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用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
十大网络流行语及分析

十大网络流行语及分析1.88:表达祝愿快乐或鼓励,代表发声8下有福气,字面上理解为“bye bye,88”,根据传统文化,888是发财、发大财的意思,因此88也常常用来代表发财的祝福,意为祝人发大财、生意兴隆。
2.啃老:指现在的年轻人把(经济条件发达的)老人当靠山依赖,因此老人处于被照料的地位,也就是“啃老”的现实状况。
比如说把自己的吃喝全都靠父母赡养,经常让家里人打气,挠老人的头等。
此外,啃老也常常指年轻人在社会状态、职场上拼尽全力希望在老人家的“啃老”带动下取得成功,得到期望中的结果。
3.大拇指:表达赞同、肯定或表达赞扬意思,是网络世界里讲究礼仪传达情感的一种表示方式,用一句话言简意赅的表达出自己的赞赏之情。
4.666:一般用于表达祝福、赞扬、召唤、庆祝之意,也可用来表示对某人、某件事物的肯定。
字面上的意思是风马牛不相及,丰衣足食,招来好运。
5.收到:指得到某种回应、消息等后表示肯定和接受,有收到你的消息的意思。
6.沙发:指一种网络语言行为,当一个论坛或者博客刚被创建时,会有人留言自称是“第一个抢沙发”。
不断得到发言回应的概念,表达认可度和支持度的象征。
7.顶:用于表达赞同、肯定或表达谢谢的礼节性表示,表示同意某人的观点或者感谢别人的发言,表示网友之间的认可和尊重。
8.转RR:表示邀请朋友回应一篇文章,全称Reply Request,表达请求回复、鼓励大家参与讨论的意思。
9.IT:意思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信息技术。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是让人类进步最快的技术之一,各种工业产品及服务都是借助信息技术而完成的,因此IT概念为人们创造了非常多的便利。
10.小黄花:指出现在的小黄人、小小的黄花,相当于家养的小黄花,象征着对孩子的宠爱。
用小黄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乐于把生命的某段美好时光捧给孩子,这也是网络世界里最温馨的词语之一。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社交语言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社交语言1. 引言1.1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社交语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这个虚拟社交平台上,人们的语言交流也随之展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规律。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用学作为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可以为我们解读网络社交语言的含义、目的和影响。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社交语言,既是传统语用学研究的延伸和拓展,又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在这种语言形式中,人们更注重表达情感和人际关系,通过缩写、表情符号、网络流行语等非正式语言现象来增强交流的亲和力和趣味性。
网络社交语言的使用也受到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群体和话题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和动态变化的特点。
通过语用学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网络社交语言的本质和特征,探讨其中所涵盖的社会文化信息以及人们在虚拟社交中的行为规范。
对网络社交语言的语用规律和演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网络交流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为广泛推广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2. 正文2.1 网络社交语言的定义与特点网络社交语言是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使用的语言形式,包括文字、表情符号、图片等,用于进行社交交流和互动的语言形式。
网络社交语言与传统书面语言有所不同,更加灵活多样,更具有个性化和即时性。
1. 简洁直接:网络社交语言注重表达简洁、直接,力求用简短的文字准确传达信息,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结构。
2. 多样化:网络社交语言融合了各种语言元素,包括外语词汇、网络新词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和风格。
3. 情感表达:网络社交语言强调情感表达,通常使用大量表情符号、表情包等形式来增强情感色彩,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亲和力。
4. 幽默调侃:网络社交语言常常带有幽默调侃的特点,玩味性强,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吸引读者注意,增加趣味性。
5. 社交导向:网络社交语言的目的在于进行社交互动,强调交流、分享和互动,注重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形成共同体。
模因论视角下流行语“我想静静”的语用探析

模因论视角下流行语“我想静静”的语用探析模因是通过非遗传的方式,尤其是模仿将一些思想加以传播。
在信息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已构成一定的社会语用现象,而语言模因论为我们研究这种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基于“我想静静”的个案研究,以模因论为依托,以此探讨“我想静静”作为强势模因促进自身复制与广泛传播的语用策略。
标签:模因论我想静静强势模因语用策略“我想静静”,义同“让我静一静”,其本义是指遭遇不顺后,不由自主地发出想要寻求内心平静的感慨。
