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赞》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
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除本书外,二吴还细着了《纲鉴易知录》。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
中华书局本实有两种:一是1959年本。
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ORg了个别显著的错字”。
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
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
因而后者是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
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石碏谏宠州吁臧僖伯谏观鱼郑庄公戒饬守臣臧哀伯谏纳郜鼎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宫之奇谏假道齐桓下拜受胙阴饴甥对秦伯子鱼论战寺人披见文公介之推不言禄展喜犒师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齐国佐不辱命楚归晋知罃吕相绝秦驹支不屈于晋祁奚请免叔向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季札观周乐子产坏晋馆垣子产论尹何为邑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子革对灵王子产论政宽猛吴许越成祭公谏征犬戎召公谏厉王弭谤襄王不许请隧单子知陈必亡展禽论祀爰居里革断罟匡君敬姜论劳逸叔向贺贫王孙圉论楚宝诸稽郢行成于吴申胥谏许越成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郑伯克段于鄢虞师晋师灭夏阳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曾子易箦有子之言似夫子公子重耳对秦客杜蒉扬觯晋献文子成室苏秦以连横说秦司马错论伐蜀范雎说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颜斶说齐王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论幸臣触龙说赵太后鲁仲连义不帝秦鲁共公择言唐雎说信陵君唐雎不辱使命乐毅报燕王书谏逐客书卜居宋玉对楚王问五帝本纪赞项羽本纪赞秦楚之际月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孔子世家赞外戚世家序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列传酷吏列传序游侠列传序滑稽列传货殖列传序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高帝求贤诏文帝议佐百姓诏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武帝求茂才异等诏过秦论治安策论贵粟疏狱中上梁王书上书谏猎答苏武书尚德缓刑书报孙会宗书光武帝临淄劳耿弇诫兄子严敦书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北山移文谏太宗十思疏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滕王阁序与韩荆州书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文陋室铭阿房宫赋原道原毁获麟解龙说马说师说进学解圬者王承福传讳辩争臣论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与于襄阳书与陈给事书应科目时与人书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杨少尹序送石处士序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祭十二郎文祭鳄鱼文柳子厚墓志铭驳复仇议桐叶封弟辨箕子碑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愚溪诗序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待漏院记黄冈竹楼记书洛阳名园记后严先生祠堂记岳阳楼记谏院题名记义田记袁州州学记朋党论纵囚论释秘演诗集序梅圣俞诗集序送杨置序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宦者传论相州昼锦堂记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泷冈阡表管仲论辨奸论心术张益州画像记刑赏忠厚之至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上梅直讲书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潮州韩文公庙碑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槐堂铭方山子传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寄欧阳舍人书赠黎安二生序读孟尝君传同学一首别子固游褒禅山记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送天台陈庭学序阅江楼记司马季主论卜卖柑者言深虑论豫让论亲政篇尊经阁记象祠记瘗旅文信陵君救赵论报刘一丈书吴山图记沧浪亭记青霞先生文集序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徐文长传五人墓碑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译文赏析《五帝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是《史记》的第一篇,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被后人尊为帝王的五个部落联盟首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五帝本纪》作者:司马迁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三战,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筴。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蟲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史记》第1期:十二本纪·五帝本纪(赏析)

《史记》第1期:十二本纪·五帝本纪(赏析)解析《五帝本纪》是《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
所谓纪传体的“纪”就是指本纪。
《史纪》共有本纪十二篇,以历史上的帝王为中心,上自黄帝,下至司马迁当时的帝王汉武帝,依次记叙了他们的言行政迹,同时也记载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可以说,本纪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编写的帝王简史或系统的编年大事记。
本纪排在全书的最前头,历来被视为全书的纲,它保存了许多历代相传的历史资料,对于后人了解历史年代发展顺序有着重要的价值。
