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之道

合集下载

“道”字的字义演变

“道”字的字义演变

088《名家名作》·杂谈[摘 要]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中作为文明载体的汉字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字的传承历经多年依旧绵延不断,成为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的文字。

但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许多汉字的字形、字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甚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衍生出了新的意义。

依据典籍中的“道”,探究“道”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关 键 词] “道”;字义;演变“道”字的字义演变姚 航“道”作为现代汉语常用字之一,最常见的含义是“路”,除此之外,还包含很多其他的含义,使用极为广泛。

《汉语大词典》中“道”的意义被细分为45种,每种意义都产生于不同时期,基于此,总结探析“道”字的主要意义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一、“道”字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意思(一)道路、路径许慎《说文解字》中将“道”字释义为:“所行道也。

从辵从首。

一达谓之道。

”[1]段玉裁进一步注解为:“(毛传)每云行道也。

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

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

”[2]由此可见,人行走的通路是“道”最基础的含义。

根据文献,甲骨文中没有出现“道”字,“道”字较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玉书《侯马盟书》以及金文时代,春秋时期《散氏盘》中金文的“道“字(见图1)外部为“行”字,从外形看,类似于两条交叉的道路;中间为“首”,“首”在金文中表示人的面部;最下面为“止”,“止”是一个象形字,画的是脚的形状。

一个人在路上行走,即“道”。

从金文字形中可以看出,“道”字最早表示的意思是供人行走的道路。

再如《周易》“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中的“道”也表示行走的道路。

可见,“道路”这一含义在前秦时期就已广泛应用了。

但在这一时期,“道”与“路”的含义仍有细微的差别。

邱丽佳在《先秦至隋几组常用词的演变研究》中提出,从语义上,正如郑玄在《周礼·地官·遂人》 中所说“ 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表明“路”表示宽一点的路,“道”则略为窄一些。

庭训格言:别具一格的皇家规训

庭训格言:别具一格的皇家规训

人与事 > 法史春秋80治外、养性养身、射御方药、诸家百氏之论说,莫不随时示训。

遇事立言,字字切于身心,语语垂为模范……朕四十年来,袛聆默识,夙夜凛遵,仰荷缵承,益图继述。

追思畴昔天伦之乐,缅怀叮咛告诫之言,即历历在心,尚洋洋其盈耳。

”由此可见,康熙帝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对孩子们的教导。

这时的他,不再是威严高贵的皇帝,仿佛一位寻常人家的父亲。

口中的话,皆是望子平安、成才的肺腑之言。

想到这里,雍正帝召集诚亲王允祉等兄弟们,共同回忆当年父皇的教导,把这些话记录下来,最终会萃成编,名曰《庭训格言》。

这里的“庭训”,借用了《论语·季氏》篇中孔子庭中训导儿子孔鲤的典故。

众所周知,《论语》也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们追述先贤言行之作,从这个角度讲,《庭训格言》之成书与《论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熙帝与孩子们几十年来的谈话何止千万,多年之后,孩子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博大精深,诞生了多种法律形式,如律、令、科、比、格、式、诏等。

除了这些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硬法之外,中国古代还存在大量的家规族约、行业条规等软法。

硬法施行于天下所有臣民,故有“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之谚,而软法则一般仅对特定的群体有效。

无论硬法与软法,似乎只有皇帝不受任何法律约束,这也符合一般人对专制王朝的认知。

可是有一种特殊的法律,就算皇帝也必须谨慎遵循,这就是皇家祖训。

依法理而言,皇家祖训是家规族约的一种,当属软法无疑。

可是它所规制的对象主要为皇帝,内容大多关乎国家大政方针,有着超越皇权的实施保障,效力远高于一般的硬法,可谓软硬兼具之法。

在众多皇家规训中,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别具一格。

奇书由来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正统思想,绵延两千多年。

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也被历代王朝所尊崇。

传统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家是沟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桥梁,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纽带,是“修、治、平”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康熙的读书之道

康熙的读书之道

康熙的读书之道作者:来源:《全国新书目》2014年第09期内容简介本书是著名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多场精华演讲、报告的讲稿合集。

