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大佛寺石窟--丝路印迹下的沧桑变迁
彬县大佛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彬县大佛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唐初创建以来,以其高大雄伟而享誉关中及周边地区,民谣:“邠州有个大佛寺,把天磨得咯吱吱”即是明证。
准确定位大佛寺,利用大佛寺的知名度,发展彬县旅游业,是我们目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查找相关资料、典籍,召开彬县文化人士会议征求意见,反复讨论,本次五一节前举办旅游节会,拟定名如下,请各位领导审定。
一、彬县旅游的定位1、大佛寺的定位大佛寺从明代起,就有关中第一奇观之誉,大佛也被称为关中第一大佛,更有人说是陕西第一大佛,但在全国的排名并不靠前。
随着世易时迁,特别是自兵马俑发现之后,大佛寺“关中第一奇观”的地位便发生了动摇,但是大佛寺地处古丝绸之路上,是西出长安第一大佛。
2006年丝绸之路五国联合举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007年8月16日,国家文物局专家安家瑶一行来彬考察我县大佛寺旅游景点,为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陕西段做前期评估工作,经专家评定,大佛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问题不大。
我们认为,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北路的主干线上,石窟反映的是隋唐时佛教鼎盛时期的造像状况。
石窟内的石雕、泥塑、彩绘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征,石窟内的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精美传神,特别是主窟内的阿弥陀佛造像,高达20米,是陕西第一大佛。
大佛寺石窟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雕塑史、建筑艺术史以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陕西的传播等,都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因此我们认为大佛寺应定位于“丝路大佛”,这是当之无愧的,应当不会引起争议。
2、彬县旅游的定位彬县历史悠久。
水北遗址的发掘表明,早在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公元前二十五至公元前二十四世纪,豳为颛顼之墟,帝喾之邑,姜嫄居之,后稷生地。
公元前2255年,周族始祖后稷弃作为舜帝的农师,在扶风、武功一带教民稼穑,种谷子和小麦。
公元前十九世纪,周祖不窋窜戎狄间,在彬县断泾、独堆川斩龙脉。
公元前1797年,公刘立豳国。
彬县大佛寺:仙人漂翩下云台

彬县大佛寺:仙人漂翩下云台一个阴日的清晨,我到达了位于陕西彬县的大佛寺石窟。
在泾河南岸、清凉山下,凿空在红色山体间的壮丽佛寺出现在我的面前。
经佛缘之线牵引,我跋山涉水来到这里。
大佛洞是全寺的中心,窟内主像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为石泥塑彩绘。
阿弥陀佛像不仅高大壮观,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它所传达的充沛圆满的形象,即佛家所云的“具圆满相”:面方耳垂,额宽唇厚,肌肉丰满,目光柔和注视前方,有一种泰然自若的风貌和悠然博大的力量。
唐代塑像所具有的稳固的安全感和沉稳浑厚的包容力,从佛像周遭自然而然地溢出。
有人认为,这尊佛像绘入了唐太宗的面容。
根据柯律格,西方净土主佛—阿弥陀佛崇拜在5世纪的寺院中开始流行,到唐代成为中国最强大有力的佛教信仰之一。
这一方面由于政治权威的竭力推崇,西方净土世界的瑰丽壮观图景很容易让人与大唐盛世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则导源于佛教自身的世俗化,在阿弥陀国中物质极大丰富,“随意所欲,应念即至”,能满足修行者死后栖息于富饶之地的心理欲求。
大佛左侧为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和信仰的力量,右侧为大势至菩萨,是智慧的化身。
佛家有言:信则能入,智则能渡。
两尊菩萨面相丰润,方面广颐,含蓄恬静,衣饰随风翻飞,流畅的动感呼之欲出,形神无不展示出天国的至善至美。
大佛洞两侧分别是罗汉洞和千佛洞,为唐高宗时期开凿。
这一时期,唐朝的雕塑工艺达到了顶峰,人物造像风格趋于成熟。
从大佛寺的塑像可以看出,这些佛像共有的时代风格是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身体丰满健康,有的菩萨呈现出女性般的身体轮廓,不再笔直地站在佛的身旁,而是把头微微地像佛一侧倾斜,丰腴的胯部向一侧扭动,身体呈现出优美的“S”型。
“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我惊叹于久远古代的工匠们,竟能这般生动、大胆、直率地展现人性的内心世界,创造出如此光彩照人的雕塑杰作。
这样的艺术造型,肇始于张僧繇绘画风格的影响,于北响堂山石窟身体微曲的胁侍菩萨之中初见端倪,经过隋代的酝酿发展,到了唐代逐渐成型。
彬县大佛寺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第45 号《彬县大佛寺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2008年第3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庄长兴二○○八年四月八日彬县大佛寺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彬县大佛寺石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大佛寺石窟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区由大佛寺石窟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组成。
