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平 关雎解读
民歌《关雎》原文及赏析

民歌《关雎》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民歌《关雎》原文及赏析【导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关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关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关关,像声词,借用字,雎鸠的鸣叫声。
雎鸠:毛传:“雎鸠,王雎也。
”《尔雅·释鸟》:“雎鸠,王鴡(鴡=雎)。
”郭璞(pú)注:“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
”《禽经》:“王雎,雎鸠,鱼鹰也。
”《现代汉语词典》:“鹗,鸟名,背部褐色,头、颈和腹部白色。
性凶猛。
常在树上或岩石上筑巢,常在水面上飞翔,吃鱼类。
通称鱼鹰。
”洲:水中陆地,小者,亦称之为“渚”。
在河之洲,是指“在河中的沙渚上。
”窈窕:幽静而俊俏,多指女子幽娴貌美体裁好,亦用以形容男子深沉而潇洒或风景之幽深而秀丽。
如《孔雀东南飞》:“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陶渊明《归去来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淑女:指温柔娴静之女子。
逑:本乃合、聚之意,此处指配偶。
如《诗·大雅·民劳》:“民以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
”毛传:“休,定也。
逑,合也。
”郑玄笺:“休,止息也。
合,聚也。
”参差:高低不等,长短不齐。
荇(xìng杏)菜:一种水生植物,即“莕菜”。
孔颖达疏:“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
”左右流之:左右寻找。
流,转动眼球寻视,即口语中的“旋(xuě)目”,山东方言中仍有此说法,如“我流了她一眼,长得很俊。
”窹(wù务)寐:睡觉醒来谓之窹,在睡中谓之寐。
窹寐求之,意思是不管醒着还是睡梦中都在追求她,之,代词,代指窈窕淑女。
思服:反复不断地思念。
服,通复,反复不断、熟练之意,如《管子·七法》:“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
”服习,意即复习。
悠哉:忧思之意。
古,悠通忧。
李华平《关雎》课例

《关雎》课例执教者:李华平(附原文及说明于后)一、暖活:上以前我聊一会儿,能够?愿意聊一会儿的把手起来。
生:手:高一点儿,再高一点儿。
呵呵,你想聊什么呢?【者:把提的力交学生,意思是学生想聊什么我就一同聊什么】生 1:我想老聊聊对于篇文章的外知。
不是一字一句的学文言文吧【者:可一字一句的学文言文是老的常方法,假如用常方法教篇文言文会使学生学的趣失。
】生 2:学篇文章有什么作用?:你得呢?【者:不急于抛出答案留学生思虑的余地】生 2:关雎,是属于情一的,能否是学得太早了点儿。
:你什么候学最适合?生 2:高中 .生 3:篇古感情丰富,初中生学也是比适合的。
生 4:篇古有点“歪”,先人很早就有人耍朋友的。
( 堂一片笑声 ) 【者:无无松的聊,后边堂活的氛围确立了基】二、入正(一)研究淑女特色:起立,上生:教,好!: 同学,好!坐。
:同学,一遍生:⋯⋯【者:什么要?仿佛目定向不明确。
】:“ 鼓之”,第三个字怎么?生: le( 四声 ) 。
:好个字的音。
生:【者:清音阻碍,深入做。
】:是一首?写在上边。
生 1:情。
生 2:相思。
生3:追求。
:你是从内容角度看的,哪从角度呢?生 4:古文歌。
生 5:古代情歌。
:是的,是一首古代情歌。
古代的情是怎么的情它与代的情有什么不同呢?第一我来看看是写的与的情。
生:“君子”与“淑女”之的情。
:“淑女”怎么?生:行止庄重雅。
:好一个“庄重雅”,我再看看文本“淑女”的前面用了一个附带。
生:窈窕。
:能够看出,淑女的特色之一是⋯⋯生:娴静与美好。
: 写“淑女”看看用了哪些,在相的下画一个圈互相沟通一下。
生:沟通(学生切切私)生:流、采、芼:再看看文下注,三个字分是什么意思?生 1:流,取;采,收集;芼,挑。
:些能够看出“淑女”有什么特色?生 1:。
生 2:勤。
:能够么归纳。
同学想想,淑女采摘荇菜的程有什么象征意?生:就是她挑夫君的程。
:哦,淑女采摘荇菜的程就是偶的程,系得好。
李华平《关雎》课例

李华平《关雎》课例《关雎》课例执教者:李华平(附原文及注释于后)一、暖场活动师:上课之前我们聊一会儿,可以吗?愿意聊一会儿的把手举起来。
生:举手师:举高一点儿,再举高一点儿。
呵呵,你们想聊什么呢?【录者评:把提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意思是学生想聊什么我们就一起聊什么】生1:我想给老师聊聊关于这篇文章的课外知识。
不是一字一句的学文言文吧【录者评:可见一字一句的学文言文是老师们的常规方法,如果用常规方法教读这篇文言文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丧失。
】生2:学这篇文章有什么作用?师:你觉得呢?【录者评:不急于抛出答案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生2:关雎,是属于情诗一类的,是不是学得太早了点儿。
师:你认为什么时候学最合适?生2:高中.生3:这篇古诗情感丰富,初中生学习也是比较恰当的。
生4:这篇古诗有点“歪”,古人很早就有人耍朋友的。
(课堂一片笑声)【录者评:围绕课题无边无际轻松的闲聊,为后面课堂活跃的气氛奠定了基础】二、进入正课(一)探究淑女特点师:起立,上课生:教师,好!师: 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生:读……【录者评:为什么要读?似乎目标定向不明确。
】师:“钟鼓乐之”,第三个字怎么读?生:le(四声)。
师:请记好这个字的读音。
生:记【录者评:边读边扫清读音障碍,为深入阅读做铺垫。
】师:这是一首诗?请写在标题上面。
生1:爱情诗。
生2:相思诗。
生3:追求诗。
师:你们是从内容角度看的,哪从时间角度呢?生4:古文诗歌。
生5:古代爱情诗歌。
师:是的,这是一首古代爱情诗歌。
古代的爱情是怎么样的爱情它与现代的爱情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我们来看看是写的谁与谁的爱情。
生:“君子”与“淑女”之间的爱情。
师:“淑女”怎么讲?生:行为举止端庄优雅。
师:好一个“端庄优雅”,我们再看看文本“淑女”的前面用了一个附加词。
生:窈窕。
师:可以看出,淑女的特点之一是……生:文静与美好。
师:写“淑女”看看还用了哪些词,请在相应的词语下画一个圈相互交流一下。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关雎》(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关雎》(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上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庆幸极了,用作诗歌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关雎》赏析

