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巩固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唐朝时期与那一地区的交往最为频繁()A.朝鲜半岛B.非洲C.阿拉伯半岛D.印度半岛2.下列对隋唐历史特征的概括准确的是()A.文明初露的曙光B.分裂奔向统一C.繁荣与开放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3.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A.《道德经》B.《大唐西域记》C.《徐霞客游记》D.《史记》4.某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设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围绕主题准备出版以下四个内容,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内容不符合主题()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D.日本遣唐使来华5.唐太宗时期,哪位高僧西游天竺()A.班超B.玄奘C.鉴真D.张骞6.唐朝中外交往中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7.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C.加强两国友谊D.求取佛经教义8.在古代,中日曾经友好交往。
下列关于古代日本吸收中国先进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日本派遣留学生到中国(隋、唐)学习②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友好交往③中国佛教高僧东渡日本讲学,传播中国先进文化④日本照搬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管理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9.鉴真东渡发生在哪个朝代的哪个皇帝时期()A.隋朝——隋文帝B.秦朝——汉武帝C.唐朝——唐玄宗D.宋朝——赵匡胤10.“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
”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
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A.朝鲜B.日本C.天竺D.越南二非选择题1.遣唐使( 1 )背景:____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 2 )含义:为了学习中国的_____,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练习题: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基础知识】知识点 1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遣唐使(1)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____________、天文历法、__________、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1)鉴真简介:他是扬州________的高僧,6次东渡,在________年抵达日本。
(2)影响:鉴真在日本传授________,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 2 唐与新罗的关系1.新罗简介:________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2.交往(1)文化: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贸易: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________。
(3)制度: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________制选拔官吏。
(4)科技:新罗引入了中国的医学、________、历算等科技成就。
(5)音乐: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
知识点 3 玄奘西行1.贞观初年,高僧________西行取经,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________。
他曾在佛学最高学府____________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______》,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基础达标】1.“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这首诗追述了唐朝与哪国的文化交往( )A.新罗B.印度C.日本D.越南2.下列关于新罗与唐朝关系的描述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B.新罗仿照唐朝,实行科举制C.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等科技成就D.中国音乐传入朝鲜半岛,广泛流传3.右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B.西行天竺求取佛经C.将唐典章引入日本D.将朝鲜音乐引入中国4.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交往”,并拟订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D.新罗派遣唐使来华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习题3(含答案)

(2)《大唐西域记》 此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政治局面: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实行宽容开发的对外政 策:对外海陆路交通发达。
(4)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 实求真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
(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答案
一、选择题
1、B2、A3、B4、C5、C 6、A 7、A8、D9、A10、B
二、简答题
11.⑴玄奘,天竺
⑵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⑶开放和开明
【解析】
试题分析:⑴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游的相关知识内容。要识别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 根据所学知识,书中的图画即可回答,玄奘是唐朝著名法师,世称唐三藏,意为其精于经、律、论三 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他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为了求得 佛学的真谛,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经。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游的相关知识,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 者是高僧玄奘, 解决本题的关键词是: “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 ,我们可以判断出玄 奘西游的目的是:寻求佛法(或佛经) 。
(2)本题考查的是《大唐西域记》的相关知识,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后,专 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 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材料二是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这幅图,我们 知道: 唐朝的对外交往非常活跃, 玄奘西游就是唐朝对外交往的一个重大事件, 因为唐朝国家统一安 定;经济繁荣发展: 实行宽容开发的对外政策: 对外海陆路交通发达, 这些都是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唐都长安的西市有胡商开设的店铺、酒馆,还发现了东罗马的金币等。
上述发现说明了A.手工业生产发展B.对外贸易活跃C.经济重心南移D.商业经济繁荣2.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3.“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4.郭沫若曾赋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诗中的“道艺”可能包括()①儒家思想②建筑艺术③佛学经典④活字印刷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5.“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传播的宗教是()A.儒教B.道教C.佛教D.基督教6.它既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它”是()A.长安B.开封C.余杭D.涿郡7.比较唐“开元通宝”与日本“和同开弥”铜钱,以下不能得出的结论的是A.始铸铜钱的时间日本晚于唐朝B.日本铜钱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并在日本流通C.日本铜钱是仿唐朝的铜钱铸造的D.是日本吸取唐朝文化的表现之一8.有人说:“中华民族既有为人类文化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又有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华的魄力。
”以下能够说明中华民族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华魄力的史实是A.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B.新罗商人来长安经商C.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D.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9.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一流人才。
