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显微解剖及临床研究进展
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王芳马婷婷韩慧敏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6年第03期[摘要]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因一侧面神经异常兴奋引起同侧面部肌肉出现阵发非自主无痛性,反复发作的强直或抽搐,该病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其病程进展缓慢,呈渐进性发展。
随着微血管减压术的推广及广泛应用,人们对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文针对面肌痉挛的临床诊断及内外科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临床对面肌痉挛的规范诊疗。
[关键词] 面肌痉挛;研究进展;微血管减压术[中图分类号] R4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c)-0019-03[Abstract] Hemifacial Spasm,also called facial tic is one side facial muscular paroxysm non-spontaneous and non-pain recurrent rigidity or tic caused by abnormal excitement of the same side facial nerves.The pathogenesisof the disease is still unclear with slow symptoms progression and progressive development.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the pathogenesis of hemifacial spasm is more profoundly understood.In this article,a review is made about clinical diagnose and progress of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 to improve the standardized clinical treatment of facial spasm.[Key words] Hemifacial spasm;Research progress;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是同侧面神经支配范围内肌肉呈阵发非自主无痛性,反复发作的肌肉强直或抽搐,病程较长,呈缓慢渐进性发展,常较难自愈[1]。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分析

作者 简介 :周峰 ,硕 士,主治医师,研 究方向:神经外科,E m a i 1 通讯作者 :马延 山,硕士 ,主任 医师,主要研 究方向:神经外科。
7 8 例病人 中,6 0例术后 即刻 治愈 ; 迟 发治愈 6 例, 症状 在 半 月到 一年 内逐渐 消 失 ; 1 0例术 后仍 有 痉挛 , 但发 作 频 率和 幅度 均 较术 前 减轻 ; 复发 1 例 ,术 后 2 年再次出现患侧眼睑抽动 ; 无效 1 例 ,为骨性压迫病 例。本组抽搐完全消失 8 4 . 6 %,减轻 1 2 . 8 %,手术总
7 8 例患者 中面神经根部 被动脉压 迫的 占 7 7 例 ( 9 8 . 7 %) , 其 中走行异常的小脑前下动脉及分支 5 4 例
( 6 9 . 2 %) ,小 脑 后 下 动 脉 及 分 支 2 2例 ( 2 8 . 2 %) ,基 底动 脉 1 例 ( 1 . 3 %) ,椎 动 脉 2 0例 ( 2 5 . 6 %) ; 单支 动脉 压迫 6 O 例( 7 6 . 9 %) , 双支 动脉 压迫 1 4 例( 1 7 . 9 %) , 三支 动脉 压迫 3 例( 3 . 8 % o 骨性 压 迫 因素 1 例( 1 . 3 % o
抽 搐 完全消 失 8 4 . 6 %,减轻 1 2 . 8 %,总有 效率 9 7 . 4 %; 手术 无效 1 . 3 %,复发 1 _ 3 %,听力障碍 l 1 . 5 %, 耳鸣 1 4 . 1 %。结论 : 显微血 管减 压术是 面肌痉 挛最有效方法 ,治愈 率 高,复发率低 。
【 关键词 】 显微血 管减压术 ; 面神经 ; 面肌痉挛 中图分类号: R 7 4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 0 9 5 — 5 2 0 0 ( 2 0 1 5 ) o 5 — 0 2 9 — 0 2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附106例分析

2003 年 1 月 ~2007 年 8 月 , 我 科 采用 微 血管 减 压 术 ( MVD)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 HFS) 106 例 , 现 分 析 如 下。
1 对 象与 方法
1.1 临床 资料 男 37 例, 女 69 例 ; 年 龄 29~72 岁 , 平 均 53.7 岁 。左 侧 51 例, 右侧 55 例 。病程 1~17 年, 平 均 4.3 年 。有 高血 压 病 史 47 例 。痉挛 程 度 : Ⅱ级 1 例 , Ⅲ 级 95 例, Ⅳ级 10 例。
[3] 赵继宗, 王忠诚, 刘藏, 等. 手术中的 脑动脉瘤破裂 [J]. 中 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6, 1(2): 85-87.
