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1课时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1(第1课时)

《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骇、憎恶、疮疤、诘问、惶急、震悚”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学习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品析语言,体会多角度的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创情境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那个讲着神秘的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虽然只是一个保姆,普通而卑微,却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鲁迅先生在回忆他早年生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曾经用他少有的温情的文字多次提到她。
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却在他46岁那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这个普通的保姆。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设计意图:回顾已学的课文让学生有熟悉感,快速进入情境;进而简单介绍《朝花夕拾》和阿长对作者的重要影响,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速读感知理思路1.鲁迅先生为她花了这么多笔墨,那阿长一定是个很讨人喜欢的人吧?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在阅读中,同学们应标出生字词,并做积累。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掷(zhì)骇(hài)憎恶(zēng wù)疮疤(chuāng bā)诘问(jié wèn)霹雳(pīlì)震悚(zhèn sǒng)粗拙(cū zhuō)(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粗拙:粗糙低劣。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
渴:迫切地。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2.请简要概括,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明确:文章介绍了阿长名字的由来和外貌特点;喜欢“切切察察”;摆“大”字的睡相;元旦的古怪仪式,烦琐的规矩;讲“长毛”的故事;谋害隐鼠;给“我”买《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教案

阿长与⼭海经公开课教案阿长与⼭海经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 作为⼀名⽆私奉献的⽼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阿长与⼭海经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阿长与⼭海经公开课教案篇1 【教材分析】 鲁迅先⽣的《阿长与<⼭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个粗⼈,没有⽂化、粗俗、好事,是⼀个很不幸的⼈。
但她⼜是⼀个热望⼀⽣平安的劳动妇⼥,质朴善良、热⼼帮助孩⼦解决疑难。
鲁迅先⽣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章,应引导学⽣学习本⽂选取典型事例表现⼈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式,体会描写的作⽤和⽅法,从⽽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标】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3.整体把握课⽂,了解阿长这个⼈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式,体会描写的作⽤和⽅法。
理解本⽂围绕⼈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难点】 学习本⽂选取典型事例表现⼈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的⽤双重眼光看待⼈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 录⾳机、配乐磁带、⼩⿊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设计理念与建议提纲】 在这篇回忆性散⽂⾥,鲁迅追忆了⼉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
⽂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件事。
教读课⽂可运⽤复述法,先让学⽣⾃读课⽂初步理解课⽂内容,内容上不懂的地⽅阅读资料、⼩组讨论或教师点拨解决。
然后由学⽣⽤⾃⼰的话概括复述课⽂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第⼀步运⽤讨论探究法。
引导学⽣思考⽂题把阿长和《⼭海经》连在⼀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作者对她抱什么样的态度呢?学⽣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质疑、解疑的能⼒。
阿长与山海经 教案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感知文中人物形象。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人民,关爱身边的人。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对神话传说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关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山海经》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字词。
三、课文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
从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入手,分析阿长的善良、真诚、无私。
分析阿长对待“我”的态度,体会阿长的关爱与尊重。
2.分析文中对阿长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关爱。
四、课堂讨论1.小组讨论:阿长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阿长的性格特点。
2.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二、课文深入分析1.分析阿长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
2.分析作者对阿长的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关爱。
三、拓展延伸1.介绍《山海经》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其他神话传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阿长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关爱。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9 阿长与《山海经》第1课时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态度如何。请简要概述。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爱告状,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实在不大佩服);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不耐烦);③讲长毛攻城的故事(有了空前的敬意);④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⑤“我”十分渴慕《山海经》,求而不得时阿长竟为“我”买来了(新的敬意)。
2.通过上述分析,你的眼里也一定出现了一个“阿长”的形象,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______的人”表述。(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可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各抒己见)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限制“我”行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学重点
分析关键语句,从细节中体会阿长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感激以及歉疚之情。
教学方法
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课前、课中反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段话中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讲这个故事的人是谁?
10《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

