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温病学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温病学,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以研究温病为主要对象。
刘景源是中国著名的医学家,对温病学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讲稿将向大家介绍刘景源在温病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温病的特点温病是一种以高热、发热、寒战等症状为主的疾病。
刘景源在其研究中发现,温病有以下特点:1. 温病常伴有高热症状,热度往往超过正常发热。
2. 温病患者常表现出畏寒、寒战等寒性症状。
3. 温病的发展迅速,病情加重较快。
4. 温病多以热毒壅盛为主要病机。
二、刘景源的治疗方法针对温病的特点,刘景源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刘景源认为,温病属于热毒病,必须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
他采用了一些中草药,如黄连、黄芩等,来清热解毒,以消除体内的热毒。
2. 寒热相摄在治疗中,刘景源强调了平衡寒热的重要性。
他认为,温病既有热病表现,也有寒证表现,治疗时要综合考虑。
对于寒证较重的患者,可以适当加用温热性药物来平衡体内的寒热。
3. 辨证施治刘景源强调了辨证施治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温病病情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确定治疗方法。
不同的温病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组方。
三、刘景源温病学的影响刘景源的温病学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提高了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刘景源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治疗温病的方法,对临床医生在温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刘景源的温病学研究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拓宽了中医学的研究领域。
3. 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刘景源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西医的优势,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治疗。
四、结语刘景源是温病学领域的杰出学者,通过其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对温病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为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也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1. XXX(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用)(文章字数:581)。
(完整)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
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
伏暑7。
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温病学》学习心得(3篇)

《温病学》学习心得《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对温病的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在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学的独到之处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我对《温病学》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首先了解到了温病的基本概念和诊断方法。
温病是一种由温邪引起的疾病,主要特点是高热、热毒炽盛和热势壮烈。
而对于温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体温的变化、舌苔、脉象等因素,以及病因、病机和病情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判断。
随后,我学习了温病的病机病机主要有温邪、正气、邪气、正邪交争和脏腑经络等。
其中,温邪是引起温病的根本原因,正气是人体抵抗邪气的力量,邪气是引起疾病的外因,正邪交争是温病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脏腑经络是温病的发病部位和传导通道。
二、温病学的诊断方法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中医诊断的特点和方法。
中医诊断重视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在温病诊断中,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闻诊主要通过闻气、闻声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问诊主要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病情;切诊主要通过按摩患者的腧穴、经络等,来判断体内的病变情况。
三、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是根据温病的病程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在温病早期,应以疏散邪气、解表散寒的方法治疗,如辛凉解表法,以达到驱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
在温病中期,应以清热解毒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消除病邪。
在温病晚期,应以温通腑气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温经通络、调和脏腑功能的方法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四、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温病的常用药物和处方。
温病中常用的药物有石膏、阿胶、生石膏、麻黄、柴胡、黄芩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散邪开表、清热利湿等药理作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温病患者。
