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服饰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保安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保安族保安族,一说源于蒙古族,一说是以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为主,融合了蒙古族、汉族、藏族、回族和土族而形成的。
他们自称保安,俗称保安人,是因他们的原居住地——青海同仁保安城得名的,因信仰伊斯兰教,明清又称保安回。
1952年3月25 日正式命名为保安族。
13世纪中叶,一批随“西域亲军”东来的蒙古人(含大批中亚色目人),奉命在今青海同仁驻守。
元世祖、元成宗后,战争减少,各地蒙古军、西域亲军等由军户向民户转化,在当地娶妻生子,定居下来。
他们早已皈依伊斯兰教,在与当地汉、藏、回、土各族的融合中,形成保安族的先民。
后来,明朝在同仁隆务镇附近筑保安城,设立保安营,城堡周边的下庄、尕撒尔、保安村,俗称保安三庄,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保安就成了他们的自称。
清朝初年,逐步形成了保安族。
保安地方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田的扩大,村庄间因灌溉用水经常发生械斗,使矛盾深化。
同时,清代同治年间,保安族因受隆务寺喇嘛欺压(让他们改信藏传佛教),离开了青海同仁保安地区,大约经历了5年艰难的迁移过程,先迁至循化,后迁到积石山下的大河家和刘集,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梅、高赵李村,仍习惯称保安三庄。
保安族定居的大河家地区不仅受到帝国主义、清王朝统治者和马家军阀的压迫,还受到本民族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因而保安族地区发展极为缓慢。
近代以来,保安族和其他民族一道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52年3月,成立了保安族自治乡,1956年改为保安族民族乡。
下辖大墩、梅坡、甘河滩、高赵李家4个行政村。
1980年6月,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这是甘肃第一个多民族联合自治县。
2000年,保安族人有16505人。
截至目前,保安族在26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
其中绝大部分在甘肃省。
主要居住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约占全国保安族的85%。
自治县境内5个乡镇21个自然村。
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分大河家、同仁两种方言,75%的保安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但大部分保安人也懂得当地汉语。
民族风情:保安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保安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概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为16505。
聚居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县。
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保安"系本族自称。
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而被称为"保安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根据本族自愿,定名为保安族。
历史保安族是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各民族融合而成。
分布:甘肃省保安族自治县。
保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不足1.3万人。
90%以上居住在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大河家乡的大墩、甘河滩、梅坡村(后甘、梅合并)和刘集乡的高李村一带最为集中。
这里梁峁、沟壑、山谷、河谷交错纵横,水草肥美、林木葱郁、泉水潺潺,是一块宜农宜牧的理想之地。
保安族以色目人为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回、藏、土(青海同仁土族)等民族互相交融发展,历明、清两朝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
保安族,根据传说及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一般认为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渐形成的。
也有人认为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回"人为主体发展而来的。
保安族名称是由地名而来。
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同仁县设置了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当时住在这里的有青海的吐蕃、土族,甘肃的回族、蒙古族和从河州(今临夏)来这里屯垦戍边的官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
