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一)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2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政治》练习 必修4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2年模拟

2022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政治》练习 必修4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2年模拟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A组2022—2021年模拟·基础题组时间:8分钟分值:28分1.(2021山西忻州四校联考,21)马克思认为:“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说明()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④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2.(2021江苏淮安二模,25)在西方,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的理论,迷惑了很多人。

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评价正确的是()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确定运动之中③认为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2021江苏宿迁四模,11)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进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

这主要说明()A.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B.自然、社会和意识具有相同的本质C.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物质是整个世界唯一的存在方式4.(2021天津滨海新区二模,5)朝鲜新一代领导人上台后,国际社会亲密关注朝鲜往哪走。

其实朝鲜始终在变化,但它还没有达到质变的点。

这体现了()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②事物在进展的肯定阶段和肯定时期,根本性质不会变化③物质世界是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量变是永恒的、确定的,质变是临时的、相对的A.①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5.(2022江苏盐城一模,23)人体褪黑激素一般在黑暗条件下分泌,有助于调整和促进睡眠。

而科学争辩发觉:以iPad为首的便携式数码设备会促发睡眠障碍,数码荧屏投射出的光线会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从而扰乱人体生物钟。

这一争辩表明()A.规律因人的需要而发生变化B.人们可以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整和把握作用D.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感应的特性6.(2022湖北黄冈三校联考,19)随着卫星科技的进步,我国气象部门对恶劣气象的猜测也越来越精确。

高中政治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1)

高中政治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1)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必修4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必修4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高考考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课前复习案【考点梳理】依据下列问题,整理教材相关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提醒: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在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的基础上认识和改造自然。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思维拓展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几种说法:见步步高P174注意3、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

2019学年高二政治知识梳理导学案(人教版 浙江):《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2019学年高二政治知识梳理导学案(人教版 浙江):《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考纲条目考点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考纲解读(1)物质是不依赖于,并能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有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特质形态。

题型示例【例】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有。

这里的“客观存有”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有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能够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命题立意】识记/再认哲学的基本概念【试题分析】本题以物质的概念为切入点,考查客观存有的含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对客观存有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准确答案未B。

【答案】 B考点2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考纲解读(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已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_______。

(2)总来说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有、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_______。

题型示例【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该诗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世界上只有尚未理解之物,而没有不可理解之物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有和发展是客观的【命题立意】理解/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对一些观点作出初步判断【试题分析】本题以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有和发展是客观的。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精练(含2019高考题)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精练(含2019高考题)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十三五”时期,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增长,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

这一发展道路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可以为自然界立法B.社会发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世界具有客观的物质性解析:选D。

中国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是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性的表现,D 项正确。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它们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B两项说法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

2.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了许多宇宙间的物质形态,比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

这些发现表明( )A.宇宙中并不存在统一的本质B.科学家的发现决定了宇宙间物质的形态C.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科学的证明D.人们可以穷尽对宇宙的认识解析:选C。

天文学家发现了许多宇宙间的物质形态,表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科学的证明,C项符合题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A 项说法错误;B项中“决定”说法错误;人们不能穷尽对宇宙的认识,D项说法错误。

3.目前,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一些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我国重视气候变化有关工作,是因为( )①自然界具有物质性②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④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

我国重视气候变化有关工作,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因为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不是我国重视气候变化有关工作的原因,应排除。

4.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①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②物质是对一切现象共性的反映③物质是运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C。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本质2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本质2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区别
角度 含义 宇宙中一切 事物的变化 和过程 特点 无条件 的、绝 对的、 永恒的 有条件 的、相 对的、 暂时的
联系
运 整个物 动 质世界
Hale Waihona Puke 物质的 静 具体形 止 态
性质相对稳 定;位置或 运动状态相 对稳定
静止是运 动的特殊 状态,动 中有静, 静中有动。
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
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你要讨债 就向过去的我讨吧!” 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 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 “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
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
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如此荒唐? 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 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 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 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 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 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 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 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 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 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 对主义和诡辩论。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都 是……的要素。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 是在…中伴随…一起产生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 界,世界的真正 统一性就在于它 的物质性。 (世界观原理)

人教A版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版含答案作业

人教A版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版含答案作业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你最痛苦的时候,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

