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十四节气时间分别是什么
2023年二十四节气表

2023年二十四节气表在我国,不一样的时节会分成24个节气,每一个节气中会有不同的对应气候。
有些朋友想了解2023年的节气,那么,2023节气表二十四节气日历是什么?2023年二十四节气日历时间表是什么?一起来看看。
2023节气表二十四节气日历表小寒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1月05日,22:54大寒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1月20日,16:19立春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2月04日,10:33雨水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2月19日,06:24惊蛰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3月06日,04:29春分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3月21日,05:15清明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4月05日,09:07谷雨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4月20日,16:07立夏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5月06日,02:15小满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5月21日,15:04芒种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6月06日,06:15 夏至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6月21日,22:53 小暑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7月07日,16:25 大暑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7月23日,09:44 立秋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8月08日,02:14 处暑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8月23日,16:52 白露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9月08日,05:16 秋分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09月23日,14:39 寒露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10月08日,21:05 霜降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10月24日,00:11 立冬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11月08日,00:27 小雪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11月22日,21:55 大雪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12月07日,17:28 冬至节气时间是阳历2023年12月22日,11:23。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表简表

二十四节气表简表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庆文化,它们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作为基础,标志着季节变迁和自然界的规律。
下面是二十四节气的简表:春节:正月初一,庆祝农历新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立春:农历二月初,意味着春天开始,人们迎接春暖花开的季节。
雨水:农历二月中旬,意味着降雨增多,农田开始需要浇水。
惊蛰:农历三月初,代表春雷开始震响,万物苏醒。
春分:农历三月中旬,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
清明:农历四月初,是祭奠祖先和扫墓的传统节日。
谷雨:农历四月中旬,天气潮湿,谷类作物开始生长。
夏至:农历五月中旬,太阳直射地面达到最高点,白昼最长。
小暑:农历六月初,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
大暑:农历七月初,酷暑时期的开始,人们开始采取防暑措施。
立秋:农历七月中旬,季节开始转凉,意味着秋天的到来。
处暑:农历八月初,表示暑天逐渐减少。
白露:农历八月中旬,意味着天气渐凉,露水逐渐增多。
秋分:农历九月中旬,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
寒露:农历九月底,意味着天气开始变冷。
霜降:农历十月初,正式进入霜降季节。
立冬:农历十一月初,天气变冷,冬季开始。
小雪:农历十一月中旬,意味着天气进一步寒冷。
大雪:农历十二月初,天气更加寒冷,预示着雪的降临。
冬至:农历十二月中旬,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小寒:农历一月初,寒冷的季节开始。
大寒:农历一月中旬,代表最寒冷的时期。
立春:农历二月初,意味着春天的开始,循环重复。
以上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简表,这些节气标志着中国丰富多彩的农事活动和传统节日。
透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规律,保护环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希望大家能够在每个节气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并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历年节气表

以下是历年节气表(以公历时间为准):1. 春季-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19日-惊蛰:3月5-6日-春分:3月20-21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0日2. 夏季-立夏:5月5-7日-小满:5月20-21日-芒种:6月5-6日-夏至:6月21日-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1-23日3. 秋季-立秋:8月7-9日-处暑:8月22-24日-白露:9月7-8日-秋分:9月22-23日-寒露:10月8日-9日-霜降:10月23-24日4. 冬季-立冬:1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日以上是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表,它们分别代表着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时期,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和养生意义。
例如,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气温回暖,春雷乍动,万物复苏,是春季重要的养生时节。
清明则标志着季节由暖转温,天气多变,是呼吸道和皮肤疾病高发的季节。
此外,二十四节气还与传统文化、民俗、饮食、养生等方面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上述四季二十四节气,还有七十二候或者三候,这表示的是黄河流域一年里不同节气里的物候现象。
三候一般指五个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即代表“五天”的时间。
例如,“小暑、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大雪”等。
这些节气反映了黄河流域一年中不同时期的气象面貌,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同时,这些节气也与传统文化、民俗、养生等方面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历年节气表包括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或三候等不同的时间节点,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
了解和掌握这些节气规律,对于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维护身体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表完整版