《关雎》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
★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第二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
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
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
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
★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芼之、友之、乐之。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托深远,能产生言之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另外还采用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写法有赋、比、兴的区别。
《关雎》古诗词鉴赏

《关雎》古诗词鉴赏《关雎》古诗词鉴赏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雎》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雎》【原文】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ju)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
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
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ci):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u):睡醒。
寐(me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
反侧:翻来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⑾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毛:拔取。
【译文】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作品讲解诗文欣赏说《诗经·关雎》作者:吴小如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
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
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
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
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关雎》原文、赏析及翻译

《关雎》原文、赏析及翻译《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那可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好好瞅瞅这首诗的原文、赏析还有翻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先来说说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一开头就给人一种特别美好的感觉。
想象一下,在那河水中央的小洲上,雎鸠鸟欢快地叫着,是不是一下子就把你带到了一个很美的画面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窈窕淑女”,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身材好的女生,而是指品德美好的姑娘。
君子们都想要追求这样的好姑娘,多直白呀!“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河边那些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们左一把右一把地采摘着。
而那君子呢,白天黑夜都想着追求这位美好的女子。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哎呀,追求不到可把这君子愁坏了,白天想晚上想,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我想起我上学的时候,喜欢隔壁班的一个女生,也是这种感觉,整天心里就想着她,晚上睡觉都不踏实。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荇菜还在那长着,姑娘继续采着。
君子想着要是能和这姑娘亲近亲近,用琴瑟来讨她欢心就好了。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最后这君子幻想着,要是能娶到这位姑娘,就用钟鼓来让她快乐。
接下来咱们看看赏析。
这首诗用了起兴的手法,先写雎鸠鸟在河洲上关关地叫着,引出下文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真挚,把君子追求淑女时那种焦急、渴望、失落、幻想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它的节奏韵律也很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再说说翻译。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洲上。
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君子好对象。
长短不齐荇菜鲜,顺着水流左右采。
纯洁美丽好姑娘,醒着相思梦里爱。
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常牵。
相思深情无限长,翻来覆去难成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君子”“淑女”的标准——《诗经·关雎》的教学解读■ 李华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关雎》一诗,被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选用。