日本政府精选这些人组成遣唐使团主要是为了( )A.传播日本的先进文化B.增进两国间的友好往来C.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D.加强两国间的经贸往来10.《西游记》讲述了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试卷(含解析)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遣唐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来华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军事技术B. 指的是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C. 当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D. 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唐代鉴真6次东渡弘扬佛法,终于成功,他东渡的国家是()A. 天竺B. 波斯C. 新罗D. 日本3.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A. 基督教B. 伊斯兰教C. 道教D. 佛教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 对外开放B. 经济繁荣C. 政治清明D. 交通发达5.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 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C.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D.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6.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 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C. 唐朝时期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华D. 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7.下列古迹中,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A. 那烂陀寺B. 白马寺C. 敦煌莫高窟D. 唐招提寺8.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这位“伟大僧人”是( )A. 阿倍仲麻吕B. 鉴真C. 玄奘D. 李白9.某班级准备通过课本剧形式来体现唐朝的对外活动,下列哪一幕不应该出现在此剧中( )A. 日本遣唐使向皇帝呈交礼品B. 鉴真在唐招提寺讲经C. 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D. 玄奘回国后与皇帝讲述路上的见闻10.鉴真和玄奘有很多的相同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中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④都去过日本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④二、非选择题11.识读如图,回答问题:(1)图中人物是谁?他曾几次东渡日本?结果如何?(2)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12.观察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的身份是什么?他主要的贡献是什么?(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请写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记载其西行过程的著作。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训练习题 (含答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1.在古代,中日曾经友好交往。
下列关于古代日本吸收中国先进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日本派遣留学生到中国(隋.唐)学习②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友好交往③中国佛教高僧东渡日本讲学,传播中国先进文化④日本照搬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管理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日本按照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C、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中日两国交往频繁3.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程度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A、玄奘西行B、开凿大运河C、文成公主入藏D、遣唐使来华4.“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这段文字出自《日本书纪》一书。
为了实现文中所说的“常须达”,日本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B.派商人与唐朝通商C.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D.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5.“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
文中的“东瀛”指的是()A.天竺B.朝鲜C.日本D.印度6.某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设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围绕主题准备出版以下四个内容,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内容不符合主题(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D.日本遣唐使来华7.“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不畏艰难的精神B.有高深的佛教学识C.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著追求D.促进中外文化交流8.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民族融合和中外交往的过程。
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张骞出使西域②文成公主入藏③鉴真东渡日本④孝文帝迁都洛阳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①③②④D.①②④③9.唐朝时,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主要是因为()A.唐朝时很多中国人到外国去B.唐朝时中国人以“唐人”自称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D.唐朝与世界很多国家都有贸易往来10.唐朝中外交往中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11.材料一:见下图:玄奘西行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训练1.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是()A.文明初露曙光B.从分裂走向统一C.繁荣与开放D.从暴政到鼎盛2.唐朝人充满自信和活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
下列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B.玄奘游学天竺带回佛经C.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D.文成公主入藏带去技术和书籍3.“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肺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在唐朝政府机构中也有不少的外国人供职。
”这反映了()A.唐朝完善合理的政治制度B.唐政府大力招揽外国人才C.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D.唐政府十分注重教育发展4.下列情形可能在唐朝发生的是()A.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B.商人用交子到扬州购买丝绸C.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D.瓦舍正在讲岳飞等英雄故事5.“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3月20日在成都举行,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了6座三星堆文化。
“祭祀坑”现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材料。
出现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这些金币的同时出现能够说明唐朝()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6.“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大诗人白居易对唐朝都城长安布局的描写,从此诗句中我们可以提炼的有效信息是①长安人口众多①长安城内分为市和坊①长安街道整齐划一①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7.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
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A.主要记载了佛学经典B.是中印友好交往的见证C.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D.是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依据8.据史料记载,日本官方曾派出遣唐使十余次,其目的是()A.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B.加强中日之间的友谊C.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D.求取佛经9.把握阶段历史特征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如果给下图——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A. 东渡日本,弘扬佛法B.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C. 西游天竺,求取佛经D. 主动请缨,和亲塞外2.下列历史人物与相关史实的搭配,正确的是()A. 唐太宗——任用姚崇、宋璟为相B. 唐玄宗——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C. 玄奘——到天竺学习佛经D. 毕昇——编著《本草纲目》3.下列反映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有()①丝绸之路②遣唐使③郑和下西洋④册封“班禅”A. ①③B. ①②③C. ②④D. ①③④4.唐朝对外交往中最为著名的友好使者是()①玄奘②晁衡③鉴真④空海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②③5.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
