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OVA发射药燃烧残渣现象分析

合集下载

发射药的基本性能解读

发射药的基本性能解读

2、燃烧性质
• 发射药反应的主要形式是燃烧反应,燃烧产生高温、高压 的气体再推动弹丸运动。 • 燃烧过程中燃气的热能转化为弹丸的动能和后座能等其它 形式的能量。 • 在能功转换的过程中,发射药只有部分能量转换为弹丸所 需要的动能,其转化效率和过程的安全性,都取决于发射 药的燃烧和能量释放的速率。 • 下表列出了几种发射药的燃烧性质。
• “渗析”、“晶析“和“汗析”是发射药物理安定性能的 表现,不是所希望的。它们改变了原发射药的组分分布和 燃烧规律,形成弹道性能的反常。如果晶析物和汗析物是 硝化甘油或RDX一类感度较高的物质,往往会增加发射药 的感度。 • 另一种物理安定性也需要关注。虽然发射药的结构比较紧 密,但也有均一分布的微孔隙,发射药的某些组分可以吸 收水分,如硝酸铵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如果储存条件达不 到要求,发射药的水含量要逐步增加,并要影响它的能量 性质和弹道性质。发射药的性能对水分很敏感。水分变化 1%,火炮最大膛压的变化量可能大于10%。吸湿性是发 射药物理安定性能的另一表现。
• (2)发射药的水解 • 除了热分解反应外,发射药还伴随有水解反应,空气中的 水分遇到发射药而发生如下反应: • RCH2…ONO2 +H2O= RCH2…OHNO2+HNO3 • 与此同时,热分解形成的NO2也与水发生反应,形成 HNO3和HNO2,在这两种生成硝酸的反应中,后者是主要 的。 • 反应形成的H+对发射药的分解也起到催化作用,所以,潮 湿条件下发射药的寿命会减少。
• 汗析物中有硝化甘油、苯二甲酸二丁酯、二硝基甲苯等; 晶析物中有炸药吉纳、RDX、HMX和氧化剂、催化剂等。 • 有一类发射药,根据弹道性能的要求,需要某些组分的分 布浓度有一定的差别。例如,钝感发射药外表层的钝感剂 (通常是樟脑、中定剂、苯二甲酸二丁酯),它们在发射 药加工时,便借助溶剂从外部渗入发射药的表层。长期储 存后,它们将因为组分迁移,使其分布趋于平衡,有时将 这种现象称为“渗析”。

37孔硝基胍发射药单一装药和混合装药的燃烧性能

37孔硝基胍发射药单一装药和混合装药的燃烧性能

37孔硝基胍发射药单一装药和混合装药的燃烧性能蒋帅1,刘琼2,南风强1,尹记红1,堵平1(1.南京理工大学特种能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4;2.辽宁庆阳特种化工有限公司,辽宁辽阳111002)摘要:为了解37孔硝基胍发射药单一装药和混合装药的定容燃烧性能,采用花边形37孔三胍‑15发射药为主装药(MC ),花边形19孔三胍‑15包覆药为辅助装药(B )。

通过定容密闭爆发器实验,装填密度为0.20g·cm -3,在高温(50℃)、常温(20℃)、低温(-40℃)条件下,研究弧厚对单一主装药燃烧性能的影响以及混合比例对混合装药(MC+B )燃烧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37孔单一主装药侵蚀燃烧现象越明显,燃烧渐增性越弱,而相同温度下,弧厚越大的主装药,其侵蚀燃烧现象越不明显,燃烧渐增性越强;温度越高,同一混合比例的混合装药ΔL 、L m /L 0值越大,燃烧渐增性越好;相同温度下,混合装药的燃烧渐增性均强于单一主装药,且随着包覆药比例增加,侵蚀燃烧峰逐渐减小,说明包覆药的加入明显地提高了混合装药的渐增性并降低了侵蚀燃烧峰,且在50,20,-40℃条件下,混合装药获得较佳燃烧渐增性的混合比例均为7∶3。

关键词:37孔硝基胍发射药;单一装药;混合装药;侵蚀燃烧;燃烧渐增性中图分类号:TJ55文献标志码:ADOI :10.11943/CJEM20202521引言在载荷和结构一定的前提下,为了使火炮的初速更高、射程更远,就必须提高发射药的能量,主要技术途径就是采用高能发射药和高装填密度装药来提高发射药的能量[1]。

但随着装填密度的提高,火炮最大膛压亦相应地增加,因此,为确保最大膛压未超过火炮能够承受的最大范围,必须进一步提高发射装药的燃烧渐增性[2-3]。

如果发射装药在燃烧时,燃气生成量会随着燃烧时间的增长而增加,那么其燃烧就被称为渐增性燃烧。

为了提高发射装药的燃烧渐增性,国内外学者陆续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技术,比如钝感技术、多孔发射药、包覆发射药、混合装药等[4-6]。

