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推荐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物质的分类-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物质的分类-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属于典型的化学核心观念知识。

第一章已经从化学研究手段学习了化学实验验观和定量分析观,这一章旨在从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离子反应观、氧化还原观)出发,引领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因此,本节内容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1). 将已有较为零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和已有知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2).元素观、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寻找、认识纷繁多样的化学物质;3).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4).丰富对物质认识的角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视角。

2.课标及学情分析课程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生已有知识:1).对物质的初步分类;2).生活中的分类及其作用(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能力:1).能利用分类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2).初步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的发展障碍点:1).熟练地根据物质性质及组成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2).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2. 初步认识较为系统的核心分类;3. 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重难点)1. 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2. 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3. 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讨论活动,认识到分类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关键在于分析组成和性质差别;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三、教学策略问题及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四、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第1节 课时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第1节 课时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时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重点)2.认识分类方法的应用。

(难点)3.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常见的分类方法[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交叉分类法1.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方法,即对同一物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举例教材整理2 树状分类法1.含义: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法。

2.举例[特别提醒]物质的分类标准不同,同一种物质可能有不同的归类。

[探究·升华][思考探究]探究1交叉分类法(1)用交叉分类法对碱进行分类。

(请连线)【提示】(2)交叉分类法中所涉及的类别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举例说明。

【提示】交叉关系,如对Na2SO4进行的交叉分类:探究2树状分类法(1)请用树状分类法对初中所学过的化合物类型进行分类。

【提示】(2)树状分类法中所涉及的类别之间是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提示】有并列和从属关系两种,如物质的分类中:(1)并列关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2)从属关系:[认知升华]升华1交叉分类法与树状分类法的区别交叉分类法是对同一物质以不同的分类标准或角度进行分类;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物质按不同的属性进行逐级分类,各级之间为从属关系,同级之间为并列关系。

升华2物质的树状分类[题组·冲关]1.符合如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A.NaHCO3B.Cu2(OH)2CO3C.NaClD.Na2CO3【答案】 D2.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HNO3应属于()【导学号:95432022】①酸②氢化物③氧化物④含氧酸⑤难挥发性酸⑥一元酸⑦化合物⑧混合物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④⑥⑦C.①⑧D.①④⑤⑥【解析】HNO3应属于酸、含氧酸、强酸、挥发性酸、一元酸、一种化合物等。

【答案】 B3.同一种物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按照物质的成分对下列10种物质进行分类:①水②空气③铁④二氧化碳⑤硫酸⑥熟石灰[Ca(OH)2]⑦胆矾(CuSO4·5H2O)⑧食盐水⑨碱式碳酸铜[Cu2(OH)2CO3]⑩硫酸氢钠(NaHSO4)(1)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属于铜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属于钠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物质可分为纯净物、混合物。

最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教学建议[总结]优秀名师资料

最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教学建议[总结]优秀名师资料

课标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教学建议[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教学建议,人教版,本教学建议经昆明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化学专家指导组集体讨论制定。

执笔:一、二章沈艳华~三、四章任红雷~统稿杨振力。

本建议按照有关规定“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分为两个学段~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来安排。

由于各校存在教学硬件、生源、师资等方面的差异~故本建议仅供各学校执教教师参考。

热诚欢迎老师提出新的建议。

引言一、课时建议:1课时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2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及学科要求。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演讲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

四、学习方法——如何学好高中化学1(准确记忆。

如化学用语、基本概念。

2(学会观察。

如物质的状态的变化(气体、沉淀、液体的生成),颜色、气味、形状的变化(分层、溶解等现象的产生,甚至质量的增减等),热效应(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3(学会听讲。

4(学会归纳。

5(经常联想。

6(定时训练。

五、建议:课前进行入学摸底考试或摸底作业。

第一章从实验到化学与选修教材的联系:选修《实验化学》二单元课题一、三单元课题一、附录?、附录?。

课时建议(全章共10课时):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4课时(教师教学用书建议3课时)。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6课时(教师教学用书建议3课时)。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实验安全问题一、教学目标: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