同时,在温病的治疗中,常用的处方有麻黄汤、五苓散、桂枝汤等。
温病学-3温病的病因及发病

但应注意的是,古人对外邪感 受途径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其发病初起 的症状特点而推断出来的,并不一定 反映了病邪入侵人体的真正途径。如 初起时出现体表症状则认为外邪是从 皮毛而入的;如初起时出现肺卫症状, 则认为外邪从鼻而吸入;如初起时出 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就认为外邪从 口通过饮食而入等。
(三)发病类型
伏 邪 温 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 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外达 或进一步内陷深入。若伏
难速愈。 初起即现表证,一般无 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 里热证。 引发,则无表证。 初起多以解表透邪为主。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 风温、秋燥、大头瘟等。春温、伏暑等。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温邪? 2、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致病特点有何异同? 3、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 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如何? 4、温热病邪、疫疠病邪及病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主要有哪些? 5、试述体质在温病发病中的作用。 6、试述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 病机传变、治疗原则。
6、疫疠病邪
疫疠病邪又称为疠气,是 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 病因素。
(1)形成条件
与气候特别反常、地理环境、 战乱有关。
(2)致病特点
致病力强。 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 病 变定位。 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 行。 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2、暑热病邪
暑温、暑湿、伏暑
(1)形成条件:
暑热病邪的形成多在夏季
(2)致病特点:
径犯阳明 易耗气伤津 易致闭窍动风 易夹湿为患
3、湿热病邪
湿温
(1)形成条件
湿热病邪的形成多在长夏季节
(2)致病特点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病位以脾胃为主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文本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文本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温病学,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温病的疾病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温病学起源于《内经》和《金匮要略》,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温病是指由于外邪入侵或内因紊乱,导致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的疾病。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温病可以分为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和里热证四类。
表寒证是指外感寒邪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寒冷症状,如恶寒、发热等;表热证是指外感热邪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咳嗽等;里寒证是指由内因引起的寒邪侵袭内脏,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等;里热证是指由内因引起的热邪侵袭内脏,主要表现为口渴、尿黄等。
在温病的诊断上,我们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辨析。
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指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呼吸声来判断病情;问诊是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切诊是指通过按摩和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这些诊断方法相互配合,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辨别疾病的类型。
在温病的治疗上,中医药是我们的主要手段。
中医药治疗温病主要依靠草药配方,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草药组合。
比如,在表寒证中,我们会选择一些温补的草药,如附子、干姜等;在表热证中,我们会选择一些清热解毒的草药,如黄连、连翘等;在里寒证中,我们会选择一些溫中散寒的草药,如吴茱萸、肉桂等;在里热证中,我们会选择一些清热泻火的草药,如黄芩、生石膏等。
此外,我们还会结合其他疗法,如针灸、艾灸等,来辅助治疗。
总的来说,温病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医学分支,它对于认识和治疗温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温病理论和临床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不同类型的温病,提高治疗效果,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谢谢大家!。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8(温病学)

血分证病理要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辨证要点:身灼热夜甚,多部位急性出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15.试述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卫气营血病变与三焦所属脏腑病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八章 《温病学》
一、温病学问答