在大佛寺石窟保护区进行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生产生活等活动的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大佛寺石窟文化遗产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确保大佛寺石窟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大佛寺石窟保护区内的各类文物均属国家所有,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
第五条大佛寺石窟保护区内的下列文物,依法予以保护管理:(一)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的石刻造像和明镜台古建筑;(二)丈八佛窟区的造像及其附属建筑;(三)修行窟区的所有洞窟;(四)与大佛寺石窟历史相关的实物、文献资料及其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第六条大佛寺石窟保护区范围,以陕西省人民政府按照大佛寺石窟保护对象的内容、规模、类别、周围环境、历史风貌以及保护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定的范围为准。
保护范围是指对大佛寺石窟各保护对象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大佛寺石窟保护范围外,为保护大佛寺石窟文物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
第七条大佛寺石窟由陕西省人民政府设置保护标志和界碑。
第八条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大佛寺石窟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确需改变的,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批准。
彬县人民政府负责《大佛寺石窟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具体实施。
丝路佛韵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

丝路佛韵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作者:————————————————————————————————日期:丝路佛韵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旅游管理丝路佛韵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文/安东图/七七绵延12000千米的丝绸之路诞生于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它是古代人类最重要的经济动脉,从东方的中国一直延伸到西方的地中海,沿途将商品、思想、信仰向世界各地散播。
现在,它叫“丝绸之路”,起初中国人是把这条路叫“佛教之路”的。
汉人、威尼斯人、波斯人、回鹘人、畏兀儿人……无数人曾经走过这里,他们是商人,是使臣,是探险家,甚至是强盗。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他们所求,无非一个“利”字。
不为利益、只为福音和真理的唯有宗教僧侣。
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老的丝绸之道上,一代又一代的佛法高僧们,为了弘扬佛法匆匆而行,有人向东而来,有人往西而去,为了追寻佛法真谛不懈地努力和奔波,其中艰辛和苦难可歌可泣。
时光倏忽千百年,一度成为连接东西两大世界枢纽的丝绸之路也湮没在漫天的风沙里,逐渐被人遗忘。
可沿途数以万计的佛教石窟,还在默默地守护着这条曾经驼铃叮当的繁忙商道,见证岁月的桑海苍田。
佛教石窟产生1900多年前,佛教自印度传入当时的西域于阗(今和田)鄯善(今罗布泊)并迅速流传发展。
皈依佛教的信徒逐渐增多。
随之,出现了中国内地到西域取经与西域向中原传法的历史。
当时,为宣扬传播佛教,传教的佛僧与虔诚的佛徒沿丝绸之路,创建了许多的佛寺,开凿出数以万计的佛教石窟。
这些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石窟群,雄伟、壮观、庄严、肃穆,成为当时佛事活动的圣地。
西域地区的石窟艺术创立于公元3世纪,约在公元4世纪后进入繁荣时期,这早于甘肃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大同云冈石窟。
当时西域石窟艺术之所以发展得那么迅速而昌盛,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公元3世纪以后,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四起、连年不断,政治局势动荡混乱,经济实力衰退削弱,已无力控辖西域地区。
最新的甘肃大佛寺导游词范文_导游词

最新的甘肃大佛寺导游词范文大佛寺创建于古夏崇永安元年(1098年),距今近九百年。
拒记载,一个叫嵬咩的和尚出外云游,一日间隐约闻有丝竹之声,循声寻去,却不见演秦着,疑为“天乐”,后在天乐响处掘得碧玉卧佛一尊,于是便在此建寺,遂为大佛寺创建之始。