宗教信仰保安族人民长期以来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内部也有老教、新教之分。
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保安族地区,尚无定论,据文献记载,在明初保安人中就已有伊斯兰教徒。
高山族和保安族

保 安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来了客人, 要以 最快的速度准备好茶饭款待客人,要把 家中最好的食物拿出来招待,这是保安人最 为重视的待客之道,客人满意了,主人才高 兴。在与客人谈话时,不能左顾右盼,不能 玩弄胡须、抠鼻吐痰,更不能伸懒腰、打哈 欠。另外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族非常尊重长者,忌子女不孝 ,长幼无序;吃饭要让长辈先吃,见到长辈 要先问好。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 、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旱稻 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除雅美人和布农人之外,其他 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 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 辣椒腌制。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 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 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 。现在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 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大都呈长方形或四 方形,有门无窗。过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着身体毁 饰的习俗,如拔毛、凿齿、穿耳、束腹、纹身等。40年代中 期以 后,这些习俗逐渐趋于衰退,但其残余影响还在。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 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保安族以农业生产为主,部分人兼 营手工业和副业。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 ,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 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 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 保安族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 保安人的主食偏重于面制 品保安人的肉食品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马、驴、骡和其它凶猛禽 兽之肉,忌食一切自死动物的肉和血。保安族在待客时还有一些别具 特色的饮食风俗。有客自远方来,都会受到热情款待。保安腰刀,造 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 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 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保安族刀是保安族的传统手工业,反 映着保安族人民性格的剽悍。“保安刀”约有100多年的历史。保安 刀的生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制作技艺高超,锋利耐用,精致美 观。著名的“双刀”和“双垒刀”的刀把,多用黄铜或红铜、牛骨垒 叠而成,图案清雅美丽,享有“十样景”的赞语,誉满甘肃、青海、 西藏等省、区。
三月三民族服文案

三月三民族服文案1. 三月三那可是个超特别的日子。
民族服在这时候就像盛开的繁花一样绚烂。
你看壮族的服饰,那精美的刺绣,就像把整个春天都绣在了衣服上。
我就想啊,穿上这样的衣服,是不是就把春天穿在了身上呢?2. 三月三到啦,民族服闪亮登场喽。
苗族的服饰真的绝了,银饰叮叮当当的,感觉就像星星落在了身上。
我朋友试穿的时候,那模样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仙女似的,你难道不想试试吗?3. 三月三的民族服啊,那可都是宝贝。
侗族的服装,那色彩搭配得就像彩虹掉进了染缸里。
我上次参加三月三活动,看到一个侗族姑娘穿着传统服饰,那笑容在衣服的映衬下,简直比阳光还灿烂,你能想象那种美吗?4. 三月三喽,民族服的大舞台开启了。
瑶族的服饰很有特色呢,那些图案就像古老的故事在衣服上静静诉说。
我跟奶奶说,这衣服就像一部活着的史书,奶奶直点头。
你是不是也好奇这些图案背后的故事呀?5. 三月三这个日子,民族服美得不像话。
黎族的服饰简单又大方,那亚麻的质感就像大自然的手轻轻拂过皮肤。
我碰到一个黎族小伙穿着他们的传统服饰,那股子精神劲儿,就像挺拔的椰子树,真的太酷了。
6. 三月三的民族服是一场视觉盛宴。
畲族的服饰色彩鲜明得就像清晨的朝霞。
我妹妹穿上畲族服饰的时候,就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在人群里飞来飞去,那活力满满的样子,你不想拥有吗?7. 三月三啦,民族服各有各的魅力。
水族的服饰上的花纹细腻得像涓涓细流。