2014年,它走红网络,最初是源于一则网友之间的对话——“别问我,我想静静。
”“静静是谁?你敢背着我想别的女/男人?”此对话为网友之间的调侃用语,它打破了惯性的逻辑思维表述,而是一个横向思维的引申,诙谐幽默,让人哭笑不得,耐人寻味。
网友故意的“错误”理解收到了诙谐的效果,于是,这个答语故意不匹配的现象赋予“我想静靜”这句话新的含义,这种新的含义能够帮助人们在一些场合有效地化解尴尬,活跃紧张气氛。
后来,“好事”的网友又配之以掩面的表情,创造出生动的图片表情包,以此加深“我想静静”这句话的热门程度,使其迅速走红网络。
因此,“我想静静”在人们的生活和网络交流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也成为最受欢迎的网络语之一。
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我想静静”入选2015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①该词组的传播与狂热符合语言发展的模因周期,此现象的形成使得“我想静静”成为语言的模因,并迅速走红网络。
本文基于“我想静静”的个案研究,以模因论为依托,以此探讨“我想静静”作为语言模因促进自身复制与广泛传播的语用策略。
一、流行语“我想静静”作为“强势模因”的表现模因(meme)是由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最先提出的。
Dawkins在其1976年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认为,在生物界中基因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不断复制和相互竞争促进了生物的进化。
网络流行语“你开心就好”语用功能浅析

网络流行语“你开心就好”语用功能浅析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结合网络语料,对网络流行语“你开心就好”展开语用分析。
在不同的言语交际环境中,“你开心就好”有以下语用功能:缓和尴尬气氛;言语反馈;情感认同;终结话轮。
标签:关联理论你开心就好语用功能一、引言随着生活的科技信息化,网络语言在交际中越来越重要。
为了情感表达及交际需求,网友们用“一言不合就X”“呵呵”“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来表达对言语、行为、事件的观点和态度。
流行语“你开心就好”经过人们使用,逐渐脱离其原本含义,有贬义发展倾向。
就言语交际来说,交际双方所说的话都必须和整个话题、以及对方前面所说的话相关联,人们正是根据话语之间彼此关联的信息来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何兆熊,2000:182)。
也就是说,听者对言者所言信息进行语言解码时,需要运用与话语信息相关联的认知机制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语义推理。
关联性依赖于语境与个人的认知能力,听者在交际中寻求最佳关联以达到话语的最大化理解。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网络语料实例对流行语“你开心就好”进行语用探析,使人们认识并了解该流行语,帮助人们在言语行为交际中恰当使用该流行语以达到正确的交际目的。
二、网络流行语“你开心就好”语用分析北京语言大学BBC语料库中,“你开心就好”相关语料有585条(文学89条,报刊1条,微博492条,科技0条,古汉语0条,学生作文3条),其中语料主要以微博为主(约占84%)。
经过逐一考察,发现BBC语料中“你开心就好”与我们理解的初始义不谋而合,大部分都表示祝愿、期盼与幸福情感义。
但经网络的传播与使用产生了多重新义。
“你开心就好”几乎在所有语境中适用,比如某新闻吹嘘中国发明某尖端武器,美国惊呆,日本吓傻,回复“你开心就好”往往点赞最多。
下面对其使用情况做出探讨(没有注明语料出处的均来自BBC语料,但为了句子通顺与理解,稍微做了修改)。
(一)缓和气氛,避免尴尬在日常交际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参与,交际中出现尴尬或不愉快氛围也在所难免。
网络流行语语义浅析

网络流行语语义浅析摘要: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变体,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新形式和新意义,正受到广泛关注。
网络流行语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新生事物、社会现象等创造出的新词、新图形等;二是日常词语经过语义变异而来。
本文通过结合具体实例对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展开分析,以期深入认知网络语言。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新词,语义变异一、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以因特网为媒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顾源,2009),泛指在网络传播中使用的语言,是为满足网络交际需求而应用的词汇、数字、字母、图形等。
其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新生事物、社会现象等创造出的新词、新图形等;二是日常词语经过语义变异而来。
网络流行语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新形式和新意义,正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通过结合具体实例对其语义展开分析,以期深入认知网络语言。
二、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一)基于新生事物、社会现象等创造出的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分析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广阔而开放的言论平台,各式语言层出不穷。
对于各种新生事物及社会现象,网络的即时播报和人际互动,促使了各类流行语的形成、发展和扩散。
或自嘲、或批判、或针砭时弊,这些流行语也增添了一份轻松、随意的味道。