"""""""""""""""""""""""""""""""""""""""""""""""
·经验交流·
显 微 血 管 减 压 术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 附 106 例分析)
( REZ) , 明确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 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 Teflon 棉。结 果 术中均发 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 迫面神经 REZ 区, 其中
与小脑前下动脉 ( AICA) 相关占 66.0% ( 70 例) , 复合血管压迫者占 36.8% ( 39 例) 。MVD 术后总有效率为 100%。结论 术中面神经
面肌痉挛-文档资料

诱发肌电图在面肌痉挛诊治中 的运用
• 1959年,Neilsen首先将肌电图运用于面 肌痉挛的检查诊断。并发现当刺激患侧 的茎乳孔(面神经出颅孔处)时,引起 复杂的EMG反应 • 80年代以来,他及Mφ ller等,通过刺激 痉挛侧面神经分支的末梢,诱发同侧面 神经其它分支支配肌群的肌电位变化的 面神经诱发肌电图被进一步运用到面肌 痉挛的鉴别诊断和术中、术后监测上
诱发眼轮匝肌肌电图
减压术后,未见明显波形
运 用
• <1>诊断与鉴别诊断 • 癔症性、习惯性、或等张性面肌抽动的 面神经诱发电位均不提示MD-OC反应存 在。但即便为面肌痉挛早期的眼轮匝肌 的不自主抽动症状均可记录到MD-OC反 应,因此具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运 用
• <2>微血管减压术的术中监测和评估 •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达到充分时,痉挛侧 能记录到的MD-OC反应消失,提示预后 良好。
方 法
• 2、在MRI T1加权 横断位片上,确定 与脑干轴面正中连 线构成60。~75。的 延桥沟至内耳孔的 面神经走向为扫描 基线,作斜矢状位 扫描成像
方 法
• 3、在MRI T1加权 正中矢状位片上, 确定与桥延脑背侧 的连线平行的经延 桥沟连线为扫描基 线,作冠状位扫描 成像
意 义
• 同于三叉神经痛MRTA
诊断价值
• 据我科初步报告,MRTA诊断面肌痉挛 “血管压迫”病因于术中发现“压迫血 管”结果的符合率达100%,但“压迫血 管”来源符合率为90%左右
治 疗
• 1、药物 • 2、封闭 • 3、手术
药 物
• 采用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 纳等传统治疗,其它药物,如卡巴酚酊、 非氨酯等,据报道对某些HFS有特效, 但尚不足推广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韩卓燕张萌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6年第01期[摘要]面肌痉挛是由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的、阵发性的、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面肌痉挛在中医学中属于“筋惕肉瞤、筋急、风症、痉证等范畴。
本病是针灸临床常见病之一,针灸疗法对此病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针灸疗法;面肌痉挛;综述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积抽搐,是指以一侧的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的、阵发性的、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同时脑电图正常,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加重。
本病多发生于一侧,双侧着少见,好发于中年以后。
面肌痉挛在中医学中属于“筋惕肉瞤、筋急、风症、痉证”等范畴。
本病是针灸临床常见病之一,针灸疗法对此病有较好的疗效,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劳倦太过,将息失宜、情志不调、耗伤气血;或肝肾阴亏、肝风内动、阴虚生风等均可致邪气侵袭并久留经脉,致气血瘀阻,血不荣络,脉络不通,筋脉肌肤失养。
病机多为气血虚弱、阴虚生风。
本病多以抽动、收引为特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风胜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故本病临床辨证多属于寒证和风证。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生的确切病因未明,多为面神经炎后发为本病,可能是面神经通路上某些部位受到病理性刺激形成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的。
