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北缘安集海河组湖相灰岩氧碳同位素变化的古环境意义

合集下载

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同位素和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同位素和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同位素和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郭雪莲;王琪;史基安;张晓宝;曾凡刚;邓津辉【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02(22)3【摘要】对青海湖沉积物中粒度参数、总有机碳 (TOC)含量及其δ1 3C值的形成条件与环境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暖湿时期 ,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TOC)较高 ,有机质的δ1 3C值较高 ,沉积物的平均粒径较细 ;反之 ,在冷干时期 ,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 (TOC)较低 ,有机质的δ1 3C值较低 ,沉积物的平均粒径较粗。

反映出沉积物中 TOC含量、有机质δ1 3C值及粒度特征与气温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结合 1 4C测年 ,分析了湖区古气候演化序列 ,表明自 85 0 0 a BP以来湖区气候经历了 4个演化阶段【总页数】5页(P99-103)【关键词】同位素;有机碳同位素;总有机碳;粒度;古气候;青海湖;湖泊沉积物【作者】郭雪莲;王琪;史基安;张晓宝;曾凡刚;邓津辉【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科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P512.2【相关文献】1.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 [J], 王秋良;谢远云;梅惠2.日本大沼湖沉积物碳氮比值、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近400年的古气候环境意义 [J], 孙伟伟;沈吉;张恩楼;陈嵘;Kenji Kashiwaya;Noriko Hasebe3.南日群岛东部海域岩芯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δ13 CTO C值的变化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J], 尹希杰;许江;赵绍华;邵长伟4.南日群岛东部海域岩芯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δ13CTOC值的变化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J], 尹希杰;许江;赵绍华;邵长伟;5.梁子湖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J], 金芳;黄俊华;汤新燕;阮小燕;祁士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天山高压脉及主岩的氧同位素研究――古俯冲带深部流体及俯冲特征的启示