1.什么是温病?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从这一概念的内涵看,其病因是外感温邪,主症为发热及热象偏重,病机特点为易化燥伤阴,具有外感疾病的特点和温热性质,因此统称为温病。在概念的外延上,温病是一类外感热病,不是指一具体的疾病。
29.在形态上如何辨别斑疹?其病机有何不同?
辨别斑疹:斑为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至,压之不退色;疹为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
病机区别:斑多为热毒炽盛,郁于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血分,灼伤血络,血从肌肉外溢而致;疹为风热伏郁于肺,内窜营分,达于肌肤血络而成。如章虚谷说:“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可见斑疹在病位上有肺胃之别,在病变上有浅深不同,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2)易致津液干燥:燥盛则干,热盛伤津,燥热病邪易伤肺胃阴津,甚则伤及肝肾之阴。
(3)易从火化:燥热病邪亢盛时可从火化,上干清窍,出现耳鸣、目赤、咽痛、龈肿。
11.试述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1)攻窜流走:温毒病邪可以内攻脏腑,如温毒攻肺可致肺气壅滞,轻则咳喘,重则呼吸急促困难;温毒攻心,阻闭机窍,则神昏谵语,甚则引动肝风,痉厥并见。温毒窜扰肌腠、血络,则见斑疹密布。
若在温病热入营分,营阴蒸腾,上潮于口,也可表现为口干反不欲饮或不甚渴饮,常伴见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等。若瘀热搏结,津液不足和有形淤滞并存,阻滞气机,津不能上承,出现口渴漱水不欲咽,伴见胸胁或少腹硬满刺痛、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等。
温病学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知识点总结一、疾病分类温病主要包括温热病和温瘟疫病两大类。
温热病是指由热邪侵蚀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病种有温病、疟疾、流感等。
温瘟疫病是指瘟疫、霍乱等热性传染病。
温热病在中医传统中有很长的历史,对于温热病的研究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温病的病因1. 热邪侵袭:温病的主要病因是热邪的侵袭。
热邪是一种外邪,以热症为主要特征,能够侵袭人体而引起疾病。
热邪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以及接触传播等途径侵入人体,引起温病的发生。
2. 情志不畅:情志不畅也是引起温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情志不畅可以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引发内热。
在中医理论中,七情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温病的病机1. 邪正交争:温病的病机是邪气与正气相争,邪气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的正气相争,引发机体的异常反应,进而导致温病的发生。
2. 阴阳失调:温病的发生也与人体的阴阳失衡相关。
热邪侵袭机体,破坏了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阴阳失调,使病变更为负性,形成病理状态。
四、温病的临床表现温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身痛、口渴、尿黄、大便秘结等。
在不同的温病类型中,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五、温病的诊断方法诊断温病主要基于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温病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温病的治疗原则温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病辩证、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等。
中医治疗温病的原则是以辨证为基础,根据病情特点进行辩证施治,及时扶正祛邪,恢复机体平衡,促进疾病康复。
七、温病的预防措施预防温病主要包括加强体质,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提高自我免疫能力,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在传染高发季节,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地,佩戴口罩等,减少接触病毒和细菌的可能性。
八、温病的中药治疗中药对温病有独特的疗效,中医治疗温病的主要方法是以中药为主。
《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学习心得《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到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温病学》过程中,我深感该学科的独特性和实用性,对于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学习《温病学》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学习《温病学》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学科,需要以《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为基础,要求学生具备对经典著作的系统性、整体性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感对《内经》的细致阅读和理解是十分关键的,只有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才能理解《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温病学》也需要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有着扎实的掌握,如气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等,这些都是学习《温病学》的基本前提。
其次,学习《温病学》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习中医学科,特别是《温病学》,不能仅停留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的应用。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会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总结经验和规律。
