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无声诉说_献给艾米丽的玫瑰_的艺术魅力

合集下载

玫瑰的绽放与凋零——浅议《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艺术展现手法

玫瑰的绽放与凋零——浅议《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艺术展现手法

玫瑰的绽放与凋零——浅议《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艺术展
现手法
杜鹃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一部短篇小说,没落贵族艾米莉小姐作为美国南方旧制度、旧观念的象征人物,其悲惨的一生给读者的心灵带来巨大震撼,该文通过文本细读,探讨小说中时序颠倒的叙事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感受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探寻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总页数】2页(P630-631)
【作者】杜鹃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带刺的滴血玫瑰——谈《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反讽艺术 [J], 张春美;李燕;王茜
2.崭新的手法不朽的玫瑰——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艺术魅力 [J], 彭静
3.如嚼橄榄,如啜芳茗--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熊》和《夕阳》艺术手法解析 [J], 宁晓俭
4.一朵凋零的玫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主人公悲剧命运解析 [J], 邱蓓
5.《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象征手法解读 [J], 罗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反讽艺术

论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反讽艺术

威廉������福克纳ꎬ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 作家之一ꎬ他最为国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小说« 喧哗 与骚动» 和他出色的意识流写法ꎮ 威廉������福克纳一 生共创作了 19 部长篇小说与 120 多篇短篇小说ꎬ在 CNKI 中国知网以“ 福克纳” 为主题搜索出的结果有 3326 条ꎬ最早的是 1962 年 8 月发表在« 世界文学» 上的«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病逝» 一文ꎬ1999 年至 今ꎬ研究福克纳的文章每年均在 50 篇以上ꎬ2010 年 一年收录的以福克纳为主题的文章更是达到了 221 篇之多ꎮ 所以ꎬ有人将福克纳列为以英语写作的作 家中研究关注度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作家ꎮ 福克纳的 «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 [1] 于 1930 年 4 月 30 日发表 在« 论坛» 杂志ꎬ是福克纳第一篇也是引起最大反响 的一篇短篇小说ꎮ 这篇短篇小说收在他 1931 年发 表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第十三篇» 中ꎬ1950 年又收 入他的« 短篇小说集» 中ꎮ 该小说的中文译本最早 刊发在 1979 年第 6 期的« 外国文艺» [2] 上ꎬ1980 年 5 月ꎬ裘小龙在« 读书» 发表了« 从‹ 献给艾米莉的玫 瑰› 中的绿头巾想到的» ꎬ此后国内开始了对这篇短 篇小说的研究ꎮ 据 CNKI 中国知网不完全统计ꎬ国 内从 2006 年开始进入研究的热潮期ꎬ从 2006 年开 始ꎬ国内每年公开发表的论文中ꎬ篇名含“ 献给艾米 莉的玫瑰” 字样的学术论文均在 10 篇以上ꎬ 并 在 2010 年达到了目前研究的高峰———这一年公开发 表的论文中ꎬ篇名含“献给艾米莉的玫瑰” 字样的学
这篇小说总共有五个部分ꎬ通过细读ꎬ每个部分 的叙述语言上ꎬ我们都可以找到具有反讽意味的句 子来ꎮ 下面我们举些例子来进行分析ꎮ 1.1 小说第一部分的反讽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意象表达:将客观事物赋予 主观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玫瑰的象征意义:爱情、美 丽、死亡
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或 符号来表现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艾米丽的象征意义:南方淑 女、传统束缚、自由追求
叙事技巧与情节安排
叙事视角: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通过讲述者的回忆展现故事情节。
叙事时间: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将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时空交错的效果。
汇报人: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作 品 意 义 : 《 献 给 艾 米 丽 的 玫 瑰 》 是 威 廉 ·福 克 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主人公艾米丽的生活和 心理描绘,深刻反映了南方小镇的社会历史变迁。
文学地位:该作品被认为是福克纳最优秀的短篇 小说之一,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 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象征手法:通过象征、暗示 等手法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直接描写:通过内心独白、对 话等形式直接展现人物心理活 动。
意识流技巧:通过意识流技巧 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
多变性。
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
历史背景: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 建时期的社会矛盾与冲突
福克纳的创作意图:通过《献给艾 米丽的玫瑰》反映南方社会的变迁 与矛盾
情节安排:小说情节紧凑,通过一系列戏剧性冲突和转折,使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强烈 的兴趣。
叙事节奏:小说叙事节奏把握得当,快慢有度,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艾米丽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艾米丽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重性格特点 她既是一个传统南方淑女,又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决心 艾米丽在小说中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她的性格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福克纳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艾米丽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主题分析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主题分析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主题分析【摘要】本文从多角度地分析威廉姆·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主题。