西天山高压脉及主岩的氧同位素研究――古俯冲带深部流体及俯冲特征的启示
此外如图表和前面所述西天山高压变质岩单矿物氧同位素资料显示的一个较明显的特征是绿辉石的值普遍相对偏高在石英石榴石绿辉石三相共存状况下当石榴石为基质矿物时由于石英与绿辉岩相比氧同位素扩散速率更快封闭温度更低石英将优先并最终结束与石榴石的氧同位素交换慢冷凝效应将使石英氧同位素相对峰期平衡时升高而不是绿辉石升高
!"#$% &’,(#) *,’+#$% *,,’+#$% &-,&#. /( #$0 12340 56 78896 :;"0< )$ )=<%3$ .>);)?3 )@ +.%+A?B3>>"B3 C3.$> #$0 +)>;AB)DE> @B)4 F3>;3B$ /.#$>+#$ .$ G+.$#: .4?2.D#;.)$> @)B 033? @2".0> @2)F #$0 ;+3 D+#B#D;3B.>;.D )@ >"H0"D;.)$6 !"#$ %&#’()(*+"$ ,+-+"$, 77 (I) : JK L M7 NH>;B#D;" " =5% G%HI%(’ =&;’H5;’ 5&>5JK(%HH8(%( /L)M%I;MN(K5&O P%QI,G5&O5 &H K(NP;PQR IN (%K(%H%’I K;Q%NH8P?8OI&N’ MSQ;’>% NT L;Q%NUN&O HN8I5 =&;’H5;’ NO%;’ P%IG%%’ I5% V&Q&JO%’I(;Q =&;’H5;’ ;’? =;(&M KQ;I%H,&H H&I8;I%? &’ I5% HN8I5 =&;’H5;’ ,N8’I;&’H &’ W5&’;@ /&>5JK(%HH8(% X%&’H ;(% %YI%’H&X%QR ?%X%QNK%? &’ I5&H /L P%QI@ 1’;QRH%H NT NYR>%’ &HNINK% NT M;&’ /LJM%I;MN(K5&O M&’%(;Q H%K;(;I%H ;’? G5NQ% (NOZH ;(% ON’?8OI%? TN( /L X%&’H ;’? 5NHI (NOZH &’ N(?%( IN >%I &’[8&(&’> &’IN I5% HN8(O%H ;’? TQNGH NT ?%%K TQ8&?H &’ I5% K;Q%NJH8P?8OI&N’ UN’% ;’? I5% O5;(;OI%(&HI&O NT I5% H8P?8OI&N’ NT I5% HQ;P@ =5% !!C 6 X;Q8%H NT 5&>5JK(%HH8(% X%&’ ;(% T(NM C@ #C\ IN ] !B@ EB\,MNHI NT G5&O5 ;(% ;I I5% (;’>% NT ] D@ FB\ ^ !@ =5% M%I;P;H&O 5NHI (NOZH 5;X% I5% H&M&Q;( (;’>% NT !!C 6 X;Q8%H ( ] D@ #F\ _ ] !B@ !B\)IN I5% 5&>5JK(%HH8(% X%&’H@ ‘NI5 NT X%&’H ;’? 5NHI (NOZH ?N’aI H5NG Q;(>% X;(&;I&N’H &’ !!C 6 X;Q8%H@ =5% X;(&;I&N’H &’ NYR>%’ &HNINK% (;I&NH P%IG%%’ ; X%&’ ;’? &IH 5NHI (NOZH N( P%IG%%’ I5% O%’I%( ;’? I5% (&M NT ; H&’>Q% X%&’ ;(% &((%>8Q;(@ I5%H% X;(&;I&N’H ;(% ’NI H&>’&T&O;’I@ 9N( MNHI K;&(H, I5% X;(&;I&N’H &’ !!C 6 X;Q8%H ;(% Q%HH I5;’ !\@ WN’I(;(R IN G5NQ% (NOZH, 3%’%(;QQR, M&’%(;Q H%K;(;I%H H5NG ; X%(R Q;(>% (;’>% NT NYR>%’ &HNINK&O ONMKNH&I&N’@ =5% !!C 6 X;Q8%H NT [8;(IU,>;(’%I ;’? NMK5;O&I% H%K;(;I%H ;(% ] !!@ AB\ _ ] !F@ #B\, ] .@ FD\ _ ] !!@ bB\ ;’? ] C@ .B\ _ ] !.@ BF\ H%K;(;I%QR@ L5%’>&I%H ;’? >Q;8ONK5;’%H H5NG ’;((NG (;’>%H NT !!C 6 X;Q8%,G5&O5 ;(% ] !B@ BB\ _ ] !!@ !B\ ;’? ] D@ #b\ _ ] D@ DA\ (%HK%OI&X%QR@ =5% NYR>%’ &HNINK% T(;OI&N’;I&N’H P%IG%%’ X;(&N8H /L M%I;MN(K5&O M&’%(;QH &’ %OQN>&I&O (NOZH T(NM G%HI%(’ =&;’H5;’ ;(% %YI%’H&X%QR ?&H%[8&Q&P(&; ;I K%;Z M%I;MN(K5&O I%MK%(;I8(%@ =5% ?;I; NT NYR>%’ &HNINK% NT G5NQ% (NOZH &’?&O;I%H I5;I I5% ?%%K TQ8&?H &’ I5% K;Q%NH8P?8OI&N’ UN’%H M;&’QR N(&>&’;I%? T(NM ;?c;O%’I 5NHIJ(NOZH@ =5% %YI%’H&X%QR ?&H%[8&Q&P(&; NT NYR>%’ &HNINK% T(;OI&N’;I&N’H P%IG%%’ M&’%(;QH K(NP;PQR H5NGH I5;I I5% H8P?8OI&N’ ;’? %Y58M;I&N’ NT I5% H8P?8OI%? HQ;K ;(% (;K&?QR, ;’? %YI%(’;Q TQ8&?H &’ON(KN(;I%? &’IN I5% ?%%K TQ8&?H &’ I5% K;Q%NH8P?8OI&N’ UN’%H@ 13< F)B0>" " /&>5JK(%HH8(% X%&’,/NHIJ(NOZH,6YR>%’ &HNINK%,-%%K TQ8&?H &’ H8P?8OI&N’ UN’%H,d%HI%(’ =&;’H5;’ 摘" 要 " " 位于中国南天山的西天山高压变质带代表了伊犁J中天山与塔里木两个板块间古生代南天山洋的古俯冲混杂岩 带。高压变质带内广泛发育高压脉。为探讨古俯冲深部流体来源及运移特点及板块俯冲特征, 对高压脉和主岩的全岩及主 要的高压变质矿物的氧同位素进行了分析。高压脉的 !!C 6 值变化于 ] C@ #C\与 ] !B@ EB\之间, 多数在 ] D@ FB\ ^ ! 范围内。 基性变质岩的主岩与高压脉具相似的氧同位素组成, 变化于 ] D@ #F\ _ ] !B@ !B\之间。高压脉和主岩的全岩 !!C 6 值变化不 大。高压脉与相邻主岩间、 同一高压脉中间与边部间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 一般变化不大, 对于大多数脉J主 岩对, 变化小于 !\。与全岩完全不同的是, 单矿物氧同位素组成显示出很大的变化范围, 石英、 石榴石、 绿辉石的 !!C 6 值分

