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习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阳关雪教学设计苏教版

合集下载

2017秋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阳关雪》ppt课件3

2017秋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阳关雪》ppt课件3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1992 )是第一部文化散文合 集。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 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 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 旅”写了这本书。 作者依仗丰富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运其 妙笔,以漂亮干净的散文,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 艺术表现力,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 与历史古迹背后的深层含义加以组合,使他们成 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既表现了历史 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 展现了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 情。
第一段(1)决意冒雪寻访阳关 第二段(2—6)寻访阳关途中所见:雪地、荒漠、坟堆 第三段(7—14)阳关怀古 第四段(15)告别阳关
(三)语句分析
1、找出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思考这 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沙漠:茫茫无际 古战场:枯瘦萧条
阳关:居高临下,了无踪迹
2、请勾画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分别有哪些感受 或联想?
《文化苦旅》的形成
《文化苦旅》是作者在旅途中留下的文章
历史人物 和 历史場景
独特思想 和 敘事风格
雄浑气魄 和 逼真气势
「苦旅」之所以苦
心路之苦
所谓文化「苦旅」, 是苦于思索中国的文 化人格及文化意识的 发展。
行路之苦
整个中国文化的旅 程,几千年历史的 沧海桑田,是漫长 而艰苦的旅程。
历代人文山水文学
(五)主题 作者通过对阳关雪这一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的 探寻表现中国古代文人不朽的地位,并追寻古人曾经经历的生命体 现来表现他们悲剧性的命运,揭露出封建政治对优秀文化的漠视和 扼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作品通过艺术的构思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பைடு நூலகம்表现出俯 仰天地古今的浑厚大气,给人一种深邃苍凉而又厚重沉甸的沧桑之 感。

2017秋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阳关雪》ppt课件1

2017秋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阳关雪》ppt课件1

2、生字词检测 sāng tān tā zhě zhòu zhū rú 褶 皱 侏 儒 丧葬 坍 塌 à i fǔ kàn zhé shuò mè i 朔风 关隘 俯 瞰 执袂 贬谪 jì sǎo jiā p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ǎo ná ng 胡笳 瞟一眼 祭 扫 行囊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分析:
1、这篇散文的思路是什么?
第四部分: (15) 告别阳关
合作探究
1、文章的题目是“阳关雪”,主要写 “阳关”还是写“雪”?“雪”在文中起 什么作用? 主要写“阳关”
作用: ①“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雪”交代了本文的自然环境特点。 ③“雪”象征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纯洁。 ④“雪”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 增加了阳关的沧桑感。
3、为什么说“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 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并不受到当权者的 重视,就连王维那样诗画绝伦的人,也 只是在宫廷里被当作“玩物”来消遣, 并不会得到重用。
4、为什么说“阳光坍塌了,坍塌在一 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中国的帝王并不懂得保护文化,让 它长久地传承并发扬光大,而是在不 断地压制那些才情万丈的文人墨客, 是他们成为边缘人物,可有可无,这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品味文章
1、阅读第九段,说说这段对阳关景物 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营造一种荒凉、萧索的氛围,引起 下文对王维以及唐人风范的描述。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说“王维实在 是温厚到了极点”?
阳关荒凉偏僻,环境恶劣,而王维在诗中只字 未提,只说“无故人”,强调的是友谊至上, 因而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合作探究
3、从上题以及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在 课文中第一段,老人的话有何作用? 一方面透露出天寒雪大,去阳关的 路遥远难行,此去必是一番苦旅,与下 文去阳关路上的清境相照应; 另一方面也衬托出作者通过探寻古迹 来思考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八年级上册语文《阳关雪》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阳关雪》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阳关雪》教案作者写阳关,不是一般的探幽访胜,不是单纯的咏物抒怀,而是借助阳关这一历史遗迹来折射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作出的贡献,来追寻中国古代文人曾经经历过的生命体验。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八年级上册语文《阳关雪》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八年级上册语文《阳关雪》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教学重点: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教学难点: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交流展示,探究引入(一)激趣导入一本《文化苦旅》,一个世界名人,世人惊羡——余秋雨的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是的,人们在欣赏闲适智慧的梁实秋,幽默风趣的林语堂,平和闲淡的周作人,随意自在的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的同时,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夺去了众人的眼光。