主人公艾米莉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本文分析了主人公艾米莉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而亲手杀害了自己的爱人的悲剧人生,她饱受南方的婚姻制度以及父权制的压迫,最后处于一种精神变态、心灵扭曲的状态。

同时,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南方社会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南方的传统和文明也逐渐走向衰落,而艾米莉则试图保护这种衰落的文明。

【关键词】悲剧南方文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这一小说主要是围绕主人公艾米莉的悲剧人生展开的。

艾米莉出生在一个南方的贵族家庭,父亲蛮横粗暴,限制艾米莉的自由和活动,赶走了艾米莉的追求者,剥夺了艾米莉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使艾米莉错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到了30岁都没有结婚。

在父亲去世之后,艾米莉爱上了一个叫荷马·巴伦的北方男子。

荷马·巴伦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男子,从未打算过与艾米莉结婚安定下来。

艾米莉在知道这之后,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因此,最后她将自己的爱人毒死,以此方式来永远地留住自己的爱人,并将爱人的尸体偷偷地藏在自己的房间里,与其同床共枕了几十年直到自己去世。

也正是艾米莉的去世,人们进入她的房间,知道了这件事情的真相。

这一小说的主题之一就是艾米莉的十分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生。

艾米莉因为强势父亲的阻扰和限制,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失去了追求美好的爱情的权利。

当父亲死后,她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渴望幸福,但是最后却受到了欺骗,只能用一种极端,并且在常人看来十分变态的手段将自己爱人永远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她守护着爱人的尸体,孤独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在这一点上,爱情的悲剧已经让艾米莉成为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

艾米莉的爱情悲剧,也代表着女性的悲剧。

艾米莉的爱情悲剧与其个人、家庭、社会和当时的文化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首先,从个人来讲,艾米莉的性格倔强,桀骜不驯,就像他的那做房子一样“执拗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艺术探析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艺术探析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艺术探析作者:刘燕侠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8期摘要: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的著名文学家,《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的代表短篇小说之一,本文将从艾米丽的个性形象,整篇小说的脉络架构、叙事手法、结构安排等方面探析这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福克纳;短篇小说;艾米丽的个性;叙事艺术一、引言威廉·福克纳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创作的小说对美国后来文学家的创作有着关键启示作用,他一生中创作了上百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和作品,其中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此文创作的背景正值南北战争阶段,美国南方封建的落后的贵族主义制度和北方已经如火如荼展开的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克纳写出了没落的闭塞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的悲剧的具有强烈哥特风格的故事,本文将对其叙事艺术进行分析。

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叙事艺术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一篇风格瑰丽的短篇小说,全文总共五个部分,以艾米丽去世。

邻居乡亲蜂拥而至参加她的葬礼开篇,紧接着介绍了艾米丽的家族、她所处的思想碰撞的时代以及造成艾米丽古板执拗的性格的环境,接着讲述了由于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南北方文化不断融合后艾米丽与赫默·伯隆之间相恋的情节,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插入了一些艾米丽日常的生活片段,包括去药店买毒药、邻居闻到艾米丽的阁楼飘出异味、艾米丽满头银灰色的头发、赫默·伯隆再也没有出现过等等细节,最后作者流畅地过渡到开头邻居参加艾米丽的葬礼中,文中最后一句是:“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1]作者并没有明确地说出艾米丽谋杀了她的情人,但是这样巧妙的叙事艺术让每一位读者都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福克纳将一个一个的片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展现了一副美国南方贵族没落后的贵族小姐的悲惨人生,具体来说,运用了以下几种叙事艺术。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篇一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嘿,朋友们!读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我这心里头啊,真可谓是五味杂陈。

这故事里的艾米丽,也许,怎么说呢,她就是个被困在过去的可怜人儿。

你想想,她固执地守着那老旧的传统和家族的荣光,不愿意向前看,不愿意接受新的变化,这像不像咱们有时候死脑筋,非要钻牛角尖?我觉得吧,她那种封闭和执拗,可能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反抗。