碳酸盐岩c,o,sr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古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碳酸盐岩c,o,sr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古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碳酸盐岩c,o,sr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古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碳酸盐岩是一种重要的地球岩石,其中含有丰富的钙、镁和其他金属碳酸盐。

碳酸盐岩是由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共同形成的岩石,在地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分析碳酸盐岩中的氧同位素、碳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组成,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的重要信息。

碳酸盐岩中的氧同位素组成可以提供有关古气候的信息。

氧同位素是常见的地球化学元素之一,其在大气和水体中存在着不同的比例。

碳酸盐岩中的氧同位素组成受到大气和水体中的氧同位素比例的影响,在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碳酸盐岩中的氧同位素组成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分析碳酸盐岩中的氧同位素组成,可以重建出古气候条件,例如古气温和古降水量等信息。

这对于研究古气候变化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碳酸盐岩c、o、sr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碳酸盐岩中的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可以重建出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的变化过程,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历史的大气和海洋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些研究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了解大气海洋环境的变化规律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碳酸盐岩同位素组成研究将继续为我们揭示地球历史演化的奥秘,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第二篇示例:碳酸盐岩是一种重要的岩石类别,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包括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等。

碳酸盐岩中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对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阐述碳酸盐岩c、o、sr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古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碳酸盐岩c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碳酸盐岩中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以反映古气候的变化。

通过测量碳酸盐岩中的δ13C值可以了解古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及碳循环过程。

在古气候研究中,碳同位素组成常用于推断全球气候事件的发生,如古地球温室效应、冰期事件等。

研究表明在早、中侏罗纪发生的数次大规模火山喷发事件导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碳酸盐岩中C同位素组成变化也得到了验证。

氧同位素古气候学

氧同位素古气候学

氧同位素古气候学12.740 2022年春季讲义1同位素古气候学一.氧同位素古气候学1.尤里(Urey)同位素热力学性质:动力学统计平衡和红外光谱分析由于同位素原子所处的能量水平不同,一般在不同温度下可以对同位素进行平衡分馏。

被一根弹簧连接的两物体发生振动,振动频率决定于两物体的质量(以及弹簧的劲度系数)。

同样的,物体旋转运动和平移运动的运动学特征也与物体质量相关。

这一原理也是对同位素进行分馏的理论依据。

基态能量图解:氧同位素古气候学同位素原子之间基态能量的差异导致了动力学分异,质量小的原子的活化能也较小;能量水平的差异导致同位素原子在平衡分馏时的行为不同。

一个简单(但可能是粗糙的)的道理:较重的原子会“选择”更为稳定的状态。

举例来说,平静状态下水蒸气约比水轻0.9%。

转动-振动-平动:物体的三种运动方式。

方解石地温计公式:公式(1)中,K(T)表示在温度为T时的平衡常数,ΔGO表示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值(初态减末态),R是热力学常数,T是反应温度。