燃烧轻气炮发射药成分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分析

燃烧轻气炮发射药成分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分析

燃烧轻气炮发射药成分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分析邓飞;刘宁;张相炎【摘要】In order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propellant component on interior ballistics, the three dimensional flow field of hydrogen burning in combustion lightgasgun chamber was simulated by com 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in which the RNG k E twoequation turbulence model and the EDM combustion model were used.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bustion process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adding proper quantity diluents, and pressure oscillation and average temperature of chamber can also be reduced. The interior ballistic character by adopting hydrogen gas propellant gains is better than that by adopting methane gas. The propellant component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interior ballistic character of combustion lightgasgun.%为分析不同发射药成分对燃烧轻气炮内弹道性能的影响,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燃烧轻气炮燃烧室的三维氢燃烧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湍流模型采用RNGk-ε双方程模型,氢气燃烧采用EDM涡耗散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发射药中加入适当含量的稀释气体能够有效地控制发射药的燃烧,减小燃烧室内压力振荡,降低燃烧室平均温度;采用氢气发射药比甲烷气体具有更好的内弹道性能;发射药成分对燃烧轻气炮内弹道性能有显著影响.【期刊名称】《弹道学报》【年(卷),期】2012(024)004【总页数】4页(P90-93)【关键词】内弹道;燃烧轻气炮;计算流体力学;发射药;数值模拟【作者】邓飞;刘宁;张相炎【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京21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J302燃烧轻气炮(Combustion Light Gas Gun,CLGG)是一种利用低分子量可燃气体燃烧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弹丸运动的新型发射系统.国外对燃烧轻气炮技术的研究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研究表明,这种发射技术所能提供的炮口动能比先进的固体发射药火炮高出至少30%,相应地,在火炮射程和发射弹丸质量上也有明显的优势.燃烧轻气炮发射药采用轻质可燃气体,典型的装药成分有氢氧混合气体,甲烷、氧气混合气体等.研究表明[1],预混气体的装填比例和少量惰性稀释气体对膛内燃烧稳定性和膛内温度有重要影响.刘宁[2]等首先建立了燃烧轻气炮准维内弹道模型,数值计算燃烧轻气炮内弹道过程,但未讨论发射药成分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规律.为了研究发射药成分对燃烧轻气炮内弹道性能的影响规律,运用CFX软件建立了燃烧轻气炮的三维内弹道数值仿真模型,对不同装药条件下的燃烧轻气炮点火、燃烧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探索燃烧轻气炮最佳装填条件,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依据.1 物理模型燃烧轻气炮原理结构如图1所示,轻质可燃发射药气体通过膛底输送管道注入燃烧室,轴线上的点火管可沿轴线多点点火.发射前,将弹丸输送至炮膛指定位置,弹后空间完全密封,然后向燃烧室内注入发射药预混气体,完成后关闭气体输送阀门,通过轴线上点火管点燃燃烧室内气体,燃烧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膨胀,并推动弹丸沿身管向前运动.模拟中不考虑详细的点火机理,采用沿轴线五点点火的方法,且发射过程中无气体泄漏.图1 燃烧轻气炮原理结构图2 数学模型2.1 控制方程根据燃烧轻气炮装填条件和点火燃烧特点,提出如下假设:①发射药在点火前已经充分混合,点火后膛内气体进行预混燃烧;②膛内气体满足Peng-Robinson实际气体状态方程.膛内气体燃烧及流动的控制方程如下.1)守恒方程. 燃烧室内气体燃烧流动过程为三维非定常可压缩粘性反应流动,各气体成分满足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以及组分输运方程,其统一形式可写为[3]式中,各项分别为非定常项、对流项、扩散项和源项;变量φ分别对应于质量、动量、能量守恒方程中的变量;ρ为气体组分的密度;Uj分别为x、y、z方向的速度,下标j依次为坐标轴x、y、z方向;τφ为对应于变量φ的交换系数;Sφ为源项;dq为单位质量流体的热流量.2)状态方程. 膛内气体采用实际气体Peng-Robinson状态方程,状态方程为式中,V为混合气体比体积,系数a(T)、b由相应计算公式求出,混合气体的临界温度和压力由简化公式计算[4],根据该状态方程和总装药能量计算出初始发射药装填压力.3)弹丸运动方程. 弹丸运动过程所受的阻力用系数φp来描述,其运动方程为式中,取弹丸运动次要功系数φp=1.4,vp、A0、mp分别为弹丸运动速度、弹丸底部面积和弹丸质量.4)湍流及燃烧模型. 燃烧室内气体的湍流流动采用RNGk-ε双方程模型描述;气体燃烧过程采用EDM涡耗散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当气流涡团因耗散而变小时,分子之间碰撞机会增多,反应才容易进行并迅速完成,故化学反应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湍流的影响,反应物的混合速率控制着燃烧速率[5].而反应物的混合速率取决于湍流脉动衰变速率ε/k,其原始控制方程为式中,A≈4,B≈0.5,S为化学恰当比,且该模型能用于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为未燃烧时混合气体密度与燃烧后气流密度之间的平均值分别为燃料、氧化剂、生成物浓度的时均值.2.2 初边界条件燃烧室初始条件:气体温度T=T0,压力p=p0,燃烧室容积V=Vc.弹丸运动前,弹后空间完全密封,无气体泄漏.弹丸运动后,弹底为动边界,采用动网格技术进行处理.为了提高燃烧稳定性,采用轴线多点同步点火,且燃烧过程绝热.3 模拟结果及讨论3.1 模拟结果以45mm燃烧轻气炮为算例,模拟中各参数采用文献[1]中某一实验的相应数据,其值见表1,表中T0为初始温度,p0为燃烧室初始装填压力,Vc为燃烧室容积,L为身管长,pmax为膛内最大压力,v′p为炮口初速.