全书分为读书治学、地方人物、以史为鉴三大篇章,共十四篇。

本书中,作为史学家,阎先生将多年来致力清史研究的成果用通俗化的语言方式展现出来,让读者对清代有一个客观、完整的了解,拓宽了历史视野,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八十岁的老者,他将自己多年来的读书治学的心得,以及为人处世的经验精粹出来分享给大众,以期对普通读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和裨益。

“历史学者的责任,既有学术,又有普及,如鸟之双翼,不可偏颇。

时代给予我了一个机会,为公务员、军人、学生、市民、工农、白领、企业家演讲,普及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增进知识智慧,激发生命活力,给社会,给大众尽点绵薄之力。

”这是摘自本书《自序》里的一段话,也是该书的内容与出版目的的最好概括。

阎崇年讲谈录—读史阅世五十年阎崇年九州出版社978-7-5108-2660-32014-0636.00康熙帝的言行事功表明,他有大过人之处;他的言行之所以能大过人,因为他有大过人的思想;他的思想之所以能大过人,因为他有大过人的学习。

“朝于斯,夕于斯”,终生学习,手不释卷。

读书学习,这是康熙大帝智慧的重要源泉,也是他养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一件法宝。

康熙帝是一位读书学习型的皇帝。

他的《庭训格言》即《康熙语录》,共二百四十六条,其中有四十一条讲读书学习,占总条数的六分之一,就是例证。

由此联想到孔子的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败坏);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迂);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由上可见:读书学习,增长智慧,修养身心,非常重要。

康熙帝的读书学习,从五岁开始,到六十九岁故去,其间六十五年,经历了四个阶段——少年好学,中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

少年好学“好”是爱好、喜好,就是说康熙帝少年非常好学。

康熙庭训格言八训(162句)

康熙庭训格言八训(162句)

康熙皇帝是我国清朝的一位伟大君主,其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改革政策。

在他的治理下,社会风气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也使得国家更加稳固和繁荣。

而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所阐释的康熙庭训格言更是对后人提供了一部宝贵的道德礼仪文化遗产。

康熙庭训格言共有162句,内容涵盖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饮食衣服、交游娱乐等方方面面的生活道德准则。

这些格言反映了康熙对于君子风范和行为规范的深刻思考,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道德修养的宝贵遗产。

康熙庭训格言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更在于其对后人道德修养的启示和引导。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康熙庭训格言的八训,让我们一起学习和领悟其中的道理。

第一训:君臣父子1. 君子以厚德载物,以静德养心。

2. 宠下之道,见贤思齐。

3. 圣人之治,睦和为贵。

4. 回人之怀,仁反悦人。

5. 君不怠政,臣不失信。

第二训:兄弟朋友6. 兄弟之间,相敬如宾。

7. 相敬如宾,莫轻交友。

8. 朋友之交,言而有信。

9. 待人以心,动己以礼。

10. 交游之情,淡如水清。

第三训:饮食衣服11. 饮食有道,循环有序。

12. 穿有体面,食有和气。

13. 富者穷思,贫者富安。

14. 饱饮以歌,贪而不怠。

15. 得便渐进,失便渐息。

第四训:交游娱乐16. 娱乐须知,疏以举正。

17. 正己以道,人欢以和。

18. 正己以行,人快以说。

19. 不务妄诞,勿为邪谑。

20. 娱乐思完,不得而乱。

第五训:财物21. 君子有余而无不足。

22. 见富不妬,见贫不罔。

23. 物不贪多,而怀自足。

24. 修德致财,堕目生患。

25. 不重财恋,亦无蹉跎。

第六训:言语26. 言辞宜中,以缓为主。

27. 言语有度,心有万千。

28. 言必肃穆,言必稽禁。

29. 言之随俗,言之顺体。

30. 言辞有能,心有宗澄。

第七训:学业修养31. 学问之道,在明古人。

32. 博学之士,应世而无忘。

33. 勇敢若登,智慧若身。

34. 学业若德,德行不误。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_高考作文素材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_高考作文素材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用人之道就是以人为本想人所想、能者居之。

下面就来看看古代能人的用人之道吧。

曹操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诸葛亮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

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

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载, 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

然而,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二:不拘一格三:不计前嫌四:坦诚相待五:用人不疑六:论功行赏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康熙读书之道》观后感500字