也许她心里在呐喊:“为啥世界要变,为啥我熟悉的一切都要走?”她就这么把自己锁在了那座旧房子里,和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

文中对她房子的描写,那阴森森的感觉,就好像她的内心世界,黑暗、潮湿,没有一丝阳光照进去。

这让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哎呀妈呀,这得多压抑啊!可是呢,反过来想想,我们又有谁没有过想要逃避现实的时候?谁没有过紧紧抓住过去不放手的时候?这么一想,我又有点同情艾米丽了,说不定她也只是个害怕受伤的普通人罢了。

这故事到底是在批判艾米丽的固执,还是在同情她的无奈?我也说不清楚,可能两者都有吧。

这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让我们在思考中纠结,在纠结中思考。

你们说,要是艾米丽能勇敢地迈出那一步,接受新的生活,她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呢?篇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读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我整个人都不好了,真的!咱先来说说艾米丽这个人物,她咋就那么轴呢?死死守着过去的规矩和传统,不肯放手。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有时候,明明知道有些习惯不好,可就是改不了,是不是有点像?不过话说回来,艾米丽所处的那个环境,也许真的把她给逼到了那个份上。

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变得她都不认识了,她能咋办?只能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假装外面的变化不存在。

文中描述的那个旧房子,破破烂烂的,感觉就像她的心灵一样,充满了灰尘和蜘蛛网。

哎呀,我就在想,她一个人在那房子里,不孤单吗?不害怕吗?也许她害怕的不是孤单,而是面对新的世界,新的人。

这让我忍不住问自己,如果我处在她的位置,我能有勇气去改变吗?可能,我也会犹豫,会害怕。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这是世界短篇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绚丽无比。

艾米丽·格里尔生小姐直到三十岁还未出嫁,因为他的父亲,赶走了所有前来求婚的青年人。

父亲死后,留给她的全部财产也只有那座房子。

艾米丽不愿相信父亲真的死了,她好想拖住他,这个剥夺了她一切的男人。

在父亲死后的同一年夏天,行政当局要铺设人行道,建筑公司的工头是个北方佬,叫荷默·伯隆,他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精明强干,声音宏亮,很快,他就成了全镇的名人。

不久,人们就能看到他和三十出头的艾米丽小姐一齐驾着轻便马车出游了。

可人们都不相信他俩能成,伯隆只是个挣日工资的北方佬,再说他为人豪爽,爱同男人们喝酒,现在只是想玩玩,还无意成家。

于是,妇女们迫使浸礼会的牧师去拜访艾米丽,想劝阻她与伯隆交往,艾米丽不听。

牧师夫人又写信通知艾米丽在亚拉巴马州的亲属,得到的讯息更惊人,俩人就要结婚了果然,艾米丽去了手饰店,订了一套银质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都刻着伯隆名字的缩写。

然后她又买了全套的男人衣服和睡衣,艾米丽的两位堂姐妹也从大老远的赶来了。

铺路工程竣工,博隆离开了本城。

一周后,两位堂姐妹也高别了艾米丽。

一天黄昏,有人看见伯隆去而复返,他走进了艾米丽的那所房子,那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到荷默·伯隆。

艾米丽小姐直到七十四岁去逝仍终身未嫁。

伯隆走后,她就不怎么出门了,也不与外人接触,只是在她四十岁左右有那么六,七年时光,她在自家楼下的房子里开授过瓷器彩绘课教教孩子,等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后,她家的大门就永久的关闭了。

她家楼上有个房间,四十年来谁也没有进去过。

安葬完艾米丽小姐后,邻居们撬开了那个房间:屋里被震得灰尘弥漫,房间布置得像新房,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灯罩都已经败了色。

梳妆台上有一排男人盥洗用具,白银已无光泽,椅子上的杂物中有男人的领带,一套衣服,椅子底下是男人的鞋和袜子。

那男人躺在床上,破烂的睡衣下肉体已经腐烂,跟他躺着的木床黏在了一块。

他旁边的枕头上有头压过的痕迹,这时有人从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有股干燥发臭的气味飘散开来,那是一绺艾米丽小姐晚年的铁灰色头发。

女性主义批评角度下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女性主义批评角度下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女性主义批评角度下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1 理论概述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了第二次女性解放运动高潮,又称“新女性主义”。