有人说他的散文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人说《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余秋雨,跟着他去探寻历史和文化,听他的解读。

(二)交流作者与文化散文1.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

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科技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兼任教授。

为当代美学专家、学者、散文家,亦为杰出的文化史研究者。

代表作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书。

《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2017年秋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15.《阳关雪》课件新

2017年秋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15.《阳关雪》课件新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我‛决意冒雪寻访阳关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途中所见所思:沙漠雪景、坟堆、古战场 第三部分:第7-14自然段:阳关怀古 第四部分:第15自然段:怅然不舍返回
2、本文的结构线是什么? 结构线: 寻阳关——绘阳关——叹阳关 ↓ ↓ ↓ 写作动机 重点 启示
细读感悟
作者是‚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 去的,尽管一 位老者用三个理由(路远、没啥好看、下雪)劝他别去,他 还是去了,足见古代文人‚魔力‛之大,足见作者访古热情 之高。在前往阳关途中,有沙漠,有坟堆,作者写了徒步沙 漠的感觉和面对坟堆的思考。
文化散文:
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 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 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 ‚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 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 张中兴《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韩晗的《大国小城》等。
(1)在沙漠:对天地的赞美,对行人的赞美; (2)在古战场:联想到古代战斗的场面及战斗给人民带来的
苦难;
(3)在阳关:联想到《渭城曲》,唐人风范,王维诗画,文
化命运。
这些历史与文化命运如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像阳关一样坍弛了; 因为‚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 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 文化遭到了政治的漠视与扼杀。
界面,而是坍塌于精神疆域。
作者曲折地批判了统治者对文人自信力的摧残,对本该傲立于
世的中国文化的摧残。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升华到对民族精神的思考,表
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阳关雪教学设计 苏教版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阳关雪教学设计 苏教版

15 阳关雪【学习目标】1.依据作者的行踪,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难点)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学过的游记散文有哪些?这些游记散文的写作思路通常是怎样的?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有着迥然不同的写法,想知道他的游记散文有哪些不同之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阳关雪》。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余秋雨,生于1946年,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浙江省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著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下榻.(tà)褶.皱(zhě)侏儒..(zhū rú)坍.(tān) 朔.风(shuò) 关隘.(ài)屯.扎(tún) 俯瞰.(kàn) 惊骇.(hài)瞟.(piǎo) 执袂.(mèi) 谪.官(zhé)胡笳.(jiā)3.理解词义。

下榻:(客人)住宿。

榻,狭长而较矮的床,泛指床。

褶皱:皱纹。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坍:倒塌。

朔风:北风。

朔,北方。

关隘:险要的关口。

凌厉:气势迅猛。

瞟:斜着眼睛看。

执袂:抓着衣袖。

谪官:封建时代被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的官吏。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游记散文篇幅较长,请大家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然后分别用一个词加以说明。

明确:县城——沙漠——古战场——阳关(2)题目“阳关雪”中,“阳关”和“雪”哪一个是主体?明确:一般,作者就这个题目作文,很可能会把构思的焦点放在“雪”上,大写阳关所见的雪景。

余秋雨却没有把“雪”作为描写的主体,雪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画出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思考这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沙漠:茫茫无际;古战场:枯瘦萧条;阳关:居高临下,了无踪迹。

2017年秋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十五阳关雪。教案

2017年秋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十五阳关雪。教案

2017年秋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十五阳关雪。

教案剔除格式错误并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后,改写如下: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行踪,掌握文章思路。

2.了解XXX游记散文的特点。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游记散文,并探讨其写作思路。

然后,介绍当代散文大家XXX先生的游记散文,解释其不同之处,并引入本节课的散文《阳关雪》。

二、自主预:1.学生了解作者XXX的背景和代表作。

2.学生朗读课文并标注生字的发音。

3.学生理解生字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全文,思考以下问题:1.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有哪些?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2.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象时,有哪些感受或XXX?经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沙漠的无垠、古战场的荒凉、阳关的高远,而作者却为了寻找诗意、历史和文化而不辞辛劳。