唐朝初年,他长途跋涉,千辛万苦,到天竺学习佛学,求取佛经。
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风俗记录在哪本书中?()A. 《大唐西域记》B. 《史记》C. 《西游记》D. 《西行漫记》6.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A. 《史记》B. 《大唐西域记》C. 《马可·波罗行记》D. 《资治通鉴》7.据记载,公元630—894年,在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共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随行的还有众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
这说明()A.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B. 中国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C.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D. 日本根据中国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8.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图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A. 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B. 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C. 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D. 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9.唐朝有位高僧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友好交往,传播了中华文明,这位高僧是()A. 僧一行B. 玄奘C. 郑和D. 鉴真10.世界各地凡华人居住的地方多被称为“唐人街”,中国人常被称为“唐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春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①鉴真东渡日本②玄奘西游天竺③日本“遗唐使”来华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展示的学习主题是()
A.抵抗侵略B.民族融合C.中外交往D.开发南洋
3.《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这部书的作者是()
A.鉴真B.吴道子C.玄奘D.魏征
4.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
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
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D.扩大了唐朝疆域
5.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
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唐代的对外交往
C.明朝的建筑成就
D.清朝的经济繁荣
6.唐朝的对外交流中佛教僧侣的活动引人注目,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请问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A.都学习了外国文化回到大唐
B.都发生在唐太宗时期
C.都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往
D.都有利于日本学习中国文化
7.唐朝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
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将佛教传入中国
D.玄奘的亲身见闻被写成《大唐西域记》
9.“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有()
①日本
②新罗
③天竺
④大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
10.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涌现了许多“国际友人”,如晁衡、崔志远等。
玄奘和鉴真亦是这一时期和平交往的使者,玄奘到天竺取回了佛经,鉴真给日本送去了中国文化。
据此判断,下列对唐朝中外交流的解读中,最全面的是()
A.唐朝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
B.唐朝向外族宣传了中国文化
C.唐朝在中外交流中起主导作用
D.唐朝在中外交流中兼容并蓄,发展了自我
二、判断题
11.唐玄宗时期,高僧玄奘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
()
12.唐朝文明继承创新,兼收并蓄,在交流中影响了世界,也丰富了自己。
()
三、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的典籍是什么?
(2)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文化等方面考虑)
(4)请你再举出一位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
(1)图一和图二的人物分别是谁?
(2)图一中的人物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著作是什么?
(3)材料反映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4)当时唐朝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请你说说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5)从材料二的描述和图一、图二人物的事迹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15.聚焦隋唐中外交流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频繁,中外交流促进社会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例如,唐朝时期,遣唐使有十多批。
日本的吉备真备年轻时,随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
由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了唐朝出口的丝绸质量很高,唐朝海船坚固庞大,可以从事远海航行。
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
唐朝的对外交往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等周边国家。
——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玄奘)发现各宗派对经论的考察存在或显或隐的不同之处,众说纷纭,不知道该信哪一个。
所以发誓去西方寻求佛法以解疑惑。
——译自(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材料三大和上(同“尚”)在扬州大明寺为众(僧)讲律,荣睿、普照(日本僧人)至大明寺……曰:“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
……愿和上东游兴化。
”
——《唐大和上东征传》材料四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图
(1)依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
①唐朝处于我国古代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唐朝时期,满载丝绸等商品的驼队,将商品运送到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
③作为唐朝派出的使者,遣唐使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唐文化,促进了中日交流。
④唐政府允许外国商人到中国长期居住。
⑤《中国印度见闻录》在唐朝广受欢迎,销量很大。
(2)玄奘和鉴真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典型代表。
阅读材料二、三,分别概括玄奘、鉴真远行的原因。
(3)依据材料四,仿照范例,完成你对鉴真东渡的简介。
(范例)唐朝高僧玄奘历经磨难西行天竺研习佛法,回国后翻译佛经,介绍游历所见风土人情,为佛教发展和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答案
1.A 2.C 3.C 4.C 5.B 6.C 7.D 8.D 9.A 10.D 11.错误;12.正确
13.(1)寻求佛法;《大唐西域记》。
(2)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
(3)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对外交通文化发达。
(4)鉴真。
14.(1)玄奘;鉴真。
(2)《大唐西域记》
(3)开放的对外政策;
(4)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策开放;文化繁荣。
(5)做任何事情要不畏艰险,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勇于冒险,互相借鉴,敢于创新等。
15.(1)正确;○;错误;正确;○
(2)玄奘西行原因:唐朝佛法教义阐释众说纷纭,玄奘准备去天竺求取佛经。
鉴真东渡原因:受日本僧人邀请,前往日本弘扬佛法。
(3)唐朝高僧鉴真排除千难万险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中国的医药和书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