其主要的特征是对于男权中心主义的全面清理批判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与以往的女性解放运动不同,这次声势浩大的女性主义运动试图全面消解父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观念和社会体制,彻底铲除滋生性别歧视现象的社会文化土壤。

由此,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对所有父权社会的文化遗产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批判和清理。

2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解析威廉·福克纳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为“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荣获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

以气势恢宏的“约克纳帕塔法”小说系列而享誉美国及世界文坛。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正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一部分,小说讲述了南方没落贵族格里尔森家族中艾米丽小姐一生的经历。

艾米丽出身高贵,从小受到清教文化的熏陶。

她的父亲是个霸道专制的家长,他认为镇上所有的人都配不上他家的高贵门第,以至艾米丽年届30仍待于闺中。

父亲死后,艾米丽遇到了来自北方的工头荷默·伯隆,她满怀欣喜地准备与之白头偕老,可荷默却是无意于成家之人。

艾米丽为了“挽留”她的爱情而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她用砒霜毒死了荷默,并将尸体藏在阁楼上达40年之久。

直至她死后人们才在布置得像新房一样的房间里发现荷默的尸体,尸体旁的枕头上还有睡过的凹痕及一缕铁灰色的长发。

围绕该小说的主题思想,“有人视之为美国南方哥特式小说的一大杰作;有人则把讨论的重点放在故事中的乡土人情观念上;也有人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探讨艾米丽的性欲压抑及变态心理;更普遍的说法是,它是历史变革中美国南方社会的缩影,因而是唱给南方的一曲挽歌”。

我们对艾米丽的悲剧感到震惊,同时也不禁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2.1 父权制下的家长压迫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我们可以看到艾米丽的父亲对她一生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日期]2007-06-25[作者简介]赵婉清(1971-),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2007年11月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v ,2007第26卷 第6期Jou rnal of Chongq i ng Un i versit y ofA rts and S ci en ces (Social Sciences Ed iti on)Vol 26 No 6玫瑰的无声诉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的艺术魅力赵婉清(浙江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摘 要]通过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的主题,探讨这部小说的表现艺术。

福克纳是以时空跳跃的叙事模式、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和丰富多彩的象征隐喻来达到 无声胜有声 的表达效果的。

[关键词]主题;叙事;象征[中图分类号]I31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07)06-0097-03 威廉 福克纳(W illia m Fau l k ner)在西方文坛上被看作 现代的经典作家 。

他的作品题材广阔,人物众多,意象迭变、繁复多元,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人风格。

他以自己家乡小镇的地理文化背景作原型,虚构出一个 约克纳帕塔法县 ,创作了一系列以不同历史时期中几个南方家庭为主角的小说,形成了一个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首次发表于1930年4月,这是他在全国性杂志上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常常被视为一篇哥特式恐怖小说,讲述了一个性格扭曲变形的老处女的故事。

美国南方贵族出身的艾米丽小姐年轻时生活在父亲的庇阴之下。

傲慢的父亲认为所有的求婚者均配不上自己显赫的门第,拿着鞭子赶走了一个个求婚者,也断送了艾米丽过上幸福生活的机会。

父亲死后,30多岁的艾米丽爱上了从北方来此修路的工头霍默 巴伦。

由于门第的悬殊,他们的交往招致了镇上人的非议。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前,霍默萌生去意,打算离开艾米丽回北方。

绝望之中的艾米丽毒死了霍默,藏尸于卧室,并且在漫长的几十年余生当中与其尸身相守。

直到她去世以后,人们撬开她紧闭的卧室,真相才得以大白。

整个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悬念丛生,叙述起伏跌宕。

短篇小说的本质就在于讲述一个故事,而故事的讲述效果全在于讲述手法的设计。

福克纳是精于此道的。

在这篇不足5000字的作品当中,作者运用时空跳跃、视觉转换、象征隐喻等多种叙事手法,描写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爱情悲剧,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一、时空跳跃的叙事模式小说家的根本手段就是叙述。

选择怎样的叙事方式往往决定着叙述的效果。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 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 [1]。

也就是说,叙事的时间顺序分为两种:一是叙事时序,一是故事时序。

叙事时序是文本展开叙事,从开头到结尾的先后排列顺序,而故事时序是被讲述的故事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时间顺序,其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而叙事时间则可以变动不居。