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最新的甘肃大佛寺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最新的甘肃大佛寺导游词范文(一)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
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
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
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张掖大佛寺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大佛寺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
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
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1 / 19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
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
景区级别:4A级景区这里有全国仅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张掖大佛寺明代手书金经,还有数以千计的馆藏精品文物。
在历史上大佛寺又是与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关系的古刹之一。
据记载:笃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
大佛寺经国家多次拨款修葺,被国家旅游局评审为4A级景区。
今天已成为集文物收藏、陈列、展出、旅游、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游览胜地。
陕西省彬州市大佛寺的作文

陕西省彬州市大佛寺的作文你知道吗?在陕西省彬州市有个超酷的地方,那就是大佛寺。
这大佛寺啊,就像一个隐藏在时光里的宝藏,只要你一靠近,就仿佛能听到历史在耳边轻轻诉说呢。
我刚到大佛寺的门口,就被那种古朴的气息给包围了。
那大门就像一个默默守护了很久的老卫士,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稳稳地站在那儿。
一走进里面,哇塞,感觉就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大佛寺里最让人震撼的肯定是那尊大佛了。
当我看到那大佛的时候,眼睛都瞪大了。
这大佛可真是个庞然大物啊,高高地坐在那儿,脸上的表情特别安详,就好像在俯瞰着世间的一切,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事儿,他都心里有数似的。
大佛的眼睛好像在看着你,又好像穿过你看着远方,那种感觉很奇妙,让我这个平时调皮捣蛋的人都忍不住变得安静起来。
大佛周围的那些小佛像也很有趣。
他们就像大佛的小跟班,每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姿势和表情。
有的看起来很严肃,像是在思考什么重大的事情;有的呢,又好像在偷偷地笑,不知道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好玩的事儿。
我在这些佛像之间穿梭,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佛国的大家庭里,他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是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像是在给我讲着一个个关于信仰和慈悲的故事。
再说说大佛寺的建筑吧。
那些庙宇、楼阁的建筑风格可真是别具一格。
建筑的线条看起来特别流畅,就像一首无声的歌。
屋顶上的那些瓦片啊,整整齐齐的,虽然有些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但是却更增添了一种古老的韵味。
我走在寺庙的回廊里,脚下的石板路发出“哒哒哒”的声音,就好像在和这些古老的建筑对话一样。
大佛寺里还有不少的绿树呢。
那些树就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给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增添了不少生机。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地上就出现了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就像星星落在了地上一样。
我坐在树下的石凳上休息,微风轻轻吹过,感觉特别惬意,就像大佛的手在轻轻地抚摸着我,让我忘掉了所有的烦恼。
在大佛寺里逛了一圈后,我就像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烦恼,只有安静和祥和。
彬州大佛寺石窟诗歌

彬州大佛寺石窟诗歌
一、初闻彬州大佛寺石窟
哎呀,听说彬州有个大佛寺石窟呢。
那可是个超神秘又超酷的地方呀。
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些工匠们一凿一凿地在石窟里刻出佛像,那是多么伟大的工程。
就好像是他们把自己对佛的崇敬,对美好的向往,都刻进了那些石头里。
我就想啊,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石窟的时候,那些佛像是不是就像被唤醒了一样,散发着神圣的光芒。
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被这个地方吸引着,想去看看那些精美的佛像,去感受一下那古老的气息。
二、走进彬州大佛寺石窟的想象