利用网格划分软件ICEM-CFD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流体计算区域采用六面体网格单元,计算域网格总数为8.0×104,并且在燃烧室壁面设置3个压力记录点,即图2中的点P1,P2和P3,如图2所示.表1 45mm燃烧轻气炮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T0/K p0/MPa Vc/m L L/m m pmax/MPa mp/kg v′p/(m·s-1)实验数据 300 30.32 5 000 4 500 306 0.521 700模拟数据300 30.32 5 000 4 500 304 0.52 1 749模拟结果显示炮口初速为1 749m/s,文献[1]中的实验结果炮口初速为1 700m/s,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本文建立的燃烧轻气炮三维数值仿真模型是合理的和可行的.图2 燃烧室结构和点火时刻温度分布图(单位:K)3.2 惰性稀释气体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为了分析不同含量的稀释气体对燃烧轻气炮内弹道性能的影响,选择3种不同的装填摩尔比:2H2+O2+nHe.其中n分别取2、4、6,即每组氢氧装填量不变,发射药总能量相同,只改变稀释气体装填量,弹丸质量为0.52kg.n取不同值时,在燃烧室P2记录点模拟得到的p-t压力曲线如图3所示.图3 不同稀释气体含量与P2点压力曲线图由图3可知,在相同的发射药能量E=6 MJ下,增加稀释气体含量,燃烧室内初始装填压力和最大压力将逐渐升高.同时,n值越大,压力上升加速度减小,压力波动逐渐减弱,这主要是因为增加稀释气体含量减缓了火焰传播燃烧的速度,提高了氢氧燃烧过程的稳定性.增加稀释气体含量可以起到提高膛内燃烧稳定性的作用,但是增加稀释气体含量使得初始装填压力升高,发射药装填难度增加.图4为弹底压力pB与n值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弹底的压力波动比燃烧室内更为明显,随着n值增大,压力上升加速度逐渐减小,压力波动减弱.图5为稀释气体含量与燃烧室内平均温度变化关系.n=2时燃烧室内最高平均温度接近3 450K,n=4时平均温度最高值为2 650K,当稀释气体比例增加到n=6时,室内最高平均温度降至2 000K.由于稀释气体对氢气燃烧释放热量的吸收耗散等作用,故增加其含量能够明显地降低燃烧室内的平均温度,有效减缓炮膛烧蚀现象.图4 不同稀释气体数量与弹底压力pB曲线图图5 不同稀释气体含量与膛内平均温度T曲线关系图6为弹丸速度与稀释气体含量的关系,从图中可知,随着稀释气体含量的增加,弹丸速度逐渐增大,这是由于稀释气体含量较小时,发射药气体初始压力低,膛内压力峰值较低,弹底压力小,弹丸加速度低,从而导致炮口初速较低.图6 不同稀释气体含量与弹丸速度vp曲线关系3.3 发射药成分对内弹道参数的影响采用不同的发射药成分,分析发射药的组成成分对内道弹性能的影响,采用3组不同装药成分,分别为氢、氧、氦混合,富燃料氢氧混合和甲烷、氧、氦混合.3种模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①氢氧氦:2H2+O2+4He=2H2O+4He.②富燃料氢氧:6H2+O2=2H2O+4H2.③甲烷氦:CH4+2O2+4He=CO2+2H2O+4He.所有模型中发射药总能量为6MJ,弹丸质量为0.52kg.图7为根据3组不同发射药装药成分计算得到的P2点处的压力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组装填甲烷氦成分的初始压力值较低,其燃烧速度也较快,压力迅速上升,其最高压力在275 MPa左右;第二组富燃料氢氧装填时燃烧速度最慢,最大压力值比甲烷氦模型高,约为330MPa;第一组氢氧氦装填时膛内最大压力值最高,约为375MPa.在燃烧室压力波动方面,当装填成分为第一组氢氧氦和第二组富燃料氢氧时,压力波动现象不明显,压力变化较为平缓,而装填甲烷氦时压力波幅度最大,这主要与各燃料的热物性参数等特性有关.图7 不同发射药成分与P2点的压力曲线关系图8为不同发射药成分对应的膛内平均温度曲线.在相同的发射药总能量条件下,甲烷燃烧的最高平均温度接近3 350K,燃烧速率也最快;氢氧氦燃烧时最高温度接近2 650K;富燃料氢氧燃烧的温度最低,最高温度值为2 250K,燃烧速率也最慢.说明了同等条件下三者比热容关系:氢气大于氦气,氦气大于甲烷.同时富燃料氢氧燃烧速度比相同条件下化学当量比氢氧燃烧速度慢.图8 不同发射药成分与膛内平均温度T曲线关系图9为不同发射药成分时弹丸速度曲线,甲烷混合气体模型的弹丸速度最小,为1 698m/s,这是由于甲烷燃烧时弹丸启动时间较早,膛内压力较低,弹丸加速度小.氢氧氦燃烧模型燃烧室内压力较大,炮口速度最大,为1 900m/s.富燃料氢氧时其弹丸速度曲线和氢氧氦燃烧弹丸速度曲线形状较为相似,其炮口初速为1 814m/s. 图9 不同发射药成分与弹丸速度vp曲线关系4 结论本文研究了燃烧轻气炮发射药成分对其内弹道性能的影响,基于CFD软件CFX对内弹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①在相同发射药能量和装填组分的情况下,往发射药内加入较多的稀释气体(过量燃料、惰性气体)可以明显地抑制燃烧室内的压力波动现象,降低膛内平均温度,可以更好地控制发射药的燃烧,降低燃烧不稳定现象.同时,较高的稀释气体比例会提高发射药初始装填压力,对发射药加注设备和弹丸与身管间的密封性均要求较高,因此应根据实际条件采用适当的稀释气体比例.②对氢氧氦、富燃料氢氧、甲烷氦3种不同发射药成分的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在相同的化学能量条件下,甲烷氦的内弹道特性最差,这与甲烷的热物性有关,富燃料氢氧和氢氧氦模型具有较好的内弹道性能,膛内平均温度较低,压力曲线饱满,炮口初速较高.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KRUCZYNSKI D,MASSEY bustion light gas gun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ADA462130[R].2007.[2]LIU Ning,ZHANG Xiang-yan.Quasi-dimensional interior ballistic mode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mbustion light gas gun[C].Proceedings of the 2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allistics.Miami:IBC,2011:625-632.[3]解茂昭.内燃机计算燃烧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XIE Mao-zhao.Numerical combustion of engine[M].Dalia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2005.(in Chinese)[4]童景山.流体热物性学-基本理论与计算[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103-106.TONG Jing-shan.Fluid thermodynamics-base theory and compute[M].Beijing:Chinese Petrochemistry Press,2008:103-106.(in Chinese)[5]赵坚行.燃烧的数值模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ZHAO Jian-xing.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mbustion[M].Beijing:Science Press,2002.(in Chinese)。