二十四节气表完整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老传统的民间气象学,用来指导农事、生活和节庆。
按照太阳视运行轨迹,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每个“节气”约相隔15度,串联成一年的气候周期。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表的完整内容。
1. 立春•日期:2月3日或4日•天气特征:春寒料峭•习俗:过年后开始做喜事、踏青,祭灶送财神等2. 雨水•日期:2月18日或19日•天气特征:春雷潜鸣•习俗:种植春季作物,开展田间农事3. 惊蛰•日期:3月5日或6日•天气特征:桃始华、鹰化为鸠•习俗:注意营养搭配,预防春困4. 春分•日期:3月20日或21日•天气特征:春回大地•习俗:户外踏青,祭祀祖先5. 清明•日期:4月4日或5日•天气特征:落花开遍•习俗:扫墓祭祖,赏花祈福6. 谷雨•日期:4月19日或20日•天气特征:百花齐放•习俗:注重防霜灾害,助长农作物生长7. 立夏•日期:5月4日或5日•天气特征:蝉始鸣,麦秋生•习俗:开始播种各种夏植,务农护林8. 小满•日期:5月20日或21日•天气特征:五月芝麻长,发云深•习俗:劳动人民勤劳耕作,播种夏粮夏麦9. 芒种•日期:6月5日或6日•天气特征:蚕吐丝•习俗:夏至前后太阳直射影响最大,要注意应对阳光辐射10. 夏至•日期:6月21日或22日•天气特征:鹿角解•习俗:各地多用热火禾秸来驱虫11. 小暑•日期:7月6日或7日•天气特征:蟋蟀居壁•习俗:炎炎夏日,人们要注意清洗,以免长痱子12. 大暑•日期:7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大暑尚不惧•习俗:暑天宜于清淡饮食,以免伤胃13. 立秋•日期:8月7日或8日•天气特征:凉风至•习俗:预示着秋天的来临,农民也开始着手秋收14. 处暑•日期:8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天气尚热•习俗:此时气温开始逐渐回落,人们需注意保暖预防感冒15. 白露•日期:9月7日或8日•天气特征:白露恐不露•习俗:注意防秋燥,多食蔬果16. 秋分•日期:9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寒露至,栋扉开•习俗:中秋节临近,要准备月饼、柚子等食品17. 寒露•日期:10月8日或9日•天气特征:早霜凄凄•习俗:凉爽的气候,需注意保暖防寒18. 霜降•日期:10月23日或24日•天气特征:鹅毛大雪•习俗:感受初冬来临,要预防感冒等疾病19. 立冬•日期:11月7日或8日•天气特征:蚯蚓结底•习俗:冬季需注意保暖,多吃滋润食物20. 小雪•日期:11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雁北离•习俗:天气寒冷要注意保暖21. 大雪•日期:12月6日或7日•天气特征:草木黄落•习俗:注意防寒保暖,多吃温补食物22. 冬至•日期:12月21日或22日•天气特征:腊日杀牲,腊瓜巳秃•习俗:冬至至腊年,是最寒冷的期间,需加强保暖23. 小寒•日期:1月5日或6日•天气特征:雁始还•习俗:寒冷的天气要注意保暖,宜多食补24. 大寒•日期:1月20日或21日•天气特征:水泽渐冰•习俗:寒冷严冬之时,民间要注意防寒。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立春:每年公历2月3日或4日雨水:每年公历2月18日或19日惊蛰: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清明:每年公历4月4日或5日谷雨:每年公历4月19日或20日立夏:每年公历5月5日或6日小满:每年公历5月20日或21日芒种:每年公历6月5日或6日夏至: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小暑:每年公历7月6日或7日大暑:每年公历7月22日或23日立秋: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处暑:每年公历8月22日或23日白露:每年公历9月7日或8日秋分:每年公历9月22日或23日寒露:每年公历10月8日或9日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小雪:每年公历11月22日或23日大雪:每年公历12月7日或8日冬至:每年公历12月21日或22日小寒:每年公历1月5日或6日大寒:每年公历1月20日或21日以上是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对应,这个传统的农历观念,在中国古代历法中非常重要,至今仍然在农村中有广泛的应用。
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而设立的。
每个节气在一年中都有相应的起止日期,在不同时期代表着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天气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年左右,当时的中国晚期天文学家徐长卿根据大气温、雨水量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制定了一套描述四季变化的日历系统。
这个系统包含了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一个特定的日期。
这个日历系统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天文学研究中,成为古代中国一种准确记录时间的方法。
二十四节气对应于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每个节气的日期都有一定的浮动范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天或两天的差距。
这取决于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和地球自转轨道的偏差。
节气的不同日期也反映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的运动状态。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日期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根据不同的节气日期,农民可以确定适合的农作物种植时间和农业生产计划。
例如,谷雨之后是适合播种的时期,清明过后是适合灌溉的时期,小满和芒种之后是适合收获作物的时期。
2024年节日节气表具体时间