2(通过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知道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3(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

二、教学重点:树立实验安全意识。

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

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人教版化学高中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化学高中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化学高中必修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2. 掌握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物质的分类和特性
3. 物质的基本组成
4. 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简介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 学习新知识(25分钟)
a. 讲解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b. 讲解物质的分类和特性,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c. 讲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d. 介绍一些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简要信息,开拓学生的视野。

3. 实验操作(3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物质组成和性质的理解。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整理化学课本相关知识点,准备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掌握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环节要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思考。

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课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课件

3.酒精灯的使用
(1)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容积的23。
(2)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加酒精,以免失火。
(3)绝对禁止用一个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4)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切不可用嘴去吹。
课件制作:慧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4.物质加热
第三章
第四章
(1)给固体加热可用试管、蒸发皿,给液体加 热可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有些仪器如 烧杯、烧瓶等不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爆炸品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易燃液体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有毒品
放射性物品 腐蚀品
课件制作:慧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2.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名师解惑
一、实验安全及防护 1.防爆炸 (1)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2)在用H2或CO还原CuO时,应先通入H2或CO,在装置 尾部收集气体并检验纯度,若尾部气体已纯,说明装置中的 空气已排尽,这时才可对装置加热。 说明:可燃性气体主要有H2、CO、CH4等。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慧谷文化·跨越高考
新课标 人教版·必修1
化学
课件制作:慧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慧谷文化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安全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第一课时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修改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复习巩固初中已学过的有关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等基本知识,使有关知识系统化。

2、认识化学物质的常用分类方法,了解简单的化学物质的基本属类。

3、了解研究物质的转化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简单物质的转化规律。

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熟悉化学反应的常见的分类方法和化学反应类型。

通过抽象分析,认识化学反应新的分类途径。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习比较、归纳、分类、概括等基本科学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理解和应用,物质的转化途径、物质的转化关系教学难点: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理解和应用教学方法:归纳整理法,归纳探究法。

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假设你是一个大商场的经理,仓库有成千上万种物质,你为了要让顾客顺利地找到所需的商品,在商品上货架之前,你会让员工做什么?学生讨论:对将商品进行分类,即根据各种商品的性能和用途进行分类。

过渡:我们身边有无数数不胜数,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我们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使用它们,我们应当怎么做?总结:将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那么,怎么分类呢?首先,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分类。

[板书]一. 物质的分类学生活动:请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课本P3:大家交流讨论)空气、乙醇(C2H5OH)、硫酸铵、铜、碘酒、碘、氢气、石墨、食盐水讨论并归纳:第一种分类结果:混合物:空气、碘酒、食盐水纯净物: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第二种分类结果固体:硫酸铵、铜、碘、石墨液体:乙醇、碘酒、食盐水气体:空气、氢气再如:可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等等……讲述:物质的分类依据很多,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分类,如根据物质的状态、性能和物质的组成等。

高中化学全教案必修一

高中化学全教案必修一

高中化学全教案必修一第一节: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1.1 原子结构
-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 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
- 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1.2 周期表
- 周期表的发展历史
- 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
- 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
第二节: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2.1 化学键
-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
- 化学键的能量和稳定性
2.2 分子结构
- 分子的形成和特点
- 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
- 分子的几何构型
第三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
3.1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组成
-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 化学方程式的四则运算
3.2 化学计量
- 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
- 原子量和摩尔量的概念
- 摩尔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化学反应和化学能量
4.1 化学反应
-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活化能
- 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
4.2 化学能量
- 化学能量的类型和特点
- 热力学系统和热力学定律
- 热能变化与反应热的计算
以上是必修一的化学教学大纲,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全套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结构
第一节原子结构
1.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2. 原子的核式结构
3. 原子的辐射结构
4. 原子的量子结构
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和辐射结构
3. 熟悉原子的量子结构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学习: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和辐射结构
3. 实验:进行原子结构的实验,验证理论知识
4. 拓展:讨论原子的量子结构及其在化学中的意义
5. 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示范
2. 实验教学结合
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4. 练习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工具:
1. 教材
2. 实验仪器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评估:
1.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 答题情况
3. 口头回答问题情况
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有足够深入
2. 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3.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果
编写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课时教案]备选例题例1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