要是我真的走进了彬州大佛寺石窟,我肯定会像个好奇宝宝一样。
我会一边走一边发出惊叹,“哇,这个佛像的表情好安详啊”,“看那佛像的衣褶,刻得就像真的在飘动一样”。
我想我会用手轻轻触摸那些石壁,感受岁月留下的痕迹。
说不定还能在石窟里听到历史的低语呢,就像那些佛像在给我讲着过去的故事。
我会在每一尊佛像前停留,仔细端详他们的面容,想象着他们见证过的朝代更迭,人间悲欢。
三、对彬州大佛寺石窟的诗意描绘彬州大佛寺石窟啊,
你是历史留下的宝藏。
佛像在石窟里安坐,
岁月的尘埃也遮不住你的光芒。
那慈祥的面容,
是宁静与智慧的模样。
石壁上的雕刻,
是古人匠心的歌唱。
每一尊佛像都是一首诗,
讲述着信仰的力量。
石窟的每一个角落,
都弥漫着神秘的香。
你像一本打开的史书,我在字里行间游荡。
感受着那古老的气息,心中满是敬仰。
我想把你的美写进诗里,让更多的人把你欣赏。
彬州大佛寺石窟呀,
你是永恒的艺术殿堂。
彬县大佛寺题刻内容所涉时空分布及原因探析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19年5月第34卷第3期May 2019Vol.34 No.3[历史学研究]彬县大佛寺题刻内容所涉时空分布及原因探析豆文凯(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根据彬县大佛寺题刻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对彬县大佛寺题刻内容所涉时空分布及原因进行了整理分析。
从彬县大佛寺题刻内容来看,唐、元两朝多礼佛,宋、明两代多“经此”,清代多 修葺,民国多标语。
从题刻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宋、明两代。
从内容涉及的空间分布来看,遍及全国大部分省份,位于前三的是陕西、甘肃、河南。
彬县大佛寺题刻所涉时空分布体现了交通以及 国家边防形势对边陲地方文化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彬县大佛寺;题刻;时空分布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2914(2019)03-0080-07An Analysi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auses ofthe Inscriptions of the Big Buddhist Temple in Bin CountyDOU Wenkai(Department of Histor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Anhui, China)Abstract: A ccording to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the Big Buddha Temple in Bin County and the his torical documents, a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f space-time distribution and its causes of the inscrip ・tions of the Big Buddha Temple in Bin Count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reasons for space-time distribu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judging from the content of inscriptions of the Big Buddhist Temple inBin County, the Tang and Yuan dynasties mostly worshipped Buddha,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al so did this, the Qing Dynasty repaired temples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inly inscribed many slo ・gans on the Big Buddha Temple ? s Grottoe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spatial distribution, most of the provinces in China are spatially involved. The top three provinces are Shaanxi, Gansu, and Henan, andthe time is mainly focused on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involved in the in scriptions of the Big Buddhist Temple in Bin County reflects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raffic and the stateborder situations on the local culture in the border areas.Key words:the Big Buddhist Temple in Bin County; inscription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题刻作为石刻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蕴含 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价值较大,因而长期以来多受 学界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彬县大佛寺石窟--丝路印迹下的沧桑变迁
