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穿越战争与和平的反思——阅读梁平和邱正伦的重庆诗章及其他
2024年中考中考阅读中感受、启示解析与对应训练(含解析)

2024届中考中考阅读中感受、启示解析与对应训练考点: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受2. 欧阳修《卖油翁》与《李生论善学者》——心得3. 邓荣河《秋虫唧唧》——写感悟4. 基础组合: 孔明——读后感受5. 刘荣《村旁的路口》——读后的感受6. 《出征太空,他们的逐梦故事太励志》——实践题:梦想7. 梁衡《烟火人间——城中草原畅想》——另写描述句8. 《朝花夕拾》——读后感受9. 《孟涂文集》——读后感受10. 乔洪涛《听秋》——读后感受【考点研究】一、感受的类型1.人物精神2.人与世界的和谐3.读书4. 梦想5.知己【考题示例】二、启示1.整体启示——故事的启示2.局部启示——细节启示3.辩证统一——多角度的启示4.结合点——材料与启示,方法论与有关方法论的原理依据【考题示例】(一)欧阳修《卖油翁》与《李生论善学者》——心得【考题对接】一、邓荣河《秋虫唧唧》——写感悟一、邓荣河《秋虫唧唧》【答案】1.示例一: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关爱动物,尊重动物,保护动物,与它们和谐相处。
示例二:我们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只有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才能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丰富我们的头脑,开阔我们的眼界,才会使我们具有最权威的发言权。
(符合题意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
结合本文内容去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这篇文章通过对秋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秋虫虽然渺小,但它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存在,用心去倾听它们的声音。
同时,文章也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我们应该学会用心去感受,用爱去呵护。
二、基础组合: 孔明——读后感受二、基础组合: 孔明【答案】1.示例:诚者,天之道也。
有了真诚,朋友就会成为我们的贴心知己,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
有了真诚,对待每一件事时,成功不会离我们很远。
刘备对诸葛亮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爱才、尊才的品格也令我久久难忘,甚至在临终托孤时,让诸葛亮担起复汉的重任。
诗歌见证重庆抗战岁月

诗歌见证重庆抗战岁月作者:唐元龙来源:《红岩春秋》2015年第12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回忆抗战岁月,是十分有意义的。
特别是重庆,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全国抗日和指挥远东战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重任,成为名副其实的战时首都。
虽弥经血腥轰炸,却始终巍然屹立。
70多年前,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很快聚集了一大批中国知识精英。
为宣传抗战救国,他们拿起笔做刀枪,留下不少有关抗战的诗词歌赋及对联谜语,它们见证了重庆的抗战岁月,也为重庆文化史册留下了厚重的一页。
诗人题诗记录日机轰炸抗战期间,重庆民间曾流传这样一则谜语,谜面是“汪精卫访溥仪”,打一电影名,谜底为“木偶奇遇记”。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很快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
为了便于统治,日本人相继扶植了几个伪政权。
东北有以溥仪为儿皇帝的“满州国”,蒙古有德王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华北有王克敏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华中有梁鸿志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南京有以汪精卫为首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而这些伪政权中,最主要的是伪满州国和汪精卫政府。
为了实现“大东亚共荣”和“日华满亲善”的阴谋,在日本的策划下,汪精卫以“国家元首”的身份访问“新京”(今长春),与溥仪上演了一场卖国求荣、甘当倭寇走狗的丑剧。
消息传到重庆,人们在愤怒之余,编出了这则极具讽刺的谜语。
从“七七”事变开始,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并迫使国民政府从南京迁都重庆。
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人被吓破了胆,有的公开投降日寇,成了帝国主义的帮凶;有的极力散布“曲线救国”的谬论,企图削弱中国军民的斗志。
