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制度史第五讲

合集下载

西方政治制度史

西方政治制度史

一、制度是什么? 制度是什么?
• 1.词源:
• 现代汉语中的“制度”,所对应的是英 文中institution与system。Institution对应的拉 丁文语源有制定和设立的意思,后来引申 为制度和习惯;system对应的希腊语原义 是将部分摆放成为整体,后来引申为制度、 组织和系统。

古汉语中的“制度”一词,更偏于动词,意 思是通过人为的“制”达到某种规模和格局。 《汉书》文帝本纪上有言,“帝自为庙,制度狭 小”,说的是汉文帝节俭,为自己立庙,盖得非 常小。《资治通鉴》里说隋文帝时,杨素建造仁 素宫,隋文帝至,“见制度壮丽”,很不高兴。 这里的“制度”一词,显然与institution和system 有别。 • 其实,和“国家”、“民主”、“经济”等 社会科学主干词汇一样,以“制度”对译 institution和system,大多源出日本,而后在中 国大规模学习日本的时候,传入中国。

诺思指出:即使在像当代西方国家这样法治 比较健全的发达经济体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型塑 人们社会选择之约束的很小一部分(尽管非常重 要),而人们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换中的非正式约 束则普遍存在。他还认为,在人类社会诸种文化 传统中所逐渐形成的一些非正式约束,包括人们 的行事准则(codes of conduct)、行为规范 (norms of behavior)以及惯例(conventions)等 等,无论是在长期,还是在短期,都会在社会演 化中对行为人的选择集合产生重要影响。加之, 由于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非正式约束往往并不会 对正式规则的变化作出即时反应,因而这些非正 式约束嵌套在(nested in)其中的文化则会在“制 度的渐进演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成为了路 路 径依赖的根源”。 径依赖
• 但不管是优化还是锁定,在“路径依赖”的 背后,隐藏的都是人们对利益的考虑。 • “路径依赖”理论被总结出来之后,人们把它 广泛应用在选择和习惯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 上,人们的一切选择都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可怕影 响,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 选择,人们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 依赖”来解释。 沿着既定的路径,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 个人的选择都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 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 “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而这 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 分困难。

西方政治制度史

西方政治制度史

西方政治制度史1.提秀斯的政治改革:(名词解释)时间:公元前8世纪左右背景(1)商品经济的发展(2)土地私有化(3)四大部落间交往频繁,但界限分明(4)部落内部贫富分化内容:(1)设立中央管理机关——雅典总议事会(2)将雅典氏族的所有成员分为三个等级,即贵族、农民、手工业者,赋予贵族担任公职的特权改革影响:统一的雅典城邦开始建立。

2.解负令:(名词解释)梭伦改革时提出的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债,取消以往一切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并由国家赎回因为负债而被卖到国外为奴的雅典人。

这一法案,以“解负令”闻名,即解除人民先前负债的意思。

3.梭伦改革内容:(1)解负令。

(2)把全体公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的公民可以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高级官职,第二三等级的可以担任一般官职,第四等级的不能担任官职,但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第一二等级的公民担任骑兵,第三等级的公民担任重装步兵,第四等级的公民则担任轻装步兵。

(3)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四百人会议由四个部落各选100名代表组成(各部落中,除第四等级外,其他三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担任代表)。

陪审法庭四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当选为陪审员,参与各种案件的审理。

打破了贵族对立法、行政、司法的各种垄断,为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4)改革了格拉古严酷的法律,除杀人犯外,废除了其他罪犯的死刑。

4.克里斯提尼改革:(1)把全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

(2)建立五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负责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

(3)建立十将军委员会,颁布贝壳放逐法。

影响:彻底清除了氏族制的残余,削弱了贵族的势力,使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它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最后阶段。

5.贝壳放逐法:(名词解释)贝壳放逐法规定公民大会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放逐危害国家的分子,表决时,公民在贝壳或陶片上写上被放逐人的名字,如票数超过六千,此人即被放逐国外,十年之后方许回国。

6.伯利克里改革内容:(1)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西方政治制度史

西方政治制度史

《西方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西方政治制度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学时/学分:68学时,理论60学时、课内实践8学时/4学分开设学期:第二学期开设单位:政法学院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2.课程说明从政治学学科结构和综合发展来看,系统学习有关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并理解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了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共性与个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理解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政治学、行政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研究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要求:1.能对西方政治制度史的专业术语、主要概念准确掌握;2.能够理解西方政治制度史各个章节的基本原理;3.能够运用西方政治制度史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4.能够用西方政治制度史的视角审视社会生活;5.能够培养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学时分配表四、教学教法建议1.以课堂讲授为主。