从理论上来说,平衡常数K可以由原子能级的热力学统计得到:热力学统计:首先假定所有这些具有系统全部的能量的各种不同状态,是等可能性的。

举例来说,如下图示,我们有5个粒子,以及5单位的能量。

一种可能的状态是所有5个粒子分别具有1单位的能量;另一种状态是其中一个粒子(但是是哪一个粒子呢?)具有5单位的能量,而其他4个粒子都没有能量;这两种状态是等可能性的。

有了等概率假定为基础,我们开始计算方解石地温计公式。

fi是第i种能量状态的概率;而对于粒子的每一种运动形式,转动我们用rot表示(rotation),振动用vib表示(vibration),平动用trans表示(translation),它们分别的配分函数是:总体的能量用tot表示(total),则粒子总共的配分函数是:氧同位素古气候学(关于能量零点和配分函数的有关知识,详见配分函数.htm)当N 很大时,我们有因此,有(这一步,原文的推导似有误,e/N应为N/e。

塔里木盆地阿北、顺北区块古生界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塔里木盆地阿北、顺北区块古生界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塔里木盆地阿北、顺北区块古生界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李彬,李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主要介绍了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原理和其在沉积环境方面的意义,分析了塔里木盆地阿北、顺北区块古生界样品的测试数据,得到以下认识:古生界该区块沉积水体相对封闭,碳、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与沉积环境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运用计算Z 值判断该区块古生界主要为海相沉积;利用碳、氧同位素的变化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研究了区块古生代海平面的变化。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碳,氧同位素,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是根据相同元素的同位素之间具备稍有差异的热力学和物理学性质而建立的一门科学(Urey ,1947)。

这些同位素在化学和物理反应中的行为略有差异。

当它们或者含有它们的化合物参加反应或经历变化时,同位素就会被分离或分馏,引起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变化[1]。

60年代以来,对影响水体碳酸盐沉淀物中氧、碳同位素组成的因素及原始同位素的保存条件等有了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研究表明,碳酸盐中稳定同位素组成对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变化反应灵敏,这对于化石群落保存较少或不易全面观察的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区尤为有意义。

1. 稳定同位素分析原理稳定同位素的丰度通常用两种物质同位素的比值来表示,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为:1000}/]{[×−=S S A A R R R δA δ为处于A 相的重同位素与轻同位素的比值,S R 为标准物质的重轻同位素的比值。

碳酸岩中的碳和氧的同位素通常以PDB(Pee Dee belemnite)标准给出,硫同位素通常以CDT(Conyond Diablo Toilette )标准给出[3]。

氧有三种稳定同位素,丰度分别为16O =99.762、17O =0.038和18O =0.200 (Tuli , 1985)。

由于18O 与16O 质量差异明显且丰度值大,因此用18O /16O 值来表示氧同位素组成。

古气候学复习(背完就80) (1)