而日本侵略军一方面抛出诱饵,一方面施以武力,妄图双管齐下,逼迫蒋介石投降。
为达此目的,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大轰炸,给重庆人民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对市区如此,对乡镇也不放过。
诗人海戈就亲历了这样的灾难。
那是他到达重庆北碚的第二天,亲眼目睹了数十架日本飞机对北碚的狂轰滥炸。
范稳《重庆之眼》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庆之眼范稳我不会为中国人出庭作证,战争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我只是履行了一个日本国民应尽的义务。
世事变化真是无常,当年为国征伐的英雄现在成了被告,罪犯!你理解一个老兵的内心吗?那是一条被两面煎的鱼,一面是战火的烧烤,一面是良知的煎熬。
对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作战时,我是96式中型轰炸机上的通信兵兼射击手。
每次出征,机翼下的扬子江就是我们的航线,呦西,它是一条多么美丽而古老的大江啊!像一个婀娜多姿的丰腴女人,在苍翠的大地上横陈开来,铺展开去。
我相信这条美丽蜿蜒的大江在帝国海军航空队的机翼下,大日本帝国就要拥有了。
昭和十五年端午节,它不是一个噩梦,也不是个美梦,但却是像一块烧得通红的烙铁,在我被战争搞得已经麻木了的灵魂上狠狠地烙下了印记的日子。
那一天,我们早有既定目标,中国人在过自己的节日,在纪念一个两千多年前的诗人,好像眼下的战争并不存在。
我们从空中看到,扬子江两岸围满了蚂蚁一般的人群,江面上有二十多条龙舟,像一支小小的舰队。
面对机头下方那样多的中国人,我们只想尽量多地杀死他们,把他们的节日变成哭声震天、尸横遍野的丧日。
那天的轰炸真让人难忘。
不是因为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而是中国人对我们的蔑视。
96式轰炸机群俯冲下去时,扬子江两岸的人群几乎没有慌乱或溃散,江面上也没有一条龙舟减速,连稍作避让的动作都没有。
参赛的龙舟队形一点都没有乱,从瞄准镜上看下去,就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刀笔直地划过江面,划过一条洗练的中国丝绸。
炸弹投下了,呼啸着坠落。
但令人惊异的是其余的龙舟竟然没有乱了航迹,仍然笔直向前,仍然在江面上划着优美的直线。
我们迎面扑下去,横山队长首先开火,我也紧随其后。
横山队长的飞机很快被一架重庆的伊一16飞机咬尾了,横山队长将机头拉起来,然后做急速的S形飞行,飞机还没有飞到最高点就凌空爆炸了。
我还记得在这次出征前,横山队长刚接到家信,他们家门口端午节时挂出的鲤鱼帆旗已经有两条了(注:日本人也过端午节,其习俗除了学中国吃粽子、挂菖蒲以外,还在家门口桂出绸布或纸糊的鲤鱼幡旗,家中有几个男孩就挂几只鲤鱼幡旗)。
(1)梁平的诗??(4首)?金重翻译

(1)梁平的诗(4首)金重翻译2006年,诗人梁平应邀参加波兰国际诗歌节。
这是我为他准备的英文译稿。
梁平:星星诗刊。
特此刊登在这里,为爱好英文的读者和翻译同行欣赏,批评。
Cat’s Eye, Human EyeInside the cat’s eyeThere is a quiet fountainExchanging stares with herCreates excitementWe are shotBy each other’s eyesWe all turn upside-downSomething just discovered about the catI want to tell herShe seems to realize itBy starting to whimperI have seen the problemsBut the cat still not quite awareAssuming by turning herself overShe can resolve everythingSo attempting to succeedShe turns over and overMy heart starts to sufferFor the struggling catFor the eyes in my faceFor the upside-downs we madeBy exchanging staresThe cat follows up by overturning her body Onto the earthBut I simply cannot followNever汉语原文(谢谢杨晓老师提示!)人眼猫眼猫的眼里有一泓清泉我和猫的对视有一种快乐猫眼里的我与我眼里的猫彼此倒置我想告诉猫我的发现猫已经看见了自己呜呜地伤心了我了解其中的道理而猫不知道以为倒卧着就能纠正猫对颠倒了的自己不可思议在地上重复地翻滚我心里开始难过为猫的挣扎为我的眼睛我和猫在对视中的颠倒猫可以顺势倒下而我不能绝不1990/4/21 Farewell By The TrainThe world would be perfect ifThere were no platforms.So many sad farewellsWouldn’t occur.So much cold autumn wind and rain Wouldn’t be pictured.The nightfall cannot block my sight, Cannot block sorrows from rolling in. Your ticket points afar,A whole city swings in your hand.Yet another handHolds onto the platform—My heart already weeping.The platform scraped into another ticketIn my tightly closed palm.I cannot go afar with youThat faraway place does not admit My platform pass.There, my arrival will be restricted, And here, your departure is on time. Farewell at platform is so cruel, The sadness after thisWill fill up all my future days.