双基球扁药中的钝感剂迁移现象及其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双基球扁药中的钝感剂迁移现象及其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双基球扁药中的钝感剂迁移现象及其对燃烧性能的影响张勇1,2,丁亚军1,2,肖忠良1,2(1.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94;2.南京理工大学特种能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4)摘要:为研究双基球扁药贮存过程中钝感剂的迁移现象,采用显微拉曼技术,表征了经加速老化后小分子钝感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和高分子钝感剂聚新戊二醇己二酸酯(NA )在双基球扁药中的浓度分布状态;并利用密闭爆发器试验,测试了双基球扁药的燃烧性能。

结果表明,在由表及里的一维方向上,钝感剂DBP 、NA 的浓度呈指数规律变化,符合Fick 第二扩散定律;加速老化过程中,在双基球扁药中DBP 的迁移是双向的,钝感剂分布的浓度梯度会逐渐降低,扩散深度增加,浓度峰值位置向内偏移,双基球扁药燃烧渐增性能也随之下降;高温会加剧钝感剂的迁移现象,65,75,85℃高温条件下老化10天的球扁药样品,其燃烧渐增性特征值分别为1.3351、1.2917、1.1888;随着温度的升高,双基球扁药的燃烧渐增性能下降幅度也随之加大;而在相同条件下,NA 较DBP 具有更好的抗迁移特性。