我问一个水族的姐姐,她说这些花纹都有特殊的含义,就像密码一样。
你难道不好奇这些密码背后的意义吗?8. 三月三的民族服真的让人惊艳。
土家族的服饰,那独特的款式就像大山的轮廓。
我看到一群土家族的孩子穿着传统服饰玩耍,就像一群活泼的小山精,那画面太有爱了,你不觉得吗?9. 三月三民族服就像文化的使者。
仡佬族的服饰低调却不失内涵,那些小小的装饰就像夜空中闪烁的小星。
我有个同学是仡佬族的,他穿上民族服的时候,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息,你想不想感受一下呢?10. 三月三到了,民族服是多彩的画卷。
保安族服饰及工艺美术的社会文化内涵

保安族服饰及工艺美术的社会文化内涵作者:张英福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05期摘要:保安族主要生活在甘肃境内,是国内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
在其地域环境、经济生活、宗教信仰与生活氛围的影响下,保安族逐渐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服饰与工艺,并各自拥有了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关键词:保安族服饰工艺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116-011 引言一个民族的服饰与工艺品不仅是其民族精神的外化体现,更表现了其社会及历史的发展轨迹,在民族生活的长期发展历程中,保安族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内涵与工艺美术文化内涵,而其究竟为何,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本文将就此作一个大致的叙述。
2 服饰里的社会文化内涵2.1 早期服饰保安族早期居住在青海同仁一带,由于当地气候较为寒冷,且又受周边民族(如藏族、土族)的影响,服饰注重保暖且款式接近周边民族。
早期的保安族男子常戴呢料或皮料制成的礼帽和一种黑布制成、蓝布镶边的圆形帽。
上着衬衫,下套大裆裤,外罩藏式长袍,腰系艳色腰带,并挂一把什样锦腰刀,走起路来显得英武精干、气势不凡。
冬季时,男子们则会穿上翻领大襟皮袄及长筒皮靴,以此来抵御严寒。
女子服饰通常按未婚和已婚来进行分类。
未婚少女们多戴以淡蓝或粉红色布料制成的圆形“绌绌帽”,且会围戴一种以红、绿色布料制成,上绣花卉蝴蝶图案的被称为“咪哪”的长带子。
而已婚妇女则多以黑布包头,上戴黑色或绿色的绸纱盖头。
除此之外,保安族女子若头上戴花也有讲究,未婚女子的花朵朝上,已婚女子的花朵朝下,以此作为区分[1]。
女子通常长着花缎斜襟衬衫,下着大裆长裤,外罩长袍或坎肩,鞋则多穿绣花鞋。
饰品以银饰居多,也会有金饰和玉饰。
2.2 后期服饰咸丰年间,保安族迁至如今的大河家地区居住,受当地自然环境以及周边民族(回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服饰渐渐展现出回族服饰的特征,但依旧保留了一些传统服饰的特色。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分解

1、汉族2、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
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
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中国各民族的服装展示

中国各民族的服装展示阿昌族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
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
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
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
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保安族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
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
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
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朝鲜族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
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
达干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
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
傣族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
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
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
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
56民族服饰特点的介绍

