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专题08:诗词鉴赏【2022-2023统编版八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解析版)

专题08:诗词鉴赏【2022-2023统编版八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解析版)

专题08 诗词鉴赏1.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答案】人示例:空气特别明净清新,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清幽明丽,生机勃勃;气氛热烈欢快,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分析。

第一空,联系诗句“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意思是雨后初晴,放眼向田野眺望,视野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农忙季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都是全家出动在田亩间忙碌的干活。

从诗句中很容易提取到景物:原野、郭门、渡头、村树、溪口、白水、碧峰、人。

第二空,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便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

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远处,遥见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

正因为空气洁净,增大了“望”中的透明度和深远度,才有可能如此清晰地看到郭门、渡头、村树、溪口。

上句的“白”字和“明”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河流溪涧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下句的“碧”字和“出”字,也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远山,格外碧绿,雨后空气清新,山背峰峦得以叠现。

这两个意象画面都紧扣着雨后新晴的特点,因而生动、具体、逼真,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意境清幽明丽,生机勃勃。

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只是虚点一笔,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

专题08:诗歌鉴赏-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苏州专用)解析版

专题08:诗歌鉴赏-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苏州专用)解析版

专题08诗歌鉴赏(解析版)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过苏州[宋]苏舜钦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①区区暮亦行。

【注】①棹:指船。

①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交待行踪和写景的观察点,以“刮眼明”突出景物给人清新明媚的感受;以“更”体现景色和光线的变化。

B.颈联两句看似各不相干,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天意在”隐含诗人的随缘自适的旷达,“俗人轻”流露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无奈。

C.尾联“无穷好景”与“无缘住”形成反差,构成主客观矛盾;“区区”和“暮亦行”却具有映衬的意味,突出了诗人四方漂泊,不得安闲的艰辛。

D.评论家认为此诗“以清切闲淡为主”,写出了诗人经过苏州所看到的山明水秀、风物清雅的美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光景、无比愉悦的心情。

(2)游览沧浪亭时,会看到石柱上刻有一副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这副楹联与《过苏州》的颔联相比,你更喜欢哪一联?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一】沧浪亭为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建。

他曾以四万贯钱买下荒废的古园,傍水造亭,栽竹点石,重加修葺,题名沧浪亭,作《沧浪亭记》,寄给好友欧阳修,邀请共作沧浪诗篇。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材料二】沧浪亭石柱上的楹联是晚清楹联学家梁章钜所作。

当时他正任江苏巡抚,重修沧浪亭时,集句而成。

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答案】(1)A(2)示例:我喜欢“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这一联运用对偶修辞,使得韵致更谐美,画面更生动。

这联诗诗中有画,而且色彩鲜明,风光漪旎,生机盎然,韵味无穷。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2)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解析】【分析】(1)“黄梅细雨暗江关”的意思是“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像黑夜一样暗淡”。

用“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

(2)结合两诗的情感写出不同。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的意思“马上就要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分离多远何日才能见面”。

“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参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⑵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展示的背景进行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专题专题11 诗歌鉴赏阅读(含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专题专题11 诗歌鉴赏阅读(含解析)

11 诗歌鉴赏(2022秋·北京·八年级校考期中)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

1.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年华易逝,无法长久欣赏江南大好风光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

【答案】1.C2.“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花朵陆续开放,开的不整齐、不聚集的现象。

“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隐含的年华易逝,无法长久欣赏江南大好风光的惋惜之情”属于过度解读,无中生有。

尾联“最爱”一词,直接表现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乱”和“浅”表现了早春的季节特征: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还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景中有情,表现了作者看到本湖生机勃勃的早春美景时的欣喜之情。

(2022秋·北京·八年级北京四中校考期中)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诗中颈联描写了登楼所见到的明丽之景,请你描绘一下这一联所呈现的画面。

4.这首诗的前两联均先写,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从前两联的两个“ ”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之诗歌鉴赏练习题一、题型归类练习:(一)鉴赏形象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二)鉴赏语言题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三)鉴赏表达技巧题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四)点评思想内容题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专项复习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专项复习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专项复习一、复习提要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无论是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还是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前提都是“读懂”。

因此,古诗词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其题眼为“登”,由此可推知本诗当是写登高怀远、怀古伤今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