1 新词(1)高富帅/白富美“高富帅”指身材高挑、富有多金、外形帅气的男性,是女性中意的白马王子。
“白富美”指皮肤白皙、家境良好、相貌出众的女性,是男性的理想追求目标。
对应“高富帅”。
这两个词最早都风靡于贴吧,后经网络传播为大众所熟知,现在甚为流行。
语义浅显直白、一目了然。
现多用这两个词赞美心仪的对象。
(2)屌丝“屌丝”指年轻男性,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自卑自贱却也自以为是。
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
爱网游、爱幻想,却缺乏行动力。
与“矮穷搓”语义相近,却与“高富帅”形成鲜明对比。
“屌丝”自2012年11月3日出现在《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后,引发了网络和社会热议。
“语义清晰简洁,可以是二代农民工、城市小手工业者、青年产业工人,也可以是不满现状的企业小雇员、无产者、困厄的学生等,无奈和自嘲意味十足。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语言学中的社会语言学,能够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出来。
由于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条件所产生的,所以需要探求语言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究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变化形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虚拟网络社会范围逐渐拓宽。
正因如此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众广泛关注,针对其语言特征与形成原因本文将展开归纳总结。
一、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受到外文影响。
从语言学中的语言接触层面上来讲,不同的民族与社群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语言接触关系。
而纵观全球不同国家的语言,都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接触中所产生的语言形式,任何国家语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从临近语言或临近文化层面上来看,具备语言优势的人经过社会交际就会形成语言接触。
我国的汉语在于外语接触之时,也会在深层次的语言结合粗之中在语言结构或语言功能方面产生相应的吧变化。
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不用面对面,也会产生基础。
所以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文化融合的虚拟环境之中,网络流行语也会受到诸多外语影响而产生。
(二)网络流行语本身的全民性。
网络流行语中很多应用形式,有效仿我国古文中的“通假字”之意,由于网络流行语常见谐音出现,所以该语言深受全民爱戴并具备趣味性。
语言作为社交中必要的用具,其所属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并不是某种组织或社会团体的专用。
所以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有全民性的特征。
从网络社会层面上来看也是如此,网络社交中人们通过语言来建立一种社交群体,使用社会语言也就是普通话才不会引起过度的语言沟通障碍。
所以纵观现阶段的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利用普通话谐音直接创造新的词汇,如“鸭梨山大”“鸡冻”等词汇都是利用谐音将社会现状反应出来,这种可以直接表述但又具备趣味性的对应事物的表达形式,能够将网络语言的全民性展现出来。
(三)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来看,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对社会热点现象的一种表述。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定时间、特定社交圈内产生、传播并被广泛使用的语言符号。
它们多是某个事件、人物、现象的缩影,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
在这有一句被广大网友频频使用的网络流行语——“真香”。
“真香”,最初来源于中国大陆的网络文化,它的使用场景多是在品尝美味食物或者享受某种愉悦体验时。
随着使用者的增加和流行度的提升,“真香”逐渐渗透到了更广泛的社交场景中。
“真香”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迅速流行并被广泛接受的原因,与模因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模因论起源于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他提出了“模因”这一概念,指代的是一种可以在人类思维中传播并产生影响的符号、信念或习惯。
模因通过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过程,不断演化和变异,最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
网络流行语便是一种具体的模因,它们在网络上迅速传播,通过无数网友的传播和模仿,不断变异和丰富,最终成为了大家熟知的词汇和符号。
在“真香”这一网络流行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模因的特征。
“真香”具有非常明显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只需在社交网络上出现一次,很快就会被大家广泛传播和模仿。
大量的使用者和传播者形成了模因的传播网络,促使“真香”在数小时内便得以传播到千家万户。
“真香”表达的情绪和情感是大家都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它能够快速地引起共鸣。