56个民族服饰的特点1、蒙古族(měng gǔz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游牧民族。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2、回族(huízú)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3、苗族(miáo zú)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银饰品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4、傣族(dǎi zú)傣族服饰充分体现其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女饰追求轻盈、秀丽,服装的色彩极为出色。
5、傈僳族(lìsùzú)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区。
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6、藏族(zàng zú)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7、壮族(zhuàng zú)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8、朝鲜族(cháo xiǎn zú)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9、高山族(gāo shān zú)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保安族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的“族徽”,民族服饰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等服饰元素。 1.定居青海同仁前的服饰 公元13世纪,保安族先民从中亚被东遣至西域,头缠“戴斯塔尔”、身着袍衣的俊朗男人和轻纱覆面、盖头加身的美丽女子将浓郁的中亚气息带到了西域高原,在这片虽不热辣但却热情的土地上缱绻展开自我描绘的动人历史画卷。 袍衣,是当时青年、老年男性最常穿的服装,用手工棉布等柔软面料制成,恰身,无扣,通过折叠形成自然翻领。最初多为白色,后期随着染色工艺的发展,也有了藏蓝、深灰、青、褐等色,通常在礼拜时穿着白色,而在外出时穿蓝色。袍衣是从西域传承而来的服装,又和西域有所不同,一度从最初的无领、简单缝剪、布带固定进而演变为沿边流线型立领、立体剪裁、恰身敞怀。到保安屯形成以前,袍衣一直是保安族男性的日常服饰之一。 随蒙古军队初到同仁时,盔甲、护膝与腰带是随军征战的保安族男儿必不可少的护身装备。作为临时匠人的保安族兵匠来说,不直接参加战斗就不被允许像马背上的战士那样身着盔甲,但为了防范伤害,智慧的保安族先民便设计制作 2
了类似盔甲样式的皮制坎甲,这种坎甲质地厚实,却不像盔甲般沉重,而是轻便随体、短小紧凑,坎甲上缝有口袋,既能防身还能随身携带必备物件,非常实用方便。 由盔甲演变而来的皮质坎甲自此便成为了当时随军保安族兵匠的普遍装束,而这种坎甲也随着人们的需要和季节的变换不断改进。为了让坎甲更为轻盈合体,兵匠将全皮制坎甲改为麻布坎甲,只在护胸部位保留一片皮子;冬季为了御寒保暖,人们将坎甲做成夹层式,把麻或是羊毛、牛毛加进布里面,既护身又防寒,让跟随军队东奔西走的保安族匠人多了一份温暖与安全。这种坎甲在之后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便逐渐成为独具保安族民族特色的一种服饰——绑身子。 传统保安族男性头饰主要有“戴斯塔尔”、号头、号帽三种。 “戴斯塔尔”是包括保安族在内的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男士在礼拜或重要仪式活动中用的丝织头巾,长约一丈,颜色多白、黄、绿等。在蒙古时期的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出行上马下马,保安族男性取而代之的是用号头将头缠裹起来。号头保安语发音为“好透”,意为包头,是用针织或用棉布做的一种头巾,缠在头上,长、短不等,一般缠三圈,颜色多为灰、白、棕、青等色。 “戴斯塔尔”多用于礼拜,而号头一般只在生活中戴,中老年人戴的较多,年轻人在出门时候也会为了骑马方便将号头紧紧包在头上。相对于“戴 3
斯塔尔”和号头来说,号帽即是从古至今、从西域到中原通用的穆斯林头饰。 保安族最早期有一种树叶形的装饰腰带,据说在阿丹出世的时候用大树叶缝成衣眼,于是保安人便将树叶的形状与花纹巧妙地结合为腰带。除却装饰用腰带,保安人在与蒙古人相邻时期最常使用腰带的是为了束扎衣服,这种腰带是从军用的皮腰带转变而来,模仿盔甲上的宽腰带,最早用白布制成,后用丝绸或是缎带,类似于蒙古族的系腰却又有所不同,它的长度只有蒙古系腰的一半,近丈三。 早期保安族女性着装与中亚女性着装非常相似——头顶盖巾、脸蒙面罩,而在西域变化时期出现的斗篷则是当时身份显赫人家的女子所穿服装,无袖连帽、狐皮内里、红布外罩,传说成吉思汗的叔父曾抢去如此穿着的一名保安族女子做妻子,这种狐皮斗篷可谓是当时最奢华的一种女性服装。 2.定居青海同仁后的服饰 “冬日里的皮挂,秋日里的柔拉,绣花的绑身子,长短的夹夹”——保安族经历了与蒙古族、土族、藏族同生共居的时期,这一时期男子穿大裆裤,上身内穿衬衫,外套长柔系腰带,春秋穿绑身子,足穿长筒皮靴或布鞋,冬季身穿皮袄,脚穿靴子或罗蹄;女子上身内穿花绸缎斜襟软衬衫,外套长袍或夹袄,姑娘喜爱戴“绌绌帽”或“咪哪”头饰,年 4
轻妇女脚上多穿绣花鞋,老年妇女则多穿圆口低帮的黑色绣花鞋,冬季穿低帮、布棉制作的棉鞋。 皮袄(亦称“皮挂”):是保安族定居同仁后,老年人过冬常穿的服装。当时的保安人有经营皮子生意的买卖人,也有做皮子工艺和服装缝制的手艺人,保安皮袄就是当时保安人自己设计制作的保暖冬衣。皮袄通常是用绵羊皮或山羊皮制作,其中羊羔皮制的最为上乘,轻柔保暖。制作时先将羊皮泡在大缸中,用盐、石灰沸煮加工,之后取出揉皮,再用刮刀把皮上面的一层油脂刮掉,而后进行缝制。由于皮子非常厚实,一般都是由男人来缝。最后再加上翻领的毛领,领子一般为狐皮、羔羊皮,以及氆氇装饰边。皮袄样式为斜襟侧边系带,有的以皮为面,有的用棉布、条绒加面。有长、短之分,长者过膝,短者不及膝盖。而这也是与藏式、蒙古式皮袄的一大差别所在——藏式皮袄用腰带束提,长及脚踝,怀揣处饱满可装东西,由于不是全皮所以没有保安族皮袄厚实,在穿着时藏族往往就穿一个袖子;蒙古族皮袄同样是长至脚面,虽没有藏式的宽大却也有腰带,衣服以布条沿边。 虽然保安族皮袄的装饰元素——氆氇,与藏式皮袄和蒙古族皮袄非常相似,但三者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藏族一股用深褐色、咖啡色多,而蒙古族的氆氇边则相较之下更为鲜艳,以红、绿居多,保安族纯粹是黑、白、灰三种素色,有 5