别在站台这世界没有站台肯定好可以少许多别情少一些秋风秋雨的景致夜色遮不住视野苦绪来临你的车票指向遥远一座城在手里摇摇晃晃另一只手握紧站台,想哭站台在我的手里捏成另一张票不能远方远方不承认站台票的抵达渴望抵达未可不愿抵达的又将如期而至别在站台有点残酷别后的感伤无疑,弥漫我的守望1996/6/8Tale of a TreeA tree of mysteryEncouraged by early summerTurns freely into green…(The seed was sown in MayThe month of passions of loveHas been named the Tree-Planting Festival)A fruit of mysteryOnce fell and lost itself on this nameless land Now no mystery, no more, right?Here mishaps will not dominateHere sorrows will not cover you upBut why fruit must bear?Why much earlier than the season?Too early to announce your maturityIt is the tree’s faultsThe fruit also has faults(This May has faultsAnd this earth has all the faults)But to grow greenIs to grow wildly greenAnd leafy, enchantingGentle yet foolishly wild!You should ignore all jealousyFrom this ignorant windFor faults have been done说树一棵神秘树由于初夏的鼓舞自由自在地绿了……(种子是埋在五月的)多情的五月已成为幸福的植树节)神秘果遗落在一块未曾命名的土地上不再神秘不再神秘,是吗这里不完全是不幸这里不仅仅有悲伤偏要结果偏要结果在不到结果的季节早早地宣泄自己的成熟树是有错的了果是有错的了(五月也有错土地也有错)其实要绿就疯狂地绿一次吧年轻而且漂亮温柔而且痴狂让风无缘无故地产生嫉妒反正是错1984/7/4Speechless BlossomA flower opens and closesIn the wildernessWith ample diligence I watch itOr lie down—My body adhering to its soilSo as to cut away any unfamiliar spaces Which divide time into days of sorrowsThen I opt to walk awayWhen the flower is in full bloomFar enough so I can turn backYet my eyes couldn’t turn aside Couldn’t resist its gloryYet the only acquisitionIs a severe woundWrapped up in my body一朵花默默开合一朵花在野地里默默开合以足够的耐心注视她让整个身体贴近土壤不再让陌生隔出日复一日的愁烦我选择走开在花开的时候一个人站在很远以外虽然目光无法移去无法抗拒她的辉煌虽然获得的只是,严重的内伤1997/2/9Translated by Jin Zhong, USA 英文翻译:金重美国 2006 版权所有。
2024年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5篇)

2024年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手捧《战争与和平》一书,我仿佛置身于1812年那场硝烟弥漫的卫国战争中,它向读者展示出了战争前后俄罗斯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人们总是崇敬拿破仑的智慧和勇敢,从未真正的站在俄国的角度上看待这个问题。
一位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生动描写了战争年代四大家族抗击外敌的成与败,生与死。
在这本书中刻画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但意志坚定的安德烈,心直口快的皮埃尔;具有民族精神,热爱人民的女主人公娜塔莎……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严爵上流社会的虚伪,不愿被这种生活所束缚。