课堂讲授主要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课堂讨论,并以案例分析与社会调查相结合。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与社会调查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2.成绩评定: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考核(10)%+中期考核(20)%+期末考核(70)%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政治制度史的产生、西方政治制度史在中国的发展;2.理解西方政治制度史的形成与发展、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3.掌握西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明确西方政治制度史的功能和特点。

西方政治制度史

西方政治制度史

《西方政治制度史》古希腊1.梭伦改革(BC6C):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按财产多寡分为四个等级。

一方面,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削弱贵族会议的权力(元老院);另一方面设立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和陪审法庭(四个等级皆可以参加)打破贵族对司法、立法、行政的垄断。

评价:梭伦改革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寡头斗争的一次胜利,为奴隶城邦民主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但梭伦改革没能使贵族和平民都满意,虽然在经济上袒护平民,但政治上倾向贵族。

妥协是最大的特点。

2.克里斯提尼改革(BC6C):取消原有的部落,划分十个选区,从而消除了氏族贵族在部落中的传统势力,清除了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部落。

五百人会议取代梭伦的四百人会议,准备议案、执行公民大会决议,一定程度上担任政府的作用;十将军委员会,一年一人,负责统帅军队;贝壳放逐法。

评价:彻底清除氏族制的残余,削弱了贵族的势力,完善雅典民主政治,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最后阶段。

3.伯利克里民主政治时期(BC5C):第一、官吏向所有阶层开放;第二、剥夺战神山元老院权利,分别归属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第三、抽签确定五百人会议议员,发放津贴。

第四、扩大陪审法庭的范围和权利。

第五、设立护法官。

第六、公民大会经常化。

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达到顶峰。

古罗马1.王政时代:BC753—BC510实行军事民主制。

元老院,有权预先讨论向库里亚大会提出的重大问题;库里亚大会,罗马公民大会,主要解决公社中重大问题,如选举高级公职人员(包括王)、通过或否决一切法律、审判重大案件。

勒克斯,军事首长,身兼最高祭司和审理某些案件的审判长。

塞尔维.图里阿(第六个国王)改革措施:①打破氏族制度的限制,按地区划分为四个区域。

②按财产划分为五个等级,并规定相应的义务。

③建立森都里亚大会作为新的民众大会,贵族平民都可参加。

改革的意义: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平民和贵族间的斗争。

一个新的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建立起来了。

西方政治制度史

西方政治制度史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不同道路是由各个国家历史发展 的特点所决定的。虽然道路不同,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 基本原则、主要特征及其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相同的和相通 的。
• 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基础上建立的民主共和制或君 主立宪制,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最基本的政体形式,都是比 较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其政体演变的民 主化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 政治制度既表现了统治阶级的根本意志,又规定了运用国 家机器的基本原则。因而从广义上说,政治制度包含了国 家政治生活的全部现实。 • 政治制度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 分。 • 政治制度一经确立,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积极的能动性 和长期的稳定性。 • 2)西方政治制度史的概念 • 是指西方国家自产生以来的政治制度演变史。 • “西方” 不是以国家的地理位置来确定的,而是以政治意 义上的东西方来界定的,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 从政治制度的功能出发,去认识、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构 成、运作及其演变,是这门课的基本目的。
二、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大致脉络 西方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西方政治 制度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历经3000年的沧桑变迁,演 化为现今西方国家的各种形态。追溯西方历史的长河,我 们们会发现,一个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甚至一个地区的 政治制度,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政治制度不是一成不 变的,总是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发展演化着。 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明晰的脉络: 1)古代奴隶制社会政治制度 古代奴隶制社会,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多元的。 在1000多年的古代史里,既出现过民主共和制、贵族共和 制,也出现过君主专制。即便是同一种政治制度,也出现 过不同的构成和具体运作。从而成为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发 展演化的渊源,也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政治文化遗产。

西方政治制度书本中各章节内容精要

西方政治制度书本中各章节内容精要

《西方政治制度》课程内容、重点及考核要求导言一、课程内容政治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个统治形式,它不仅包含国体,也包含政体;不仅涉及政体、国家结构和政府制度,而且涉及国家机关、政府机关之外的一切政治单位或政治角色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具体环节。

因此,政治制度实际上包含了政体、国家结构、政府制度和政治体制的所有内容。

其中,政体是政治制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

国体国体指的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即哪些阶级是占统治地位的,哪些阶级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由此决定国家的阶级属性,或者说,就是国家的性质。

