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布置-车门外开手柄布置及舒适性校核
总布置-后背门开关及舒适性校核

后背门开关及舒适性校核
目录
1、目的 (1)
2、适用范围 (1)
3、引用标准 (1)
4、术语定义 (1)
5、校核步骤 (1)
6、注意事项及相关校核 (6)
7、输出 (6)
8、结束语 (6)
1、目的
绘制SAE5%女性手伸包络和与SAE95%男性头部运动包络,分析后背门开关及舒适性是否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根据输入条件,分析后背门外把手长度、离地高度等是否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M1、N1类车型。
3、引用标准
参考设计指导标准
4、术语定义
•手伸包络:人体手部(手臂伸直状态)在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轨迹集合。
•头部包络:人体头部在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轨迹集合。
5、校核步骤
5.1输入数据
审查输入数据是否齐全。
输入数据包括:后背门(包括外把手)及其铰链数模、整车最后端外造型数模、后背门最大开启角度、外把手开启角度、空载地平面。
5.2标准要求
后背门及其外把手应满足以下设计要求:
5.2.1后背门设计位置应位于SAE5%女性手伸包络(不倾斜)与SAE95%男性头部运动包络(倾斜)之间;如图5-1所示。
车门铰链布置和运动校核

.车门铰链布置和运动校核车门铰链的设计是车门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车门能否正常开启。在铰链设计中,铰链中心线定位和铰链中心距是重要的设计硬点。铰链轴线一般设计成具有内倾角和后倾角。内倾角指铰链轴线在x=0平面上的投影与z轴之间的夹角,内倾角一般为0~4°,见图4;后倾角指铰链轴线在y=0平面上的投影与z轴之间的夹角,一般为0~2°,见图5。内倾角和后倾角都是为了使车门开启时获得自动关门力,也有个别汽车门铰链具有前倾角,但一般不会有外倾角。车门铰链轴线的设计先确定铰链轴线沿车身方向的尺寸变化范围(X1,X2),并在此范围内任选一值Xm,将轴线限制在与x轴垂直的平面x=Xm内,在x=Xm平面内确定铰链轴线的倾斜状态:先分别求出x=Xm平面与内外板曲面的交线C1和C2,并求出C1和C2对应的y方向的极限坐标位置Ymin(内板投影线最左端)、Ymax(外板投影线最右端);在x=Xm平面内通过输入直线方程y=B,B∈(Ymin,Ymax)来生成一条与z轴平行的轴线Z1Z2;确定铰链轴线中心点的z坐标值:通过内板上下边框或外板上下边框求出平均位置坐标z=C,并根据它在y=B直线上求出一点O;根据铰链轴线内倾角范围θ∈(0°,4°),将y=B直线绕O点逆时针旋转θ角度,得到轴线位置O1O2。根据铰链间距L∈(300mm,500mm),以铰链中心O为初始点,沿直线y=B确定两点D和E,使两点间线段长度为L,调整L值以及轴线外板的距离,保证在铰链宽度方向不与外板干涉的情况下,轴线尽量靠近外板的极限位置(L值确定已知时)。若L值可以改变,则可以考虑稍微减小L值,轴线更靠近外板(车门外板曲率较大时)。可以通过改变最初的B值重新生成轴线O3O4或作O1O2的平行线来改变轴线到外板的距离。当轴线位置最终确定后,根据D、E两点位置可将铰链模型正确地放入车门门腔内,待进一步运动校核及干涉检验。铰链中心距的确定可参考车门长度,一般铰链中心距/车门长度=33%,或者更长。需要说明的是在布置铰链时,应注意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车门上下两铰链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大。为了避免打开车门时与其它部分干涉,铰链的轴线应尽可能外移,使其靠近车身侧面。铰链中心线位置和中心距确定后,需要进行运动干涉校核,这也在主断面设计中完成,可能出现的干涉位置有前后门干涉、前门与A柱翼子板干涉、门与铰链干涉等,在可能干涉的位置取主断面,将车门延中心线旋转,即可一目了然,如图6。1.6车门玻璃设计以及车门玻璃升降器的设计布置玻璃要设计为双圆环面,可以和外造型匹配,达到玻璃升降的平顺性,圆环面的数学方程如下,其思想简图与基本参数见图7、8:当R足够大且圆柱半径r远远小于R时,从圆环面上截取的玻璃曲面仍近似为柱面。玻璃的运动可以认为是一种绕圆环面中心引导线的旋转运动,其运动轨迹是与引导线成一定夹角的圆环截面线的一部分。R=15~25km,r=1200~2000m;大客车为R=∞,r=4000~7000m。玻璃升降器是车门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到车窗的开闭。玻璃升降器在设计过程中,关键在于安装和玻璃导轨的曲线确定。有了玻璃的数据后,可求出玻璃的质心位置,根据以往设计经验和一些样车数据,一般单导轨的位置是在玻璃质心位置向B柱方向偏移15~25mm,双导轨的间距应在不干涉内门板和其它附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大,但两个导轨的中线应该在玻璃质心位置向B柱方向偏移15~25mm。导轨位置确定后,通过偏置玻璃面求出导轨的弧度,此导轨弧度为空间螺旋曲线。由于玻璃运动近似圆弧运动,但升降器的长导轨在自由状态下是平面运动,所以在玻璃升降过程中,升降臂和平衡臂会变形随长导轨一起运动。为了提高升降器的寿命,应使运动过程中升降臂和平衡臂的变形量尽可能小。图9表示了玻璃运动轨迹和长导轨在自由状态下的运动轨迹,A、B、C分别表示了玻璃在上、中、下3个位置时升降臂和平衡臂的最大变形量,其中C>A=B。2 结语设计硬点控制在车门设计的灵魂,主断面是车门设计的重要手段,以此为思路,使车门设计有条不紊,效率得以提高,质量得以保证。车门设计是车身设计中最复杂、难度最大,实际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情况,有时甚至会出现控制硬点之间相互矛盾,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调整以达到最优结果。。
汽车设计-车门外手柄设计规范模板