时也会选用青绒的边子,用三针白线固定,叫“大三针”,由于做皮子的线比较粗,白线在青色绒布边上显得格外显眼,不经意间形成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 因为皮袄是全皮制作,一来比较厚重,穿着行动多有局限;二来全羊毛的内里保暖性极强,穿着它就像是随时靠在暖炉边,所以皮袄多是生活在高寒草原上的保安人中上了岁数的老年人穿,或是冬季常常外出做买卖或放羊的青年人偶尔穿来御寒。现如今,既轻又暖的冬衣成为人们冬日的追求,时尚轻便的皮夹克的流行,让古老的皮袄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柔拉:是保安族典型服饰的一种,它既保持有中亚服饰特色,又富西域传承的蒙古特点,同时结合保安族特有的大襟样式,三者合一,既区别于藏族、蒙古族,又是当时保安三庄时期无论男女老少所流行的大众穿戴,长期以来成为保安族的传统服饰,到现在仍有保留,极具民族性和传承特点。“柔拉”其实就是具有保安族特点的“北袍”,长“柔拉”似蒙古袍、藏袍,但又有区别,主要是比蒙古袍、藏袍稍短,长度约超过膝盖5寸。最初制衣布料是人们用织布机织的毛蓝布或白扣布,颜色只有灰、白、黑、蓝,比较单调。后来的布料种类增多,有棉布、平绒、丝绒、丝绸等,颜色也随之丰富,又增加了有墨绿、咖啡、紫红等艳色,用条绒、各色布料镶边,但边饰色彩单一简洁,线条流畅,造型粗犷, 6
右衽、布带,不开叉,以肩部盘扣或腰间带子固定。老年人穿来御寒时通常在柔拉夹层加半截薄羔皮。年轻人身着柔拉,配以丝绸或绣花腰带,更是再现了早期保安男子的英武、洒脱气质和阳刚之美。 绑身子:是独具保安族特色的传统服饰之一,形似马夹,但又与一般马夹有所不同,与回、东乡、撒拉族的马夹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也被称为保安族马夹。其特点总体与马夹相同,只是前下部约八分之三部分是整块的,绣花、镶边并做成口袋,左边固定在马夹上,右边用带子“绑”住或用编制布纽扣固定。颜色多用墨绿、豆绿、紫红、粉红、水红、深蓝、湖蓝等色,用绸缎、平绒、呢子、混纺等布料做成。绑身子极具实用价值,多穿在春秋、夏季。据说过去口袋里装刀子、小石头用于防身自卫。此外,“绑身子”还极具美感,“绑”在腹部,正好突出了人体的曲线美,而且精美的刺绣,生动高雅的图案,别致的镶边和独特的款式,使它独具魅力。绑身子同时也展示了保安族妇女的智慧、灵巧和自由创造的才能及倾注的炽热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正因为如此,“绑身子”成了保安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的服装之一。 腰带:保安族腰带主要有丝绸腰带、针织腰带和绣花腰带三种。绣花腰带通常中青年佩戴而老年人不用。丝绸腰带用红、蓝、绿等色丝绸做成,长约一丈三尺,在腰上围三圈打结后外吊尺许,老年人的腰带颜色不会很鲜艳,一般系两 7
圈。针织腰带用毛线或棉线编制而成,长短各异,颜色多白、青、棕色。两端有尺许长穗子,通常用来系在长袍上面,这从与蒙古人相邻时期就有了。绣花腰带由三部分组成,两端是红、绿、蓝等色丝绸带子,中间是夹制,比带子宽,形状多样,绣有梅、兰、竹、菊、牡丹等花草,用连续图案刺绣饰边,用来系在长坎甲上,男女都有佩戴,通常是由家里女人来做。少女系腰和男士不同的是把小孩的肚兜元素融入其中,轻轻的系在腰间,重点把刺绣的部分展示出来。保安族历来有刺绣的传统,过去年轻人谈恋爱的时候,男方给女方送装饰品,而女方常会给男方送绣花腰带,取意“拴住”心上人,同时也表现出姑娘的手艺和聪明才智。 棉布衣:是回、汉、保安、东乡、撒拉等民族通用的服装样式,从民国时期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代都有穿着,布料用棉布、条绒、平绒、丝绸等,内装棉花或羊毛,自制布纽扣,颜色多青、蓝、灰、棕,分斜襟和对襟两种。 大檐帽(礼帽):形同藏式礼帽,是藏族、蒙古族、土族、保安族共用的样式,呢料,大檐,圆顶,颜色多绿、青、灰、棕等。当保安族在同仁居住时,与藏族同胞交往密切,民族关系融洽,经常有生意和生活上的往来,于是保安族年轻人也经常头戴礼帽,与蒙古、藏族礼帽的差别只是在边檐略小一点。 大裆裤:裤腰、档、腿均宽大,棉布制成,多青、蓝、 8
白色,有单、棉之分,棉裤多装羊毛或棉花。男式与女式的主要区别在于颜色不同,女式色彩更为鲜艳,少妇、少女单裤脚多绣花。告别了早期的马上生活,保安族为了适应农业生活、方便农田耕作,大档裤成为当时人们穿着较多的服装。 连鹰皮帽:亦称藏式狐皮帽。用狐皮、兔皮或羊皮制成,圆顶,脑后结合处系带。是保安族定居同仁时期男士冬季常戴的帽子,借鉴了蒙古族和当地的藏族文化,与蒙古族、藏族皮帽的区别在于,蒙古族皮帽多用长毛皮草,藏族一般用野生狐皮,毛很碎而不是很长,而保安族皮帽则跟缠头有些相像,中间是青色或褐色的布帽子,外缠一圈毛皮子,后绑带刚好封住。一般在家时则将外圈的毛皮缠头取下,这是保安族猎人常戴的帽子。 棉线帽:从在同仁居住时期一直到现在,保安族老年男士在秋冬季节常戴的一种用羊毛绒或棉线手工织成的圆顶帽,颜色多为蓝、灰、棕。有时也用青、灰,褐等色棉布、绸缎缝制,内夹棉花或羊毛。 罗蹄(也作“罗踢”):用牛皮缝制而咸的鞋子,保安族男性在同仁居住时期多穿这种鞋。鞋帮和鞋底是同一块独板皮子,独板皮子前边剪成半圆形,并用皮绳搐起十几道褶子,用皮条缝上耳扣、后跟,绱上“褐子”。麻布长腰,就是“连把腰罗蹄”,冬季穿时在罗蹄中装上羊毛、麦草,防寒保暖。一开始的靴筒借鉴了蒙古靴和藏式靴的样式,也有用毛毡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