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形钢龙骨-夹芯板防护层的落石冲击缓冲性能试验研究
2018S-100-高强钢船体板架落锤冲击试验及数值仿真

算方法提供验证依据。
关键词:船舶碰撞;舷侧板架结构;损伤变形;模型试验;数值仿真
中图分类号:U661.4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93/j.issn.1673-3185. 01112
Drop weight impact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igh-strength steel hull grillage
definitions of the aforementioned parameters require to be calibrated through model tests. In order to fully
simulate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energy-absorbing members on the side grillage structure of the real ship during the impact test,and make the calibration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test effective,[Methods] a model structure with structural member dimensions close to the real ship and made of high-strength low alloy steel material is used,and a drop weight impact test of side grillage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here.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ing test records,we analyze the mechanism and mode of damag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grillage under impact load,then accordingly conduc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compare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the model test results. [Resul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mage and deformation mode obtained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odel test result,and tearing failure,membrane tensile deformation,frame fracture and instability of shell plate are well simulated,and the impact acceleration curve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est.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herein can provide a verification reference for the impact
泡沫金属子弹冲击下多孔金属夹芯板动力响应研究

I e tg to n D y m i s o e o a wi h Pl t o t m p c nv s i a i n o na c Re p ns f S nd c a e t he I at
o ellrM eal r j ci fC l a tl cP oe t e u i l
p ae t ik s l t h c ne s,t e t i kn s f c r l y r a d d fe e tc r a e s o h ho k r s s a c e o ma c h h c e s o o e p a e n if r n o e l y r n t e s c e i t n e p r r n e f
0 tu t r r ic s d. Th e u t n i ae t a h e ma e td f r to ft e b c a e l t s fsr c u e we e d s USe e r s ls i d c t h tt e p r n n eo mai n o h a k fc p a e i
的夹 芯板 则具 有更 优 的抗 冲 击能力 。
关 键词 :固体 力 学 ;多孔金 属 ;夹 芯板 ;冲 击载荷 ;动 力响 应 ;数值 模 拟
中 图 分 类 号 :0 3 04 文献 标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0 3 2 1 ) 10 0 —7 0 0 19 ( 0 1 0 —0 10
SONG n. e,W ANG i h a,ZHAO n — o,ZH OU hiwe Ya z Zh — u Lo g ma Z — i
( nt ue o pidMe h nc n ime ia gn eig, ay a ies yo eh ooy,T iu n 0 0 2 I si t fAp l c a isa d B o dclEn iern T iu nUnv ri fT c n lg t e t ay a 3 0 4,S a x ,C ia h n i hn )