I汽车设计-车门把手设计规范模板XXXX发布汽车车门把手设计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XX公司汽车侧开式车门塑料外开把手(以下简称“外把手”),其他车门外把手(如:后背门把手)也可以参考使用。
2.术语外开把手:装在汽车车门外侧,用来开启车门的装置。
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版)适用于本文件。
GB/ 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GB/T 12600 金属覆盖层、塑料上镍+铬电镀层QC/T 625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4.外把手分类和结构4.1 从外观看,外把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翻转式和外拉式,如图1所示。
外把手的外观形式完全取决于造型,工程设计需满足造型。
因人的审美要求提高,近年来新开发了“隐藏锁芯”式把手。
即取消左前门把手端盖锁芯圆孔,更改为可反复拆卸式端盖,需要用锁芯时候用机械钥匙片撬掉端盖即可(见图2)翻转式外拉式图1 外把手结构形式4.2 从外把手与锁的连接方式看,可分为压杆连接和拉线连接,具体形式取决于锁体外开摇臂的要求以及锁体布置时摇臂与外把手摇臂旋转轴线的夹角。
4.3 外开把手组成部分外拉式外把手包括:手柄外部,端盖,底座,大垫片,小垫片,摇臂及配重块和弹簧等,如图2所示:图2翻转式外把手包括:底座、掀盖、摇臂、垫片、销轴和弹簧等,如图3所示:图3以上为外把手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到各车型会有所不同,但都是在这些结构上扩展而形成的,例如:外手柄扩展为上盖、下盖两部分,底座上设计有侧碰安全机构。
5.外把手人机要求图4 图55.1 对于翻转式外把手,如图4、5所示把手的有效长度值A目标要求≥105mm ;手指间隙值B目标要求≥28mm ;把手间隙值C目标要求≥38mm。
图65.2 对于外拉式外把手,如图6所示:把手的有效长度值A目标要求≥110mm ;把手间隙值B目标要求≥30mm。
总布置法规校核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日期: 日期:
发布日期:年 月 日
实施日期:年 月 日
前言
为使本中心排气系统设计规范化,参考国内外汽车设计的技术规范,结合公 司标准和已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作业指导书。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人员在设计 过程中起到一种指导设计的作用,提高设计的效率和成效。本作业指导书将在本 中心所有车型开发设计中贯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完善。
2013.11.01
2009.06.21 至 2017.01.01 分阶段实施 2010.07.15 2012.01.01 2011.02.24 2012.11.01 至 2018.11.01 分阶段实施
2.3 泛欧市场法规发展趋势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澳大利亚:对新售 澳大利亚: 强 制 要 澳大利亚:新认证 俄罗斯:新认证车
市场法规发展趋势重点描述了主要市场(中国、欧盟、泛欧)2010 年~2015 年的法规发展趋势,旨在帮助研发设计人员更好的理解法规、政策和标准的技术 要求,以便在设计之初考虑其对产品的影响,并根据技术要求开发出满足市场要 求的产品。 2.1 中国市场发展趋势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19.
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
20.
汽车用车速表
21.
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机动车用喇叭的性 电喇叭性能 22.
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电喇叭装车特性
23.
乘用车外部凸出物
24.
乘用车内部凸出物
25.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
26.
汽车车门总体布置要求