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

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

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

初二语文知识点复习诗歌鉴赏

初二语文知识点复习诗歌鉴赏

初二语文知识点复习诗歌鉴赏初二语文知识点复习——诗歌鉴赏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诗歌的鉴赏,我们能够提高我们对语言的感悟力和审美能力,培养我们的文学情趣。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带来初二语文的诗歌鉴赏知识点复习。

一、诗歌的特点及分类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创作形式:诗歌以押韵和节奏为基础,采用特定的诗体格式进行构成。

2. 精炼性: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浓缩和凝练的特点,一词一句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布局的。

3. 修辞手法:诗歌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加艺术效果,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根据内容和体裁的不同,诗歌可以分为古诗、现代诗以及民族诗歌等。

1. 古诗:古诗又分为古代汉族诗歌与古代少数民族诗歌,古代汉族诗歌主要有《诗经》和《唐诗宋词》等。

2. 现代诗:现代诗是指近现代的诗歌作品,它的特点是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样化。

3. 民族诗歌:民族诗歌是各民族文化的瑰宝,反映了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美学情趣。

二、诗歌的鉴赏要点要欣赏一首诗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了解诗歌背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生平经历等,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 把握诗歌的意境:诗歌是通过形象感觉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从诗歌中感受其所表达的意境。

3. 理解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浓缩和凝练的特点,我们需要仔细品味每一个字词的选用和表达方式。

4. 捕捉诗歌的意象:诗歌常通过意象来传达思想和情感,我们需要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摩作者的用意。

以下是一首古诗的鉴赏示例:《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融合了山川景色与人生哲理。

在鉴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意境:通过诗中的山川景色,我们感受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 语言表达:诗中的文字简练明了,用词准确,通过对黄河和鹳雀楼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的独到眼光。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

统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9:诗歌鉴赏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①,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①雪:指梨花(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人还用了________、________词语来描写梨花。

(2)诗人借雪白的梨花抒发了________的感慨。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梅沈钦圻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中“________”和“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歌赏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的“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古诗阅读鉴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 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 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 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 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 “对 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 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 韵、用韵的要 求等。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 诗又称今体诗或律 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 六言诗, 七言诗。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1
古典诗歌按照体裁分类
•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
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
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
“歌”、“歌行”、“引”、“曲”、
“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
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
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
→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
可抗拒。 9
•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 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 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 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 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 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13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二)
• 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辛弃疾《清
平乐—村居》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陆游《游山西村》王安石《书湖阴先 生壁》李清照《如梦令—常记西亭日暮》陶渊明《归园田居》 • 昔盛今衰的感慨: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 借古讽今的情怀:杜牧《赤壁》 • 青春易逝、时光匆匆的情感:李清照《醉花阴》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 浸溪》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仕途失意的苦闷:李白《行路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借慰平生的喜悦:朱熹《观书有感》陶渊明《饮酒》王维《汉江临眺》
3
•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 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 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 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 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 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 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 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Βιβλιοθήκη 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2
•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 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 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 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 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 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 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 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 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
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
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
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
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
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
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
“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一)
•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泊秦淮》
• 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
• 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刈麦》
•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李煜《相风欢—无言独上西楼》
•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观沧海》李贺《南园》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保家卫国的决心:夏完淳《别云间》李贺《雁门太守行》
• 报国无门的悲伤: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山河沦丧的痛苦 文天祥《过零丁洋》
•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陆游《十一月 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
•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石壕吏》
5
诗歌的鉴赏
•考试内容预测: •(1)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 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抒发的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托物言志的 咏物诗)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 表达技巧) • (4)分析课文中学过的典故、常识(如“折 柳”)
6
诗歌的知识积累
1、诗歌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物抒情、借 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诗歌的常见艺术手法:衬托、用典、虚实相生、动静结 合、点面结合、抑扬结合、修辞方法(比兴、拟人、夸张等)
3、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质朴淡雅、委婉华丽、 飘逸、雄奇、含蓄隽永。(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 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等。)
4、诗歌的形象(即传统含义):如:柳:惜别;月、霜: 思乡;松、竹、梅、莲:表人的品质;流水、落花、夕阳: 感时伤事;大漠、孤烟、羌笛:保家为国;红叶:相思等 等。
7
12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 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 现时却不在眼前。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 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 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 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 别后的景物。
•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 崔颢《黄鹤楼》
• 思亲念友:李商隐《夜雨寄北》
• 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王维《使至塞上》
• 闺中怀人:李商隐《无题》温庭筠《梦江南》
8
表达技巧: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
10
• 2、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 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 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 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等等。
11
•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 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 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 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 “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 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 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