关键词:显微拉曼;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NA ;双基球扁药;迁移;燃烧渐增性中图分类号:TJ55;TQ562文献标志码:ADOI :10.11943/CJEM20202421引言球扁发射药具有流散性能高、装填密度大、制造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等特点,是中小口径速射武器的主装药之一[1]。

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樟脑等小分子钝感剂在球扁药表面形成一定的浓度分布,能够实现球扁药燃烧的渐增性,但自身存在的浓度差导致了钝感剂的扩散迁移现象,这将引起武器的内弹道性能发生变化,对武器的使用带来巨大隐患[2-3]。

为此,聚新戊二醇己二酸酯(NA )作为一种高分子钝感剂,显著提升了钝感层的抗迁移特性和发射药的使用寿命,然而其扩散迁移问题仍本质存在[4-5]。

关于低敏感发射药与装药技术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低敏感发射药与装药技术的思考与建议

肖忠良,梁昊 含能材料Chinese Journal of Energetic Materials ,Vol.27,No.11,2019(894-896)观观观点点点关于低敏感发射药与装药技术的思考与建议20世纪80至90年代,国内外提出了“低易损(LOVA )火炸药”概念(Schedlbauer F.LOVA gun propellants with GAP binder [J ].Propellants ,Explosives ,Pyrotechnics ,1992,17(4):164-170),这一概念在21世纪变化为“低敏感火炸药”。

直至现在,尚未对该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

实际上,该概念源于“不敏感弹药”(Powell I J.In⁃sensitive munitions⁃Design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s [J ].Propellants ,Explosives ,Pyrotechnics ,2016,41(3):409-413)。

“不敏感弹药”是指在满足弹药基本性能(实用性、操作性等)的条件下,受到外界意外刺激时起爆可能性、反应猛烈程度、附带损伤最小的一类弹药。

所谓弹药是针对不同目标的属性与空间位置,采用物理方法,将火炸药按照一定的方式设计、组合,然后约束成为整体单元,以实现发射、运载、爆炸的功能,达到武器毁伤的终极目标。

一个完整的钝感弹药应是包括战斗部、发射推进系统的完整系统。

可见,不敏感弹药的本质就是火炸药的不敏感性。

近一二十年,学者研究了诸多低敏感发射药配方(Manning T ,Strauss B ,Prezelski J P ,et al.High energy TNAZ ,nitrocellulose gun propellant :US Patent 5798481[P ].1998⁃8⁃25)并对照美国不敏感弹药标准(T he Depart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of ⁃STD ⁃2105D :Non ⁃nuclear ammunitions tests of risk assessment [S ].2011.)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但是没有考虑发射装药低敏感特性,相应的评价方法一直没有建立,发射装药与弹药安全性的相互关联也未予考虑。

微量物证在涉枪案件现场的技术分析及应用的探讨

微量物证在涉枪案件现场的技术分析及应用的探讨

微量物证在涉枪案件现场的技术分析及应用的探讨近年来,世界各国持枪犯罪案件数量普遍都有增加的趋势。

例如今年的周克华案件,持枪犯罪分子多为流窜作案、系列犯罪,危害时间长、范围大,给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安定构成重大的威胁。

在涉枪案件调查中,传统的弹道分析、痕迹检验和其他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枪击案件。

而射击残留物是典型的微量物证之一。

对射击残留物的提取可为现场分析提供重要信息;检查犯罪嫌疑人身上有无设计残留物,可为判断犯罪嫌疑人与案件有联系提供证据。

射击残留物的提取和检验研究对涉枪案件的侦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设计残留物的形成机理及射击残留物的化学组成枪支击发时,撞针撞击底火而引燃发射药,发射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将弹头从枪口推出,弹壳从抛壳孔弹出。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弹头和弹壳从枪内排出的还有一些微量物质,这些微量物质称为设计残留物。

设计残留物的化学组成比较复杂,但来源上看,设计残留物主要由部分燃烧的发射药及发射药燃烧生成物、底火残留物和来自枪膛、枪管、弹头、弹壳及底火封装材料的微量金属物质三大部分组成。

(一)部分燃烧的发射药及发射药的燃烧生成物子弹发射时,在理想的情况下,发射药应全部燃烧而产生推进气体。

但实际上,总有部分发射药颗粒没有充分燃烧,甚至有的药粒几乎没有燃烧,它们随弹头射出。

火药燃烧的充分程度与火药的种类、药粒形状、枪弹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于不同的枪弹,发射药燃烧的充分程度不同,但总有部分燃烧的颗粒存在,部分燃烧的火药是射击残留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底火残留物底火的化学成分比发射药简单,主要由敏感度很高的起爆药再加以燃烧剂和氧化剂组成。