除了个别词语的理解以外,该诗似乎浅显到不需要解读,但却很少有人认认真真去解读,大多在一番陈词滥调的赞美之后,消于无形。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也都照本宣科,按照《教师用书》的解说,把结论贩卖给学生。
这既糟蹋了这首美丽的诗歌,也丧失了一次很好的“诗教”机会。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该诗进行一次有别于社会消遣性解读和文艺理论研究式的教学解读。
一、文本误读:止于不当止之处对《关雎》文本的误读,主要发生在对内容的误解上。
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歌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辨识误读的开始。
答案一:写爱情。
这个答案,从一般社会消遣性解读来说,也就可以了。
作为一般社会性读者,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们往更深处探究。
读一读,打发一下空余的时间,也就可以了。
而文艺研究式解读和语文教学解读,都不应该止步于此。
答案二:写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
这个答案,是对前一答案的具体化。
人教版《教师用书》说,“《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诗经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和《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中关于《关雎》的解读鉴赏文章也大体持此种观点。
当严肃的《教师用书》和权威的鉴赏辞典都止步于此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大遗憾。
真正的文艺研究式解读和语文教学解读不得不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关雎》为什么居于《诗经》之首?作为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我们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就要与《诗经》打个照面,首先的首先就是与《关雎》相遇。
那它有什么样的魅力,让孔子在编定时放到“第一”的位置?并且,我们不得不注意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
难道就因为它写的是爱情,写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如果仅仅是这一点,恐怕《关雎》不足以位列《诗经》之首。
二、教学尴尬:没什么可讲,不便于讲作为一个文学经典,《关雎》在语文教学中的命运是怎样的呢?有位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语文教师讲述了她的故事:对于诗经中的《关雎》,在教授这一课时,我一般只是让学生们多读几遍,熟悉字词,然后背诵一下就结束了。
因为我一直认为这一课没有什么内容可讲,无非就是一个年代离我们很遥远的爱情故事,而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我也不愿多提及“爱情”这方面的内容,怕引发学生过多的想法。
这位老师很真诚地给我们讲述了《关雎》的教学命运。
而这也是不少语文教师面临的教学尴尬:第一,一个经典的文学文本,却没有什么“可讲”的;第二,美好的爱情,不便于给初中学生讲。
关于第二点,曾经有个担任班主任的数学教师开玩笑似的对语文任课教师说:“我们班主任辛辛苦苦地给学生讲不要早恋,你们语文教师却一篇又一篇地教爱情诗,你叫我的班主任工作怎么做嘛?”玩笑中的尴尬,却也有语文教学的份。
这里的尴尬,源于没有读懂《关雎》这个文本:一方面被《教师用书》、网络参考资料所束缚,没有直接面对文本本身;另一方面,缺少走进文本的真功夫。
其实,走进初中语文教材的《关雎》,自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
它不是一般地、简单地“让学生去恋爱”,而是教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怎样的人值得你去爱,怎样获取恋爱的资格”。
这就是这个诗歌文本“风天下”的教化之功在当代学校教育中之所在。
《关雎》真有这样大的魅力?三、追根溯源:孔子眼中有一个什么样的《关雎》?孔子眼中有一个什么样的《关雎》?这个问题,我们已无法问孔子,但可根据相关文献推知。
《史记·孔子世家》这样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据此看来,古诗原来本有3000多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选了其中305篇,编纂成《诗经》。
这样看来,《关雎》能被编入《诗经》不在于他写了一个爱情故事,而在于他写了一个符合孔子“礼义”标准的爱情故事。
它能居于《诗经》之首,则表明他最符合孔子“礼义”标准。
遗憾的是,孔子没有直接解读这首诗。
他只是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也就是说,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所幸的是,汉代大儒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潜心研究《诗经》,著有《毛诗序》,比较贴切地把握了孔子的编纂意图。
《毛诗序》认为《关雎》,“《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天下”,就是教化天下。
而“风天下”,也正是孔子将其措于“首位”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阐明夫妇之德,既适用于普通老百姓(“乡人”),也适用于统治阶层(“邦国”)。
古代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很深刻的道理。
首先,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家庭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
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特别是男女之欲。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札记·礼运》),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一般来说比较简单,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论语》)所以一切欲望的克制、一切人伦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