古气候学复习(背完就80) (1)
其它统计重建方法
氧同位素与温度间的关系 δD=8.0 × δ18O + 10‰ 生物标志物与气候关系 TEX86 与 SST 相关性 GDGTs 与温度重建 利用全球 90 个样点共 134 个土壤样品进行
GDGTs 分析 MAT= (MBT-0.122-0.187*CBT)/0.02 全球湖泊沉积物中 GDGTs 与温度及 pH 关系 利用树轮宽度、 密度重建气候
(一) 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概述 “将今论古”
现代过程的局限性: Ø 关系随时间发生改变 Ø 响应的滞后性 Ø 人类活动的干扰
常用指标根据代用指标的属性分为: p 生物指标(如: 孢粉、 有孔虫、 硅藻、 摇蚊、 珊瑚礁 和树轮等) p 物理化学指标(如: 氢氧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惰性 气体、 Mg/Ca 比、 Uk-37、 TEX-86、 磁化率等) p 历史文献记录(物候等)
关键是建立可靠的共同时间标尺
南北两半球总体趋势的比较 用冰芯中的气泡氧同位素做共同时标 Ø 冰期、 间冰期趋势一致 Ø D-O 在北半球更突出 Ø 南半球没有明显的 YD
北极温度变化滞后南极 2000 年 用冰芯中的气泡氧同位素做共同时标
末次冰消期时北极气温滞后南极约 3000 年 用 δ18Oatm 做共同时标 南极无明显 YD
南北极气候变化在 D-O 旋回上的反向性 用格陵兰和南极的 CH4 记录做共同时间标尺 温度变化的跷跷板模式 七次转暖, 都是南极比北极早 1500 年到 3000 年 新记录 NGRIP 更进一步证实 D-O 的反相
南北半球冰芯气候记录对比: Ø 冰期-间冰期尺度上表现出一致性 (进一步验证米兰科维奇理论) Ø 在末次冰期, 南北半球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跷 跷板模式(表明大洋传送带的重要作用) Ø 甲烷变化的一致性 ( 中低纬湿地为主要源区)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桌子山组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桌子山组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桌子山组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薛时雨;付斯一;侯明才;高星;苏中堂;呼尚才;朱莉娟【摘要】通过空间展布和不同类型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诠释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桌子山组白云岩的成因和储层地质学意义.研究区白云岩主要有微—粉晶白云岩、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和细—中晶白云岩3种,其中微—粉晶白云岩δ13C、δ18O平均值为0.78‰和-5.0‰;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δ13C、δ18O平均值为0.53‰和-6.5‰;细—中晶白云岩δ13C、δ18O平均值为0.47‰和-6.3‰.桌子山组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的组成位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范围之内,说明其白云石化流体来源于囚禁的古海水.白云岩碳氧同位素演化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指示微—粉晶白云岩为准同生阶段白云石化的产物,而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及细—中晶白云岩则为浅埋藏白云石化的产物.%The origin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dolomites in the Ordovician Zhuozishan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Tianhuan Depression of the western Ordos Basin were interpreted based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dolomites. There are three main types of dolo?mites in the study area, including powder-microcrystalline, residual sand-fine crystalline and fine-medium crystalline one s. The δ13C values of powder-microcrystalline, residual sand-fine crystalline and fine-medium crystalline dolomites are 0.78‰,0.53‰,and 0.47‰,while theδ18O values are -5.0‰, -6.5‰and -6.3‰, respectively. These values belong to normal marine carbonates,indicating that the dolomite fluid might come from ancient seawater.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evolutionand diagenetic effects showed that the powder-microcrys?talline dolomite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quasi?synchronic stage,and the residual sand?fine crystalline and fine-medium crystalline dolomite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shallow burial stage.【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7(039)006【总页数】8页(P842-848,857)【关键词】碳氧稳定同位素;白云岩;桌子山组;奥陶系;鄂尔多斯盆地【作者】薛时雨;付斯一;侯明才;高星;苏中堂;呼尚才;朱莉娟【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 71002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天津市环鉴环境监测有限公司,天津 300384;江西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66大队),南昌 3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21白云岩是良好的油气储集层。

共和盆地更尕海现代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变化及其环境意义

共和盆地更尕海现代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变化及其环境意义

共和盆地更尕海现代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变化及其环境意义长期以来,湖泊沉积碳酸盐碳、氧同位素(δ<sup>13</sup>Ccarb、δ18Ocarb)被广泛运用到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建研究中。

然而,由于δ<sup>13</sup>Ccarb和δ18Ocarb影响因素与过程的复杂性,针对碳酸盐稳定同位素记录气候变化的理解往往是经验性的。

研究湖泊不同类型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及其对湖泊内和流域过程的响应,对于揭示其气候环境指示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更尕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为一浅水草型湖泊,沉积环境稳定,水文循环简单,流域人类活动较少。

该湖赋存有不同类型的现代碳酸盐,是开展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理想地点。

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定位监测了夏半年(5-9月)更尕海不同地点湖水理化性质(温度、溶解氧、酸碱度)。

实验分析了流域内水体离子含量、溶解无机碳(DIC)含量、氢氧同位素和DIC碳同位素(δ<sup>13</sup>CDIC)。

同时,分析了轮藻(Chara spp.)结壳(stem encrustations)、软体动物壳体(mollusc shell)和水体捕获沉积物等碳酸盐样品碳氧同位素组成以及不同沉水植物有机质碳同位素(δ<sup>13</sup>Corg)组成。

