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ppt课件

•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 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 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 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 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结果学生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却拿不到分,导致许多师 生对此采用了“放弃训练、考试撞运”的态度。这不仅影响高 考成绩,更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唯其如此,对高考 散文阅读的认识,在复习中就显得更加重要。
14.08.2020
h
3
• ☆考纲解读
•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 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 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 1.词语含义;2.句子含义;3.布局谋篇;
• 4.归纳内容要点;5.作者观点态度;
• 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 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
14.08.2020
Hale Waihona Puke h6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
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 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 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
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
特征。 14.08.2020
h
8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1228)PPT课件

2、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待故事发 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 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 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 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 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 力。
3、艺术技巧: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 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 主题。
身份、地位、文化、思想品德、个性特征 及形象的意义。
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人物
形象所揭示的作品主题。
八:作用题的解题思路:
那么,“这样写”指的是什 么,“好处”又如何评定呢?
所谓“这样写”是就表 达技巧而言的,而“好处” 是就技巧所产生或达到 的效果而言的。
作用题设题角度 1、在表达方式方面设题 2、从选材组材方面设题 3、从表现手法方面设题 4、从结构安排方面设题 5、在语言运用方面设题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 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 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 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 括。
【操作规则】
首先,从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入手,了解
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 作了怎样的描写。
其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
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
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
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
+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_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格式、术语)_ppt

描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白描
写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工笔描写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说明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 引用
1、从选材剪裁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 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作用 可以使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
备注及举例
文章主旨是景与 人的相通处
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的方法,使外物与感情相统一 ,使感情有所依托
外物的特点与作 者的感情引起共 鸣的地方,往往就 是文章的主旨
托物言志
借物说理能够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 如《我的空中 道理深入浅出的说明,使道理说得生动 楼阁》 而具体,更有说服力
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不超过28个字)
现代文阅读:
鉴赏评价文学作品 常用术语
在现代文阅读中,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 高层次,属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 就是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 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要能正确评价鉴赏作品 的思想内容关键是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
例1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
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 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 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 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 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 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 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 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俞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 真像是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俞伯牙万分 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 有心思触摸琴弦了……(2002年全国高考题) 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 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考纲解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和人文精神。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1、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⒈分析综合C•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⒉鉴赏评价D•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⑶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⒊探究F•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⑵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词语含义;2.句子含义;3.布局谋篇;4.归纳容要点;5.作者观点态度;• 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7.评价文章思想容、观点态度(开放型)。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一)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二)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高考现代文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ppt课件

2020/7/20
该
3
• ☆考纲解读
•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 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 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
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
特征。 2020/7/20
该
8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
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 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 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 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 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 激发人们思考。
•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如四川卷的这道题,这一句 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也就是“看不懂”。其实,“看不 懂”正是道出了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 “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 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 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 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 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 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 (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 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 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 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课件 新人教版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十三分。
• ㈢末段的作用 •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照应开头,或兼
而有之。 • ?四川卷?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十三分。
• ?江苏卷?第16题:“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 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 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 第16题: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 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 一节的描写相照应。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 逐步 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3. 比照:强调了……突出了……
4.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选、整合信息的根本பைடு நூலகம்法。 【教学难点】信息的整合及其表述。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十三分。
现代文阅读多年来一直是公认的高考中最难把握的局部。其中的 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两点较为主要:
一是文学作品阅读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答题既涉及理解、鉴 赏,又涉及表述,训练很难系统适度;
二是命题的文本选用没有客观标准,难易的差异很大,题目的 设置与表述也缺乏科学的标准,设题指向多有不明。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十三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幻灯片PPT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 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 答案。
1.记叙文:答复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什么人做什么事
2.说明文:答复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 点是什么,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 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 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 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 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 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 了+对象+特性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 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 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 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 〞“傻瓜蛋〞等〕
【操作规那么】
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即
“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
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答题步骤: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明确文中运用了何种技巧手法,主要从五个方面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 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 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 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 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 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 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 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 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 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 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 (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 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 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 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 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 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 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 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 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 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 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 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 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 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 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 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 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 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 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 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 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 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 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 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 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 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 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 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 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 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 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 括。
【常见设问形式】
1、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这 一人物形象。 2、根据原文简要描述××外貌的具体特征。 3、根据原文,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形 象的内在特点。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 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 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 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 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 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 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 (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 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 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 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 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 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 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 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 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 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 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的表达作用?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 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 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 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 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 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 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 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 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 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 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 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 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 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 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 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现 代 文 阅 分析 读 能 力 鉴赏
理解
把握文意,筛选信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 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 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 好不好?为什么?
【操作规则】
【操作规则】
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 作了怎样的描写。 其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 身份、地位、文化、思想品德、个性特征 及形象的意义。 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人物 形象所揭示的作品主题。
首先,从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入手,了解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 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 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 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 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 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 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 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 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 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 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 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 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 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 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 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 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 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 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 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 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 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 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 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 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 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 答案。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 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 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 点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 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 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 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 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 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 (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 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 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 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 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 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 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 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 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 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 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 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 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 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 年”“傻瓜蛋”等)
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来 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 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 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答题步骤: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 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 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操作规则】
去审视: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 念、类比)。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 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对偶、对比等)。 其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 再次,分析评价文中运用某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主要分 析评价其在中心思想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 意境的营造和布局谋篇等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