国产制式枪弹底火药的种类较多,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含雷汞击发药、无雷汞湿态击发药和无锈蚀性击发药[5]。

涉枪案件中最常见的是含雷汞击发药,但有时也会遇到无锈蚀性击发药。

(三)来自枪体、弹头、弹壳及底火封装材料的微量物质子弹发射时由于摩擦等作用,弹头、弹壳(主要成分为铜、锌、铁)及枪管(主体成分为铁)的成分会出现在射击残留物中。

浅析爆炸案件中爆炸残留物的检验

浅析爆炸案件中爆炸残留物的检验

浅析爆炸案件中爆炸残留物的检验作者:赵佳冕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7期摘要:爆炸残留物在侦破爆炸案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根据爆炸残留物的不同属性,对爆炸残留物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检验方法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比较。

并针对各种不同的爆炸案件现场,提出了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同时对爆炸检验结果及爆炸残留物检验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关键词:爆炸残留物;提取;检验引言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爆炸案件数量呈上升的趋势。

如有些犯罪嫌疑人利用爆炸手段进行敲诈勒索、行凶杀人等等。

因此,了解和掌握爆炸案件现场爆炸残留物的检验方法,对于严厉打击利用爆炸进行的犯罪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爆炸残留物的检验,能够为查明爆炸原因、侦破案件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一、通过对爆炸残留物的检验能解决的实际问题近年来,全球恐怖事件多发,爆炸恐怖活动占主要部分。

通过爆炸残留物的检验准确地认定炸药种类,确定爆炸装置,为侦破爆炸案件提供线索和证据,进而严厉打击利用爆炸进行的恐怖犯罪活动。

检测爆炸残留物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离子色谱法(Ic)、气相色谱法、质谱法、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X)法、红外光谱法、毛细管电泳法(CE)等。

其中气相色谱法、质谱法是最常用的有机炸药的检测方法。

爆炸残留物是指炸药爆炸后遗留在现场上未完全毁坏的炸药包装物、起爆装置、原形炸药及分解产物等,通过对爆炸残留物的检验有利于查明爆炸中心和起始作用痕迹;有利于推断爆炸物的类型;有利于推断案犯身源、认定案犯、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有利于分析案犯职业特点;有利于应用物证分析鉴定。

二、爆炸残留物的提取爆炸残留物具有微量性、隐蔽性、破碎性、变化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及时、准确地提取爆炸案件中的爆炸残留物,才能通过检验鉴定,准确地认定炸药种类、确定爆炸装置,从而为侦破爆炸案件提供线索和证据。

提取时应注意对爆炸系列尘土、爆炸点尘土以及爆炸残留物出现几率较大部位的检材的提取。

生物质燃料燃烧过程中结渣成因分析

生物质燃料燃烧过程中结渣成因分析

0引言生物质能具有清洁、低碳、可再生的特点,在保护生态环境、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县城、中小城镇及农村地区供热的首选方式。

我国又是一个农业种植和生产大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年生物质总产量约4.6亿吨标准煤[1],完全可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生物质燃料燃烧过程中结渣成因分析太原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裴俊强摘要: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

生物质能在供热和发电领域实现产业化利用一直是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然而在生物质的燃烧利用过程中,结渣已成为影响锅炉安全、高效、经济运行的关键。

因此,开展生物质结渣性研究对于其燃烧利用技术突破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对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结渣的形成过程及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对影响结渣的因素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可以对生物质选择和缓减结渣提供有利的指导。

关键词:生物质;添加剂;结渣;灰熔点DOI编码:10.16641/11-3241/tk.2021.01.013Cause analysis of slagging during biomass fuel combustionTaiyuan Heating Group Co.Ltd.Pei JunqiangAbstract:Biomass resources are abundant and various in China,which are important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Biomass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fields of heating and power gener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concern of researchers.During the combus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traw biomass,slagging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safe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boiler.Therefor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 of straw biomass.In this paper,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ory of biomass slagging are deeply analyzed and explained.The factors affecting slagging are described in detail,and the solution is proposed.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provide favorable guidance for biomass selection and alleviating slagging.Keywords:biomas;additive;slagging;ash melting point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建筑采暖面积已达91.4亿m2,采暖耗能占全年生活总耗能的80%左右[2,3],农村采暖普遍采用污染严重的散煤和柴薪,其燃烧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4期 2 0 1 1年8月 

火炸药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Explosives&Propellants 87 

