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对练(十二)
2020年高三二模古诗文

古诗文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赠韦记室黯别①(南朝梁)何逊故人傥②送别,停车一水东。
去帆若不见,试望白云中。
促膝今何在,衔杯谁复同。
水夜看初月,江晚溯归风。
无因生羽翼,千里暂排空③。
[注]①韦黯,诗人的朋友,曾任记室。
②傥,同“倘”。
③排空:冲向天空。
12.下列诗句中与画线句表达情感最相近的一项是()。
(1分)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3.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五六句连续发问,倾诉衷肠。
B.第五六句今昔对比,强化情感。
C.第七八句以乐衬哀,倍感温暖。
D.第七八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4.结合全诗,赏析结尾两句诗句的表达效果。
(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9分)谢述传①述字景先,少有志行,随兄纯在江陵。
纯遇害,述奉纯丧还都。
行至西塞,值暴风,纯丧舫流漂,不知所在,述乘小船寻求之。
经纯妻庾①舫过,庾遣人谓述曰:“丧舫存没,已应有在,风波如此,岂可小船所冒?小郎去必无及,宁可存亡俱尽邪?”述号泣答曰:“若安全至岸,当须营理。
如其已致意外,述亦无心独存。
”因冒浪而进,见纯丧舫几没,述号叫呼天,幸而获免,咸以为精诚所致也。
高祖②闻而嘉之,及临豫州,讽中正③以述为主簿,甚被知器。
②元嘉二年,征拜中书侍郎。
明年,出为武陵太守,彭城王义康骠骑长史,领南郡太守。
先是述从兄曜为义康长史丧官述代之。
太祖与义康书曰:“今以谢述代曜。
其才应详练,著于历职,故以佐汝。
”莅官清约,私无宅舍。
义康遇之甚厚。
③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④,宜蒙优贷,太祖手诏酬纳焉。
述语子综曰:“主上矜邵夙诚,将加曲恕,吾所启谬会,故特见酬纳耳。
若此疏迹宣布,则为侵夺主恩,不可之大者也。
”使综对前焚之。
太祖后谓邵曰:“卿之获免,谢述有力焉”。
④述有心虚疾,性理时或乖谬。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2理清思路解读形象——读懂散文

专题强化训练(十二)散文阅读之理清思路,解读形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渐丰子恺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
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
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
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早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
每日如此,未尝间断。
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
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
造物的骗人,使人流连①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
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
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戏答诸少年(唐)白居易顾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
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
古树(唐)徐凝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
19.《戏答诸少年》中“朱颜”一词意为,《古树》中“”一句写出古树的老态。
(2分)20.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6分)【分析】(19)本题考查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以及诗句的理解。
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语境来理解。
(20)本题考查对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的掌握。
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再分析传达的感情。
【解答】(19)对“朱颜”的理解可结合学过的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里“只是朱颜改”一句中朱颜的词意,应该是指红润美好的容颜。
“枝不生花腹生草”一句写出了古树的老态,它已经不开花且腹中长满了草,证明了它已经老去。
(20)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一首写了诗人年老,头发已经白似雪,而少年们气概如云,两者对比,写出了自己的感慨。
第二首诗后两句“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说行人从来没见过树年青时,但是古树却已经见证了几番苍老,将“行人”与“古树”的年龄对比,写出了世事变迁,人与物代谢不同。
第一首后两句“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通俗易懂,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苍老的命运,诗人对青春难再有深刻认识。
第二首诗借写古树来表达对宇宙无限而人生短暂的感慨。
所以都喻指深刻,可以说是“借题发挥”。
答案:(19)红润美好的容颜(答“年轻的容颜”亦可)枝不生花腹生草(20)①都运用对照(对比)写法。
《戏答诸少年》将诗人的年老“头似雪”与少年的“气如云”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古树》将行人与古树时序(年龄)进行对比,写出了树的古老及世事的变迁。
②都在借题发挥。
《戏答诸少年》以“戏答”为题,以看似戏谑的笔调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如流、青春难驻的深刻认识;《古树》以吟咏饱经沧桑的古树来表达自己对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的感慨,颇具韵味。
2020版高考二轮专练12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解析版

论述类一、(广东惠来一中、揭东一中2020届高三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多数出版社一直重视“塑造品牌”,进行“品牌化经营”。
业界流行“睹书思社”的说法,美国著名出版家史密斯·贝利说:“出版社并不因它经营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书出名。
”可见,那些能让出版社出名,进而引发读者“睹书思社”的书,就是那些能够体现出版社品位的特色品牌书。
品牌图书可谓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强社之本、优社之本。
一个出版社如果没有品牌产品,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品牌图书不是专家们投票评出来的,更不是出版社刻意贴标签自封的,而是在图书市场中形成的,是通过时间隧道过滤、积淀的结果,是读者心中的口碑。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但凡称得上是强社和名社的,都有品牌图书作支撑、作招牌、作标志。
商务印书馆以出版工具书和学术名著在国内出版界独占鳌头,赢得“工具书王国”和“学术出版重镇”的美誉。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全国读者的广泛欢迎,这两本品牌工具书给商务印书馆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早年推出的“万有文库”也是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图书。
这些承载大国深厚文化和世界进步思想的招牌书、品牌书铸就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荣光。
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
追求的境界是只求有利于学术,不求闻达于世间。
他们以推动学术进步为目的,严格评选,鼓励创新,提倡开放。
“书比人长寿。
”这是出版界的一句箴言。
当代编辑理应有这种追求。
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大量的平庸之作充斥市场,有的甚至是垃圾书。
何以出现这种让人汗颜、担忧的局面?原因虽多,但编校人员缺乏工匠精神是一个重要因素。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止于至善、精益求精、执着专一,着力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