结合流域气象观测数据,探讨了更尕海流域水体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及湖泊内不同类型现代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及不同类型沉水植物δ<sup>13</sup>Corg变化与湖泊水环境和流域气候环境的联系,对其可能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进行了讨论。

主要结论如下:1.更尕海流域泉水、河水阳离子以Ca2+-Na+为主,为流域风化作用所贡献;阴离子以HCO3-为主,主要来源于土壤呼吸产生的CO2和流域风化作用。

湖水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为主,其含量变化主要受入湖泉水水化学特征、湖泊内蒸发作用的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湖水中Ca2+和HCO3-含量偏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渐新统安集海河组代表了天山新生代快速隆升之前北缘的湖相沉积,其顶部至上覆沙湾组沉积相变反映了天山隆升对周缘地区环境的影响。

对安集海河剖面进行了实地测量,并对安集海河组湖相灰岩夹层进行系统采样,通过沉积相分析、氧碳同位素测定,还原安集海河组时期湖泊环境特征及末期的演变。

结果表明:安集海河组整体属于典型的深湖和半深湖亚相沉积,顶部为滨湖沉积;该组δ18o值与δ13c值整体较高,δ18o值在中部偏高,下部和上部相似而较中部稍低,顶部显著偏负,δ13c值在中部明显偏负,下部变化较大但比中部稍高,上部显著偏正;区域气候资料与大气环流模拟表明,该时期氧碳同位素变化不受降水来源和季风等因素的影响。

综合沉积相分析与氧碳同位素试验结果,安集海河组大部分时期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末期接近沙湾组时期气温出现明显下降,气候变为干旱寒冷;全球平均气温在安集海河组末期未出现显著变化,因此,这一区域气候变化可能更多地与印度―亚欧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导致的天山活化隆升有关。

关键词:古环境变化;安集海河组;新生代;湖相灰盐;氧碳同位素;沉积相;构造隆升;天山中图分类号:p66;x141 文献标志码:a0 引言新生代印度―亚欧板块碰撞引起的青藏高原隆升深刻影响了中亚的气候环境[1-6]。

受这一构造事件影响,天山晚新生代活化隆升[7-11],周缘环境发生显著变化[12-16]。

天山北缘新生代地层层序保存完整,较好地记录了沉积环境的演变,为研究陆内造山过程及环境演变提供了良好条件。

前人对该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沉积环境、盆山关系与印度―亚欧板块碰撞的联系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1,12-13,15,17]。

邓松涛等对塔西河剖面上的安集海河组、沙湾组、塔西河组、独山子组和西域组的土壤碳酸盐进行氧碳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区始新世―渐新世为湿润温暖气候,晚渐新世为干旱寒冷气候[12];charreau等对金沟河剖面和奎屯河剖面的土壤碳酸盐和湖相碳酸盐进行氧碳同位素分析,发现在23~25 ma和大约16 ma湖相时期,δ13c值和δ18o值发生明显变化,并推断其主要由蒸发和湖盆开放闭合改变引起[15];董欣欣等对金沟河湖相沉积剖面晚渐新世的介形亚纲动物群和石膏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喜冷水的介形种candona cf. neglecta和pseudocandona albicans 在23.8 ma取代了喜温水的介形种ilyocypris bradyi和ilyocypris,从而成为主导物种,指示了这一时期气温的下降,同时沉积物中石膏的显著增加指示了亚洲干旱的加剧[17];hendix等对天山北麓玛纳斯剖面的裂变径迹研究表明,北天山开始隆升的时间约在24 ma[1];kent-corson等对青藏高原北边界13条新生代沉积剖面进行了氧碳同位素研究,将古近纪氧同位素平均值的下降解释为区域平均海拔的上升,认为新近纪氧碳同位素值的同时增加是由于研究区域的造山过程和海退过程的启动,这些过程会增加盆地的封闭性、干旱程度并降低盆地温度,这些变化与区域构造背景和沉积记录相吻合,并且与印度―亚欧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13]。

碳酸盐矿物的氧碳同位素组成分析是一种成熟的地质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到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中[18-21]。