2针灸治疗方法近年来,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众多,既包括了传统的体针、耳针、梅花针、火罐疗法,又包括穴位注射,电针以及各种疗法的综合治疗,还进行了各种刺灸法的研究,如行气法,巨刺缪刺法等。
常用的针灸疗法如下。
2.1 “以动制动”法荆红存[1]介绍本法治疗面肌痉挛,痊愈率达78.9%,本疗法与一般针刺疗法不同之处在于选取穴位上(肝俞、肾俞、筋缩、大椎、风门、膈俞):尤其是选用背部的“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而背部为阳,督脉为阳脉之海,能统诸阳脉行于背,为阳脉之都纲也;而足太阳又与督脉相通络于脑,故所取的主穴乃为“阳中之阳”;临床上“面肌痉挛”的症状突出表现为一“动”字,致病上与“风”密切相关,风又主“动”,动属阳;“以动制动”,“以阳克阳”,这就是本法治疗此病的基本理论基础。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研究进展

1.3 远端 取穴 刘 红 观察 120例 面肌 痉挛 患 者 ,远 端选 取百 会 、风池 、中脘 、关元 、足三里 、合 谷穴 ,实 施轻 柔手 法 。结果 治愈 46例 ,显 效 35例 ,好转 27例 ,无效 12例 。 1.4 毛刺 《灵 枢 ·官针 》:“毛刺 者 ,刺 浮 痹皮 肤 也 。” 毛 刺是用 浮 浅 的刺 法 来 治 疗 疾 病 的 方 法 。 陈 静 利 用 毛刺法 治疗 本病 ,研究 结 果 显 示 治 疗 组 有 效 率 明 显 优 于对 照组 (P<0.05)。 1.5 排针 陈恒娟 的 排针 疗 法 配 合 按 摩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总有效 率 为 92.3% ,且无 明显不 良作 用 。 1.6 浮 针 李 之霞 ¨ 采用 浮针浅 刺 法将 针 快速 浅 刺 后使 针柄 悬 吊,针 尖将 穴位 处 皮肤挑 起 ,使疼 痛刺 激 温 和 而持 久 ,可有效 抑 制 面神 经 的 异 位 兴奋 。针 柄 的 自 然 下垂 ,造 成牵 引之 势 ,也 有 利 于 抑 制 抽 搐 的发 生 ,加 速 面肌 痉挛 的康 复 。 1.7 眼针 唐 智 斌 等 ¨ 将 眼针 、体 针 联 合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50例 ,痊 愈 36例 ,显 效 7例 ,有 效 5例 ,无 效 2 例 ,总有 效 率 96.0% 。 1.8 腕 踝 针 张新 成 等 ¨ 按 中医经 络 理论 与 腕踝 进 针 点分 区理 论相 结 合 的方 法 ,在腕 踝 关 节 内侧 各 选 择 3点 皮下 针刺 。结 果 24例 患 者 痊 愈 5例 ,显 效 4例 , 有 效 7例 ,无效 8例 ,总有 效率 为 67.0% 。 1.9 腹针 朱 文罡 等 观 察 39例 本 病 患者 ,腹 针 组 疗 效 明显 高 于体针组 ,两组疗 效对 比经统 计学 处理 ,差 异 有 显著性 意 义 (尸<0.05)。 1.10 撮 针 撮 刺 法 是 用 5枚 1寸 毫 针 ,右 手拇 食 指 捏 在 一起 等齐 刺入 同一 穴位来 治 疗疾 病 的方法 。闫支 花等 首次 应用 撮 刺 法 治 疗 37例 面 肌痉 挛 ,疗 效 满 意 ,治愈 34例 ,占 91.9% ;好 转 3例 ,占 8.1% ;总 有 效 率 100% 。 1.11 指针 指 针是 以手 指代 替 针刺按 压 或爪 切 某些 穴位 ,以治疗 疾病 的一 种 方 法 。指 针 的基 本 手 法 可 分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分析与研究

干, 想要 喝水 , 舌红少苔 。因此应使用 益 胃汤 , 中有沙参 、 其 冰 并神 经功能 不全损 伤 的疗效观 察 【 .辽宁 中医药大学学报 , J ]
糖 等药 材 , 他们都有着很好 的养 阴益 胃功效 。
32 医治疗 .西
2 1 ( 1. 0 00 )
[温 胃舒或养 胃 治疗幽 门螺杆 菌相 关性慢性 胃炎和消化性 2 ] 舒 西医认为 ,慢性 胃炎 主要 是 由于幽门螺杆菌感 染 以及 胃 溃疡的全 国多 中心临床研 究【. J中华医学杂志 , 1(2 . ] 2 00 ) 0
进行治疗。 结果 :5例患者 中有 8 例 面部抽搐 症状消失 , 9 9 经半年的观察及回访其余 6 症状减轻 , 例 目前 尚无 复发病例。 结论 : 显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 挛的有效方 法, 值得在 临床上推 广应 用。
关键 词 :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 断层显像 中图分类号 : 6 11 R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6 2 8 5 ( 0 1 0 — 0 4 0 1 7 — 3 1 2 1 )6 0 6 — 2
