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展示问题:1.速度的公式及各字母含义?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3.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 学生活动1学生复习、讨论后回答【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维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新课讲授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t sv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8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感知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能力目标1、掌握用秒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1、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根据数据求出平均速度。
3、计时,绘制表格。
4、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器材秒表、小车、长尺、木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启动课堂课前感悟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________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________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在学生自学本章的基础上理解本章学习内容大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了本章内容,对本章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忆本章知识点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V=S/t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秒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停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回答自学导航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1.实验原理: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一章 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复习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2、导入: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1.2003年8月10日,第8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0m短跑决赛中,美国选手琼斯荣获冠军,这表明在比赛全过程中:()A.琼斯用的时间最短 B.琼斯跑的路程最长C.琼斯平均速度最大 D.琼斯始终一马当先2.为了实现全球快速、简捷地通信,人类发射了各种各样的通信卫星,同步通信卫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同步通信卫星:() A.在高空静止不动 B. 相对于地球静止C.相对于月亮静止 D.相对于太阳静止3.在公路上行驶的大货车与小轿车的速度之比是3:5,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大货车与小轿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A.9:5 B.3:2 C.2:3 D.5:94.下列物体运动速度最大的是()A.百米世界纪录是9.84s. B.手扶拖拉机每分钟行驶300m. C.某学生骑车速度20km/h. D.城区汽车10min行驶6km5.判断下述几个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太阳从东方升起B、月亮躲进云里C、客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向北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完成反馈,练习二
小组合作完成
指导学生的讨论,让课堂有序,有效
对答案,讲解
讨论
完成学案
四、
小结(合)
建构节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内化学习内容
(补)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物体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让学生对平均速度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复习导入(整)
1.复习速度的公式及各字母含义。
2.观察实验,思考:小车前半程运动的快还是后半程运动的快?
3.如果想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1.抛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2.做演示实验
1.思考
2.回答问题
3.观察实验
二、
进行新课学习
小循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内容
对实验方法的理解及操作
突出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微课、学案等分步解决。
难点内容
机械运动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研究方法
组合法
教具/
辅助手段
教师:多媒体课件、微课
学生:学案
教学模式
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和小循环多反馈模式
(2)挡板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3)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4)实验表格的设计
抛出问题,组织学生有序的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论证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1.4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乒乓球、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六、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4节《测量平均速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学习使用测量工具(如米尺、秒表)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
3. 掌握计算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均速度公式的运用,以及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
2.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秒表、计时器、交通工具模型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校园内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校车等)的运动,思考如何测量它们的平均速度。
2. 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解释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公式为v=s/t。
3. 示范测量物体路程和时间:使用米尺和秒表测量教具(如小车)的路程和时间,展示计算平均速度的过程。
4. 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它们的平均速度。
5.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公式的运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v=s/t2. 测量物体路程和时间的步骤:a. 使用米尺测量路程b. 使用秒表测量时间c. 计算平均速度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已知路程为2000米,时间为10分钟(600秒)。
答案:v=2000m/600s≈3.33m/s2. 题目:计算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已知路程为500公里,时间为3小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点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速度测量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实践与探究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利用实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追求真理。
4.通过对速度测量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交通安全,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速度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然而,对于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技巧,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充满兴趣。但同时,他们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运动时间,会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2.能结合实验过程写出简单实验报告【知识点】:一、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二、实验原理:v=s/t三、实验器材及作用:小车、木板、木块、金属片、刻度尺、秒表木板和木块组合构成斜面让小车做变速运动金属片设定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终点位置实验中应注意哪些?①斜面的倾角要适当,不能太陡(为什么?)太陡,会使小车速度过快,不易记录时间②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相同高度处释放③要保证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沿直线运动④小车在斜面上滑下路程应是从小车前端到金属片的距离。
思考:①怎样测下半程的平均速度②根据表格中测得数据,你能否计算出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根据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小车沿斜面下滑做变速运动V下>V全>V上现学现练:4.1、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 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 cm)、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_(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 1.2 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m/s。
此装置一共可进行次实验。
4.2、如图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和_____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__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
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
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
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时间为10分钟。
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
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
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
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
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
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