当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看到别人用“真香”形容一种美好的体验时,他可能也会立刻产生共鸣,并复述这句话,由此推动了模因的传播,形成了爆炸式增长。
“真香”本身具有足够的可塑性和变异性,它可以适应不同的场景和语境,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变种和变体。
在这样不断的演化和变异中,模因得以持续地传播和保存,形成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文化现象。
除了以上的共性特征,作为网络流行语,“真香”还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传播途径。
“真香”的流行离不开互联网的高度发达和社交媒体的普及。
网络流行语语义浅析

网络流行语语义浅析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中广泛流传的、普遍被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短语或说法。
网络流行语的兴起源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其流行则源于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的普及。
从语言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语义通常比较简洁、幽默和直观,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当前时代和社会主流文化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文化含义。
1. “low”(低)“low”是一个常见的网络流行语,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事物或人物的“低级、低劣、糟糕”。
在这里,“low”不是指原本的“低”,而是一种新的、带有情感色彩的含义,代表着“恶心、不舒服、不爽”的意思。
例如,“你这么做真的好low啊!”这句话并不是在赞扬对方的低调,而是在用一种比较直白、生动,也带有刺激性的方式表达出了对方做得非常糟糕的意思。
2. “doge”(柯基犬)“doge”原指一种名叫士多啤利的柯基犬,后来在网络上逐渐演变为一种复古、憨态可掬的形象,被广泛应用到图文表情和宣传语中。
这个网络流行语的用法非常广泛,它可以用来形容一张狗狗的可爱面孔,也可以用来表示一个人或事物的幽默、调侃、无厘头。
例如,“这件衣服很doge!”就代表着这件衣服很有哆啦A梦式的风格。
3. “zhuangbility”(装逼能力)“zhuangbility”原指一个人的“装逼能力”,常用来形容某个人的各种炫耀、炮轰等行为,这个词在网络上也被大力推崇。
它通常用来指那些喜欢炫富、炫技、炫文化等的人,这种行为显得肆无忌惮、把注意力放在炫耀本身,而不是成果本身,这种炫耀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4. “666”(牛逼)“666”是网络流行语中非常典型的一个,它表示着赞许、称赞或崇拜某件事物或人物。
这个词通常用在某种情况下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绪和态度,看到一件很赞的事情或人物,就可以直接说“你牛逼”。
这个词的表达具有非常强的情感色彩和情绪表达,往往能够表达出人们的真正的心情和情感。
5. “low逼”(低级谐音)“low逼”是对“low”这个词的进一步运用,它是对一些“low”的人、物或事情进行的调侃和嘲讽,具有一定的讽刺和挖苦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用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
路静李照明
(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词语不断的流行并风靡网络。
这些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普遍心理等的综合反映。
网络流行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和多产性等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
关键词:语用视角;网络流行语;分类;特点;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分类
网络流行语归纳起来主要有首字母缩略、谐音、符号语言、象形仿制、语码混合及语义迁移等。
其构成主要有谐音、形变、比喻、借代、仿拟、重叠、拆字、象形、引进、创造等手段,虽是从不同角度介绍的,实际是相互交叉的。
例如:
单词首字母缩略和短语或句子首字母缩略。
如:“LZ”(楼主);BT(变态) ; “MM”( 美眉);“CU”(see you );“PK”(player kill);“DIY”(do it yourself);“How r u ”(How are you)等等。
网友们常常在网上运用谐音实现表达意义的任务和功能,既简捷又不失幽默。
886,88 (拜拜了,再见);杯具(悲剧);酱紫(这样子);鸭梨山大(压力非常大);+U(加油);奥特曼(out man)等。
符号语言以直观幽默的方式广泛地活跃在互联网上。
如:o(╯□╰)o表示郁闷;(-_-)zz 表示睡觉;♪(´ε`) 表示亲近、亲吻等等。
象形仿制是将已有的字词仿制新用。
如:“囧”本是古汉字,意思是光明、明亮,可是网友却将其按字形理解成一个哭丧的脸,于是它的网络意思变成了“郁闷、悲伤、无奈”;“被XX”本身是被动句的表达,然而,“被就业”、“被结婚”等等都成为了调侃。
语码混合是把不同的语言、方言杂糅在一起的现象。
“3Q”(thank you,谢谢你);“me2”(me too);“很high”(兴奋)等。
语义迁移是网络流行语的词义发生了转换,具有了语义的特指性。
如:“白骨精”代表“白领、骨干、精英”;“讨人厌”是“讨人喜欢,百看不厌”;“天才”成了“天生的蠢才”;“可爱”成了“可怜没人爱”;“潜水”代表在线隐身状态等等。
二、网络流行语的语用特点
网络是是一个虚拟的信息交换平台,这使得网络交际与现实交际产生了巨大的不同。
首先,网络与现实交接的语言环境不同。
网络交际参与者大多是虚拟身份,交际者之间不了解彼此
的信息。
交际参与者不会顾忌对方的身份地位等,大家处在一个平等的交际平台。
一般交际始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经济目的,文化等等;相互熟悉后,交际双方会谈及更深入的话题甚至隐私。