在孔子看来,《关雎》以诗歌的方式为男男女女树立了一个标准:“君子”的内涵是什么?“淑女”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说,《关雎》是对“君子”、“淑女”内涵的诗化解释、诗化表达。
因此,答案就在诗歌文本中。
四、教学解读: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一)文本教学解读的时代口号:“向内转!”这就又要回到文本本身了。
文本教学解读的一个原则就是“经济性原则”,也就是要尽可能少地调动外部资源,尽可能在文本内部找答案。
“向内看”还是“向外看”是区分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水准的重要分水岭。
“向内看”应成为今后教师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的基本认识。
“向内看”,我们会看到一个与既有结论不一样的、立体丰满的《关雎》,会看到一个更贴近孔子编纂意图的《关雎》。
简单来说,《关雎》一诗,其实就是通过诗歌的方式阐释“君子”与“淑女”的内涵的。
孔子将其编在《诗经》之首位,也就是要通过《关雎》为男男女女树立了一个爱情世界的标准,以“风天下而正夫妇”——在诗一般的理想境界中,什么样的女子可称为“淑女”,而值得你去追;什么样的男子可称为“君子”,而值得你托付终身。
(二)“向内看”的方法:关键词演绎法走进这个文本,我们需要运用的真功夫是“关键词演绎法”,其他方法则间而用之。
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第一步,确定关键词。
关键词是文本解读的“支点”,确定的依据是:(1)出现的频率;(2)出现的位置;(3)与解读目的的关联性。
在实际确定时,常常综合运用。
由于文学文本的含义比较丰富,对于同一文本,可以选出不同的关键词,因此,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威廉·燕卜逊将其称之为“未锁定的关键词”。
一般说来,动词和形容词是选择关键词时需要重点考虑的。
特别是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同一位置出现的、与解读目的紧密相关的动词、形容词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关键词。
第二步,分析关键词。
也就是对关键词作细致的、严密的纵深分析,以揭示其具有的而被常人所忽视的、深层次的、丰富而又意味深长的含义。
尤其不要忽视把几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整体解读。
第三步,以关键词为中心,分析人物形象和文本主题。
这一步,意在对文本的全面把握。
这三个步骤,紧密相连。
运用到《关雎》一诗中,简单地说,就是抓取描写人物(淑女、君子)的关键词语,理清其间的意脉,从而分析人性形象。
(三)《关雎》教学解读:“关键词演绎法”的运用1.第一轮演绎:“淑女”的内涵是什么?首先,诗歌描写“淑女”,用了一个形容词“窈窕”,这是指外表。
也就是说“淑女”的第一条标准是外表看来要文静美好(“窈窕”);在古人看来,那种看起来风风火火、长相一般的女孩不能称为“淑女”。
这样看来,在中国人的审美眼光中,无论古代还是现当代,外表都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其次,诗歌描写“淑女”,用了三个动词——“流”(捞取)、“采”(摘)、“芼”(挑选)。
这三个动词,写的是女子采摘荇菜的过程,她是那样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淑女”的第二条标准——勤劳。
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淑女是在劳动中产生,而不是在吃喝玩乐中产生的。
用现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说,好学上进、热爱劳动才能造就淑女,贪玩好耍、打麻将、跳舞、沉迷网络不能造就淑女。
最要紧的是,从《诗经》所用手法“赋比兴”之“比”来看,“淑女”采摘荇菜的过程就是女子择偶的过程:广泛交往——逐个了解——细心挑选。
这一过程,足见该女子对待择偶的态度。
这就是“淑女”的第三条标准——对待爱情慎重、理智。
用现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说,那种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丢一个的女孩,不能称为“淑女”;不随便爱上一个男子的女子,才会不随便丢下一个男子。
至此,我们明白了“淑女”的三个特点,或者说三条标准:文静美好,热爱劳动,对待爱情理智、慎重。
2.第二轮演绎:“君子”的内涵是什么?写“君子”的动词也有三个:“求”(追求)、“友”(亲近)、“乐”(使快乐)。
这其实也就是男子追求女子的过程。
理解到这一点并不难。
遗憾的是,不少人也就止步于此,没有再往深处细究。
首先,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男子对女子爱很深、求很切,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男子爱慕女子却又求之不得的时候,男子并未放弃,他不是那种爱一阵子就算了,转而追求其他女孩,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除了星星还有月亮”。
诗歌中,男子对女子的爱是持续不断、逐渐热烈的,并不轻言放弃的。
这就是君子之爱的第一个特点——爱得执著。
其次,执著之爱也不一定是君子之爱。
在当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有些男子爱一个女子也确实很执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属于死缠烂打类型,甚至以死相威胁——经常有报道称某男子站在楼顶冲女子说:“你答不答应,不答应的话,我就跳下去了!”这种男子,在古代也会是有的。
但本诗中的男子,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追到,但是他并未像有些人那样做出过激之事,只是“辗转反侧”。
这就是君子之爱的第二个特点——爱得尊重。
“辗转反侧”刻画出君子向淑女表白爱恋之情后,遭到拒绝时痛苦失眠的情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夜深人静,一个男子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他的心中思念着他心爱的女子。
他时而发出一声叹息,因为心爱的女子拒绝了他的求爱,他难免伤感、痛苦,甚至一丝气馁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