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A.H2O、HCOOH、(NH4)2Fe(SO4)2中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B.HCl、H2SO4、HNO3都是含氧酸C.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D.Na2CO3、BaSO4、NH4Cl都属于盐解析:A项,HCOOH、(NH4)2Fe(SO4)2不是氧化物;B项,HCl不是含氧酸;C项,非金属氧化物也有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

答案:D例2有些食品的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

(1)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

(2)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生石灰还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列举三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4)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长期持续地作干燥剂?为什么?。

(5)在你所认识的化学物质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用作干燥剂?举例说明。

解析:本题是生活常识与物质的分类知识相联系的综合题目。

具体考查了CaO的物质类别、碱性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干燥剂的应用等知识。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好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

答案:(1)生石灰属于碱性氧化物(或金属氧化物)(2)CaO+H2O=Ca(OH)2(3)生石灰还可与酸、酸性氧化物、水等类物质反应。

如:CaO+2HCl=CaCl2+H2O;CaO+CO2=CaCO3(或CaO+SiO2=CaSiO3);CaO+H2O=Ca(OH)2(4)不能长期持续地作干燥剂,原因是生石灰吸水生成Ca(OH)2后,即失去吸水干燥物质的能力。

Ca(OH)2+CO2=CaCO3↓+H2O,碳酸钙无吸水性,不能作干燥剂(5)NaOH、Ca(OH)2、CaCl2、碱石灰、P2O5、浓硫酸等[课时练案]备选习题1.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C—CO2—H2CO3—CaCO3—CO2,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为()A.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B.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C.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D.化合、置换、复分解、分解答案:B解析:先判断每步发生的反应,再根据反应特点确定反应类型。

2.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HNO3应属于()①酸②氢化物③氧化物④含氧酸⑤难挥发性酸⑥强酸⑦一元酸⑧化合物⑨混合物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④⑥⑦⑧C.①⑨D.①④⑤⑥⑦答案:B解析: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硝酸属于酸、强酸、含氧酸、一元酸、化合物。

3.盐是一类常见的物质,下列物质通过一定反应可直接形成盐的是()①金属单质②碱性氧化物③碱④非金属单质⑤酸性氧化物⑥酸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全部答案:D解析:全部可以,现举例说明:2Na+Cl22NaCl,①④可以;CaO+2HCl=CaCl2+H2O,②⑥可以;CO2+2NaOH=Na2CO3+H2O,③⑤可以。

4.常温常压下以下物质:①水②硫酸③氧化铜④空气⑤碳酸钙⑥水银⑦二氧化硫⑨氢氧化钠⑩氨气(1)属于混合物的是。

(2)属于化合物的是。

(3)属于氧化物的是。

(4)属于气体的是。

(5)属于碱的是。

答案:(1)④⑧(2)①②③⑤⑦⑨⑩(3)①③⑦(4)④⑦⑩(5)⑨解析:(1)(2)(3)(5)根据概念判断;(4)根据生活常识判断。

5.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并注明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一种。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3)氧化铁跟盐酸反应。

(4)氢气还原氧化铜。

答案:(1)2H2+O22H2O(化合反应)(2)2KMnO4K2MnO4+MnO2+O2↑(分解反应)(3)Fe2O3+6HCl=2FeCl3+3H2O(复分解反应)(4)H2+CuO Cu+H2O(置换反应)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涵义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并能熟练地书写常见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题时要正确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将它们与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定义相联系,确定各化学反应所属的反应类型。

6.图2-1-1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微观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2-1-1(1)表示混合物的是。