汽车车门总体布体布置要求1 前言车门总成的总体布置设计是车门设计的重要环节,总布置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车门总成的使用性能。
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车门总成的总体布置设计工作以前,应充分了解与掌握车门的构造与结构形式、主要性能参数和尺寸参数、车门附件的种类与性能以及它们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车门总成的布置工作。
总布置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合理地、准确地选择车门附件并将其布置到车门总成的合适位置上。
2 车门的构造与设计要求2.1 车门的构造汽车车门由门体板金件、车门附件和内饰组成。
门体板金件包括车门外板、车门内板、车门窗框、车门内外加强板、防撞杆、铰链加强板、锁加强板、后视镜安装板等零件组成;车门附件包括铰链、锁系统、限位器、玻璃升降器、车门玻璃、密封条、扬声器、后视镜等组成;内饰由门护板骨架、蒙皮、内扶手、玻璃升降器开关等组成。
2.2车门设计的基本要求车门设计的基本要求如下:①车门开启时应保证乘员上下车方便性。
车门要停留在最大开度的位置上。
②车门开启的过程中不应和车身的其他部位发生位置干扰。
③车门关闭时,要锁止可靠、安全,行车中车门不会自动打开。
④车门机构操纵要方便,包括开关车门自如,玻璃升降轻便等。
⑤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⑥具有大的透光面,满足侧向视野要求。
⑦门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⑧良好的车门制造,装配工艺。
3 车门附件的布置车门附件的设计与布置是车门设计的重要内容,其质量直接影响到车门的使用性能。
3.1铰链汽车车门依靠上下两个铰链支撑在车身骨架上,并实现车门的顺利开关(见图1)。
对车门铰链的布置要求是:图1 铰链布置图为实现车门耐久、可靠地进行工作,车门上下铰链之间一定要保证足够的距离。
对前门而言,由于使用频率、重量等因素,要求上下铰链的距离在320mm以上;后门则要求在300mm以上。
考虑到铰链轴线内倾角有利于车门的关闭,同时又使车门关闭时不产生过大的力,铰链内倾角要求0-3°之间。
汽车车门外手柄设计规范

I车门把手设计规范车门把手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汽车侧开式车门塑料外开把手(以下简称“外把手”),其他车门外把手(如:后背门把手)也可以参考使用。
2.术语外开把手:装在汽车车门外侧,用来开启车门的装置。
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版)适用于本文件。
GB/ 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Q/B 07.025 禁用和限用物质规范GB/T 12600 金属覆盖层、塑料上镍+铬电镀层Q/B 07.016 汽车塑料件油漆涂层技术要求QC/T 625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4.外把手分类和结构4.1 从外观看,外把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翻转式和外拉式,如图1所示。
外把手的外观形式完全取决于造型,工程设计需满足造型。
因人的审美要求提高,近年来新开发了“隐藏锁芯”式把手。
即取消左前门把手端盖锁芯圆孔,更改为可反复拆卸式端盖,需要用锁芯时候用机械钥匙片撬掉端盖即可(见图2)翻转式外拉式图1 外把手结构形式4.2 从外把手与锁的连接方式看,可分为压杆连接和拉线连接,具体形式取决于锁体外开摇臂的要求以及锁体布置时摇臂与外把手摇臂旋转轴线的夹角。
4.3 外开把手组成部分外拉式外把手包括:手柄外部,端盖,底座,大垫片,小垫片,摇臂及配重块和弹簧等,如图2所示:图2翻转式外把手包括:底座、掀盖、摇臂、垫片、销轴和弹簧等,如图3所示:图3以上为外把手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到各车型会有所不同,但都是在这些结构上扩展而形成的,例如:外手柄扩展为上盖、下盖两部分,底座上设计有侧碰安全机构。
5.外把手人机要求图4 图55.1 对于翻转式外把手,如图4、5所示把手的有效长度值A目标要求≥105mm ;手指间隙值B目标要求≥28mm ;把手间隙值C目标要求≥38mm。
图65.2 对于外拉式外把手,如图6所示:把手的有效长度值A目标要求≥110mm ;把手间隙值B目标要求≥30mm。
车门设计方法和规范