我院 自 2 0 0 8年 1 至 2 1 月 0 0年 1 2月共 收治 面肌痉 挛患 横窦与 乙状窦交界 的部位 。如打开乳突蜂房用骨蜡严密封闭 , 者9 5例 , 中男性 2 其 6例 , 女性 6 9例 , 年龄 为 3 ~ 7岁之 间 , “ ” 36 T 型剪开硬脑膜 , 并悬 吊硬脑膜 , 将前端宽 2 m脑压板放置 m 平均 4 。所 有患者均为单侧发 病 , 中左侧痉挛 5 7岁 其 7例 , 右 在小脑绒球 表面轻牵 , 缓慢 释放小脑延髓池脑脊 液 , 使小脑塌 侧痉挛 3 例 。病程 2 1 , 8 2年 平均 51年。 . 陷, 显露 Ⅶ, Ⅷ颅神经 。对组 织进行锐性分离 , 剪开蛛网膜 , 暴 9 5例患者均表现为单侧面肌 的阵发性 、 自主、 不 快速频繁 露 责任血管 , 将责 任血管分离使其充分游 离 , 向颅底பைடு நூலகம் 向推移
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面肌痉挛研究进展面肌痉挛,又称为口腔颌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特点是面部肌肉的非自愿性痉挛。
这一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近年来,对面肌痉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首先,近年来的研究着重于面肌痉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化学物质异常等,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研究发现,面肌痉挛患者面部肌肉的运动调节系统存在异常,如皮质-基底神经核-运动神经元回路功能障碍等。
另外,神经可塑性也被认为在面肌痉挛的发生和进展中起到一定作用,相关研究有助于揭示面肌痉挛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其次,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手段也有了新的突破。
传统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抗胆碱药物和肌肉松弛剂,但效果有限且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最近,利用肉毒杆菌治疗面肌痉挛已经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方法,其通过抑制神经肌肉传递,缓解了面肌痉挛症状。
虽然肉毒杆菌治疗的主要问题是疗效持久度不高,但进一步研究正在进行,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
此外,针对面肌痉挛的手术治疗也有了新的进展。
除了传统的颈丛神经切除术和颌皮神经切断术,最近逐渐应用的一项技术是面神经应提肌腱切除术。
这种手术通过切除面神经最终分支上的面部表情肌肉的插入腱部,达到矫正面部肌肉痉挛的效果。
研究表明,该手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并且相对安全可靠。
此外,面肌痉挛的非药物治疗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物理疗法包括冷敷、按摩、电刺激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心理治疗如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也可以帮助患者应对面肌痉挛引发的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
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针灸、植皮和植入神经刺激器等方法,缓解面肌痉挛症状。
总的来说,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和患者康复等方面。
虽然许多问题仍待解答,但现有研究已经为面肌痉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为从事面肌痉挛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是 面神经 核 的兴 奋性 增高 , 常 的传 人 冲动 经神 经 正 核 中继成 为传 出冲动 。面肌 F波 的 电 生理 研 究 也 支 持 中枢性 学 说 。 Mol E认为慢性血管压迫使轻 度受损 的面神 l r e。 经 产 生异 位 冲 动 , 逆行 传 播 到 面神 经使 其 兴 奋 性 增 高 。同时由于面神经核 团的大脑皮层投射 区出现跨 神经元 退 变 , 之 中枢 神 经 的兴 奋 因髓鞘 脱失 而 不 能 加 正常 下传 , 奋在 中枢 神 经 内不 断 积 蓄 , 兴 中枢 神 经 失 去对兴奋的整合功能。