基于Pushover的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基于Pushover的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唐柏鉴;彭小龙;邵建华【摘要】The principle and operating steps of pushover method are presented, and it is applied to one three-storey steel frame structur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quivalent base shear method with SAP2000 and manual computation in the book verifies finite element model in SAP2000. Then pushover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in detail with three different loading patterns, performance levels during structural anti-collapse are classified, and suggestions for optimization are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structure stays elastic under rare earthquake, and it can be optimized further.%针对某三层钢框架结构,通过底部剪力法与符合规范的手算方法相比较,验证了SAP2000结构模型的可靠性;采用三种侧向荷载加载方式分别对结构进行了Pushover分析,对结构抗倒塌性能水准进行了划分,并对原结构设计给出了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处于弹性状态,结构抗震性能良好,原结构设计具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期刊名称】《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26)005【总页数】5页(P439-443)【关键词】钢框架结构;Pushover法;底部剪力法;加载模式;性能水准划分【作者】唐柏鉴;彭小龙;邵建华【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23.5Pushover分析方法,即静力弹塑性分析.通过Pushover分析得到荷载—位移曲线(又称Pushover曲线),将其与弹塑性反应谱曲线相结合,从而可以实现对结构抗震性能快速评估[1].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能力谱和需求谱曲线,评价结构在弹塑性状态下的最大需求内力及其变形能力.经过Pushover分析,既可以校核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弹性设计,同时,也能够确定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制,找到薄弱部位,从而使设计人员对局部薄弱的环节进行修复和加强,使结构达到预定功能[2-3].1 Pushover法分析步骤1.1 建立结构模型首先建立结构模型,模型必须体现出结构行为的三维特征,包括强度、质量、刚度及各方向的变形能力.创建模型时,钢梁、钢柱均采用框架单元模拟,现浇板采用壳单元进行模拟.1.2 定义和设置塑性铰在SAP2000中给出了两种定义塑性铰的方法:①根据美国相关规范定义的塑性铰;②根据用户需求自定义的塑性铰.程序给框架单元提供了4种铰分别是:弯矩铰(M)、剪力铰(y)、轴力铰(P)、压弯铰(PMM).SAP2000中,针对框架单元,可以在框架单元的任何位置插入铰来模拟沿单元长度分布的塑性.但添加更多的铰将会增加计算量.所以塑性铰应设置在弹性阶段内力最大处,因为在结构的这些位置最先达到屈服.对于梁柱单元,一般情况是两端内力最大,所以一般在梁两端设置弯矩铰,在柱两端设置压弯铰.1.3 侧向荷载加载模式在进行Pushover分析时,首先要施加重力荷载,然后再施加侧向荷载.程序首先运行重力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工况,它的终点刚度用来作为Pushover分析的初始条件.侧向荷载的分布模式会直接影响分析结果.在选取的侧向加载模式时,既应反映出地震作用下各结构层惯性力的分布,同时位移应能大体反映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真实位移状况.在强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结构惯性力的分布和结构的自振周期也将变化,楼层惯性力的分布不可能只用一种方式来反映[4].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文中采用3种不同的侧向荷载分布方式分别对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采用倒三角型荷载加载方式(Push1);采用均布荷载加载方式(Push2);采用底部剪力法得到的分布方式 (Push3).1.4 结果性能评价经Pushover分析后,得到结构性能点,通过其相应的结构变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1) 判断顶点侧移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弹塑性顶点位移的限值.2) 判断层间位移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3) 检验梁、柱等构件塑性铰的变形是否超过某一性能水准下的变形要求.2 计算算例2.1 工程概况本算例为某三层钢框架结构,摘自王静峰主编的《钢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与设计范例》[5].该钢框架地上3层,层高均为4.5 m.基础顶面标高为-0.300 m.框架梁、柱均采用热轧H型钢,钢材等级为Q235,纵向和横向框架梁取HN396×199×7×11,纵次梁取为HN300×150×6.5×9,楼梯间横次梁为HN396×199×7×11,框架柱取为HW300×300×10×15.楼屋面均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钢筋强度等级HPB235,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楼面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除沿外侧轴线设置外墙和楼梯间一侧布置内墙外,其余位置均未布置墙体.外墙和内墙均采用混凝土空心小砌块(390 mm×190 mm×190 mm;外墙外侧贴瓷面砖,内侧采用水泥砂浆粉刷;内墙两侧均采用水泥砂浆粉刷.