纵观本纪十二篇,就思想内容来说,处处反映了司马迁的唯物主义史学观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往往是从客观史实出发总结出历史经验教训,而不以个人好恶评价英雄的成败和朝代的兴衰;就艺术特色来说,最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适当,布局合理,详略有致,抓住重点,渲染抒情,在多数篇目中都有精彩之笔,人物真实,场面生动,感情饱满,或敬慕,或憎恶,或惋惜,或悲壮……《五帝本纪》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专须)、帝喾(kù,酷)、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
这些虽为传说,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有些记载亦属言之有征,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线索或信息。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从这远古的传说开始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的联合,战争,最后融为一体,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从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创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灿烂文化。
司马迁写作《五帝本纪》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尚书》。
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点,如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并非不可以重笔描绘,但都只是平平带过,而把笔力集中到尧、舜二帝身上去。
资治通鉴五帝本纪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五帝本纪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综合性史书,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其中《资治通鉴五帝本纪》是该史书的一个重要篇章,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五位帝王。
本文将对《资治通鉴五帝本纪》的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历史信息。
【编者按】:本文以资治通鉴五帝本纪为主题进行解析,通过对原文的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中的五位帝王,欢迎大家阅读。
一、黄帝黄帝,姓公孙氏,名轩辕,字有苗,黄帝之号又称尧之师,相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帝王。
黄帝在位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农耕时代,开创了远古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典章制度。
黄帝的治理方法以仁政为主,注重政治稳定和人民福祉。
黄帝的统治被视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典范。
二、颛顼颛顼,又称尧,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位帝王。
颛顼是黄帝的继任者,他在位时期,进一步完善了黄帝时期的制度并加以发展。
颛顼的治理理念主要体现在“贤者为政”的原则上,倡导善政,提倡儒家思想,推行仁政。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取得了相当程度的繁荣与稳定。
三、尧尧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位帝王,也是古代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尧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重视人才选拔,尊重民众的意见,并注重与有异议者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实行多元化的政治体制。
尧的治理方法以大慈大悲为原则,他对人民的爱护和关怀使得社会风气更加和谐,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治国思想。
四、舜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位帝王,也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的二皇。
舜是尧的继任者,他在位时期进一步完善了尧时期的政治制度。
舜以德治国,重视民生、教育和社会规范,推行正义与仁爱的思想。
舜的统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具有道德修养和政治智慧的帝王之一。
五、禹禹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位帝王,也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的三皇。
禹是舜的继任者,他在位时期主要致力于治水和开拓土地。
禹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统治了水患频发的中国古代社会。
禹的治水技术和政治智慧使得中国的灌溉农业得以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古文观止》全集译注、赏析

《古文观止》全集译注、赏析《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左传》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乐舞,当演出虞舜的《九韶》之后,季札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认为已经观赏了最高水平的了(观止矣),其余的就不必再看了。
编者以此冠书名表示本书已将古文中的精华选尽了。
这是一部无名的编者选定的名声极大的读本。
编者吴楚材、吴调侯不见于文献记载,连生平都不为他人所知,可是《古文观止》300年来却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卷一・周文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周郑交质《左传》石碏谏宠州吁《左传》臧僖伯谏观鱼《左传》郑庄公戒饬守臣《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季梁谏追楚师《左传》曹刿论战《左传》齐桓公伐楚《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左传》齐桓下拜受胙《左传》阴饴甥对秦伯《左传》子鱼论战《左传》寺人披见文公《左传》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展喜犒师《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蹇叔哭师《左传》卷二・周文郑子家告赵宣子《左传》王孙满对楚子《左传》齐国佐不辱命《左传》楚归晋知罃《左传》吕相绝秦《左传》驹支不屈于晋《左传》祁奚请免叔向《左传》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左传》晏子不死君难《左传》季札观周乐《左传》子产坏晋馆垣《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左传》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左传》子革对灵王《左传》子产论政宽猛《左传》吴许越成《左传》卷三・周文祭公谏征犬戎《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