其次,网络交际实践主体也可以转化为虚拟存在形态。
在互联网上交流时,双方是互为主、客体的。
网络的互动性使交际不断扩大蔓延。
一句言论,网民既是发话人瞬间也可能是受话人,他们的角色不停的发生转换。
例如,2009年7月16日,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的一条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在短短五六个小时内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堪称“网络奇迹”。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也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
跟帖者和评价者在不停的从发话人到受话人的转变。
另外,网络的自由和开放为网友的随意交流提供空间,网友只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回复评论。
然而现实生活中,交际双方一一对应关系,发话人发出信息,受话人是必须做出回应的,否则就是不遵循交际原则和会话原则。
再次,网络流行语普遍具有幽默调侃的特点。
发言者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同时引起他人的共鸣,通常运用比喻、夸张、模仿等方式对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进行调侃。
网络流行语基本上都是用来表现网友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反映大众普遍的心理特征。
受话人遇到“蒜你狠”和“豆你玩”等网络流行语,如果不了解当时现实社会的情况是不能理解这样的语句的,甚至会当错别字处理。
“我爸是李刚”被网友调侃成各种版本,李白版“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锄禾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我爸是李刚”。
网络流行语借助词汇变异形式, 在调侃中不但非常形象, 而且调节了气氛, 形成一定的幽默轻松效果。
词汇变异的优点是可以正话反说, 可以反话正说, 可以褒词贬用, 使用褒义词的偏离突出贬义色彩, 也可以贬词褒用, 用调侃的语气称赞对方。
从语用的角度看, 这些词汇变异运用巧妙地体现了交谈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旁敲侧击, 让对方体会言外之意, 可以灵活地控制交谈的节奏, 能够取得良好的交谈效果,网友通常运用这样的调侃表达思想,突出个性。
最后,网络流行语为了达到通俗易于接受传播的目的,通常会改变语体色彩,无论是运用口语还是书面语,甚至是口语书面语的结合。
例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此语句用口语化的第三人称指代词语“哥”代替了第一人称指代语“我”,这种称谓语的非常规用法使得信息突出,暗示了交际对象必须接受说话者的视角,这是常规的人称指代词“我”实现不了的。
三、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反应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心理状况和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其强劲的折射力致使其广泛传播。
网络流行语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提高了语言的活力,为网友的网络交流提供便捷和乐趣,同时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人民日报》曾刊发《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文章,将“给力”一词出现在公众面前,很快“给力”就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交际语言。
“给力”本是我国北方方言“带劲”的意思,却因中文配音版
日本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悟空抱怨的台词“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
”而火爆网络,《人民日报》使用后,这一热词更是在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
纵观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背景,可以发现流行语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追求新奇和创意。
根据本文所列举的网络流行语,我们发现这些网络流行语大多来源于网友对社会事件或事物的态度和心理。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流行,体现了语言的新颖和创意性,同时很好的印证了语言的多产性。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规范并引导网络流行语,使其得到良性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颖. 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论分析[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34-37.
[2] 付惠英,白丽梅. 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J]. 出国与就业,2011(5):87-88.
[3] 林贇. 从近年流行语看社会用语的语用问题[J]. 威宁学院学报,2011(10):44-45.
[4] 冉永平. 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路静,女,长春人,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李照明,男,长春人,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12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