屋顶女儿墙做法同外墙,高度为0.6 m.工程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基本风压为0.35 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基本雪压为0.45 kN/m2.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取3 kN/m2,楼梯间活荷载标准值取2.5 kN/m2.不上人屋面活荷载取0.5 kN/m2.图1 楼面结构布置Fig.1 Layout of floor structure2.2 结构分析模型本算例采用空间杆系模型如图2.图2 有限元分析模型Fig.2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楼板采用壳单元,膜的厚度取100 mm.荷载工况定义为地震作用沿强轴y轴,命名为qy.质量源定义为来自荷载,恒荷载乘数取为1,活荷载乘数取为0.5.屋顶女儿墙的荷载及二、三层墙体荷载以均布线荷载的方式施加在相应的框架梁上;屋面及楼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和可变荷载标准值以均布面荷载的方式施加在相应的屋面或楼面上.模态分析工况振型数取为15.2.3 底部剪力法分析底部剪力法分析采用沿强轴y轴的地震荷载qy.表1给出了相关分析数据.利用SAP2000软件底部剪力法计算到得结构等效重力荷载代表值9 346.344 kN,文献[5]手算结果为9 345.44 kN;软件算得的基底剪力为302.532 kN,文献[5]手算结果为303.35 kN;相差甚小.从上述对比分析可知,SAP2000计算模型可靠.表1 底部剪力法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base shear method荷载工况荷载方向最大地震影响系数地震烈度阻尼比场地特征周期周期折减系数周期重力荷载代表值/kN基底剪力/kNqyy0.087(0.1g)0.0350.350.91.112 39 346.344302.532 2.4 Pushover分析2.4.1 Pushover分析参数设置情况采用3种侧向荷载分布方式:倒三角荷载(Push1)、均布荷载(Push2)及底部剪力法得到的分布方式(Push3).3种侧向分布方式均采用静力非线性分析类型,考虑P-Δ.荷载施加控制中,选择位移控制.使用检测位移,检测位移值大小采用程序默认给出的模型总高度的1/25.监测位移点选择y方向,选取模型最高点(x=18 m,y=12m,z=13.8 m).为查看推覆过程中每一步的推覆结果,结果保存多个状态,文中选择保存最小状态数量50,保存最大状态数量100.2.4.2 基底剪力表2给出了3种侧向力分布方式下,性能点处对应的结构基底剪力,多遇状态下的基底剪力约为底部剪力法基底剪力值的1.2倍,罕遇状态下的基底剪力则达到其5倍以上.3种侧向力分布方式下,无论多遇地震还是罕遇地震,性能点处结构都未出现塑性铰,表明结构抗震性能良好,但设计过于刚强,设计偏保守.表2 多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性能点处基底剪力Table 2 Base shear at performance points under small and rare earthquakes侧向力分布形式多遇地震下性能点处基底剪力/kN罕遇地震下性能点处基底剪力/kNPush1262.3651 615.01Push2286.5691 763.929Push3258.431 590.8032.4.3 层间位移角根据性能点处给出的位移值,可以确定结构在该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侧移,若性能点处对应的结构层间位移满足规范要求,则表明结构可以抵御在此烈度下的地震作用,否则说明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足.表3给出了在多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各性能点处最大层间位移值.说明结构在多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变形均符合规范要求,不会倒塌破坏,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发生在第二层.表3 多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性能点处最大层间位移值Table 3 Maximum interlayer displacement at performance points under small and rare earthquakes楼层321 多遇地震底部剪力法1/7501/6161/803Push11/1 2461/8081/934Push21/1 5731/8741/964Push31/1 2041/8041/1 039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300罕遇地震Push11/1991/1271/160Push21/2531/1401/155Push31/1901/1271/161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502.4.4 需求谱与能力谱族曲线图在SAP2000软件中,Pushover曲线由程序自动计算所得,并转化为能力谱曲线,它们从整体上反映了结构抵抗水平力的能力;需求谱曲线由我国规范采用的标准加速度反应谱转化而来,它们反映了在一定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表3给出了结构分别在3种侧向荷载加载模式下性能点处对应的地震剪力.2.4.5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划分按照我国规范关于工程结构抗震破坏等级和建筑物性能等级划分的原则,结合本结构分别在3种侧向荷载加载方式下结构塑性铰出现的顺序,其推覆分析可分为4个抗震水准[6-10],见图3和表4(z为基底剪力,d为顶点位移).