《康熙读书之道》观后感500字

《康熙读书之道》观后感500字读书之道——观《康熙读书之道》影评今天,我们看了《康熙读书之道》,对我的感触很深。

康熙从5岁开始读书,一生苦读了65年。

咸丰帝的政务非常繁忙,但是老迈他一直到老都在坚持读书,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康熙非常爱读书,把念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他的奶奶曾经阻止过他自修,对他说:别人是因为要考功名而苦读书,你又不需要功名,干嘛要苦读书呢?康熙的回答是,我爱读书。

康熙的这种对读书的执着让我感动,因为他当了皇帝还严守读书,是没有一个皇帝能办到的。

康熙读书分为四个阶段:少年好学,中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

这也可以看出,读书伴随着他的半生。

我们要学习他对追求知识的坚持不懈,不言放弃的精神。

我们在生活中,有些时候很多事情力不从心,不能坚持到底,康熙的一生中,能把念书坚持到底,是需要超乎想像的毅力的。

康熙还总结了读书的四点经验: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

“贵恒久”就是读书,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

“贵思悟”是读书要善于领悟.思考,吸取书中的精髓。

“贵知行”是指懂得了书中的道理后要有行动,要把书中的知识中其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贵著述”是说要学会写书。

把四至四点结合在一起,就能真正读好书,读精书。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念书学会运用康熙的读书方法,在读书前一天加以借鉴。

我们要向康熙皇帝学习,学习他的勤奋好学,学习他的刻苦学艺,学习他的读书之道,也要像他一样,从小在书海中成长,好学.苦学.博学.通学,只有这样好好学习,勤奋读书,才能有杰出的创举。

康熙皇帝的长寿之道

康熙皇帝的长寿之道

康熙皇帝的长寿之道
* 养生导读:康熙(即玄烨)在位61年(16611722),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玄烨活到69岁,在今天看来并不算长寿,然而在中国300多位帝王中,能活到69岁者却寥若晨星。

他寿命长与其含性养身,饮食、起居咸成规度,洁衣净宝,注意生活细节不无关系。

康熙的养生之道,在《庭训格言》中有多处记载,对于我们今天养生有可吸取的东西。

康熙皇帝
*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这是康熙的养生之要。

康熙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

他说,不可暴饮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贪睡、贪食,更不可沉湎于酒席中。

惟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饭菜清淡,精而细,益于身健。

康熙曰:多食素,原味少而精,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

他引孔子言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用现在的话说: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

鱼肉腐败变坏的、食物时间长变质的、食物气味变臭的、不当时令的、调味品不当的不吃。

席上的肉食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主食。

吃水果,他也讲究。

康熙曰:诸样可食果品,于正当熟时食之,气味甘美,亦且宜人此养身之要也。

可见,康熙对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颇为讲究。

简单地说,就是吃得好,吃得卫生,吃得适量;生活有规律,才延年益寿。

“致治之道首重人才”

“致治之道首重人才”

CHINESE P UBLIC SERVANTS AUG/1998◆安祥康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康乾盛世”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著名的治世之一。

究其国家大治的原由,不能不说与康熙的人才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

康熙深谙政无大小,得人为本的道理,他曾多次指出,“致治之道,首重人才”,“治国家者,在有治人不患无治法耳”。

他在位六十一年,殚精竭虑,始终把人才问题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优先解决,形成了终其一朝,“廉吏辈出”的大好局面。

康熙的人才思想中,选才占有重要地位。

他坚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

他曾亲著文章称:“善相马者天下无弃马,善相士者天下无弃材”,指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之士”“山林薮泽必有隐伏沉沦之士”。

正因抱此信念,他多次下诏征求“硕彦奇才”,要求“内外诸臣”,尽其所知,大力访求举荐人才。

康熙18年,他在群臣举荐的基础上,亲自殿试,一次擢拔了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数十名,堪称一时盛事。

康熙选才,不拘旧规,不论资辈,敢于破除定例。

科举考试是千余年来历代选士的主要途径。

康熙时,曾对科考做过不少革新,如严治科场,将大臣子弟与寒门之士分开编号,以避免舞弊;为防止“一次考试定终身”而遗漏贤才,允许愿再试者复试;改变文武两途不可更改的定例,允许文、武考生互相改考;拓宽出题范围,以“各种题目试之”,以期“怀才实学者自无遗弃”。