”这句格言的寓意是()A.学习小鸟快乐生活 B.世界是客观的C.人的尊严在于思想D.思维是客观存在的错误反映2.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①地理环境②人文环境 ③人口因素 ④生产方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 “天人合一 ”是太极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引导人们 ()①承认人与自然之间的客观性联系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造规律③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④尊重自然,与自然 和谐相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右图漫画《工业序曲》体现了 ()①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② 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③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 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5.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忽视了()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D.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 ( )A.运动的特殊状态B.运动的承担载体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下列说法中,能够体现运动与静止关系的有()①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②墨守成规、刻舟求剑6.有一副对联, 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 阁中鸽,'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刻舟求剑的做法错在工业序曲③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 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高三思想政治 政治生活 课件 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三思想政治 政治生活 课件 探究世界的本质

学方 习法 无助 捷成 径功
观点判断
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白天黑夜昼夜循环,水往低 处流都是自然规律。 区别:本质与现象 2、人不能违背规律,但可以创造、改变规律。
违背规律的客观性 3、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

物质世

界是绝

对运动

和相对

静止的
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
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思维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定义及原理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 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 质是运动的载体。
解题过程
有效信息
知识提纲
运用规律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 性关系的知识
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 须尊重客观规律
清政府开围退垦,随之森林植被 被破坏,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 荒丘
清政府没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违背了 自然界发展的客观 规律,造成了生态的破 坏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 人的艰苦努力,塞罕坝再次成为 名副其实的“美丽的高岭”
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辽、金时期被称 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开围退 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到新中国成立初 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1962年,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原3个林场的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369 人的植树队伍。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目前塞罕坝总经营面积 1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森林资源总价值约202亿元。塞罕坝再次 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的高岭。”从塞罕坝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贪婪是绿色发展的大敌。绿色发展,首要的原则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 益”,塞罕坝林场党委书记刘海莹说。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知识说明塞罕坝出现 “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到再次成为“美丽的高岭”的过 程。(1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哲学生活》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一)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 B.客观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规律性
2. 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状况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水往低处流
A. ①②⑥⑨
B. ②③④⑧
C. ⑥⑦⑧⑩
D. ②④⑥⑦
3.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哲学上物质的概念是指
A.具体的物质形态 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实在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客观实在
4.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变害为利。

”这个观点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消灭或创造规律
B.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自然物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D.物质就是指树、风等自然物
6. 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①④
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人类能够积极地认识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 2012年8月8日,甘肃举行纪念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两周年活动。

专家称,当地树木被大量
砍伐、耕地扩展,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是此次发生特大泥石流的重要原因。

这警示我们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发生
③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④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和保护自然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9.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说明:A.物质和运动是一样的 B.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恒动无静的 D.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10.“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运动的②要注意相对静止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

从生活与哲学角
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A.运动是相对的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2.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是因为
A.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事物的发展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认识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规律是客观的,但能被人利用和改变
13.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两寓言反映同一哲理是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1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D.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15.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此次地震造成2万多人遇难。

残酷的事实再
一次表明
A.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同自然和谐相处
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16.我国部分城镇遭沙尘暴袭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②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③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④要承认和尊重自然的客观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B.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18.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的观点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是李白《把酒问月》中的名句。

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静止状态是不存在的
B.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体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20.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说明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1. 材料一:(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
来,偏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材料三: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

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三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
22. 材料一:我国是一个土地沙化非常严重的国家,目前,土地沙化面积达169万平方公里,并且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导致我们沙化土地蔓延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利益驱动下的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材料二:面对土地沙化蔓延的严峻形势,社会各界对防沙事业日益关注,全民防沙治沙意识明显增强。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的工作从此进入法制化轨道。

通过努力,我国的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运用“客观规律”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一) 高二政治备课组(9.22)1-20 CDDBA ADABB CACAB BCBBA
21.(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共同点?(8分)材料一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整个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与人的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3分)
材料二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主宰和本原,认为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分)
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

(2分)
(2)材料三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6分)
(2)答:材料二中的观点认为“气”是万物之源,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分)这一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3分)
22.运用“客观规律”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答: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按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我国土地沙化的面积不断扩大就是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违背客观规律的表现。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我国在治理沙化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是利用规律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