其中A点对应起点;B 点对应结构框架横梁开始出现塑性铰;IO对应结构柱中开始出现塑性铰;LS对应框架柱中塑性铰大部分进入LS阶段但尚未进入C阶段;C对应结构极限承载能力.a) Push1b) Push2c) Push3图3 3种加载方式的结构性能水准分类Fig.3 Classification ofperformance levels for three different lateral loadings表4 结构抗倒塌过程的性能水准划分Table 4 Division of performance levels during the structural anti-collapse analysis水准状态塑性发展状态地震破坏、性能等级性能目标A-B弹性阶段、未出现塑性铰构件完好,无损伤小震不坏B-IO框架横梁中出现了塑性铰构件轻微损伤,出现轻微缝中震可修IO-LS横向框架梁中塑性铰向上发展,底层柱中出现塑性铰构件中等损坏,出现明显缝大震不倒LS-C塑性铰发展严重,致使结构倒塌构件严重损坏Push1罕遇地震作用下性能点处底部剪力为1 615.01 kN.当结构底部剪力达到1 625.052 kN时,结构的一层框架横梁上出现了塑性铰.当底部剪力达到2 487.735 kN时,横向框架梁中塑性铰向上发展,底层柱中开始出现塑性铰.当底部剪力达到2 712.542 kN时,底层柱中塑性铰开始增多,塑性增大.当底部剪力达到2 890.926 kN 时,达到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随着侧向荷载的增大,底部剪力开始减小.Push2罕遇地震作用下性能点处底部剪力1 763.929 kN.当结构底部剪力达到1 916.002 kN时,结构的一层框架横梁上出现了塑性铰.当底部剪力达到2 663.32 kN时,横向框架梁中塑性铰向上发展,底层柱中开始出现塑性铰.当底部剪力达到2 891.579 kN时,底层柱中塑性铰开始增多,塑性增大.当底部剪力达到3 082.857 kN 时,达到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Push3罕遇地震作用下性能点处底部剪力为1 590.803 kN.当结构底部剪力达到1 698.024 kN时,结构的一层框架横梁上出现了塑性铰.当底部剪力达到2 543.26 kN时,横向框架梁中塑性铰向上发展,底层柱中开始出现塑性铰.当底部剪力达到2 711.227 kN时,底层柱中塑性铰开始增多,塑性增大.当底部剪力达到2 848.371 kN 时,达到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随着侧向荷载的增大,底部剪力开始减小.可以看出结构分别在3种侧向荷载加载方式下,结构多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点均处于A和B之间,即结构处于弹性状态,结构在大震之后仍有较大的变形能力和强度储备.2.4.6 优化建议为发挥框架梁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耗能作用,对结构进行了初步优化.适当减小框架梁截面,当调整为HN350×175×7×11时,采用本文3种侧向加载方式,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仍处于弹性状态;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楼层梁出现塑性铰,并随着侧向荷载加大,塑性程度进一步加大.当达到性能点时,框架柱未出现塑性铰,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初步优化后节约了钢材降低了造价,同时结构抗震性能良好.3 结论1) Pushover法可以较全面地了解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特征、塑性铰的出现顺序和位置、结构的薄弱部位及可能的破坏机制.2) 针对三层钢框架算例,通过与规范比较结构性能点状态时的层间位移角、顶点最大位移和根据塑性铰发展顺序等评价了结构抗震性能,得出此钢框架抗震性能良好.并对结构性能水准进行了合理划分.3) 原结构抗震性能良好,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可以进一步优化,以降低结构用料.参考文献[1] 叶燎原,潘文.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的原理和计算实例[J].建筑结构学报,2000,21(1):37-51.Ye Liaoyuan, Pan Wen. The principle of nonlinear static analysis (Push-over) and numerical examples[J].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2000,21(1):37-51.(in Chinese)[2] 汪大绥,贺军利,张凤新.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的基本原理和计算实例[J].世界地震工程,2004,20(1):45-53.Wang Dasui, He Junli, Zhang Fengxin.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a case study of the static elastoplastic analysis (Pushover Analysis) [J]. World EarthquakeEngineering, 2004,20(1):45-53. (in Chinese)[3] 北京金土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Pushover分析在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450-457.[4] 侯爱波,汪梦甫,周锡元,等.Pushover分析方法中各种不同的侧向荷载分布方式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2007,23(3): 120-127.Hou Aibo, Wang Mengfu, Zhou Xiyuan, et al. The effect of many different lateral load patterns in the Pushover analysis[J]. 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7,23(3): 120-127. (in Chinese)[5] 王静峰.钢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与设计范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345-356.