一种LOVA发射药燃烧残渣现象分析 赵晓梅,严文荣,张玉成,李 强,闫光虎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针对点火模拟装置中某种LOVA发射药燃烧结束留有残渣的现象,将自制样品在常温和常压下进行环境 燃烧试验、中止燃烧试验及SEM观察。归纳出残渣产生的原因,分析了LOVA发射药的燃烧规律和燃烧特性。 结果表明,配方中RDX组分与含能黏结剂BAMO/AMMO聚合物体系的燃烧不同步性、以及该类发射药氧含量低 是造成LOVA发射药燃烧结束后留有残渣现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LOVA发射药;含能热塑性弹性体;燃烧性能;BAMO/AMMO 中图分类号:TJ55;TQ5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7812(2011)04 0087—04 

Analysis on the Phenomenon of Combustion Residue of LOVA Propellant ZHAO Xiao—mei,YAN Wen—rong,ZHANG Yu—cheng,IA Qiang,YAN Guang—hu (Xi an Modern Chemistry Research Institute,xi an 710065,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henomena of the combustion residue of LOVA propellant in the ignition simula— ting device,the LOVA propellant samples were prepared.The burning of the samples under normal temperature in open air and the burning interrupted test were performod.And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s after burn— ing interrupted test was observed by SEM.The reason for the combustion residue of I OVA propellant was given. The bur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burning rule of LOVA propellant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urn ing asynchronism of RDX and BAMO/AMM0 binder and the lOW content of oxygen of I OVA propellant are tWO reasons for the residue of I 0VA propellant. Key words:LOVA propellant;energetic thermoplastic elastomer;burning characteristics;BAMO /AMMO 

引 言 含能热塑性弹性体(ETPE)作为黏结剂用于 I OVA发射药具有能量高、易损性低、塑性好、环保 等优点,不仅保持了热塑性弹性体的特性,还增加 了发射药配方中高能组分的含量,提高了I OVA发 射药的能量,解决了发射药中能量提高和易损性降 低的难题,成为国内外发射药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 但是伴随着低易损性,L()VA发射药也带来了点火 性能不佳、燃烧不完全、燃烧结束后留有残渣等问 题f州。阻碍了其应用。 本实验针对LOVA发射药存在的点火燃烧方 面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以热塑性弹性体BAMO/ AMMO聚合物【 体系为新型含能黏结剂、高能添 加剂RDX为主要组分的一种LOVA发射药在常压 收稿日期:2010—07—20; 修回日期:2011一O1 25 作者简介:赵晓梅(1978一),女,硕士,从事发射药技术研究。 及密闭环境下的燃烧特性,总结了该类LOVA发射 药及其组分的热分解特性,并推导出该类发射药的 燃烧机理,为含能热塑性弹性体发射药的研究应用 提供借鉴。 1 试 验 1.1材料及仪器 RDX,粒度为50.0ffm,甘肃银光工业集团有限 公司;热塑性弹性体Poly(BAM0一AMMo),西安近 代化学研究所。 点火模拟装置,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JSM- 5800扫描电镜,日本日立公司;syc~6000石英压电 传感器,德维创公司。 1.2样品的制备 根据理论计算,设计出能量性能符合要求的 88 第34卷第4期 I 0VA发射药配方,根据半溶剂法常规挤压工艺制 备发射药样品LOVA一1和LOVA一2,溶剂选用丙 酮,药型为18/1。 样品主要配方及理化性能测试结果见表l和表2。 表1 I 0VA发射药性能参数的计算值 Table l Calculated parameter results of I 0VA propellant 

表2 LOVA发射药配方及性能参数的测试结果 Table 2 Formulations of LOVA propellant and its tested parameters 

1.3 实验条件 点火模拟试验:点火药为1.1 g NC点火药包; 药室体积为138.6mL;装填密度为0.12 g/cm。;装 药量为16.6 g。 中止燃烧试验:泄压孔西20 mm;装填密度为 0.2g/cm3;试验温度为2O℃;点火方式为NC点火 药包。 