要求:请同学们用“从(
)中,’我‘看到一个( )的
阿长,小鲁迅对她是()的态度”的句式进行回答。
示例:从阿长的”切切察察“中,我看到一个爱嚼舌根、饶舌多事的阿长,小鲁迅对她是实在不太佩服的态度。
活动设计:根据学生的观点,把学生分成两组。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完成理由的说明,然后按组交流,最后班级 展示。
梳理思考:找出文中“我”向长妈妈表达想要《山海经》的情景,“我”对此抱什么期望?长妈妈买来《山海经》后 是如何交给我的?“我”当时的表现?为什么“我”会认为长妈妈“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是“我”太过于念念不忘了,阿长来主动询问的。“我”之所以向来不说,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 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 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1926年的鲁迅先生,人到中年,多病,事业受挫,遭流言攻击,人往往在越困难的时候,越会想到生命里最美 好的岁月,所以,他想到了质朴纯善的长妈妈,想到了那个守候他、治愈他童年的人。
鲁迅是个无神论者,但这一刻,他以饱蘸浓情的笔墨发出真挚神情的咏叹。
让我们齐读最后两段,再次感受。
课堂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有儿童时期的迅哥,也有成年时期的鲁迅。一个是正在那些事件中的”我“,一个是回忆里的”我” 。作者带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塑造了一个社会底层劳动妇女“阿长”。
阿长虽然没有文化、粗俗愚昧,但是她却给了鲁迅最纯粹最真挚的慈爱,让他在未来的岁月时时温暖。正是阿 长这个不完美的“小人物”用爱滋养了鲁迅这个“大人物”的童年,让鲁迅拥有“大爱“成为民族脊梁。
任务五、故人已去,怀念渐深
故人已去,人世间再无阿长;怀念渐深,前行路上光芒永存。请同学们为阿长写一则颁奖词。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两课时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两课时课程背景介绍《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传世宝典,记载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奇幻的地理知识,对于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化底蕴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将结合阿长与山海经,设计两节课时的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1.了解《山海经》的概述和特点,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阅读任务并创作相关作品。
教学准备1.课程教材:阿长与山海经(或其他适合年级的版本)2.教学辅助工具: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书籍等课程安排第一课时:《山海经》的概述1. 导入(5分钟)•师生问答:有谁听说过《山海经》?知道它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讨论《山海经》的内容和意义。
2. 展示与讲解(15分钟)•利用幻灯片以及其他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示《山海经》的封面、作者等相关信息。
•讲解《山海经》的来源、概述和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3. 集体阅读与讨论(20分钟)•指导学生打开教材,集体阅读《山海经》的部分经文。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
4. 小组合作活动(15分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篇经文进行解读和创作。
5. 展示和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二课时:阿长与山海经故事赏析1. 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小组成果展示。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阿长与山海经故事赏析。
2. 阅读与理解(20分钟)•学生个别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并理解其中的情节和主旨。
•学生在书本旁边记下问题和想法,为后续讨论做准备。
3.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内的讨论。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交流和解答问题,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小初高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 6《阿长与山海经》(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6《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3、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第1课时
【课前探究】
1、给下列字注音
骇()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霹雳()辟头()画舫()
2、鲁迅,原名(),()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集。
全书()篇文章,外加一篇(),一篇()。
是鲁迅回忆()()()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3、熟读课文,为阿长设计份“个人简历”认识阿长。
(姓名、性别、职业、身形、年龄等)
4、学生质疑
【预习交流】
1、各组小组组长检查课前探究问题
2、本文主要刻画了哪个人物?围绕着这个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3、请同学们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互助提升】
1.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2、用“从看出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体验成功】
1、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2、拓展延伸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快乐心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2.分析、揣摩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的变化。
第1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梳理字词1.出示《朝花夕拾》,引出人物(1)阿长是什么人?明确:阿长(?——1899),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姓名不可考。
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2)鲁迅还在哪几篇作品中提到“长妈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师引导:这位长妈妈虽然只是童年鲁迅家的一个保姆,普通而卑微,可她却对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鲁迅先生在回忆他早年生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曾经用他少有的温情的文字多次提到她。
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却在他46岁那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这个普通的保姆。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2.探究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者对阿长感情1926年秋,45岁的鲁迅先生久病初愈,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非常孤独和寂寞。
“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怀旧散文,让鲁迅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童年的、社会底层的力量和慰藉,也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的可贵精神和品格。
3.检查预习情况(1)认读下列词语。
烦琐粗拙疏懒疮疤诘问惧惮霹雳震悚孤孀惶急絮说渴慕脐骇玑掳懿(2)划出自己不懂的词,查阅工具书理解意思。
【诘问】追问;责问。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惧惮】害怕,畏惧。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面如土色】脸色像土那样。
形容因惊惧、病痛或气急等而脸色灰暗。
【深不可测】形容水、洞穴等很深。
比喻道理深奥或人的心机等难以捉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年级 语文科 自学探究 学案 班级: 姓名: 主备: 审核:初二语文小组 时间: 年 月 日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学习内容:第6课 阿长与《山海经》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识记前两首诗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前两首古诗。
重 难 点:学习本文对比、白描的手法。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就一定行!)
(一)自学指导(学习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受益终生哦!) 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着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二)自学检测 1、读准字音
疮疤( ) 掳( ) 孤孀( ) 霹雳( ) 悚( ) 诘问( ) 2、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对应词语
(1)憎恶: (2) :絮絮叨叨地说 (3)震悚: (4)疏懒:
(5) :脸色象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6)莫名其妙:
(7) :抢取 。
(8)仁厚:
(三)自学小结:
二、小组学习(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有你课堂才会更精彩) 1、为什么文章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2、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几件事?重点写了那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三、展示反馈 1、选词填空
我想我 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 不放炮, 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A.也 更 又 B.又 也 更 C.更 也 又 2、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 (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 (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那时就极严重地 (询问、责问、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张开、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摆成 、摊成 )一个“大”字, (挤、压)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烘、烤)得那么热。
四、拓展延伸(学有所用,提升自己)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惊骇.( ) 掳.去( ) 震悚.( ) 渴慕.( ) 笨拙.( ) 惧惮.( ) 絮.说( ) 诘.问( ) 疮.疤( ) 试帖.诗( ) 憎恶.( ) 游说.( ) 磨难.( ) 惶.急( ) 睡相.( )
2、用横线标出下列词语中的别字,并将正确的字依次工整地写在字格内
渴幕 结问 皇急 梳懒 情有可源 振悚 精至 哀掉 和霭 莫名其秒 3、王芳在购书时不慎将钱包丢在书店里,她连忙回去对售书阿姨说:﹙ ﹚ A 、“阿姨,我刚才买书时不小心将钱包丢了,你是否看见了?”
B 、“阿姨,请你将钱包还给我,我刚才是丢在你这儿的。
”
C 、“阿姨,我的钱包刚才放在书柜上的,你把它藏哪儿了?”
D 、“阿姨,求求你,将钱包还给我的,我会加倍酬谢你的。
” 4、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
欣赏是一缕春风,染绿荒芜的山冈;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 欣赏是一汪甘泉,浇灌枯竭的希望。
5、下边是陈毅为鲁迅先生逝世所写的挽联,其上联的次序被打乱了,请重新排列。
上联:①懂得进退攻守②要打落水叭儿狗③迄仅文坛闯将④临死也不宽恕 下联: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快思想权威。
A 、②④①③ B 、②①③④ C 、③②④① D 、③④②①
教学个案(收获)
教学反思(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