襄王不许请隧《国语》单子知陈必亡《国语》展禽论祀爰居《国语》里革断罟匡君《国语》敬姜论劳逸《国语》叔向贺贫《国语》王孙圉论楚宝《国语》诸稽郢行成于吴《国语》申胥谏许越成《国语》春王正月《公羊传》宋人及楚人平《公羊传》吴子使札来聘《公羊传》郑伯克段于鄢《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谷梁传》晋献公杀世子申生《礼记·檀弓》曾子易箦《礼记·檀弓》有子之言似夫子《礼记·檀弓》公子重耳对秦客杜蒉扬觯《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礼记·檀弓》卷四・战国文苏秦以连横说秦《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范雎说秦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庄辛论幸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战国策》鲁共公择言《战国策》唐雎说信陵君《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战国策》谏逐客书(李斯)卜居(屈原)对楚王问(宋玉) 卷五・汉文五帝本纪赞《史记》项羽本纪赞《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孔子世家赞《史记》外戚世家序《史记》伯夷列传《史记》管晏列传《史记》屈原列传《史记》酷吏列传序《史记》游侠列传序《史记》滑稽列传《史记》货殖列传序《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报任安书(司马迁)卷六・汉文高帝求贤诏(班固)文帝议佐百姓诏(汉文帝)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汉景帝)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汉武帝)过秦论(贾谊)治安策(贾谊)论贵粟疏(晁错)狱中上梁王书(邹阳)上书谏猎(司马相如)答苏武书(李陵)尚德缓刑书(路温舒)报孙会宗书(杨恽)光武帝临淄劳耿弇(光武帝)诫兄子严敦书(马援)前出师表(诸葛亮)后出师表(诸葛亮)卷七・六朝唐文兰亭集序(王羲之)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北山移文(孔稚珪)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滕王阁序(王勃)与韩荆州书(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吊古战场文(李华)陋室铭(刘禹锡)阿房宫赋(杜牧)原道(韩愈)原毁(韩愈)获麟解(韩愈)杂说·龙说(韩愈)杂说·马说(韩愈)陈情表(李密)桃花源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卷八・唐文师说(韩愈)进学解(韩愈)圬者王承福传(韩愈)讳辩(韩愈)争臣论(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与于襄阳书(韩愈)与陈给事书(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送杨少尹序(韩愈)送石处士序(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祭十二郎文(韩愈)祭鳄鱼文(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卷九・唐宋文驳复仇议(柳宗元)桐叶封弟辨(柳宗元)箕子碑(柳宗元)捕蛇者说(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梓人传(柳宗元)愚溪诗序(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待漏院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王禹偁)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谏院题名记(司马光)义田记(钱公辅)袁州州学记(李觏)朋党论(欧阳修)纵囚论(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卷十・宋文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送杨寘序(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五代史宦官传序(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丰乐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欧阳修)秋声赋(欧阳修)祭石曼卿文(欧阳修)泷冈阡表(欧阳修)管仲论(苏洵)辨奸论(苏洵)心术(苏洵)张益州画像记(苏洵)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范增论(苏轼)留侯论(苏轼)贾谊论(苏轼)晁错论(苏轼) 卷十一・宋文上梅直讲书(苏轼)喜雨亭记(苏轼)凌虚台记(苏轼)超然台记(苏轼)放鹤亭记(苏轼)石钟山记(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前赤壁赋(苏轼)后赤壁赋(苏轼)三槐堂铭(苏轼)方山子传(苏轼)六国论(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寄欧阳舍人书(曾巩)赠黎安二生序(曾巩)读孟尝君传(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卷十二・明文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阅江楼记(宋濂)司马季主论卜(刘基)卖柑者言(刘基)深虑论(方孝孺)豫让论(方孝孺)亲政篇(王鏊)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王守仁)象祠记(王守仁)瘗旅文(王守仁)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报刘一丈书(宗臣)吴山图记(归有光)沧浪亭记(归有光)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徐文长传(袁宏道)五人墓碑记(张溥)《古文观止》选录了从先秦到明朝的文章222篇,分为12卷,篇幅长短适中,每一篇选文也都非长篇巨制,易于阅读和理解,篇目和分卷比较匀称,极宜普及和流行。
《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帝本纪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帝本纪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帝本纪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四圣遵序[1],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2];厥美帝功,万世载之。
古文观止(上)

02
寺人披见文 公僖公二十 四年
03
介之推不言 禄僖公二十 四年
04
展喜犒师僖 公二十六年
06
蹇叔哭师僖 公三十二年
05
烛之武退秦 师僖公三十 年
王孙满对楚子宣公 三年
郑子家告赵宣子文 公十七年
齐国佐不辱命成公 二年
楚归晋知□成公三年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驹支不屈于晋襄公十 四年
祁奚请免叔向襄公二 十一年
粗略读完了一遍《古文观止》,一方面发现《古文观止》堪称最佳高中文言文辅助读物,另一方面也理解了 为什么很多工具书标明适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因为很多人高中后基本学习和阅读能力是退化的。
评论本书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不像别的很多版本编者一样自作聪明在二吴原编基础上再次来一次选编,同时 本书除了原文、例行性的注释、白话翻译,对选编的文章没有画蛇添足的自以为是的分析和评判,最大程度的忠 于原编。
