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09
高中化学 第09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页,共21页。
4.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与情感。 5.培养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第三页,共21页。
一、分散系
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
体系叫做分散系。它分为______浊__液_、 _______溶__液、 _________
____________胶_。体丁达尔效应是区分__________溶_与液_________丁的达一种尔常效应
用的物理方法。
第七页,共21页。
学习分散系这一部分内容,首先要突出分类的方法。按照分 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可以产生9种组合方式,这个 可以通过“思考与交流”活动来完成。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 验,从分类的角度来理解分散系,如合金属于固体分散质和固体分散 剂组成的分散系,空气属于气态分散质和气态分散剂组成的分散系。 通过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把胶体与溶液作对比,在观
第八页,共21页。
察、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胶体本身的特殊性。观察丁达尔效应时,可 以同时把溶液和胶体都放在入射光的“通道”上,比较哪一种液体 有丁达尔效应。通过比较,抓住粒子直径大小这个关键,正确认识 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特征。
第九页,共21页。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达尔效应不是胶体特有的现象,溶液与浊液也有
B.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有丁达尔效应,而其他分散
系没有
C.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 D.丁达尔效应可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
第十页,共21页。
【解析】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100 nm之间;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现象,故选D。
【答案】D [特别提醒]
化学试题09 分光光度法简介

第九章 分光光度法简介例1 将精制的纯品氯霉素(M r=323.15)配成2.00⨯10-2g ⋅L -1的溶液,在波长278nm 处,用1.00cm 吸收池测得溶液的吸光度A =0.614,试求氯霉素的摩尔吸光系数。
解 bcA εεbcA =∴=)nm 278( 将有关数据代入 114121092.915.3231000.200.1614.0)278(----⋅⋅⨯=⋅⨯⨯=cm mol L g/molcm nm L g ε 例2. 某遵守Lambert-Beer 定律的溶液,当浓度为c 1时,透光率为T 1,当浓度为0.5 c 1、2 c 1时,在液层不变的情况下,相应的透光率分别为多少?何者最大?解 根据Beer 定律 A = -lg T = kc当浓度为c 1时 -lg T 1= k c 1当浓度为0.5 c 1时 -lg T 2= k c 2 = k ⨯(0.5 c 1) = 0.5(-lg T 1)∴ -lg T 2= -lg (T 1)1/2 T 2= T 11/2当浓度为2 c 1时 -lg T 3= k c 3 = 2⨯(k c 1) = 2⨯(-lg T 1)∴ T 3= T 120<T <1 ∴ T 2为最大例3 某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M r =125,摩尔吸光系数ε = 2.5⨯105L ⋅mol -1⋅cm -1,今欲准确配制该化合物溶液1 L ,使其在稀释200倍后,于1.00cm 吸收池中测得的吸光度A = 0.600,问应称取该化合物多少克?解 设应称取该化合物x 克A = εbc∴0.600=2.50⨯105L ⋅mol -1⋅cm -1cm 00.1200L 1mol g 125/x 1⨯⨯⋅- x = 0.0600g例4 为测定某试液铁含量,称0.4320g (NH 4) Fe (SO 4)2⋅12H 2O 溶于水配成50.00ml 标准铁溶液,吸取此溶液4.00ml ,加磺基水杨酸显色后,稀释成50.00ml ,测得A = 0.408。
有机化学第09章 醛酮(2)

2)用化学还原剂还原 ——还原产物均为醇 常用的化学还原剂:
NaBH4 , Al[OCH(CH3)2]3/(CH3)2CHOH,
LiAlH4
特点 ①NaBH4在水/醇中是一种非常缓和的还原剂,
O
选择性高,一般只还原醛酮的 C ,不还原
C C , C C , NO2
CN
COOH, COOR
可用此还原剂合成不饱和醇。
+ CH3(CH2)2COCl
CO(CH2)2CH3
Zn-Hg ,HCl
( CH2)3 CH3
②沃尔夫—凯息纳(L.Wolff-N·M·Kishner)—黄鸣龙法
C O NH2 NH2 , KOH 三 甘醇
CH2
CH2-CH2 CH2-CH2 CH2-CH2 OH OH OH OH OH OH
原来Wolff-Kishner的方法是将醛或酮与肼和金属钠或钾 在高温(约200 °C)下加热反应,需要在封管或高压釜中 进行,操作不方便。 黄鸣龙改进不用封管而在高沸点溶剂如一缩二乙二醇 (二甘醇,b.p.245 °C)中,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代替 金属钠反应
H2O2 OH-
3 RCH=CHOH
重 排 RCH2CHO
2、从芳烃制备 1)F – C 酰基化反应
+
COCl
2)伽特曼 – 科赫反应
苯环上有强吸电子取代基不反应
O
AlCl3
82
C
CH3+ CO + HCl AlCl3-CuCl2
反应条件:
H3C
CHO
只有苯、烷基苯、烷氧基苯可反应,产物多为对位,
O
OH
RCH=CHCCH3 NaBH4 RCH=CHCHCH3
09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2.离子--电子法(ion-electron method)
配平原则:整个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 数相等;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例如:酸性条件下 K2Cr2O7 与KI反应 (1) 写出基本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产物) Cr2O72- + I- → Cr3+ + I2 (2) 把离子方程式分成氧化和还原两个半反应 氧化半反应:2I- →I2 还原半反应:Cr2O72- → 2Cr3+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练习:写出电池符号。 Cu(s)+Cl2(105Pa) = Cu2+(1mol· -1)+Cl-(1mol· -1) L L (-) Cu | Cu2+(1mol/L) || Cl-(1mol/L) | Cl2(105Pa) | Pt (+) 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 (-) Pt| H2 (105Pa)| H+(1.0M)||Ag+(1.0 M)|Ag(+) 正极: Ag++e ⇌ Ag(还原反应) 负极: H2 ⇌ 2H+ +2e (氧化反应) 电池反应: 2Ag++H2 ⇌ 2H++2Ag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三、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 (balancing of oxidation-reduction equation ) 两种方法:
氧化数法
(the oxidation number method)
离子——电子法
(ion-electron method)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从电势看金属活性顺序
电对
K+/ K Ca 2+/Ca Na+/Na Mg2+/Mg Al3+/Al Zn2+/Zn Fe2+/Fe Sn2+/Sn
专题09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2023年高考化学必背知识手册