国体决定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形式。

政治制度包括政体、政府制度、国家结构、政治体制等。

政体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如何组织自己的政权、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包括国家机关的设置和权力配置的一整套原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具体指设置哪些国家机关,尤其是中央国家机关,以及如何组织、如何产生、权力如何划分、如何相互配合和牵制等。

当代政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最高国家权力的构成、产生方式和任期、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等,尤其是国家立法机关与国家元首和行政机关的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政府制度在这里被理解为国家中央行政机关,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形式以及它在整个国家机关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机关的关系。

国家结构是国家形式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指的是国家各个部分是如何整合而成为其为一个国家及其整合的形式;制度安排则具体表现为如何规范和维护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或全国政府与成员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

政治体制是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和具体形式、运作的具体方式、具体程序和具体环节,如国家机关产生和选举的具体方式、具体形式、国家机关的决策程序、政府机构的具体设置和规模、中央对地方实行领导和控制的方式和手段、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选用和管理方式等。

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全)

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全)

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一、单选、多选知识点1、古代希腊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城邦制度。

在古希腊的城邦中,雅典实行的是民主政体,斯巴达实行的是寡头政体。

2、雅典城邦民主制的经济基础是奴隶制经济。

3、早期的雅典城邦由以下三个等级组成:世袭贵族、自由民中的工商业者和农民。

4、梭伦改革为奴隶制城邦民主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梭伦改革后,雅典人分成了平原派、海岸派和山地派三个派别。

5、古代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

在雅典,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雅典城邦民主制的核心特征是主权在民。

6、雅典民主制的特征包括:主权在民、直接民主、法治原则。

雅典民主制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活水源头,是西方民主实践的思想摇篮。

7、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对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

8、古罗马国家经历了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时代、罗马帝国时代;实行过的政体有军事民主制、共和制、元首制和君主制等。

古罗马王政时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是军事民主制。

9、古罗马王政时代的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集中在:土地问题、债务问题、平民向贵族争取政治权利的问题。

10、罗马民主程度最高的人民大会是特里布大会。

12、公元前326年通过的彼特留法,规定禁止将负债的罗马公民变成奴隶。

13、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如下内容:人民大会、元老院、行政官吏。

14、罗马共和国的行政官吏包括:执政官、独裁官、行政长官、监察官、保民官。

15、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的“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28年制定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它提出了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16、中世纪的欧洲,教权和王权冲突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王权的来源。

17、在欧洲中世纪先后出现过封建割据君主制、等级(议会)君主制和专制君主制三种封建君主制统治形式。

等级(议会)君主制是封建割据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之间的过渡形态。

18、法国的等级代表机构称作三级会议,即贵族、僧侣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机构。

西方政治制度精品PPT课件

西方政治制度精品PPT课件
▪ 最早对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是古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 德,他的那部作为政治学创立的标志的著作《政治学》,就 是以对古希腊城邦政治的比较研究为基础的。
▪ 比较政治研究可以有两个取向,一个是国别研究,一个是跨 国研究。
▪ 3.政治制度研究的分析工具
▪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就必须强调阶级分析。
▪ 研究政治制度,当然不能没有制度分析。
▪ 所谓国体,指的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 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 哪些阶级是占统治地位的,哪些阶级是处于被统 治的地位的,由此决定的国家的阶级属性,或者 说,就是国家的性质。
▪ 国体是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政治制度 的形式。
▪ 政治制度的形式有很多方面,主要有政体、政府 制度、国家结构、政治体制等。
(2)行省制度;
第二节 古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
三、古罗马政治制度的影响 1.“共和国”的观念与制度的形式 2.古罗马的混合政体启迪了后世的政治制度设
计 3.罗马法是古罗马留绐后人的最宝贵的遗产之