当电兴奋叠加到一定程度 , 便 形成一 种爆 发式 下传 , 使其 功 能发生 异 常而 引起 面肌 痉挛 的症 状 。Ni s n3推 测 HF e o[ l S发 病 机 制 是 由 于 面神 经根 脱髓 鞘 , 面神经 周 围部分 兴奋性 异常 并产 生 假突 触传递 , 冲动 的异 常 传 导 产 生 HF 。Nilo S esn通 过电生理监测发现面神经根轴突旁间隙的阻抗增高 , 这是 假 突触 传 递 必 不 可 少 的条 件 。MVD 手 术 导 致 面神经根轴突旁间隙的阻抗降低 , 并为脱髓鞘的面神 经结 构恢 复正 常创 造 条 件 , 这种 学 说 可 以解 释 MVD 术后 HF S逐 渐消失 的原 因并 支持 周 围性原 因 。也 有 作者报道由于血管对面神经根的压迫 , 部分神经纤维 出现再 生异 常 , 导致 先 前支配 一块 面部 肌 肉 的神经 纤 维支 配 另一块 肌 肉r可 能是 导 致 F 4 ] HS的原 因之一 。 然 而周 围性血 管 压 迫 学说 并 不 能 无 可 争 议地 解 释 H S的发病机制 。A k ̄等描述 1 F oi 5 ] 例有 5 年病史 的 HF S患者 , 中没 有 发 现血 管 压 迫 和 其 他 异 常 因 术 素 术 S完 全 消 失 。另 有反对 血 管压迫 学说 的学 者认 为 , 既然是 由于 血 管压 迫引 起 HF , 什 么 部 分 患 者 行 MV 手 术 S为 D 无 效或 复 发 。KuehE 等 报 道 无 效 或 复 发 的 HF rsi7 6 S 患 者再次手 术 的 阴性 探 查 率 是 3. . 些 患 者 减 75 这 压 材料 位 置 良好 , 移 位 的证 据 。故 Molr] 为 无 l E认 e。 血 管压 迫是 HF S发 病 的几 个 必 要 条 件 之一 , 没 有 但 个 条件 可独 立引起 HF 。 S
维普资讯
四川解 剖学 杂志 2O O 8年
第 1 6卷
第 2期
・ 4 ・ 1
・
综述 ・
面 肌 痉 挛 显 微解 剖及 临床 研 究进 展
常 谦 李 , 明。
60 1) 5 0 1 (. 明 市 第 一人 民 医院神 经 外科 ;2 昆 明 医 学 院解 剖 教研 室 , 南 昆 明 1昆 . 云
1. / O 。 45l 万
HF S的症 状 是进行 性 的 , 病 情进 展 缓慢 , 般 但 一 不会 自愈 。从 某 种 意义 上 讲 , S导 致 的患 者 面 部 HF 抽搐 的危 害 , 远低 于其对 患者 精 神 心 理 的影 响 , 别 特 是 年 轻女 性患 者 。HF S的治疗 方法 很 多 , 按摩 、 疗 理 和针 灸 等方 法均 可暂 时缓解 痉挛 症 状 , 肉毒 素 的面肌 局部 注 射也 是一 种有 效 的治疗 方法 , 较为普 及 。但上 述方 法 的共 同特 点是 有 效 期 短 , 针 对 病 因 , 不 需反 复 治疗 等 。尤其 是 肉毒 素 的面 肌 局部 注 射 更 是 以牺 牲 面 神经 的功 能为 代 价 。HF S理 想 的治 疗 方 法 , 该 应 是既 消 除痉挛 症状 , 又完 好 保 留面 神 经功 能 , 有 较 且 低 的并 发 症 和 复 发 率 。显 微 血 管 减 压 手 术 ( co mi r vsua eo rsin MVD) aclr cmpeso , d 治疗 可能 是符 合 这种 标准 的治 疗手 段 。
【 关键 词】 面肌; 痉挛; 显微解剖 【 中图分 类号】 R2 5 6 8 . 【 献标识码 】 A 文
l 面肌痉挛概 述
面 肌痉 挛 ( e fc lsam, S 又 称 面 肌 抽 h mi i ps HF ) aa 搐或 半 侧颜 面痉 挛 , 现 为阵发 性半 侧面 肌 的不 自主 表 抽搐 , 是一种间歇、 不随意 、 不规则 和阵挛样的面部肌 肉收缩 。通 常抽 搐 局限在 一侧 面部 。典型 的 HF S表 现 为痉 挛症 状从 眼轮 匝 肌开 始 , 渐 向下 发展 , 逐 累及 到 口轮 匝 肌 、 肌 和/ 颈 阔肌 ; 典 型 面 肌痉 挛 少 颊 或 不 见 , 挛症状 从 口轮 匝肌 和颊 肌开 始 , 渐 向上发展 , 痉 逐 累及到 眼 轮 匝肌 。S mi报道 1 3例 HF , a i 4 S 典型 HF S 占 9 . , 典 型 HF 59 不 S占 4 1 。HF . S的 痉挛 程 度 有所 不 同 , 因疲 劳 、 可 紧张 和 自主运动 而加重 , 睡后 入 痉挛停 止 。部 分 患者痉 挛发 作 时伴 有 面部轻 微疼 痛 、 头痛 和 / 或耳 鸣 , 些 病 程 较 长 的患 者 可 出现轻 度 面 有 肌瘫痪 。神经 系 统 检查 一 般 无 其 他 阳性 体 征 。 HF S 是一 种较 为 常见 的颅神 经疾 病 , 多数 患者 在 中年 以后 起 病 , 性较 多 。Au e 和 W hsa t 道 年 发 病 率 女 gr i n报 n 为 08 l ./ O万 , 病 率 男 性 为 7 41 患 . /0万 , 性 为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