学者们通常认为湖相原生碳酸盐沉积物,尤其是细粒沉积物是在均衡状态下沉淀的,沉积时氧碳同位素一般与水体达到平衡,可以用来重建古环境信息[19-20]。

前人对天山北缘新生界地层氧碳同位素的研究尺度和范围较大,涉及的地层较多,但缺乏组内精细变化研究。

安集海河组时期处于新生代天山活化隆升沉寂到启动的过渡时期[22-23],这一时期的环境演变研究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对中亚造山带周缘环境变化的影响。

本文对该组不同层位的湖相灰岩夹层进行采样,以氧碳同位素测定为主要手段并结合剖面沉积相分析,反映安集海河组时期的环境演变。

1 区域地质背景天山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生拼贴过程主要完成于晚古生代,由西伯利亚、塔里木―卡拉库姆、哈萨克斯坦―伊犁等古板块(或微陆块,或岛弧)的不同时期碰撞拼合和构造叠加形成[24-35]。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亚欧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天山构造带活化隆升,逐渐形成现今的内陆造山带及其两侧的再生前陆盆地[1,36-39]。

这一远程效应在不同地区的启动时间存在差异,北天山的隆升主要发生在24~25 ma以来[1,22,40]。

天山北缘新生界由下到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紫泥泉子组(e1-2z)、渐新统安集海河组(e3a)、下中新统沙湾组(n1s)、中中新统塔西河组(n1t)、上中新统独山子组(n2d)和第四系西域组(q1x)。

一系列发源于天山并向北流入准噶尔盆地的近平行河流(图1)切穿这些地层,形成良好的天然剖面,为野外地质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本文对其中安集海河南端出露的渐新统安集海河组进行了实地测量与采样分析。

季军良等在金沟河剖面进行的古地磁测量定年研究显示,安集海河组年龄为23.3~28.0 ma[23]。

根据地震及测井资料以及区域横向对比,该组有约200 m厚的地层未出露地表。

以磁性地层学得到的沉积速率推算,安集海河组的底界应为32.7 ma,基本涵盖了整个渐新统,这一结果与季军良等的研究结果[23]基本一致。

在安集海河剖面的测量显示,安集海河组总长约420 m,较为完整。

金沟河剖面与安集海河剖面相距约20 km,沉积厚度基本一致,因此,将安集海河剖面上该组时限定为23.3~32.7 ma是合理的。

2 岩石学和岩相学分析2.1 野外地层观察安集海河组整体以灰色和灰绿色的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或中层灰白、黄白色泥晶介壳灰岩,偶见鲕粒灰岩夹层和黄色含硫薄层。

泥岩、粉砂质泥岩为钙质胶结,部分含腹足类化石。

沉积物颗粒很细,露头叶片状风化剥落严重。

顶部约20 m的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粗,碳酸盐岩夹层增多;薄层或中层的钙质胶结粉砂岩、粗砂岩与介壳灰岩、鲕粒灰岩的互层出现。

接近沙湾组的层位出现红色砂岩夹层。

根据安集海河剖面的地层岩性观察和剖面测量,本文绘制了安集海河组岩性地层柱状图(图2)。

由岩性观察推断:安集海河组大部分属于典型的深湖和半深湖亚相沉积,湖水较深,湖底为缺氧还原环境;顶部水体明显变浅,出现滨湖沉积。

邓松涛等在塔西河剖面也观察到顶部出现粗砂岩、泥岩和粉砂岩的互层,并发育板状层理和波状层理[12],这些反映了沉积环境由深水湖相到浅水滨湖相的明显转变。

2.2 样品采集、观察与鉴定本文在安集海河剖面共采集不同层位的湖相碳酸盐岩样品24个,并在含腹足类化石的岩层中用微钻挑出腹足类壳体。

将这25个样品磨片研磨至200目(孔径0074 mm)以备后续观察和试验。

为确定安集海河组碳酸盐岩样品的矿物成分,本文对部分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试验,衍射试验结果(表1)显示:除个别样品含少量白云石外,其余样品中主要的碳酸盐矿物为方解石。