2024年节日节气表具体时间一、春节2024年春节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具体时间为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将会团聚在一起,拜祭祖先,共度欢乐时光。
二、元宵节2024年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具体时间是2月28日。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全国性节日,人们将举行猜灯谜、观赏花灯和吃汤圆等传统活动。
三、清明节2024年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具体时间为4月5日。
此时正值春季,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和祭品,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劳动节2024年劳动节是国际劳动节,也是中国的法定节假日,具体时间为5月1日。
这是对劳动者劳动贡献的肯定和表彰,人们休息一天,可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五、端午节2024年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具体时间为6月14日。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等活动,以纪念屈原和驱邪避瘟。
六、中秋节2024年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具体时间为9月8日。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人们会欣赏月亮、吃月饼,与家人共度佳节。
七、国庆节2024年国庆节是中国的法定节假日,具体时间为10月1日。
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庆祝祖国的繁荣与富强。
八、冬至2024年冬至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二,具体时间为12月22日。
冬至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人们会吃汤圆、喝饺子汤等食物,以庆贺阳气的渐渐复苏。
九、小寒2024年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具体时间为1月5日。
小寒表示寒冷的气候即将进一步加剧,人们需要注意保暖并合理调整生活作息。
十、大雪2024年大雪是冬季的三个节气之一,具体时间为12月7日。
大雪时节,天气逐渐寒冷,且降雪量较大,人们应该注意保暖和交通安全。
以上是2024年节日节气表的具体时间,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时间表来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和工作,共度一个充实和快乐的新年。
二十四节气表及内涵解读

二十四节气表及内涵解读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体系,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为24个时节,按照农民的农事需求进行划分。
这个时间体系,贯穿了中国千百年的农耕文明,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尊重。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套时间记载方式,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表这24个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些节气按照其出现的时间顺序,分布在每个月中,构成了农历历法的基础,也是古代农民农事生活的重要参考。
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在古代,人们根据每个节气的特点来开展不同的活动和习俗。
例如,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明寒冬即将过去,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会祭告祖先,祈求来年平安顺遂;而清明节气,则是民间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虽然已经不再是农事生活的必需工具,但它依然贯穿着中国人的生活。
人们会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比如夏至时要吃面食,冰火交融;入伏时要注意防暑保健等等。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时间的划分,更体现了中国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和热爱。
在当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也逐渐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庆祝节气,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和智慧。
同时,二十四节气也成为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进中国,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珍贵遗产,它贯穿了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不仅是时间的划分体系,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热爱。
在当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今年二十四节气时间分别是什么
篇一:20XX年24节气表大全
篇二: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和含义是什么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
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
直接反映降水状况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程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
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的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各个节气的时间和含义:
立春:2月3—5日,太阳达315度黄经.“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有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
是农事活动开始的
标志,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2月18—20日,太阳移至330度黄经.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
空气活动十分频繁.
惊蛰:3月5—7日,太阳移至345度黄经.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过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是虫卵快
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但乍暖,气温
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3月21—22日,太阳移至0度,阳光直照赤道.“分”
是“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5—6日,太阳移至15度.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秀朗的景象.
谷雨:4月19—21日,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生百谷“,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5月5—6日,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也已进入夏季欣欣向荣的繁忙季节了.
小满:5月20—22日,“满”,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5—7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刻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和夏种了.
夏至:6月20—22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
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的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摄氏度以上,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7摄氏度.
小暑:7月6—8日,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
国大部分地区进行炎热季节.
大暑:7月22—24日,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立秋:8月7—9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135度.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的季节.
处暑:8月22—24日,“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7—9日,此时太阳达黄经165度,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24日,太阳移至黄经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10月8—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
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林寒意,故名为“寒露风”.这个节气表示冬季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霜降:10月23—24日,此时太阳达黄经210度.黄河流
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霜降.天气寒冷造成,对生长中的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11月7—8日,太阳移至黄经225度.这一天起冬天开始.小雪:11月22—23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度,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6—8日,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12月21—23日,太阳移至黄经270度,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短,气温持续下降,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1月5—7日,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
大寒:1月20—21日,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地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春分,寒露霜降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