康熙不以“一考定终身”的典型例子是对王兰生和留保两人的特别优待。

王、留二人都是著名的饱学之士,“满洲、蒙古、汉军中,罕有能及者”。

但二人参加科考会试均未得中。

康熙力排众议,破例赐二人为进士,允许参加殿试。

他选人不论资排辈,指出“遇有紧要员缺者,不论资俸,将才能之员选择补用”。

当了解到陆陇其、邵嗣尧是两位清廉的好官时,尽管二人仅位属七品芝麻知县,却毅然越级提拔为御史。

对廉能清正的于成龙,一拔再拔,擢为直隶巡抚、封疆大吏,并多次谕大学士等,如于成龙这样的好官,不拘大小保举来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之道
——读《康熙大帝》有感因为敬佩康熙,利用寒假我认真阅读了《康熙大帝》。

通过阅读,我对康熙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中康熙的成人之道、读书之道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一、成人之道
康熙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八年的皇子生活,遭受了孤独避痘(天花)、皇父忽视、八岁失父、九岁丧母这四个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不幸。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固然使人痛苦,却增强人的意志;福,固然使人快乐,却腐蚀人的精神。

康熙幼年的种种挫折,培养了他坚强勇敢,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奠定了他成大业的基础。

正所谓:挫折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同康熙相比,我们的生活境遇要好很多。

从出生到现在一帆风顺的我们享受父母给予的一切“阳光”,却很少能得到挫折带来的财富——坚强。

还记得5.12地震中的孩子们吗?地震使他们失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地震摧毁了曾经美好的家园,地震甚至使他们健全的肢体变得残疾,但他们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毅然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社会上好心人积极捐款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政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了高考的机会和活下来的勇气;在同龄人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了永生不忘的友情和失去的亲情。

坚强会使他们以后在多大的困难的情况下都不会
屈服。

但是,我们呢?有这种精神?有这种力量吗?
就拿我来说吧。

一次期中考试没考好,老师和家长都很关心地问我原因,帮我分析错误,使我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决心要在期末创出佳绩。

经过认真的复习和调整,这次期末考试竟取得了年级第二的好成绩!这使我懂得了:挫折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使人聪慧,使人思辨,使人成熟,使人坚强。

我们要学会很好地运用挫折的价值。

二、读书之道
康熙是一位读书学习型的皇帝。

“朝于斯,夕于斯”的终身学习是康熙帝养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法宝。

康熙少年好学,中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的四个阶段在欣然、愤然、敬然、陶然四种境界中有了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这四点经验。

举个例子,康熙的读书,每篇新文,都要念、背120遍,篇篇成诵,意思融通。

他常常深夜读书,直至天亮,后来竟苦读累的吐血!
也许我们做不到一篇文章读、诵120遍;也许我们做不到深夜读书直至天亮;也许我们做不到苦读直至吐血,但我们至少应热爱读书,端正自己的态度,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康熙的读书之道,让我明白:圣人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其关键在于两个字——志学。

如果一个人立志于学,一以贯之,成贤成圣,谁能阻挡?
“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致约。

”书只有读到废寝忘食时,才能体会到书中真正的味道。

但我们常常是一本书读了一遍,知道了大意,就放弃它,再去寻找别的书来读,那么,对于这本书来说,就
没有得到它的旨趣。

记得去年暑假,我发奋读了五本书,当读完向妈妈自豪地宣布时,妈妈问这几本书讲了什么?给了你什么启示?我一下蒙了,仔细回想,就连书的大意都不知道了。

甚至连主人公的名字、性格特点都分不清。

“云云啊,你要记住,读书不要求快,不要求多,重要的是精读。

慢慢看,这样才能体会到知识的真谛。


《康熙大帝》中的康熙之道也就是人生之道。

他的成人之道、读书之道更是让我陷入沉思: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人格品质和他对待事情的准备、态度和解决。

一步一步的成功,其结果也必定是成功。

同样,对于现在我们来说,成功就是好成绩,好习惯,好未来,这需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

记着,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时刻为成功准备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