[6] 吉小萍,董军.Pushover能力谱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3):148-151.Ji Xiaoping, Dong Jun.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Pushover capacity spectrum[J]. Sichuan Building Science, 2009,35(3):148-151. (in Chinese) [7] Shao Jianhua, Xu Renhai, Tang Baijian. Static elasto-plastic analysis on mega steel frame pre-stressed composite bracing structure[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447:345-348.[8] Shao Jianhua, Gu Qiang, Shen Yongkang.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teel frame-steel plate shear walls system based on the 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2008,9(3): 322-329.[9] 方鹏凯,裴星洙.钢框架模型地震响应比较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5):21-26.Fang Pengkai, Pei Xingzhu. Comparative study on steel frame modelsthrough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J].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7,21(5):21-26. (in Chinese)[10] 裴星洙,黎雪环.结构振动模型和刚度矩阵对地震响应影响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3):12-16.Pei Xingzhu, Li Xuehuan. Effect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model and stiffness matrix on earthquake response[J].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8,22(3):12-16. (in Chinese)。
2017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拟资助项目名单

张永军
副教授
20
β-Ca3(PO4)2基荧光材料的局域结构对稀土4f-5d跃迁发光性能调控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
夏志国
教授
20
可循环型铜基催化材料的多功能集成与全绿色氧化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
栾奕
副教授
20
基于物理场和马氏体相变协同作用提高新型复相铜合金强度和加工性能的基础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
郭明星
副研
北京工业大学
赵洪武
副研
19
用于二氧化碳高效催化转化的离子液体负载介孔碳多相催化剂的设计构筑
北京工业大学
白诗扬
讲师
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20
外场控制的纳米螺旋结构生长
北京工业大学
严铮洸
副研
20
电迁移和热迁移交互作用下无铅焊点失效行为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马立民
讲师
20
等离激元调控的有机半导体光探测器性能的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侯超
讲师
10
绿色回收荧光粉中稀土用于掺杂制备纳米TiO2及其处理污水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章启军
讲师
10
功能化NH2-MOF为模板的自由基聚合法制备有机多孔聚合物
北京工业大学
赵敏坚
讲师
10
含生物活性分子的钌和铱配合物作为细胞光学探针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
肖猱
讲师
10
F-18标记双甲硝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评价
北方工业大学
黄昔光
副教授
20
基于碳化硅器件的高能效绕组开路永磁直流发电系统及其优化控制研究
北方工业大学
张晓光
钢棚洞结构EPS-细砂复合缓冲层性能

钢棚洞结构EPS-细砂复合缓冲层性能
本文以钢棚洞结构缓冲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结合数值仿真的方法,得到不同冲击能量下钢棚洞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以及配比对EPS-细砂复合缓冲层性能的影响,为缓冲垫层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缓冲层配比、落石质量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落石冲击高度(能量)越高钢棚洞工字梁振动越剧烈,峰值加速度越大,且呈非线性增长趋势增长。
最大应变值相应增加,落石高度(能量)与峰值应变增长趋势几成线性关系。
(2)采用EPS-细砂复合缓冲层相较于传统细砂缓冲层能够有效的降低钢棚洞结构受落石冲击时工字梁的峰值加速度以及峰值应变,且由于EPS材料密度较低能够有效降低结构自重。
所以,在工程设计当中将传统细砂缓冲层用EPS-细砂缓冲层代替可以有效的提高钢棚洞结构抗冲击能力。
(3)在分别采用相同厚度细砂缓冲层、EPS-细砂复合缓冲层、EPS缓冲层时,EPS缓冲层受落石冲击时最大冲击力最小,EPS-细砂复合缓冲层受落石冲击时最大冲击力较低,采用细砂缓冲层时落石冲击力最大。