将这种精神融于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就是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如履薄冰,始终坚守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在把握文化品质、思想内涵、学术价值、语句规范、知识准确等方面,力求做到字斟句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推敲,精准定位。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2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一、(宁夏银川市2020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
《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
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
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
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
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②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范蠡经商有道,号陶朱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登临览景,古今勾连,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
B.颔联意在写“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描绘一时见闻。
C.颈联所绘之景,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时间上不连续。
D.前三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人世变迁之感。
15.与汪遵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相比,两诗写到范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14.B"意在写今"有误,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既是写"今",也是写"古";"一时见闻"也有误,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这些景象都不是诗人一时之所见所闻,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15.(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
(2分)(2)不同:①杜诗表达了无因会见范蠡、无法像他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这是诗人归隐之志的体现,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向往隐士生活。
(2分)②汪诗主要表达诗人对范蠡的"功成身退,善始善终"的做法的赞美之情。
(2分)诗歌赏析:本诗抒写了诗人在开元寺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专题一 单文精练 第十二篇 鹧鸪天 古诗鉴赏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十二篇鹧鸪天·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__________苏轼①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
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______,写作时令为__________。
答案鹧鸪天夏末(或秋初)2.本词的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词句中的词语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百般寂寞,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凄凉之感。
①“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含有自嘲之意,而“三更雨”则烘托了凄凉的气氛与作者夜不能寐的落寞心境。
②“浮生”表达了作者对贬谪生活无所作为及飘忽人生的感慨。
③“凉”字一语双关,既是天气凉,更是作者内心的凄凉。
④“又”字加重了这层凄苦,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空虚之感。
1.“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描写了林舍周围__________的景象,流露出作者谪居黄州时________的心绪。
答案烦乱衰落落寞烦乱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视觉、嗅觉相结合。
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
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②远近结合。
“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12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一、(广东惠来一中、揭东一中2020届高三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多数出版社一直重视“塑造品牌”,进行“品牌化经营”。
业界流行“睹书思社”的说法,美国著名出版家史密斯·贝利说:“出版社并不因它经营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书出名。
”可见,那些能让出版社出名,进而引发读者“睹书思社”的书,就是那些能够体现出版社品位的特色品牌书。
品牌图书可谓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强社之本、优社之本。
一个出版社如果没有品牌产品,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品牌图书不是专家们投票评出来的,更不是出版社刻意贴标签自封的,而是在图书市场中形成的,是通过时间隧道过滤、积淀的结果,是读者心中的口碑。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但凡称得上是强社和名社的,都有品牌图书作支撑、作招牌、作标志。
商务印书馆以出版工具书和学术名著在国内出版界独占鳌头,赢得“工具书王国”和“学术出版重镇”的美誉。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全国读者的广泛欢迎,这两本品牌工具书给商务印书馆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早年推出的“万有文库”也是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图书。
这些承载大国深厚文化和世界进步思想的招牌书、品牌书铸就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荣光。
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
追求的境界是只求有利于学术,不求闻达于世间。
他们以推动学术进步为目的,严格评选,鼓励创新,提倡开放。
“书比人长寿。
”这是出版界的一句箴言。
当代编辑理应有这种追求。
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大量的平庸之作充斥市场,有的甚至是垃圾书。
何以出现这种让人汗颜、担忧的局面?原因虽多,但编校人员缺乏工匠精神是一个重要因素。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止于至善、精益求精、执着专一,着力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
将这种精神融于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就是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如履薄冰,始终坚守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在把握文化品质、思想内涵、学术价值、语句规范、知识准确等方面,力求做到字斟句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推敲,精准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
夏日梦伯兄寄江南①
黄庭坚
故园相见略雍容,睡起南窗日射红。
诗酒一年谈笑隔,江山千里梦魂通。
河天月晕鱼分子②,槲叶风微鹿养茸③。
几度白砂青影里,审听嘶马自搘筇④。
[注]①作此诗时诗人与长兄分别已一年。
②鱼分子:游鱼产卵,散布水中。
③鹿养茸:雄鹿长出初生之角。
④搘筇:拄着竹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如梦如幻,动情地回忆了往日里与长兄从容和睦、懒睡醒来红日照射南窗的温暖而短暂的时光。
B.第三句的“隔”字无论是本身含义,还是在诗句中的位置,均十分微妙,是时空之“隔”,也是虚实之“隔”。
C.颔联手法灵活、情感曲折,一“隔”一“通”的巧妙呼应,使情思在虚实不同的时空中自由穿梭。
D.颈联与尾联巧妙衔接,自然无痕,景语情语融为一体。
“几度”“审听”的渲染,使尾联尤富情韵。
2.尾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
题李愬①画像(节选)
惠洪
淮阴北面师广武②,其气岂止吞项羽?
