球表面是海洋。
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口述出来,帮助他们记忆。
3. 地球的运动规律1.公转: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公转;2.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3.倾斜: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轴有一个倾角。
利用PPT或其他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4. 经纬度和地图的使用1.经纬度:介绍经纬度的概念及其应用,让学生理解地球的纬线和经线,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2.地图的使用:介绍地图的种类及其用途,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地图。
老师可以使用地球仪或在线地图软件向学生展示经纬度的应用和地图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
5. 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和环境问题1.人类和地球:介绍人类生态足迹和生态问题对地球造成的影响;2.环境问题:介绍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通过PPT、视频等媒体向学生展示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和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应对方法。
五、教学方法1.教师授课、学生听讲;2.听课笔记、互动问答、小组讨论;3.个性化教学、情境教学。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示例五

教案:认识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1.2.认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初步识别洲和洋。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2.通过地理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他们作为地球主人应有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构成1.1.介绍地球由哪些部分组成:大气层、水层、地壳和核心。
1.2.解释各部分的功能和特点。
2.陆地和水体的分布2.1.讨论陆地和水体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2.2.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地球仪的使用3.1.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来识别不同的地理位置。
3.2.让学生尝试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探索。
4.洲和洋的初步认识4.1.介绍世界主要的洲和洋的名称及其位置。
4.2.讨论各洲和洋的地理特征及其经济和文化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1.开场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你知道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1.2.引入视频片段,展示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讲解新知2.1.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2.2.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3.互动讨论3.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实践操作4.1.学生分小组,每组配备一个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4.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地球仪标出其位置,并简要介绍该地区的地理特征。
5.总结反馈5.1.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word文档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2、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方法读图、讨论、列表比较教学准备地球仪、经纬网仪等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
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
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
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
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
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
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同时大多
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
位确定未知点。
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
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纬线;经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
经纬网
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