特别是在实习中,通过与临床老师的交流和指导,我逐渐认识到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操作的紧密联系,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温病学》的知识。
另外,学习《温病学》需要注重不断学习和积累。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积累的,学习《温病学》也不例外。
通过学习《温病学》,我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学科,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和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应对临床实践中的各种挑战。
我会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阅读专业书籍、与同学交流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
最后,学习《温病学》需要抱有敬畏之心。
中医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学生们抱有敬畏之心,对待学问有严谨的态度。
学习《温病学》也是如此,在学习中,我深感中医学的复杂性和深奥性,我要持之以恒地学习,虚心向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结来说,学习《温病学》是我作为一名中医学生的重要任务。
在学习过程中,我会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积累学识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为了解决中医学校的教材问题,于1960年3月间在上海召开中医高级教材审查会议期间,组织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等五个中医学院编写一套中医中级教材。
并对这套中医中级教材的编写目的、基本内容要求,作了明确的指示。
各学院按照指示精神,分头积极进行编写。
同年9—10月间各学院先后编成初稿,分发各地中医学院、中医专科学校、中医学校征求意见。
经汇集整理后,又作了一次全面的修改。
卫生部遂于1961年4—5月间在成都召开了中医中级教材审查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除了有主编单位代表参加外,并有河南、安徽中医学院,苏州、芜湖中医专科学校,重庆、烟台、石家庄、河间、复县、博罗等中医学校,江阴卫生学校,晋江医士学校的代表参加,经反复讨论,修订审定后,交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为当前中医学校、卫生学校中医班,中医学徒班的试用教材。
本试用教材,计有:中国医学史中级讲义、语文讲义、内经中级讲义、中药学中级讲义、中医方剂学中级讲义、伤寒论中级讲义、温病学中级讲义、中医诊断学中级讲义、中医内科学中级讲义、针灸学中级讲义、中医外科学中级讲义,中医伤科学中级讲义、中医妇科学中级讲义、中医儿科学中级讲义、中医眼科学中级讲义、中医喉科学中级讲义、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中级讲义等。
本试用教材的各科内容,是根据中医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用现代语言叙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临证经验,并密切地注意了各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务求达到系统、简明的基本要求,以适应当前中医学校教学上的需要。
由于我国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事业正在迅速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成就和教学实践中的新经验,正在不断增长,因而,本试用教材必须随时修订、补充,并加以提高,使之逐步成为合乎教科书水平的中医中级教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为此,热望全国中西医教师们、各地读者们多提宝贵意见,共同完成这项光荣任务。
中医中级教材审查会议1961年5月目录上篇总论绪言…………………………………………………………第一章温病辨证纲领……………………………………一、卫气营血…………………………………………二、三焦………………………………………………第二章温病诊断特点……………………………………一、辨舌验齿…………………………………………二、辨斑疹白第三章温病治法概要……………………………………(一)解表法(16)(二))清气法(16) (三)和解法(四)化湿法(16) (五)通下法(16) (六)清营法(18) (七)凉血法(18)(八)开窍法(18) (九)熄风法(19) (十)兹阴法(19)第四章温病护理…………………………………………一、病室………………………………………………二、精神………………………………………………三、饮食起居…………………………………………下篇各论第一章风湿………………………………………………一、概论………………………………………………二、证治………………………………………………(一)卫分证治(23)(二)气分证治(24)(三)营血证治(26)第二章春温………………………………………………一、概论………………………………………………二、证治………………………………………………(一)卫分证治(29)(二)气分证治(30)(三)营分证治(34)(四)血分证治(35)第三章暑温………………………………………………一、概论………………………………………………二、证治………………………………………………(一)卫分证治(41)(二)气分证治(41)(三)营血证治(42)第四章湿温………………………………………………一、概论………………………………………………二、证治………………………………………………(一)卫分证治(46)(二)气分证治(47)(三)营血证治(52)第五章伏暑………………………………………………一、概论………………………………………………二、证治………………………………………………(一)卫分证治(57)(二)气分证治(57)第六章秋燥………………………………………………一、概论………………………………………………二、证治………………………………………………(一)卫分证治(60)(二)气分证治(60)绪言温病是四时温热性质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了多种热性病。
这类热性病的症状表现,大多热象偏重,病理变化易于化燥伤阴。
因而凡具有这些特性的外感热病,都称为温病。
由于温病的发病季节、致病原因以及发病特点等有所不同,所以又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等之分。
温病与伤寒虽同属于外感热病的范围,但两者的性质有所不同。
伤寒是感受风寒之邪易于寒化伤阳,初起邪在肌表,而无里热津伤现象,故治疗宜辛温发汗解表;而温病多系温热之邪为患,初起虽亦有邪在肌表,但多热盛伤津,所以治疗只宜辛凉透邪,而不宜辛温发汗。
温疫,是温热病发生流行的总称。