福克纳没有按照传统的线型故事时序发展故事情节。

他打破了故事情节的时序和逻辑联系,时间在他手里被撕成碎片,然后又 任意 拼贴在一起,重新够成一幅奇异而完整的图画。

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 [2]。

这种 随意堆砌在一起的碎片 安排反映出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小说由艾米丽的死亡开始,回顾艾米丽小姐一生的主要事件,给读者的初步印象似乎是对死者的缅怀和充满深情的回忆。

但这回忆并不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演绎,而是扑朔迷离,颇为难解。

整个小说由五部分构成,每部分都有倒叙和插叙:97第一部分,74岁的艾米丽去世,镇上人回忆免税的经过和艾米丽死前10年新官员督促她重新上税;第二部分,新官员征税的30年前,艾米丽父亲死后两年,因有人投诉怪味难闻,镇上派人去她家撒石灰、艾米丽不让镇民安葬父亲的尸体;第三部分,艾米丽长期生病、北方包工头霍默和三十岁出头的艾米丽密切交往、艾米丽买毒药;第四部分,镇上人对他们两人交往的干涉和艾米丽准备结婚用品、霍默失踪、艾米丽四十岁左右开瓷器彩绘课、此后闭门不出几十年直至命归西天;第五部分,镇上的邻里进入尘封已久的神秘房间目睹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

这样的安排,粗粗一看不同年代的事情迂回穿插,时间上前后反复跳跃,凌乱缺乏条理,似乎是一团碎片。

全文仅有一处点明了具体的时间 1894年。

那一年沙多里斯上校用借口豁免了艾米丽的税务,其他时间都是含糊带过(如 年近三十 、 三十出头 、 四十左右 )。

叙述以故事的终点(即艾米丽的死)作为开头,最后又提到艾米丽的葬礼。

第一部分的开头之后至第四部分用倒叙手法回顾艾米丽一生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仿佛是作者描绘出的一幅幅静止时间的场景,更像是一幅幅陈旧破损的老照片,读者通过细心观察和拼凑,可以看出艾米丽是一位企图使时间停止在过去并拒绝面对现实的人物,一位试图保持南方旧传统的高傲小姐。

这种叙述模式在结构上形成一个圆环,这种时空的跳跃轮回与艾米丽封闭的生活十分吻合:艾米丽显然就成了过去时间的象征,她象征着一个已经衰败了的美国南方贵族传统。

故事的回忆部分的时间顺序的颠倒增加了阅读难度,如作者刻意颠倒了尸臭事件和买毒药的细节,并且在中间插叙了艾米丽和霍默的恋爱和矛盾过程。

读者仔细推敲后不难发现,艾米丽情变生恨,买毒药是为了毒死霍默,而霍默之死又导致尸臭,引起公众投诉和撒石灰除臭。

作者有意混淆这些事的逻辑联系,以造成悬念,延长读者理解故事的时间来达到陌生化(a lienation)的效果,错落有致的情节安排跳出了一般凶杀案描写的窠臼,各部分事件连接自然,时序颠倒而有条理,隐约含糊的时间线索给读者提供推断的线索,增大了读者思索和想象的空间,增强故事的神秘和震撼力,引导读者追寻叙述的主要脉络并根据叙事时序重建故事时序。

二、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故事一般是不能自我讲述的。

不论谁讲故事,为了达到讲述故事的目的,他总得站在一定的和故事相关的位置才行。

所以除了结构上的设计以外,能否找到一个自然、合理的叙事视角,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表达效果。

艾米丽小姐生性孤僻,又独居深宅,家中只有终日沉默无语的黑人男仆,不可能有知心密友之类的人物来泄露她的内心世界。

而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又必须通过善于观察的知情者讲述出来。

而叙述者对叙述材料的选择也是对他的思想倾向的一种体现,他所讲述的故事一定会透射出叙述者在一定叙事情境中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或性格特征。

福克纳采用第一人称复数的叙述者 我们 来讲述故事。

我们 指艾米丽生活的这个小镇上的居民,谙熟本地风情和南方传统,对艾米丽的家事了如指掌,是理想的叙述者。

仔细分析这个故事就可看出, 我们 的眼光并非公正客观, 我们 实际上是一群散布流言蜚语,对艾米丽的生活说三道四、指手划脚的镇民[3]。

因为 我们 有不同的身份和背景,所以 我们 对艾米丽的看法大体一致又心态各异, 我们 讲述的声音就显出复调的特征,由此有了艾米丽的故事、 我们 自己内部组织的故事、 我们 和艾米丽的故事。