核心提示
1300多年以前,伴随着叮叮当当的驼铃声,一队队满载着丝绸的驼队,肩负着传播东方文明的历史使命,西出繁华醉人的大都市长安,从“车辚辚,马萧萧”的咸阳桥跨越滔滔渭水,逆泾河向西北跋涉,来到了一座矗立在泾河谷地的古城,这便是名垂西北的历史重镇——豳州(今彬县)。
他们一路西行,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上的过客们,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产,更使这条路成为东西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促进着不同民族间文化的融合。
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我省入选的七处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更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
彬县大佛寺作为“丝绸之路”我省七个遗产点之一,与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张骞墓一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与此同时,作为西出长安东段北道的第一站,一千多年来,大佛寺石窟无疑承载着“丝路过客们”的向善之心,护佑着关中大地万千生灵的福祉安康。
彬县大佛寺石窟丝路印迹下的沧桑变迁
千年石窟见证丝路文明
彬县大佛寺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
史书记载:这座寺院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彬州浅水塬)中阵亡将士应福所建。
到了北宋仁宗皇帝时期,因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遂改名“庆寿寺”。
此后,当地人因为寺院内佛像高大雄伟,故改名大佛寺,并沿用至今。
大佛寺石窟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它是目前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
石窟南依巍峨的清凉山,北傍蜿蜒东流的泾河水,凿岩为石,雕石成像,坐落在蜿蜒400米长的陡峭崖面上。
整个石窟内有开大窟造大像的大佛窟,有佛教信徒巡礼的千佛洞,有专门为坐禅而开凿的小型禅窟罗汉洞,也有提供给僧人生活起居和修行用的僧房窟,这些不同性质的洞窟相互搭配组合,构成了一个功能完整的崖中佛寺。
全寺共有大小石窟130所,造像1980尊。
石窟内的雕塑、泥塑、彩绘则真实地反映了佛教文化经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原的辉煌硕果。
这些洞窟展现了唐长安城及京畿地区的中国式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
石窟所在的泾河谷,连接了关中和陇右地区,形成了丝绸之路的东段主体框架,由此向西,则有河西走廊、新疆、帕米尔以西等三段相连,架起丝绸之路东西横亘的壮丽画面。
彬县大佛寺石窟丝路印迹下的沧桑变迁
佛教石窟艺术的精美之作
大佛寺以雄伟高大的石窟而著称,这些石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看来它们无疑是大唐盛世最有力的象征之一。
主窟中的大佛面相方圆,腮部饱满,两眼微睁俯视下方,整个雕像体现了初唐艺术的气象。
而千佛洞中的造像则融入了印度萨那拉特式、马土腊式和犍陀罗式的一些风格,洞窟内的雕像情致万千,形态多变。
从内容来看,这些雕像有佛陀、菩萨、比丘弟子、天王力士、伎乐飞天、供养人、昆仑奴、伏地夜叉、背光、瑞兽以及各种佛教题材的装饰等,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代表着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和文明交往成果,尤其是具有长安气象的佛教雕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寺内石窟中还保存了数量众多的题记,其中大多数集中在千佛洞、罗汉洞和大佛窟,这些石刻题记共分三种:一是经文,一是碑石,另一种是题记。
经文共有2篇,即《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碑石共有7通,题记共有178则,最早为大唐贞观二年大佛题记,最晚为清康熙二十二年陈奕题记。
在题记中,包含了唐代大多叙述佛教经典、开龛造像缘由、造像者姓名和发愿词等,这些碑刻题记为研究大佛寺开凿与沿革以及社会生活与佛教艺术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彬县大佛寺石窟丝路印迹下的沧桑变迁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的圆梦之旅
据史书记载:自大佛寺建成以来,历代均有补葺甚至重
修。
1991年,陕西省文物局和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合作,从自然保存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现代测绘、监测、维护技术,系统地对大佛寺石窟进行测量、保护和维修加固工作。
此后的几年时间,大佛寺石窟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申报遗产点,自此之后,大佛寺的保护进入国际化行列。
2006年,随着彬县大佛寺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彬县先后累计投资7.9亿元,完成了大佛寺石窟明镜台、关公庙窟檐建筑、石碣防护设施和丈八佛窟檐等维修加固工程,实施了312国道彬县段改线和东西区环境绿化等工程,持久开展了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既保护了遗存本体,又优化了周边环境。