2结果与讨论 2.1燃烧现象讨论 2.1.1 点火模拟实验 试验前,点火模拟装置燃烧室内壁光滑洁净, 如图1(a),点火燃烧结束后LOVA 1发射药的燃烧 室内壁附有一层明显黑色絮状残渣,见图1(b), LOVA一2发射药的残渣更明显,药室几乎被黑色絮 状物填满,见图1(c)、(d),取出观察为团状物,质 量轻。 2.1.2 常压下点火燃烧实验 针对I oVA发射药在点火模拟装置中燃烧结 束后留有残渣的现象,进行了常温常压下LOVA发 射药及其黏结剂组分热塑性弹性体材料BAMO/ AMM0聚合物的点火燃烧试验,并与GR5型发射 药的燃烧现象进行对比,结果见图2。 图2结果表明,点火燃烧过稗中,BAMO/AM— Mo聚合物的燃烧火焰很不稳定,几乎不能维持燃 烧,在持续给火条件下,火焰蹿火现象严重,并不断 熄灭,同时有大量气体生成,生成的气体快速放出 将火焰“吹灭”。燃烧结束后,BAM()/AMMo聚合 物完全燃烧,无残渣残留现象,说明在氧充足时,黏 结剂组分能够完全氧化燃烧,生成气体,无固体残 留物。在相同的常压条件下I oVA一1、I OVA一2发 一一 (a)药室内壁燃烧前 (b)LOVA.1燃烧后 (c)LOVA一2燃烧后 (d)LOVA.2燃烧残渣 图l )VA发射药点火前后燃烧情况对比 Fig.1 The burning chamber estate by LOVA propellant ignition bef—-and——aft 射药样品能够维持燃烧,火焰相对稳定,但仍有蹿 火现象,且燃烧速度快,并伴有大量浓烟生成,燃烧 过的药体区域留有明显的黑色残渣,LOVA一2发射 药蹿火较明显,浓烟及燃烧残渣也更多,药长约 40 mm的LoVA一2发射药样品燃烧结束后,留下的残 渣长度超过80 rnin,初步分析为碳残留物,见图3。其 中很多c元素在燃烧结束后以C单质状态存在。先 分解掉的RDX没有能够与黏结剂发生二次反应。造 成黏结剂中的C不能氧化为CO或者C( 。 与I ()VA发射药相比,GR5发射药在常压下 燃烧火焰稳定,无蹿火现象,燃烧过程中仅有少量 烟产生,燃烧结束后,基本无残渣残留,见图2(d)。 这是因为,GR5型发射药配方主要由NC、NG组 成,再添加一定量的高能组分RDX,由于NC的分 解温度较RDX低 ,NC、NG在RDX燃烧之前就 9O 火炸药学报 第34卷第4期 得在燃烧表面形成大量“孔穴”,热量和压力沿着孔 深入整个发射药ph ̄()gfN 5)。 3 结 论 

Fig.5 Schematic diagran of of combustion process for LOVA propellant (3)进入LOVA发射药的燃烧后期。此时 RDX基本完全分解,剩余的BAM()/AMM()聚合 物骨架进行热分解。在分解气体的作用下,样品表 面进一步破裂、分解。 由于LOVA发射药中两种主要组分的因为热 分解特性不同,在点火燃烧时具有燃烧不同步性的 特点。在BAMO/AMMO聚合物达到分解温度前, 发射药表面的RDX颗粒首先熔融燃烧并消耗环境 中的氧,当BAM0/AMM()聚合物组分开始氧化分 解时,所需的热量和氧又被紧挨表面的RDX颗粒 消耗,即未燃RDX颗粒从环境中夺氧及热,致使黏 结剂因分解所需热及氧严重不足停止了分解反应 而炭化。发射药在密闭爆发器以及常压条件下燃 烧后留下的残渣应为聚合物中未燃尽的大分子C 骨架。根据发射药的特性,燃烧过程中有大量气体 生成,浓烟亦应为没有氧化的C颗粒。同时,样品 边燃烧边生成气体,将C残渣冲击膨胀,使得最终 生成的黑色残渣较原样品长出许多。 综上可知,LOVA发射药中两种主要组分的燃 烧不同步性是造成该类发射药燃烧不完全、燃烧后 留有残渣现象的一大原因。 2.3氧系数的影响 氧系数为火药中所含氧化元素物质的量与所 含可燃元素完全氧化所需氧的物质的量之比,即 

J 2 _a no. 一 

, 式中: 为氧系数;>: 为1 mol发射药中所含氧 

元素物质的量;> 玑 为1tool发射药中所含可燃元 素完全氧化所需氧元素的物质的量。 本研究中,经计算发射药LOVA一1,I OVA一2 样品的氧系数分别为0.432和0.317。 可知,LOVA发射药氧含量不足,高分子物质 不能完全氧化燃烧,是I.OVA发射药不能完全燃烧 的原因之一。 

(1)L0VA发射药的两种主要组分的燃烧不同 步是造成该类发射药燃烧结束后留有残渣的一个 主要原因。RDX首先受热分解,燃烧速度快于黏结 剂BAMO/AMMo聚合物,使得慢一步分解的 BAMO・/AMMO黏结剂来不及被氧化。 (2)I oVA发射药的氧系数较低,氧含量不足, 黏结剂组分中的高分子物质不能完全氧化燃烧,也 是I OVA发射药有燃烧残渣存在的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