襄王不许请隧周语中 单子知陈必亡周语中
01
展禽论祀爰 居鲁语上
02
里革断罟匡 君鲁语上
03
敬姜论劳逸 鲁语下
04
叔向贺贫晋 语八
06
诸稽郢行成 于吴吴语
05
王孙圉论楚 宝楚语下
申胥谏许越成吴语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 五年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二 十九年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 年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 三年
目录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 年
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石□谏宠州吁隐公三 年
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 年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 公二年
郑庄公戒饬守臣隐 公十一年
季梁谏追楚师桓公 六年
1
曹刿论战庄公 十年
2
齐桓公伐楚盟 屈完僖公四年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注释)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0fce0e6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4.png)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注释)篇一: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集解凡是徐氏义,称徐姓名以别之。
[]余者悉是骃注解,并集觽家义。
索隐纪者,记也。
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
又纪,理也,丝缕有纪。
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
正义郑玄注中候暣省图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称帝。
”又坤灵图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
”案: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谯周、应劭、宋均皆同。
而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孙氏注世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
裴松之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
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觽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第者,次序之目;一者,举数之由:故曰五帝本纪第一。
礼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正义云:“左阳,故记动。
右阴,故记言。
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案:春秋时置左右史,故云史记也。
黄帝者,①少典之子,②姓公孙,名曰轩辕。
③生而神灵,弱而能言,④幼而徇齐,⑤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⑥>>注①集解徐广曰:“号有熊。
”索隐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
此以黄帝为五帝之首,盖依大戴礼五帝德。
又谯周、宋均亦以为然。
而孔安国、皇甫谧帝王代纪及孙氏注系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
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
亦号轩辕氏。
皇甫谧云:“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又据左传,亦号帝鸿氏也。
正义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
”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
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
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
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黄帝。
封泰山,禅亭亭。
亭亭在牟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帝本纪赞》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本文就是司马迁为首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
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的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发表的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
在这篇赞语中,司马迁说明了《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他对这些史料的看法。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司马迁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在验证史料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过程。
【原文】
五帝本纪赞
出处:《史记》
太史公曰①: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②,而百家言黄帝③,其文不雅驯④,荐绅先生难言之⑤。
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⑥,儒者或不传。
余尝西至空桐⑦,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⑧,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⑩。
书缺有间矣⑾,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⑿。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注释】
①《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原称《太史公记》。
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因他曾任西汉太史令。
《史记》各篇多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史实加的评论。
②《尚书》:即《书经》,简称《书》,我国最早的史书,是有关尧、舜、禹史事和商、周帝王言论及文告的历史文献汇编。
③百家:《汉书》卷三《艺文志》记载有《百家》篇三十九卷。
一说为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