在这期间,我市还相继出台了《彬县大佛寺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彬县大佛寺石窟保护管理规划》等,明确了大佛寺石窟涉及的文物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为彬县大佛寺石窟的遗产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提供了完善的法律保护,为申遗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6月,彬县大佛寺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咸阳景点首次入选世界申遗申报名单,填补了咸阳在世界文化遗产上的空白。
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
有关大佛寺的传说,当地民间流传有很多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三个牧童正在泾河川道悠闲地牧羊,忽然有一个声音不知从何处隐隐地传来,问道:“山开了没
有?”再仔细听,声音愈加洪亮清晰。
好奇的牧童四顾却发现无人影,而问声却一声紧于一声。
于是,他们便随意地应了一句:“山开了!”随着这一声的回答,忽然之间山动地摇,只见对面那座清凉寺下,崩裂开了一孔巨大的石洞,一时金光四射,天地为之一亮。
等受惊发呆的牧童回神清醒后,才发现已有一尊大佛盘腿坐于石洞正中了,还有两位形神俊美的菩萨侍立于大佛两旁。
这时候,闻声而来的人们发现大山的崖面上闪出一尊石佛,端坐莲台。
人们纷纷跪下,顶礼膜拜,因为这天是农历三月初八,所以这天也就成了大佛的生日,于是当地人就把每年的“三月初八”定为庙会,这便是大佛寺庙会的由来。
有关大佛寺的传说,当地民间还有一则两佛比高的传说。
相传在甘肃泾川县有一个自以为高大无比的丈八佛,听说彬县出了个大佛,心中不服,于是便决意要亲自与大佛比高低。
当他走到距大佛寺十多里地的亭口时,远远望见大佛身高无比,天下罕见,惊得两眼发直,再也不敢前行。
其实他的来意早被大佛知晓,大佛热情地招呼他,让他由正路而入,与几百罗汉,几千尊佛一一相见,丈八佛被大佛的博大胸怀所感动,情愿陪侍大佛左右。
大佛便让他到西侧(今应福寺)坐禅。
丈八佛为了表示对大佛的尊敬,从不打坐,拱手而立直到今天。
有一年,泾河突发特大洪水,庄稼冲毁殆尽,百姓叫苦连天,大家焚香叩头,求佛免灾。
大佛轻抬右手,伸出无名指,滔天洪水立即退去,谁知大佛手刚放下,
水又暴涨,为了永绝水患,大佛的无名指就一直指向泾河。
从此,这里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大水灾,一直平安至今。
彬县大佛寺石窟丝路印迹下的沧桑变迁
彬县大佛寺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事记
2006年,世界文化遗产专家来大佛寺指导申遗工作。
2007年,彬县大佛寺文管所经政府批准升级为彬县大佛寺石窟博物馆。
7月,大佛寺石窟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申报遗产点,同时受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安家遥等专家检查验收。
2008年,《彬县大佛寺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施行。
2010年——2011年,由美国驻华大使馆援资4.5万美元,维修关公庙窟檐建筑及石碣防护设施。
2012年,大佛寺石窟被列入丝路申遗名单。
2013年,国家文物局与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六省区政府在京签署《关于保护丝绸之路遗产的联合协定》,由咸阳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彬县大佛寺石窟管理规划》实施。
同年10月,我市完成了大佛寺文物本体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
千佛洞、佛洞和大佛窟等所有铁门已经改为木栅栏。
千佛洞、大佛窟等洞窟内设臵木栈道并安装冷色光源照明;对大佛寺石窟售票系统进行更新,完成了大佛寺石窟电子门票管理系统;建立了大佛寺石窟放映厅;拆除原有办公区内彩钢房,在院墙外新建仿古办公用房,并成立了标
准化的监控中心、环境监测中心。
2014年6月22日,彬县大佛寺作为“丝绸之路”陕西省7个遗产点之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咸阳景点首次入选,填补了咸阳在世界文化遗产上的空白。
链接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全称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世界文化遗产会议双重遗产)、文化景观以及非物质遗产等5类,截止到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项,稳居世界第二。
根据2013年的统计,全球共有759项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遗产),193项自然遗产,29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按地区划分为,欧洲及北美地区468处(约占48%)、亚洲及太平洋地区221处(约占22%)、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130处(约占13%)、非洲88处(约占9%)及阿拉伯地区74处(约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