君得李祐不敢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③。
君看鞬櫜见丞相④,此意与天相始终。
[注]①李愬,唐德宗时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曾生擒叛将吴元济。
②广武,指广武君李左车,赵国谋士。
③大梁公,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④丞相,唐朝宰相裴度,为平叛之役的最高统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中,“师”是“请教”的意思,诗句是说韩信破赵,不杀赵国谋士广武君,向其请教攻燕伐齐之计,遂平燕、齐,项羽势孤。
B.三、四两句讲的是李愬设计擒获叛将吴元济的手下李祐,李祐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
C.第五句赞美李愬有其父当年的风范,这里把李愬与西平郡王并提,表明了李愬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D.诗歌刻画李愬的形象特征时,通过议论统摄史实,这使得诗歌在议论的同时又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4.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李愬的人物形象。
(6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9分)
卜算子①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本词作于此时。
②矰缴:矰,一种用于射鸟的短箭;缴,系在短箭上的丝绳。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该词采用象征手法,以南飞失群的孤雁,来象征靖康之变中包括词人在内的广大人民流离艰辛的情况。
B.次句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借指如风雨骤来的战争。
C.下片第一句,承接上句“寒汀立”,写旅雁独下寒汀后,未获得同情,有鸥鹭难亲之苦。
D. 失群的孤雁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
6.本词中的“旅雁”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创作背景,试分析词人通过“旅雁”的形象,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6分)
答:
专题对练(十二)
1.A[解析] A项,“回忆了”错,根据诗题“夏日梦伯兄”及第二句的“睡起”一词,可知首联上句是写梦中情景,下句则是写诗人醒来后所见之景。
2.[答案]尾联描绘了一幅诗人在白沙岸边、绿树影里拄杖而立,审听马儿嘶鸣声,迫切等待长兄到来的画面。
(2分)“几度白砂青影里”写诗人在白沙岸边、绿树影里多次寻觅长兄,表达了诗人对长兄思念的时间之久、程度之深;“审听”“搘筇”写出诗人拄杖而立,仔细听马儿嘶鸣声的情状,表达了对长兄到来的迫切期待。
(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将诗句的大概意思翻译出来,再写出表达的情感。
尾联描绘了一幅诗人在白沙岸边、绿树影里拄杖而立,审听马儿嘶鸣声,迫切期待长兄到来的画面。
“白砂”“青影”都是诗人寻觅长兄的地方;“几度”说明诗人多次寻觅长兄,表达了诗人对长兄思念的时间之久、程度之深;“审听”马儿嘶鸣,说明诗人在仔细听是否有马嘶叫的声音,表达了对长兄到来的迫切期待。
[原味翻译]
梦回故园与长兄相见,从容和睦;醒来时,太阳红色的余晖已经照在南窗上了。
别离一年无人与我吟诗饮酒谈笑,相隔千里只能梦魂相通。
河水映着月晕游鱼正产卵,微风吹动槲叶鹿正养茸。
几次在白沙岸边、绿树影里,我拄着竹杖细听是否有归马嘶鸣。
3.B[解析] B项,“李祐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错误,原意应该是李愬俘获李祐而不加诛,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股掌之中,胜利可期。
4.①政治远略,大将风度。
李愬俘获李祐而不杀,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股掌之中,胜利可期。
②气度非凡。
李愬有他父亲一样的仪容风度,又像当年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③政治远见,赤胆忠贞。
李愬在大获全胜后背着弓箭拜见丞相,表现了他不居功自傲、善识大体的品质。
(每点2分)
[原味翻译]
淮阴侯韩信向广武君请教攻燕伐齐之计,并采纳了他的建议灭了燕、齐,这种气概难道只是消灭了项羽吗?李愬俘获李祐而不诛杀,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就在李愬的掌握之中。
画像中的李愬着锦袍玉带,俨然有其父的仪容风度;身上佩着拄颐长剑,又正像当年的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你看李愬背着弓箭袋拜见丞相裴度,(可见)李愬忠于朝廷之志始终不渝。
5.D[解析] D项,李清照该词句中的“雁”并非“孤雁”。
6.旅雁的形象:①失群孤独;②饥寒交迫;③心忧迷惘;④凄苦哀鸣。
(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衣食无着;③前途渺茫,无所寄托;④亲人失散,哭声不断。
(每点1分,与“形象”的三点对应即可)
[原味翻译]
远行的大雁向南飞翔,风雨中与雁群失散。
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只好独宿于清冷的小洲。
在地上,苦于沙鸥和白鹭难以亲近;在天上,时刻担心被弓箭射杀。
茫茫云海中找不到归宿,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