从样品薄片可以看出(图3):样品岩性为生物碎屑灰岩和泥晶石灰岩、粉晶石灰岩,其中的方解石颗粒都极细(10-6 m级),没有明显重结晶现象。

样品生物碎屑种类丰富,可见藻类、介形虫、瓣鳃类等生物化石。

图4为部分样品手标本。

3 氧碳同位素试验3.1 样品处理与试验方法3.2 试验结果安集海河组样品方解石矿物氧碳同位素测试结果(表2)表明:δ18o值为-11.6‰~-2.5‰,平均值为-6.7‰±24‰;δ13c值为-69‰~41‰,平均值为-08‰±30‰。

根据数据分布特点,并结合地层岩性变化,可将该组分为4部分:顶部(400~420 m)、上部(330~400 m)、中部(200~330 m)和下部(0~200 m)。

安集海河组样品氧碳同位素变化趋势(图5)表明:δ18o值变化范围较大且4个部分的特征明显,中部整体偏高,下部和上部相似且较中部稍低,顶部显著偏负;δ13c值在不同部位也差别明显,中部显著偏负,下部变化较大但比中部稍高,上部显著偏正,顶部下边的4个样品与上部接近,顶部最上边的2个样品出现显著的负向漂移。

δ18o值与δ13c值在密集采样的层位都出现了迅速波动的特点。

4 讨论4.1 成岩作用成岩过程中,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的升高以及与地下水交换作用的加强,碳酸盐岩会发生溶解重结晶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其原有的氧碳同位素组成[15,41]。

因此,在进行同位素数据解释之前,有必要确定样品的同位素组成能够代表原始的沉积记录。

薄片观察显示,样品中方解石都呈灰泥或泥晶状态,没有明显后期重结晶现象出现,说明样品同位素特征没有经历后期液体影响。

hendrix等在玛纳斯剖面(距安集海河剖面约40 km)的裂变径迹数据显示,该地区新生界埋藏深度不超过2 km,埋深较浅,后期成岩作用很弱[1,15]。

受分馏作用影响,地下水(淡水)的氧同位素组成很低,一般认为δ18opdb值低于-154‰可能是成岩作用改造的结果[15]。

本文样品中没有出现低于-154‰的氧同位素数据。

在一些明显受成岩作用影响的地区,同位素组成会表现出随深度变化的趋势[15],在安集海河剖面的样品没有发现这种趋势。

另外,安集海河剖面上的腹足类壳(样品aj12-5-2)和其围岩(样品aj12-5)的δ18o值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3.6‰和-6.1‰。

若存在后期成岩作用,二者的δ18o值应该趋于相同,因此,可以断定此次研究所用的样品没有经历明显的后期成岩作用,其氧碳同位素值代表了原始的沉积记录。

4.2 湖泊的封闭与开放湖泊的封闭与开放和湖泊自身的地形、气候条件及地质背景等因素有关。

开放性湖泊与封闭性湖泊的湖相碳酸盐沉积物氧碳同位素值特征差别显著:封闭性湖泊的湖相碳酸盐沉积物δ18o值与δ13c值主要取决于湖水注入与蒸发的相对大小,通常认为两者的相关系数大于07;开放性湖泊的湖相碳酸盐沉积物δ18o值与δ13c值主要取决于汇水的组成,通常认为两者相关系数小于07。

开放性湖泊的δ18o值变化通常较小,其指示短期的温度变化及注入-蒸发平衡。

现代湖泊河流系统研究表明,开放性湖泊的水体滞留时间短,其碳酸盐沉积物氧碳同位素值代表了汇水河流的权重平均,因此,可以指示区域降水组成[19]。

本文对安集海河组整体以及各部分分别进行氧碳同位素值相关性投图(图6),得到这一时期湖泊的特点。

由于中部数据较少,故和下部合并投图。

结果显示:安集海河组整体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15)以及各部分相关性(相关系数自下而上分别为0.511、0.531和0.604)很弱,均远小于封闭-开放湖泊的界限(07)。

由此推断,安集海河组时期为开放性湖泊,其氧碳同位素组成代表区域降水特征,进而可以指示区域气候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