(4)采用EPS-细砂复合缓冲层时,随着EPS材料在复合缓冲层中配比比例的提高其抗冲击能也提高,落石最大冲击力减小。
但是,随着EPS材料在复合缓冲层中配比比例的增加,落石最大冲击力的降低幅度变小。
(5)采用EPS-细砂复合缓冲层时,随着EPS材料在复合缓冲层中配比比例的提升,其本身耗能速率减弱,将落石冲击速度降到最低值的时间变长。
结构长城杯混凝土、装配式、钢结构工程现场检查表、施工质量的评价表、综合评价表

附录A结构长城杯混凝土结构工程现场检查表表A.0.1混凝土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现场检查表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附录B结构长城杯装配式结构工程现场检查表表B.0.1装配式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现场检查表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表B.0.3装配式工程绿色施工现场检查表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表B.0.9装配式工程构件安装质量现场检查表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表B.O.IO装配式工程现浇节点质量现场检查表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附录C结构长城杯钢结构工程现场检查表表C.0.1钢结构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现场检查表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表C.0.3钢结构工程绿色施工现场检查表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表C.0.4-7钢结构工程资料C7(过程验收)现场检查表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表C.0.5钢结构工程原材料质量现场检查表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表C.0.6钢结构工程构件制作质量现场检查表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表C.0.7钢结构工程安装质量现场检查表意见与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改正方向、第一次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注1工程开工以来,是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及隐患,如何处理?2工程开工以来,是否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及隐患,如何处理?3工程开工以来,是否受到过市住建委及以上管理部门的通报批评、处罚,是否出现过社会反响很大的问题,如何处理?4工程开工以来,施工物资、施工试验(主要钢筋、防水材料、混凝土试块、钢筋连接等)有无不合格,不合格的材料、试块等如何处理?5对专家所提的问题整改的效果如何?6对施工单位的综合评价(满意程度)。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3年年鉴二OO四年一月目录1、本科生教育工作 (1)2、研究生教育及学科建设工作 (11)3、科学研究与实验室建设工作 (17)4、人事工作 (36)5、继续教育工作 (40)6、其他工作 (47)本科教学工作一、各类数据1、目前在校本科生人数为1340名(截止日期:2003年12月31日)2、2003年(2002)各系在浙江省招生情况3、2003届各系学生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情况4、2003届各系学生获得学位情况5、2003届各系学生分配情况及一次性就业率情况6、2002级学生转入我院各专业情况7、土木工程专业六个专业方向学生人数二、2003年本科教学改革立项情况三、主要工作1、给本科生上课的教师人数为153名,占全院教师总人数的66.5%,其中教授31人,占全院总教授人数的81.6%。
本科教学业绩点为140.88,教师人均业绩点为0.92。
目前,本科的师生比为1:8.76。
2、有57名研究生分别担任2003级本科生的导师和联络员,其中有30名教授担任导师。
3、本学年为23门次本科课程设置了23个助教岗位。
4、组织有关教师向学校申报了《工程管理》本科新专业。
5、2项21世纪初校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通过了学校的结题验收。
同时,6、学院的6门精品课程和18门重点课程通过了学校的中期检查验收。
7、承办了浙江大学第四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校共有161支队伍参赛,涉及十几个院系的480多位学生。
2003年11月9日,学院与校教务部承办了浙江省第二届“杭萧钢构杯”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来自浙江省11所高校的36支队伍参加了决赛。
我院有5支参赛队代表浙江大学参加了决赛,分别获得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和创意奖1个。
8、我院城规2000级学生丁睐荣获2003年城市规划专业“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业优秀奖。
指导教师为王士兰研究员。
9、第六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立项共有18项,其中学校立项12项(教师7项,学生5项),学院立项6项(教师3项,学生3项)。
埋地输气管道落石冲击响应的试验研究

为输气管道 的安全铺设及安全评估 提供参 考 。
关键词 :落石 冲击;输气管道 ;结构安全性 ;试验研究
中 图分类号 :TP212
文献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4—5124(2018)09-0023—06