因此他积极参军作战,希望在战场上功成名就,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但最终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当他逃回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得他灰心丧气,觉得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但在另一个主人公皮埃尔的劝导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对自己的领地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成功。
渐渐的战争打到了莫斯科,人们纷纷逃窜,但安德烈最后为国战死沙场。
像彼埃尔、安德烈、娜塔莎这些人物,我们仿佛只要穿越时空,仍然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我倒下了么……我只知道,我再也不用举着旗子奔跑……再也不用为战争而烦恼了……”安德烈公爵静静地躺在地上。
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它反映了战争时代恶劣的本质,战争是野蛮的,令人痛心的。
但也是战争让爱国的人们一批一批的涌现出来,同仇敌忾,浴血奋战。
人民才是国家的主宰者,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人说战争是人类永远的主题。
从刀剑到飞机坦克再到原子弹,还有将来所要出现的太空战舰,会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呢?会不会地球就此毁灭呢?没有人知道。
而我们要从心底里厌恶战争,做一个和平的使者,让和平的曲调永远唱下去。
2024年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2)《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伟大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时代的历史为背景,展示了人类社会里的战争与和平两个极端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024年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本(六篇)

2024年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本读《战争与和平》,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
但此作品的深意,我并未完全读懂。
初读《战争与和平》,唯一吸引我的只是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
托尔斯泰-把故事安排在战争与和平间穿梭,和谐的宴谈与混乱的战争场面交替呈现,整个故事却仍井然有序,分毫不乱。
托尔斯泰对高难度大场面的描绘似乎把握自如,无论是宴会,舞会,或是战争,描写都极其细致入微。
每每一读,总让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他善用精简的语言将人物的性格心理充分表现。
他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始终透出质朴之气却又与众不同,从而造就了他作品的独特。
再次细读《和平与战争》,渐渐地,我发现其涉及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等各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也是托尔斯泰的思想结晶所在。
托尔斯泰一生始终在思索和探寻,环境的变迁使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信仰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和平美好的环境中,他追求善和美;在面对残酷的战争时,他的思想又一次经历着洗礼,他曾把美好的情感屈从于战争的现实。
然而,始终不变的是,即使面对战争,他的内心仍在关心那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
关于精神与永恒的问题,他多次借以作品中皮埃尔和安德烈的大脑来探索,借以他们的谈论来商讨。
作为思想家,托尔斯泰也矛盾与彷徨过,他的思想的逐渐成熟,也像《战争与和平》的小女孩,经历过几场所谓爱情后成了一位不修边幅却更成熟沉稳的母亲;随和善良、无贵族架子的皮埃尔,有私生子变成继承人,由不敢爱变成婚后幸福的丈夫,也更有责任和担当;安德烈冷峻聪明,但欠缺宽容,在经历爱情失败后,他在战争中死去,在死前,他也得到彻底的醒悟。
其实,思想的产生与提升,是需要磨练的。
托尔斯泰身为贵族,却蔑视贵族的腐朽享乐,一生都在追求真理。
他的思想觉悟使他意识到世界的不公,他希望能帮助农民等下层阶级,却得不到农民的信任,也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连家人也同他产生了隔阂。
托尔斯泰不如意的经历,似乎是成就他不平凡的思想的关键,也成就了他的多部文学巨着。
诗词中的战争与和平主题

诗词中的战争与和平主题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深远。
在众多诗词作品中,战争与和平主题一直是诗人们探索与描绘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与表达。
战争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环,然而,它所带来的苦难和破坏往往令人深感痛心。