各个故事交叉融合,相互补充,勾画出艾米丽与世隔绝的、不顾现实变迁、一味坚持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的顽固;写出她的爱与恨、她的倨傲式的高贵和对负心恋人的无情报复。

不同的声音融汇成一个立体的主调,从各个叙述角度记录艾米丽长达74年的一生。

然而,作为观察记录员的 我们 始终只能好奇地远远地关注着艾米丽,无法走进艾米丽的内心世界,很少听见她述说什么,甚至连进入她的宅第都不容易。

所以 我们 的叙述只能听凭道听途说,依借远远窥探而得的景象说长道短,指指点点。

在 我们 的印象中,艾米丽整天瘪着嘴冷眼看人,完全是一副战斗者的姿态。

新上任的官员派代表上门纳税,艾米丽可不管以前那种含糊的免税理由是否有法律依据,坚持自己在杰弗逊小镇无税可缴。

她 穿一身黑服,一条细细的金表链拖到腰部 , 她那双凹陷在一脸隆起的肥肉之中,活像揉在一团生面中的两个小煤球似的眼睛不住地移动着 。

上门的收税代表结结巴巴地说话,她则 站在门口,静静地听着 ,也不叫他们坐下,最后那些来收税的政府官员灰溜溜地走了;在臭气事件中,她家的垃圾常年不清除,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小镇上的居民对此意见颇大,但她却不为所动;镇民指责艾米丽的恋爱有失体统,她干脆与霍默出双入对,一起坐马车出游,故意把头抬得高高,公然示威;她去药店买砒霜,药剂师犹豫时,他面前这位老小姐不说话,只是 两眼瞪着他,头向后仰了仰 ,一副不容置疑的派头,最后药剂师在这位言语不多但眼冒凶光的老小姐面前就范了。

98这些对艾米丽对抗过程的叙述只是典型的旁观叙述,叙述者从没有越过空间和心理的距离企图对艾米丽的内心进行直接的描述和探索。

读者只能跟随叙述者的记录来观察她的活动并猜测她的内心。

与平铺直叙、和盘托出的叙事相比,这种留有想象推测空间的手法更具有 无声胜有声 的艺术魅力。

不仅如此, 我们 这个群体的复杂性还导致叙述语气的多样化。

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折射出镇上人所代表的南方旧传统的社会现实。

他们无所不在,时刻窥探着艾米丽的行动,尊敬她,甚至迁就她,但不是把她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女子,而是作为传统的化身,义务的象征,一个观念,一个偶像。

所有这些都把她摆到了一个近乎神的高度,人们在向她顶礼膜拜的同时,也剥夺了她作为一个普通人呼吸生存的权力。

时间的流逝在叙述者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历经几代, 我们 依然时时刻刻给艾米丽施加有形无形的压力。

福克纳用叙述者自己的话来描写 我们 对艾米丽的过度关心,嘲讽 我们 的幸灾乐祸的庸俗,揭露 我们 面对艾米丽的处境的冷漠。

在某种意义上说,福克纳所用的既亲切又嘲讽的语调反映了他对旧南方强烈的爱恨交织的矛盾感情。

三、丰富多彩的象征隐喻这篇小说的另一独特之处是福克纳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深化主题。

艾米丽是 一个传统的化身,一个义务的象征和关注的对象 (第一章),也是历史变革中美国南方种植园主的一个缩影,她代表着大势已去的南方种植园主及贵族势力,是旧秩序、旧道德准则的化身;健康开朗、年轻活泼的霍默四处游走、见多识广、及时行乐和缺乏责任是北方新兴文化的象征,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艾米丽在自己布置一新的婚房内杀死霍默,是两种观念和两种生活方式冲突的象征;艾米丽的房舍象征了行将灭亡的陈旧事物,但他们就像艾米丽一样不愿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连艾米丽的钟表和她的黑奴都富含象征意义,成了艾米丽所代表的过去的一部分。

值得玩味的是,小说全文并没有交代玫瑰,小说标题里的玫瑰一词在全文中仅出现在临近结尾部分的一句话里,而且不是作为名词而只是作为形容词: curtai n s o f faded rose color 、 rose -shaded li g hts (败了色的玫瑰色灯罩,玫瑰色窗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