Experim ental study on rockfall im pact response of buried gas pipeline
不多见 。首先搭建 可用于落石冲击下埋地管道动态 响应试 验研 究的试验平 台,进而基于此试验平 台针对埋 地输 气管
道在不 同高度下 的落石 冲击 响应进 行现场试 验研究 。研究表 明,随着落石高度 的增加 ,落石 冲击 时间稍有 增加,管道
应变及 沉降量逐渐增 加,在落石 能量 约为 56.84 kJ时,管道顶面落石 冲击点 区域 附近出现塑性变形 。相关结果可 以
收稿 日期:2018—04.07;收到修改稿 日期 :2018.05.09 基金项 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资助项 目 (FRF—TP.14.030A1) 作者简 介:马文江 (1971一),男,河北东光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 向为疲劳振动 。
24
巾同测 试
0 引 言
(.北京科技 大学 自然科 学基础实验 中心,北京 100083;2.北京科技大学 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 中心 ,北京 100083)
摘 要 :随着管道工业的发展,管道安全性也越来越受 到重视 ,落石 冲击等第三方破 坏已逐渐成 为埋地管道失效破坏
的主要 因素 。关 于落石冲击作用下埋地管道 的动态 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较多 ,而试验方 面的研究 特别 是现场试 验并
MA W enjiang , LI Haisheng。 (1.Basic Experimental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24期振动与冲击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Vol.36 No.24 2017S形钢龙骨-夹芯板防护层的落石冲击缓冲性能试验研究张山;,张俊发;,陶磊2%刘浩召;,高亮1(1.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西安710048;2.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西安710048)摘要:为了减小高山峡谷中落石对建构筑物墙体的危害,提出了 S形钢与E P S泡沫夹芯板组合防护层的方案。
自行设计制作了 S形冷弯薄壁型钢,对采用这种防护方案的四角支承钢筋混凝土板,开展了一系列的落石冲击试验。
通过对落石冲击力及钢筋混凝土板四角处的支座反力变化过程研究,得到了落石冲击力和板底支座反力随时间的变化形态,探讨了新型防护结构的缓冲性能。
与无防护结构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新型防护结构使落石冲击钢筋混凝土板的持续时间延长了5~6倍,最大冲击力降低了一半,平均冲击力减小至1/7~ 1/6,板内钢筋与混凝土产生的最大应变率数量级由10= F1降至103~10_2 F1,大大降低了落石对钢筋混凝土板的冲击破坏程度,具有良好的缓冲防护性能。
关键词:落石冲击;防护层;S形钢;夹芯板;缓冲性能中图分类号:TU398 文献标志码:A D O I:10. 13465/j. cnki.jL.2017.24.023Tests for cushionperformance of a protective layer with S-shaped steel joistand sandwich slab under rockfall impactZH ANG Shan1,ZH NAG Junfa1,TAO L e i,LIU H aozhao^,GAO L ian g1(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48,China;2. 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Xi ’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 ’an 710048,China)Abstract;To reduce wall damages of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in alj^ine canyons due to rockfall impact,a protective layer scheme wi t l i combination of S-sliaped steel and E P S foam sandwich slab was prop walled steel was designed and self-mad e.The proposed protective layer scheme was used on a R C slab supported at four corners,then a series of rockfall impact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this R C slab.The cushioning performance of the protective layer was studied mainly through observing the variation o f rockfall impact force and fur comers of the R C slab with time.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the the newprotective layer makes the time duration of rockfall impacting the R C slab be lengthened 5 -impact force decreases 50%,the average impact force decreases from the i n i t i a l value to i t s 1/7 - 1/6,the maximum strain rate in the R C slab drops from 10= s_1to 103-10 _2s_1,the damage level of t i i e R C slab due to rockfall impact i s greatly reduced,so the proposed protective layer has a good cushion performance.K e y w o r d s;rockfall impact; protective layer; S-shaped steel; sandwich slab; cushion performance我国山地面积广阔,其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使得滑坡、崩塌及落石等斜坡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不仅对建构筑物及公共基础设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和经济活动[1]。