②恒温恒容: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4)固液参与型:2A(g) 2B(g)+C(s)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恒T、V)
②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5)固液分解型:2A(s) 2B(g)+C(g)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恒T、V)
(1)恒温下浓度变化对转化率和百分含量的影响
①恒容:同倍数增大反应物或产物浓度,相当于增大压强
②恒压:同倍数增大反应物或产物浓度,平衡不移动
③反应物多种,加谁谁的转化率变小,其余的变大
(2)投料比对转化率和百分含量的影响
mA(g)+nB(g) pC(g)+qD(g)
①反应物转化率相等的条件:投料比=化学计量数比
三、可逆反应
1.可逆反应的判断:反应形式相反,反应条件相同
2.可逆反应的特点
(1)同步性: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2)等同性:反应条件完全相同
(3)共存性
①反应不可能进行到底,即反应体系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
②各组分的浓度都大于零
3.证明某反应为可逆反应
(1)检验出某种生成物
(2)检验量少的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2)同倍数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
①恒温恒容:相当于改变压强
②恒温恒压:瞬间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3)不同倍数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
①Q<K:平衡正向移动,v正>v逆
②Q=K:平衡不移动,v正=v逆
③Q>K:平衡逆向移动,v正<v逆
3.水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1)溶液反应:加水,相当于稀释,平衡向可溶性微粒系数和增大的方向移动
生物化学_09 核酸降解和核苷酸的代谢

IMP转变为GMP和 转变为GMP (3)IMP转变为GMP和AMP
2、 补救途径
(利用已有的碱基和核苷合成核苷酸) (1) 磷酸核糖转移酶途径(重要途径)
核苷磷酸化酶
嘌呤核苷 + 磷酸 腺嘌呤 + 5-PRPP
次黄嘌呤(鸟嘌呤) 磷酸核糖转移酶
嘌呤碱 + 戊糖-1-磷酸 AMP + PPi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基因组DNA 基因组 不被切割
限制—修饰的酶学假说 限制 修饰的酶学假说 1968年,Meselson 和Yuan发现了 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年 发现了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发现了 1970年,Smith和Wilcox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纯化了 年 和 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纯化了 第一个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第一个 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ind II 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尿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
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 二氢乳清酸酶
乳清苷酸焦磷酸化酶/Mg2+ 二氢乳清酸脱氢酶
乳清苷酸脱羧酶
(3) 胞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尿嘧啶核苷三磷酸可直接与NH3(细菌)或Gln(动物) 细菌) 尿嘧啶核苷三磷酸可直接与 (动物) 反应,生成胞嘧啶核苷三磷酸。 反应,生成胞嘧啶核苷三磷酸。
二、脱氧核糖核酸酶
只能水解DNA磷酸二酯键的酶。 只能水解DNA磷酸二酯键的酶。 DNA磷酸二酯键的酶 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Ⅰ) 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Ⅰ): 可切割双链和单链DNA 降解产物为3 DNA, 可切割双链和单链 DNA, 降解产物为 3’ - 磷酸 为末端的寡核苷酸。 为末端的寡核苷酸。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细菌产生的、能识别并特异切割外源DNA DNA特定 细菌产生的 、 能识别并特异切割外源 DNA 特定 中的磷酸二脂键( 序列中的磷酸二脂键 对碱基序列专一) 序列中的磷酸二脂键(对碱基序列专一)的核酸内 切酶。 切酶。
易错专题09 反应热的表示与计算-2024年高考化学考前易错聚焦(解析版)