车门设计方法与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公司白车身设计开发过程中车门设计的方法及应执行的设计规范2.标准引用文件GB/T 4780-2000 汽车车身术语GB 15743-1995 轿车侧门强度GB 15086-2006 汽车门锁及门铰链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3.车门设计流程3.设计输入A.设计任务书、项目要求、计划及客户要求B.车身总布置方案中与车门有关的控制尺寸C.参考样车、样件、点云、参考资料及客户对车门附件的选用要求D.车门附件的样件、数模、图纸、性能参数;密封条和挡水条断面图E.内饰部门提供内饰件安装位置和相关控制尺寸F.电器部门提供电器件安装位置和外轮廓数模G.数字表面4.设计结构的熟悉及数据的采集A.样车拆解之前应观察样车车门结构,注意车门与侧围及内饰的密封及配合关系;外后视镜与车门的连接关系。
B.样车拆解之前应采集以下数据:车门开度及档位、铰链轴线的坐标位置、门缝尺寸及面差、玻璃与门外板面差、门内饰与侧围内饰配合尺寸、门与侧围密封面的配合尺寸、内外把手和车门的配合尺寸、缓冲块处门内板与侧围外板距离。
C.拆下门内饰板后应采集以下数据:玻璃上止点位置、玻璃下止点位置、玻璃行程、玻璃与门内板、外板、防撞梁、锁体之间的最小距离、玻璃升降器的设计位置等。
5.车门开口线的确定A.车门开口大小、形状和位置的基本尺寸由车身总布置确定,开口线的初步形状由造型部门根据车身总布置确定的基本尺寸按造型风格确定,也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按样车逆向确定。
B.车门结构设计人员应及时对初步的开口线进行分析,校核其是否能满足铰链布置要求和车门运动间隙要求,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问题。
C.门缝间隙应根据制造企业的生产水平确定,一般为4mm~5mm,车门下边间隙通常比车门其余周边间隙大1mm左右。
D.车门开口线最终由数字表面部门确定。
6.确定玻璃曲面A.玻璃曲面的曲率半径和倾斜度由车身总布置和造型风格确定;也可以按要求根据样车逆向确定。
车门运动校核报告

车门运动校核报告1. 引言车门在汽车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确保乘客的安全,还能提供舒适的乘车体验。
因此,对车门的运动进行校核是必不可少的。
本报告旨在对车门的运动进行校核,并评估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 校核目标车门运动的校核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车门打开和关闭的平稳性•车门在关闭时的密封性•车门在打开时的稳定性•车门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打开能力•车门在碰撞时的抗冲击能力3. 校核方法为了对车门的运动进行校核,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校核方法:3.1 动力学仿真分析通过使用汽车设计软件,我们可以对车门的运动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
这样可以评估车门的打开和关闭过程是否平稳,并识别任何潜在的问题。
3.2 密封性测试为了评估车门在关闭时的密封性,我们进行了密封性测试。
通过在车门关闭后施加一定的压力,我们可以确定密封垫的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3 稳定性评估通过在打开的位置对车门施加一定的外力,我们可以评估车门的稳定性。
如果车门能够稳定地停留在任何位置,并且不会因外力而移动,那么车门的稳定性就是符合要求的。
3.4 紧急情况下的快速打开能力测试为了评估车门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打开能力,我们进行了快速打开测试。
在测试中,我们模拟了紧急情况下乘客需要迅速离开车辆的场景,以确定车门是否能够快速打开并提供足够的通道。
3.5 碰撞测试为了评估车门在碰撞时的抗冲击能力,我们进行了碰撞测试。
通过使用设备模拟碰撞事件,我们可以评估车门是否能够承受碰撞并保护乘客免受伤害。
4. 校核结果经过以上的校核方法,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车门在打开和关闭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平稳性,没有明显的晃动或震动。
•车门的密封性能满足设计要求,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和风进入车内。
•车门在打开时能够保持稳定,并且不受外力干扰。
•车门具有快速打开的功能,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提供安全通道。
•车门在碰撞时表现出较好的抗冲击能力,能够保护乘客免受伤害。
5. 结论根据对车门运动的校核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车门的运动满足设计要求,并且能够提供乘客安全和舒适的乘车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门外开手柄布置及舒适性校核
编制:
校对:
审核:
批准:
目录
1、目的 (1)
2、适用范围 (1)
3、引用标准 (1)
4、术语定义 (1)
5、校核步骤 (1)
6、注意事项及相关校核 (3)
7、输出 (4)
8、结束语 (4)
1、目的
根据输入数据,测量车外前、后车门把手各项参数(离地间隙、长度、高度等),分析车外前、后门开关及舒适性是否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M1、N1类车型。
3、引用标准
无
4、术语定义
无
5、校核步骤
5.1输入数据
审查输入数据是否齐全。
输入数据包括:整车前后车门及其外把手、空载地平面数模。
5.2标准要求
车外车门把手应满足以下设计要求:
5.2.1前、后门把手距空载地面距离设计要求740~1160mm;
5.2.2前、后门把手长度最小值为90mm,推荐值为105mm;
5.2.3前、后门把手高度推荐值为29~33mm;
5.2.4前、后门把手手进入操作间隙最小值为36,推荐值为40mm;
5.2.5前、后门把手手下方操作间隙最小值为26mm,推荐值为35mm。
5.3校核步骤(由于前、后门把手校核方法一致,以前门把手为例)
5.3.1前门把手离地间隙分析
根据输入数据(车外前门把手数模、空载地平面),测量车外前门把手中心与空载地平面距离,判断高度是否位于740~1160mm之间。
如图5-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