学生们也探讨了作者的写作手法,认为他通过阳关雪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们应该理解XXX游记散文的特点和本文的主题,同时也要认识到游记散文的写作思路可以多样化。

本文采用了寓情于理和情景对比的写法,通过对XXX这一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探寻来表达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其中,寓情于理的写法体现在作者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探究,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不朽的地位,追寻古人曾经经历的生命历程来表现他们悲剧性的命运,揭露出封建政治对优秀文化的漠视和扼杀。

例如,“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这句话通过对历史的描绘,表现了征战场上的激烈和残酷,寓情于理地表达了中国历史的辉煌和悲壮。

而情景对比的写法则体现在作者通过对不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例如,“故乡XXX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这句话通过对不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家人与将士的别离和情感,情景对比地表达了中国历史中的人情世故和悲欢离合。

《阳关雪》教学设计

《阳关雪》教学设计

《阳关雪》教学设计《阳关雪》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河北乡村阳关的雪景,表达了对农民的深情和对乡村的向往之情。

下面我将针对这篇文章设计一堂高中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阳关雪》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理解文中对乡村及农民的描写;3.感受文中对生活、自然和乡愁的抒发,培养学生对家乡和农民的关心和敬意。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描写的手法和修辞手法;2.理解作者对乡土的情感表达;3.理解文中对生活的思考与启示。

教学内容及安排: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是阳关的雪景,并提问学生对雪景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以自然环境为切入点,将话题引导到乡村。

二、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阳关雪》的背景,即作者鲁迅先生于1918年在阳关度过的冬天。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文章第一段,并自行寻找到其中描写阳关雪的句子,并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阅读理解与讨论(15分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随后分组讨论问题解答。

问题包括:作者为什么称阳关雪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文中对雪的描写有哪些?作者用什么手法表达对乡市的情感?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组织回答问题。

四、讲解文章主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找出文章的主旨。

学生思考后,教师唤起学生对乡村的回忆,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对农民和乡村的深情表达。

学生进行个人写作,写下本人对家乡或农民的敬意。

五、分享与交流(20分钟):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文章,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分享给予评价和指导。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小结与拓展(1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中对乡村和农民的描写,并引导学生表达对文中描写的感受和对乡村、农民的思考。

教师提供相关的推荐阅读,如鲁迅的其他散文作品或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拓展视野。

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我和家乡》或《我以农民为荣》的作文,写出自己对家乡或农民的赞美和敬意,并要求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描写技巧和修辞手法。

初中新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5【教学课件】《阳关雪》

初中新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5【教学课件】《阳关雪》

联系你已学过的散文,比较一般游记散文与余秋雨游记散文在内容上的异同。
①一般游记散文所写之景大多为优美怡人之景;余秋雨游记散文大多为萧条凄凉之景。
②一般游记散文的写景侧重抒发个人一点一滴的感受或感悟;余秋雨游记散文的写景则侧重于从 历史的角度探究其中的文化蕴涵。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文小结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第四单元 · 江山多娇
阳关雪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文导入
我们学过的游记散文有哪些?这些游 记散文的写作思路通常是怎样的?当代散
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有着迥然不
同的写法,想知道他的游记散文有哪些不 同之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
阳关雪》。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文详解
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唐代没有把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艺术只是为了 制造娱乐;西出阳关的文人大多是谪官逐臣,抒发的只是叹 息。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文详解
本文采用寓情于理和情景对比的写法,请举例分析。
①寓情于理是依附于理的抒情方法,即通过议论来抒情。它的特点是,融情于理,情中含理,理
字词积累
下榻:(客人)住宿。榻,狭长而较矮的床,泛指床。
褶皱:皱纹。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坍Hale Waihona Puke 倒塌。朔风:北风。朔,北方。 关隘:险要的关口。 凌厉:气势迅猛。 瞟:斜着眼睛看。 执袂:抓着衣袖。 谪官:封建时代被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的官吏。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文详解
这篇游记散文篇幅较长,请大家边默读 课文,边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然 后分别用一个词加以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阳关雪
【学习目标】
1.依据作者的行踪,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难点)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学过的游记散文有哪些?这些游记散文的写作思路通常是怎样的?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有着迥然不同的写法,想知道他的游记散文有哪些不同之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阳关雪》。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余秋雨,生于1946年,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浙江省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著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下榻.(tà)褶.皱(zhě)侏儒
..(zhū rú)
坍.(tān) 朔.风(shuò) 关隘.(ài)
屯.扎(tún) 俯瞰.(kàn) 惊骇.(hài)
瞟.(piǎo) 执袂.(mèi) 谪.官(zhé)
胡笳.(jiā)
3.理解词义。