周扬俊说:“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
”这正说明了温病与温疫的区分,主要是根据疾病的发生情况而定。
一般地说,温病在散发的情况下不得名疫,若流行一方,相互传染,即称之为温疫。
温病在发病机转上有新感伏邪之分。
新感是感受外邪即时发病,初起多呈现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脉浮、苔薄白等卫分见证;其病机是由表入里,渐次内传;初起治疗宜疏表散邪为主。
伏邪是感受外邪过时发病,初起多呈现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脉数,溺赤苔黄等里热症状;其病机是热郁于里,自内达外,故治疗宜清泄里热为主。
若兼挟新感者,则伴有恶寒少汗,或咳嗽等症,治疗一般宜先解表邪继清里热,若里热甚者,则以清里热为主佐以解表之品。
本讲义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计有温病辨证纲领。
温病诊断特点。
温病治法概要。
温病护理等四章,概括地介绍了温病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下篇为各论,分风湿、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等六章,主要是以四时病机为纲,具体简述各种温病的因证脉治。
通过本讲义的学习,要求能基本上掌握温病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正确运用到实践中去。
上篇总论第一章温病辨证纲领温病的证状表现,虽极为复杂,但由于温病病理变化以及传变情况等,都有它一定的规律性,所以临床上通过证状的综合分析,即能找出其病机所在,从而确定证候性质,以进行适当治疗。
前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出温病的病理变化,证候传变都与伤寒不尽相同。
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而温热之邪则传变最速,且多伏邪为病,所以发病不久,即可呈现出内外上下同时俱热的见证。
这样,在临床上单纯地用六经进行分证,就觉得不够全面,因此通过不断的临床观察,便总结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辨证纲领,以补充六经辨证的不足。
一、卫气营血卫、气、营、血,就其生理功能而言,“卫”作用于肌表,有充养皮肤司开合等作用,“气”主要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至于:“营”和“血”主要是营养全身。
卫和气属阳,营和血属阴,“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
”所以论卫、气、营、血的作用又是相互密切联系着的。
当外邪侵袭人体,影响了卫、气、营、血正常的生理功能之后,也必然会相应地出现一系列的证状。
从温热病的证候表现可以体会出,不仅其病理变化与卫、气、营、血有关,而且在证候传变程序方面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上也相一致。
清代叶天士根据他治疗温病的实践经验,再结合内经理论的基本精神,简明了“卫、气、营、血”的温病辨证规律,后代医家把它作为指导临床治疗温病的辨症纲领。
现将卫、气、营、血在温病辨证上的具体运用,分述如下:卫分证温热之邪袭于卫分,发热恶寒为必有见证。
其他如头痛、咳嗽、无汗或少汗、口渴、苔白、脉浮数等,也是常见的证状。
这主要是外邪客于皮毛,卫气失于开合所致。
气分证卫分之邪,不得外解,势必内传,如进入气分则出现但发热,不恶寒,小便色黄的主证及苔黄、口渴、大汗出、脉洪数等里热亢盛的证状。
气分证包括的范围很广,凡是表邪入里,同时又无营、血变化的其他见证皆可隶属于气分范围;如邪热壅阻于肺,肺气不利,则见身热、口渴、咳嗽、气喘、苔黄等证;热邪内扰胸膈,气机不畅,则见胸中烦闷、懊怀不安等证;热郁少阳三焦,则证见寒热如、口苦胁痛、脘痞恶心等证;热聚胃腑,腑气不通,则见潮热便秘,或纯利稀水、腹满硬痛、苔黄焦、脉象沉实等证。
这些都是病在气分。
此外,湿热郁阻中焦,证见身热不扬、脘痞泛恶、身重肢倦、苔腻脉缓等足太阴的病变,亦属气分范围。
营分证热邪陷入营分,舌绛、心烦、躁扰不寐为必有见证。
其他如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斑疹隐隐,甚或时有谵语,也是常见的证状。
这些见证是因营热炽盛,营阴受损,心神不安所产生。
如热邪内闭心包,则见神错谵语或昏惯不语、舌寒肢厥等证。
血分证热邪深入血分,除了具有严重的营分见证以外,一般多有吐血、或血、溲血,斑疹透露,舌色深绛,甚至躁扰发狂等证。
这是因为热邪迫血妄行,心神被扰所致。
如热邪亢盛,引动肝风,则厥之证。
热伤真阴,则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齿黑舌焦等证;虚风内动,则见心中、脉虚神倦、瘛瘀等证。
从卫、气、营血的证状表现可知:卫分、气分证是病在阳分。
卫分证属表热证,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病势轻浅;气分证则邪已入里,而里热炽盛,故其病势较重较深。
邪入营、血,病在阴分,热邪内燔,营血受损,故病势最为深重。
卫、气、营、血的证候表现,亦体现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四个浅深不同的阶段,所以叶天士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这与内经中所论卫、气、营、血的生理作用有内外浅深的层次,其精神是一致的。
卫气营血证治简表温病整个病程的发展,也就是卫、气、营、血证候类型的互相转化。
一般来说,新感温病多从卫分开始,而后传入气分,渐次深入营分、血分;伏邪温病由里达外,则有从营分、血分而转出气分的。
但这仅是一般的演变情况,并不是刻板的公式,例如新感温病,有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径自传入营、血的,亦有邪传营、血而气分之邪末净的。
至于伏邪温病的传变,则有一病即见营分、血分证状而后转出气分的,有发病后即见气分证状而后又陷入营、血的,更有初起兼挟新感而伴有卫分见证的。
总之,卫、气、营、血的病理传变,是以证候的趋向。
掌握了这一传变的规律,对疾病预后的判断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恶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此外,关于卫、气、营、血证候的施治方面,叶天士提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
这些原则都是根据卫、气、营、血证候的不同性质和病机而提出的,它的具体运用,后面治法章中将予以讨论。
二、三焦三焦这一名词,首先见于内经。
内经中关于三焦部位划分的基本精神,是把人体从咽喉至二阴,根据内脏的不同功能,划分为三个部位。
从咽喉至胃之上口的胸膈部位,称为上焦,它包括心、肺等脏器;从胃上口至胃下口的上腹部位,是为中焦,它包括脾、胃等脏器;由胃下口至二阴的少腹部位是为下焦,它包括肾、膀胱等“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三焦所属脏器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从而作为辨证治疗的依据,以与卫、气、营、血相辅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