(2)表示单质的是。

(3)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答案:(1)B (2)CD (3)C解析:(1)B中包含3种分子,属于混合物;(2)C、D中的物质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并且均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3)C中物质的分子是单原子分子,符合题意。

7.将物质进行科学的分类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将下列物质用两种方法进行简单分类,写出所分物质的类别及对应的物质:H2O、CuO、CH4、HNO3、Ca(OH)2、ZnSO4、CH3COOH(提示: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

方法一:。

方法二:。

答案:方法一:有机化合物:CH4、CH3COOH;无机化合物:H2O、CuO、HNO3、Ca(OH)2、ZnSO4方法二:含氧化合物:H2O、CuO、HNO3、Ca(OH)2、ZnSO4、CH3COOH;无氧化合物:CH4其他课本、教参中的优秀题目1.(鲁科版必修1)学习了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后,一位同学用图 2-1-2 对有关知识进行了总结。

图2-1-2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你对这个图示是怎样理解的?你能丰富这个图示,进一步展现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吗?答案:图2-1-3解析:丰富已有的元素——纯净物图,展现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省略号(一类物质)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再创造的空间。

如含铜物质、含钠物质、含氢物质、含碳物质、含硫物质等均可依上图建立相应的图示。

2.(鲁科版必修1)硫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为-2、0、+4、+6,你能说出分别对应这些价态硫元素的常见物质吗?这些物质分别属于哪个类别?答案:解析:培养自己的分类能力和建立元素及其化合物家族的概念。

3.(苏教版必修1)实验室中有下列物质,请根据物质的组成对它们进行分类。

钠(Na)氯气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氯化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溶液硫酸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碳酸钙(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葡萄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答案:混合物:氯化铁溶液金属单质:钠非金属单质:氯气有机化合物:葡萄糖氧化物:氧化钙酸:硫酸碱:氢氧化钠盐:碳酸钙解析: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

4.(苏教版必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属于酸性氧化物,请写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与足量K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MgO属于碱性氧化物,请写出MgO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KOH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O (2)MgO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O解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酸性氧化物,MgO是碱性氧化物,根据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书写它们的化学方程式。

1.一般金属单质的化学通性2.氧化物的化学通性(1)酸性氧化物+水含氧酸(2)酸性氧化物+碱盐+水(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4)碱性氧化物+水碱(5)碱性氧化物+酸盐+水3.酸的化学通性4.碱的化学通性5.盐的化学通性6.分类——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所谓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现象到本质,因而分类也有一个从现象分类到本质分类的过程。

所谓现象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现象进行的分类。

这种分类往往把本质上相同的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把本质上不同的事物分为相同的类别,带有一定的人为主观性,所以也将这种分类称为人为分类。

所谓本质分类,也叫自然分类,即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从它的本质特点和内部联系来进行分类。

达尔文根据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的分类,使生物分类学开始进入本质的(自然的)分类阶段。

21世纪的基因分类法,则使这种分类更为科学。

分类的规则主要是:①每次分类必须按同一个标准进行,如果分类不依据统一的标准,势必犯分类重叠或分类过宽的逻辑错误。

尤其是在连续分类过程中,如不恪守这一规则,将会使分类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

②分类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

把母项分为若干个子项,各子项必须有全异关系,不允许出现交叉或从属关系,如果有两个子项之间不是全异关系,就会出现一些事物既属这个子项又属于那个子项的现象,这样的分类会引起混乱。

③各子项之和必须穷尽母项。

所谓子项之和穷尽母项,就是说各子项之和等于母项。

分类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分类可以使大量繁杂的材料系统化、条理化,可以使科学研究对象之间建立起立体的从属关系。

这样,既便于存入和提取资料,为人们分门别类、深入地进行研究打下基础,又便于人们利用分类找出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和联系,进而探讨各类事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线索。

其次,由于科学分类系统反映了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联系,因而可以根据系统的特性,推出某些未被发现的事物的性质,进而为科学预见奠定基础。

实际上,化学元素周期律就是通过分类被发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