第三节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
一、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 1.进入中世纪 2.封建制度的形成 二、中世纪封建时期的西欧政治制度 1.封建君主制度(200901多选) (1)贵族君主制; (2)等级君主制; (3)专制君主制; 2. 中世纪自治城市的政治制度 (1)商业的复兴与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2)自治城市的政权组织形式 3.基督教教会统治体系
▪ 系统分析是指导系统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 的方法引进政治学研究而产生的一种分析方 法。
▪ 由系统分析还发展出行为分析、结构—功能 分析、文化分析等有用的方法。
第一章 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文官制度
1.背景; 2.改革内容; 3. 文官制度的原则; 4.评价。
(五)英王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 1.英王权力的变化; • 2.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1)英王象征着英国民族引以自豪的历史文明,它使英 国政治制度保持了独特的历史沿续性的魅力; (2)英王作为国家元首,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 (3)英王咨询权、警告权和奖励权起到某种政治平衡作 用; (4)英王还有在政府发生危机时任命首相的传统特权; (5)在维系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上,英王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立法程序和下院主导地位 的确立
1.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 2.国王的诏令与议会法律关系; 3.1688年后,议会、国王与法律的关系; 4.英国议会立法程序有7个步骤; 5.议会; 6.改革上院; 7.上院、下院、政府在立法中的地位。
(三)两党制
• 1.英国两党的初期发展; • 2.18世纪末19世纪初,党派政治趋向成 熟; • 3.英国政党的演变; • 4.政党组织; • 5.议长。
第五讲 近代英国议会体制的演变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旧制度的改造; (一)长期国会与内战; (二)英吉利共和国和护国主统治; (三)1688年的历史性定位;
二、1688年以后英国议会政治发展
(一)责任内阁制 : 1.枢密院; 2.内阁大臣; 3.国王的权力 ; 4.首相的由来与权力 ; 5.责任内阁制的行为方式和基本原则;
(1)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公平竞争原则; (2)通才的原则; (3)依据职绩或资历晋升的原则,建立文 官考核制度,依据资历晋升主要指低级 文官 (4)中立、常任的原则; (5)文官的范围。
英国两党制正式确立的历史条件
(一)责任内阁制形成并且权威日益上升,其对政 党的要求和依靠也日益增强,旧的形式松垮的 党派已不适应这一要求; (二)工业革命进展使工业资产阶级实力逐新上升, 1832年的选举法改革使他们能够直接进入议会 执掌国家政权,选举改革还扩大了选民人数。 各种利益集团在议会内外的争斗都更加激烈, 执政或在野利害攸关,促使各政党必须进一步 完善和发展自身。
1.第一次复辟; 2.第二次复辟; 3.查理二世清算运动; 4.1688年光荣革命与《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
• 国王不得干涉国会事务,无权废止经国会批准 的法律,不经国会批准不准征募和维持常备军, 国会议员拥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经自由选 举产生。 • 还规定了五位继承的顺序,排除了天主教徒继 承王位的可能。 • 评价:国王的权威从此必须服从国会的权威; 它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对旧式的对王权有很大 依附性的议会制度的改造,议会成为英国政治 的主权机构。
• 1.詹姆士一世入主英国后,都铎时期形成 的国王与议会间的稳定关系逐渐遭到破 坏; • 2.都铎时期和斯图亚特时期国王与议会关 系变化的原因; • 3.具体表现 :《权利请愿书》、《大抗 议书》
• 作为封建统治权的基础——土地所有权 实现了向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大转移; • 国王财政上,国税取代封建收入成为主 要支柱引起了国王与议会的冲突。
(1)1679年,两党名称的由来; (2)17、18世纪英国的政党政治还处于幼 年时期,从地方选民一直到党的组织体 系都还未发育成熟; (3)在初期的党派政治中,两党没有正规 的组织,没有明确的政纲,党派同人之 间关系松散,并且经常处于再组合之中。
• 所有重要议案几乎全由政府提出; • 政府掌握着议会的时间表,又控制着下 院的多数议席,因此议案容易通过。 • 反对党由于不占议会多数,往往只提修 正案,在立法中起次要作用。
诺斯科特和屈维廉调查报告的 内容
(1)建议政府通过考试录用文官; (2)建议对文官日常工作实行考核制度, 根据其工作的勤奋程度和职绩进行晋升; (3)建议将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二大类, 高级文官必须经过高等效育,具备多方 面的知识才能,并积累有必要的工作经 验,低级文官必须经过中等教育。
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则
• 首先,他将参与审判查理一世的人、主张共和 国的人以及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一律以“弑君者” 罪名判处绞刑,许多人为此逃往国外; • 其次,取消宗教自由,迫害清教徒; • 第三,对革命期间的土地变动实行反攻倒算, 要土地的新主人进行赔偿。 • 第四、查理二世还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
(1)共和国的主张、立宪君主的主张、克 伦威尔的主张相互冲突; (2)英吉利共和国; (3)护国主的独裁统治。
(1)提出议案; (2)一读; (3)二读; (4)委员会审议; (5)三读; (6)提交上院或下院审议(同样通过三读) (7)呈递国王批准并正式颁布。
(一)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除个别特殊成 员如枢密院院长、掌玺大臣、大法官等以外, 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领袖为 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二)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对外必须全体一致; 如果阁员与首相发生重要分歧意见,这位内阁 成员应当自动辞职。 (三)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应全体辞职或者通过 国王解散下院,重新大选,由选民决定内阁是 否继续执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