中国古代文人对于战争的描绘时常带有悲凉与悲愤之情。
例如,明代文人杨慎对于战争的描绘常常表现出对战乱的痛惜与不安。
他在《临江仙·夜登小阁忽值数峰帆过皆绿与乱红》中写到:“城南楼阁各笳箫,山河千万里常重。
一片飞花触眼满,红光乱舞玉穿空。
”通过描绘战乱时的“山河重叠”的景象,他创造出了一种战争带来的无边苦痛和破碎感。
然而,战争与和平主题在诗词中并非总是那么消极与悲伤。
有些作品中也反映出了战争的残酷与充满负面情绪的同时,却也蕴含着对和平的热爱和向往。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诗中,他描述了一场猎场上的热闹景象,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景象之中,他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对比。
他写道:“人道出尘俗,士为知己者。
”通过与战火纷飞的现实对照,苏轼强调了和平与友谊的珍贵,以及对知己的渴望。
另一方面,一些诗词作品也从反战的角度表达对和平的坚守和渴望。
杜甫的《悲阻兵戈·美人清夜游将军庙》正是其中之一。
诗中,他以自然景物与战争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
他写道:“照临望兵奇,跸祀清夜游。
”通过将美丽的自然景物与丑陋的战争景象相对照,他强调了和平对人们心灵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摒弃战乱,追求宁静与幸福。
当然,战争与和平主题在诗词中的表达方式千差万别。
一些作品直接揭示战争的残酷和苦痛,刻画出战火纷飞的场景;而另一些作品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或与其他主题的交融,间接体现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抗拒。
总之,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承载了古代文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与表达。
无论是表达对于战乱的痛惜与不安,还是强调对和平的向往和渴望,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人们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深刻关切。
2024年《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五篇)

2024年《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
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
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那气势磅礴、宏大复杂的结构与严整有序的布局。
托尔斯泰以一天才之笔,游刃于战争与和平、心理与社会、历史与哲学、婚姻与宗教之间,主次分明,匠心独具。
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
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
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
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
”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
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
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
”更加可贵。
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2024年《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二)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有三部影响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战争与和平》,它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作”。
托尔斯泰在最后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题——战争与和平的精华之处。
是什么使得这本书魅力四射?从1805年抵抗拿破仑侵略的俄奥联军到1812年俄国反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从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宫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通过对真实的人物如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库图佐夫和虚构的四大家族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写,再现了俄国历史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讴歌了俄罗斯民族为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伟大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就是一座< 随想 录> 的语词博 物馆。一个 诗人对 历史现实 的见证性 和批判性 是人类最 为宝贵 的精神 灯塔 。看 看梁平