而落石灾害因随机性大,突发性强,预测防治困难等特点,已成为西部高山峡谷区域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2]。
目前,针对落石灾害的防护主要分为主动防护和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9162);西安理工大学科学研究计划项 目(2015CX017);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专项项目(17JK0567)收稿日期;2017 -05 -03修改稿收到日期;2017 -07 -17第一作者张山男,硕士生,1992年生通信作者张俊发男,博士,教授,1961年生被动防护两大类。
落石灾害往往发生在陡峭的高山峡谷之中,有些情况下对其主动防护难以实施,在实际工程中,多采用被动防护措施[3-4],通常采用在建构筑物外表面覆盖一定厚度的缓冲垫层材料以缓解落石冲击力[5-11],如国外Bhatti等[12]通过对砂土缓冲层的理论分析和H o等[13]对砂土缓冲层的试验研究,证明砂土缓冲层具有较好的耗能效果。
Schellenbeg等[14-15]提出了一种由金属网和泡沫玻璃组成的新形缓冲层,通过理论分析和大型试验,表明该缓冲层具有较好的耗能效果。
国内石少卿等[16]进行新型废旧轮胎组合拦石结构的试验研究,利用废旧轮胎的弹性和韧性缓解落石的冲击力;王东坡[17^8]通过有限元法对落石冲击闭孔泡沫铝夹芯板和防护棚洞E P S(聚苯乙烯)垫层结构第24期张山等!S形钢龙骨-夹芯板防护层的落石冲击缓冲性能试验研究149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泡沫铝和E P S垫层结构的缓冲 机理;黎良仆等[19]对有E P E(可发性聚乙烯)垫层的棚 洞进行了落石冲击缓冲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E P E能 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缓冲性能与抗冲击性能较好。
当前,建构筑物的大部分防护措施是在其外表面水 平层面上直接覆盖一定缓冲垫层,但在垂直层面上对落 石防护措施的研究却很少。
在汶川地震中,映秀湾水电 站厂房的山墙遭到落石的洞穿破坏(如图1所示#。
课 题组选用E P S泡沫夹芯板作为缓冲垫层用于垂直层面 的落石防护,这种材料市场上较为常见,广泛用于轻型工 业厂房、建筑工地临时房屋的屋面等墙体。
但考虑到 E P S泡沫为渐増硬化材料,当落石冲击能量过大时,EPS 泡沫夹芯板受冲击作用后会因塑性波的汇聚产生冲击 波[2:],难以达到防护效果。
因而自行设计制作了 S形冷 弯薄壁型钢龙骨,以E P S泡沫夹芯板作为面层组合成缓 冲防护层。
期望通过S形钢较大行程的塑性变形进一步 的缓冲及耗能,以抵御冲击能量更大的落石。
这种防护 层具有重量轻的特点,便于外挂固定于建构筑物外墙。
通过落石冲击试验对这种防护层的缓冲性能进行研究,可望为实际工程中防护层的应用提供参考。
图1受落石冲击后的映秀湾水电站厂房山墙Fig. 1 Yingxiuwan hydropower station house gablesunder impact of rockfalll试验设计i.i试验板及防护层缓冲耗能装置抵抗冲击的能量吸收原则之一是,较长的行程能吸收更多的能量。
即在冲击作用下易于 屈服且有较大的变形行程,有利于冲击能量的耗散。
基于这一原则,笔者提出如下防护方案,将'235薄壁 钢板冷弯加工制成截面为S形的型钢,用自攻螺钉把S 形钢与E P S泡沫夹芯板连接在一起,组成以S形钢为 龙骨,E P S泡沫夹芯板为面层的防护层(如图2所示#,将其固定与钢筋混凝土板(后面简称R C板)上。
再通 过落石冲击试验开展防护层的缓冲性能研究。
试验中S形钢高160 m m、宽60 m m,厚2.5 m m,单 根长度为1 6〇〇m m,横截面面积为749. 63 m m2,质量为9.416 kg。
泡沫夹芯板的尺寸为长1 600 m m,宽 970 m m,厚100 m m,其中上下表面为0.5 m m厚的彩钢 板,芯材为E P S材料,密度为16 k g/m3。
R C板呈正方 形,整个板用C40混凝土烧筑,边长2 000 m m,厚 200 m m,质量约为2 000 k/。
板内采用直径为16 m m、间距为200 m m、钢筋型号为H R B400的对称双向配筋 和直径为20 m m、间距为600 m m、钢筋型号为H R B400 的拉筋配筋,并在板四周绑扎直径为A m m、间距为 200 m m、钢筋型号为H P B300的箍筋。
\自攻螺钉60 ,1.350 1300300300350 1_.n1 600 1s i1,E P S泡沫夹芯板1— s形钢钢筋混凝土板图2防护层示意图Fig. 2 Protective layer schematic diagram1.2试验方案落石冲击能量的大小由冲击高度和落石质量决 定,试验中采用不同落锤高度模拟了两种不同冲击能 量的落石,用以研究S形钢和E P S泡沫夹芯板防护层 的缓冲性能。
落锤采用铸钢材料铸造,质量为100 k g,为了保证测出落锤冲击方向的加速度,要求落锤下落 过程中不能翻滚,将其设计成鸭梨状。
为了探讨S B钢间距和S形钢根数对防护层缓冲性能的影响,将S 形钢间距设为300 m m(4根)和200 m m(6根)两种情 况,进行对比试验研究。
表1为具体的试验工况,其中1 ~3组为落锤冲击设有防护层的试验,第4组为未设防护层的对照试验,第5组为未设防护层的小高度试验,每组试验进行两 次。
为了方便1~4组试验数据的处理,需要引人一个 参照系数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第5组试验数据得到的 参照系数是对比分析1 ~4组的试验数据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