下榻:(客人)住宿。

榻,狭长而较矮的床,泛指床。

褶皱:皱纹。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坍:倒塌。

朔风:北风。

朔,北方。

关隘:险要的关口。

凌厉:气势迅猛。

瞟:斜着眼睛看。

执袂:抓着衣袖。

谪官:封建时代被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的官吏。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游记散文篇幅较长,请大家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然后分别用一个词加以说明。

明确:县城——沙漠——古战场——阳关
(2)题目“阳关雪”中,“阳关”和“雪”哪一个是主体?
明确:一般,作者就这个题目作文,很可能会把构思的焦点放在“雪”上,大写阳关所见的雪景。

余秋雨却没有把“雪”作为描写的主体,雪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画出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思考这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沙漠:茫茫无际;古战场:枯瘦萧条;阳关:居高临下,了无踪迹。

(2)茫茫无际的沙漠,枯瘦萧条的古战场,了无踪迹的阳关,确实也没什么好看的,而作者却不辞辛苦地冒雪赶了这么远的路前去,不仅为寻景,更为寻诗,寻历史,寻文化。

请勾画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分别有哪些感受或联想。

明确:①在沙漠:对天地的赞美,对行人的赞美;②在古战场:联想到古代战斗的场面及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③在阳关:联想到《渭城曲》,唐人风范,王维诗画,文化命运。

(二)深层探究
(1)谈谈你对“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的理解。

明确:三组排比连贯而下,意象纷呈,第一组句子写征人驰骋疆场,第二组句子写家人刻骨思念,第三组句子写从军、誓师和出征,简洁而有层次。

(2)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明确:唐代没有把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艺术只是为了制造娱乐;西出阳关的文人大多是谪官逐臣,抒发的只是叹息。

(3)概括本文的主题。

明确:作者通过对阳关雪这一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探寻,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不朽的地位,并追寻古人曾经经历的生命历程来表现他们悲剧性的命运,揭露出封建政治对优秀文化的漠视和扼杀。

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三)写法探究
本文采用寓情于理和情景对比的写法,请举例分析。

明确:①寓情于理是依附于理的抒情方法,即通过议论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融情于理,情中含理,理中有情,情与理紧密结合。

如“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

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这段议论表达作者对宇宙自然的爱,同时显示出理性的思考,既有对社会人类发展变化的认识和人性的思考,也有宇宙无限,人生苦短的感慨。

又如文章结尾处写道“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

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字里行间浸满对文化艺术的悲叹,是对文人命运的悲叹。

由于“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塌了,坍塌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作者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升华到对民族精神的思考,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

②通过对比,作者情感表达更为鲜明。

写“阳关古址”扣住“冰海冻浪”的特点,并与王维诗中阳关比较:“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随后引出“唐人风范”的阐释,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適、岑参等唐人身上焕发出来,即是“放达”“豪迈”“平静”“自信”的风范。

“唐人风范”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信念,这是一种超越历史的放达、自信、乐观,“唐人造像”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步履是放达的”“越加豪迈”。

四、板书设计
阳关雪
作者行踪:县城——沙漠——古战场——阳关
主题: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艺术特色:情与理的融合统一。

理中有情,情中有理。

五、课外拓展
联系你已学过的散文,比较一般游记散文与余秋雨游记散文在内容上的异同。

明确:①一般游记散文所写之景大多为优美怡人之景;余秋雨游记散文大多为萧条凄凉
之景。

②一般游记散文的写景侧重抒发个人一点一滴的感受或感悟;余秋雨游记散文的写景则侧重于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其中的文化蕴涵。

六、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充满历史沧桑感、民族自豪感和理性思辨的散文,与其他一般游记散文不同,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赏析、小组讨论交流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主题,体会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但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文章的主题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