诗 中触 目惊心 的名词< 红卫 兵墓> : 吧 沙坪 坝是这个城 市惟一的平地
城市中惟一的平地却拥有城市最不平静的、 突兀的浩劫
记 忆。那就 是沙坪公 园的一部 分 , 被一堵 墙切 削 出去 , 成为
红 卫 兵 墓 地 。诗 人 写 道 :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 : 有诗 人才能回忆。梁平 的诗歌一 惟 下子把历史 的镜头拉近 了。 日本侵略军对重庆轰炸 的现场 , 又一次展现在我们 的面前 。“ 然后 所有 的手 都 朝着 一个 方 向/ 定格 了那个 日子 ……/ 洞里的人再也没有走 出来/ 器街 磁 从此伤痕累累一碰就会流 血。 梁平诗 歌之 中的这个 防空洞 ” 并不是卡夫卡面对一个 恐怖缩 回内心的地洞 , 更不是柏 拉图 思维人类命运 过程中所见壁上影子的哲学之 洞 , 隐喻绝 对理 性反光的形 而上之 洞 , 而是实 实在在 的中国平 民被杀 害 、 被 焚毁的现实。当历史 的事 实被诗人反 刍为 内心 的坟 墓 和亡 灵的眼睛 , 当名词 的伤 口裂开 动词的 刀锋 , 我们 又一 次感 到
横扫一切的暴力 , 而是 更深 刻地看到 红卫兵作 为一场史 无前
例的浩劫的祭品 , 一种牺牲得不 明不 白的剧痛 。这种疼 痛不
《 磁器街》 写道 :那年那天 , “ 日本飞机 如蝗/ 市上 空的 城
警报嘶裂了所 有的街道/ 一只 鸽子 的翅 膀折 断 了……/ 子 房 倒了, 门窗躺 了一地/ 防空洞外 一架黑框 眼镜破碎 以后/ 还呆
呆地望 着天空 ……/ 挤在洞 里 的人 比磁 器挤得 更 紧/ 空气 开 始凝 固/ 森林般 的手疯 狂舞动……
些人简单地把 “ 文革 ” 罪责归于红卫 兵的青春迷 狂 和短 暂 的
地本身的遥远 回声 。
这就是居住在< 读书梁> 的诗人。本是秀才出走 的记
念, 小路瘦削的荒 丘 , 却遭 逢 “ 面半 岛 上的城 市一 天 天发 对 胖, 有很多脂 肪漂 过 江来 ……读 书梁 在 一夜 之 间涂 满 了黄
口。那 当年 被称为是早晨八九点钟太 阳的青 年 , 被寄托 了无
限希望和未 来的 青年 , 明不 白地 在墙 外 “ 不 封存 了体温 ” 。
诗 人梁平 以“ 树绿得发冷” “ 、 笑声冻僵 ” 的寒颤 , 出了内心 写
是的 , 词语 , 作为存在 家园的路标 , 也作 为人类生存历史 当代文 坛 2 0 06年第 5期
16 0
维普资讯
诗暖理论与批评
巨大的被肃 杀冬天冰封 的记 忆。他写道 :墙 内的草木都 进 “ 入了保护 区/ 有花落地有树枯萎/ 墙外 的石 头 , 从来无人看 管
不见落 叶和尘埃/ 我在每 一个清 明时节 路过/ 口吞 吐不朽 豁 的哀思 。 作者的反思浸透人性 的、 ” 历史 的悲悯 。对 于 “ 红卫 兵” 他没 有习惯 地顺应 表象的 潮流去指斥 和谴 责 , 者如某 或
维普资讯
诗 欧 理 论 与 枇 评
诗 歌 : 越 战 争 与 和 平 的 反 思 穿
阅读 梁平 和 邱 正 伦 的 重 庆诗 章 及 其 他
龚 盖 雄
荷马史诗的主题和 中国古代 春秋乱世 的诗学主题 , 以 都 不同形式和不 同的历史 会演 , 2 在 0世纪 人类 的生存 中得 到 了变构诗歌语词的精 神镜照 。当代诗 人 比古人 的反思 更 多 了整个人类 存在的参照系 , 注入 了更丰富、 更复杂 、 更透彻人 性和神性的诗思 , 也更 多了个性的 、 感性充沛 的、 特定个人 的 原创诗性体验 。对战争与和平 、 暴力与权 利、 生命与 死亡 、 人 性与兽性 、 万物 与人类命运 的危境 等重大 问题 的根本反思 和 切身体验 , 贯穿 了当代诗人 写作 的笔锋 。梁 平 、 正伦 的重 邱 庆诗章 , 正是在这个精 神维度上 引起了我心灵的震撼。
金 。 有好多好 车在 这里 来来 往 往/ 安站 得笔 挺 , …‘ 保 一律 举 手致敬/ 有好 多大腹便便 的人 …… 和秀才毫 不沾边 ” 这种 素 描生活的平实功底 , 曾经是 老杜甫 和 白居易 的传统 , 中也 其
渗透 了诗人梁平现代反思理念 的感性表达 。也许 , 真正 的诗
公 园里 的树绿得发冷
梁平 : 重庆词典》 《 中 名词 的伤 口
梁平的《 重庆词典 》 以十个 名词存 在 的生命 , , 历数 了 重庆这座沧桑城市动荡于 2 0世纪动词暴力 中的精神脊 梁和 血 泪遗伤 。
即使在最热 的时候进来 笑声 也会冻僵
有一段 围墙缺 了又被堵上 堵 了又缺
深达 中华 民族精神 的剧痛 , 也不得不再 一次 追问发生在整个 世界上 的战争 和暴力 的惨 祸根源。 那 个没有任何遮 蔽的坟场 保存最 为惨 烈和 完整
一
百颗八九 点种 的太 阳
在那年 , 那墙外, 封存 了体 温 这是又一场阶级斗争 内乱 的暴 力见 证 。与 日本侵 略军 的飞机轰 炸相比 , 这又是一场意识形态 的精 神原 子弹和极 左 迷信造神运 动的狂轰 滥炸 。“ 红卫兵” 这个 词和 “ 红卫兵墓 ” 这 个词组 , 一经触动 , 就会搅起 无数 血泪凝结 中华 回忆 的伤
一
的见证 , 它的重量是无 与伦 比的, 不可承 担的遗 忘之 轻也 它 是震骇 灵魂 的。词语 , 一些 关键 的词 语 , 一旦 跳 出诗人所指 的能指 的手 心 , 往往能刹那 照亮 所有存 在 的深 渊 和黑 暗 , 使
我们穿透生 活重重叠 叠的迷 障 , 见人类 肉眼难 以看 见的 ,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