易错专题09反应热的表示与计算聚焦易错点:►易错点一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易错点二反应热的计算典例精讲易错点一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易错典例】例1(2024·贵州·一模)()2OF g 和()2H O g 反应生成()2O g 和()HF g 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2OF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B .生成1mol 2O 时转移4mol 电子C .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22OF g +H O g O g +2HF g =13127kJ .mol H -=-⋅∆D .上述反应可以在玻璃容器中进行C 【分析】()2OF g 和()2H O g 反应生成()2O g 和()HF g ,反应为()()()()222OF g +H O g =O g +2HF g ,反应中氧元素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氧气,()2OF g 中氧化合价降低为氧化剂、()2H O g 中氧化合价升高为还原剂,电子转移为()()()222OF g H O g O g 2e -。
A .由分析可知,2OF 为氧化剂,()2H O g 是还原剂,A 错误;B .生成1mol 2O 时转移2mol 电子,B 错误;C .该反应为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放热反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22OF g +H O g O g +2HF g =13127kJ .mol H -=-⋅∆,C 正确;D .产物HF 能腐蚀玻璃,则反应不能在玻璃容器中进行,可选择在铅质容器中进行,D 错误。
【解题必备】热化学方程式书写(1)注意ΔH 的符号和单位。
若为放热反应,ΔH 为“-”;若为吸热反应,ΔH 为“+”。
ΔH 的单位为kJ·mol -1。
(2)注意反应热的测定条件。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ΔH 的测定条件(温度、压强),但绝大多数的ΔH 是在25℃、101kPa 下测定的,此时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2024年广东省高考化学总复习高频考点必刷题09 化学实验基础含详解

【尖子生创造营】2024年高考化学总复习高频考点必刷1000题(广东专用)必练09化学实验基础1.(2023·广东高考真题)182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进行了NH3喷泉实验。
在此启发下,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其中,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喷泉实验B.干燥NH3C.收集NH3D.制备NH3 2.(2022·广东高考真题)若将铜丝插入热浓硫酸中进行如图(a~d均为浸有相应试液的棉花)所示的探究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H SO的酸性A.Cu与浓硫酸反应,只体现24SO是酸性氧化物B.a处变红,说明2SO具有漂白性C.b或c处褪色,均说明2D.试管底部出现白色固体,说明反应中无2H O生成H SO含量的主要操作包括:3.(2021·广东高考真题)测定浓硫酸试剂中24①量取一定量的浓硫酸,稀释;②转移定容得待测液;③移取20.00mL待测液,用0.1000mol/L的NaOH溶液滴定。
上述操作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为A. B. C. D. 4.(2023·深圳二模)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SO2的制备和性质探究实验(夹持装置省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固体X可为CuB.若试剂Y为氢硫酸,则试管中可产生淡黄色沉淀C.为证明SO2具有还原性,试剂Y可为酸性KMnO4溶液D.该装置中试管口应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团5.(2023·深圳一模)化学实验是化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
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NH3B.中学实验室中,可将未用完的钠放回原试剂瓶C.进行焰色试验时,可用玻璃棒替代铂丝D.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应先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6.(2023·韶关一模)在实验室采用如图装置制备气体,不合理的是A B C D制备Cl2制备NH3制备CO2制备O27.(2023·韶关二模)利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C.制备并收集氨气D.制备并收集SO2 A.制备无水MgCl2B.制备溴苯并验证有HBr产生8.(2023·汕尾模拟)实验室制备并收集氨气,下列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B.C.D.9.(2023·汕头一模)《医学入门》中记载我国传统中医提纯铜绿的方法:“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新媛-无机分析
ε A- ⋅ cK a ε H A ⋅ c[ H + ] A = ε H A [H A ]+ ε A - [A ] = + + K a +[ H ] K a +[ H + ] (1)
I T= I0
A = lg (I0/I) = lg(1/T) = -lgT = Kbc
-Kbc -A T = 10 = 10
谢新媛-无机分析
A=lg(I0/I)=Kbc
K 吸光系数 与溶液性质、T、λ有关,K值 随c的单位不同而不同。 • c /g·L-1 A=abc
a 吸光系数 Absorptivity 单位: L·g-1 ·cm-1 • c/mol·L-1 A= ε bc ε 摩尔吸光系数 molar absorptivity 单位: L·mol-1 ·cm-1
光学光谱区
远紫外
(真空紫外)
紫外
可见
近红外 红外
2.5 m ~ 1000 m
10nm~200nm 200nm 400nm ~400nm ~ 760nm
750 nm ~ 2.5 m
谢新媛-无机分析
如果把两种不同颜色的光按一定的比例混 合,可以得到白光,这两种颜色的光就叫互补 色光。物质的颜色是由于它选择性的吸收了可 见光中某一波长颜色的光而产生的。 当白光通过溶液时,如果溶液对各种波长 的光都不吸收,溶液就没有颜色。如果溶液吸 收了其中一部分波长的光,透过其它波长的 光,则溶液就呈现透过溶液后剩余部分光的颜 色。物质的颜色由透过光的颜色决定。
图
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的关系
从三个图中可以得到: 1) 可以选用的用量较宽 2) 可以选用的用量较窄 3) 表明随着显色剂用量的增加,吸光度也不断增大。
谢新媛-无机分析
2. 酸度: a. 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和颜色 b. 影响被测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 显色反应的适宜酸度是通过实验来确定的。
3. 显色时间及温度 实验确定 pH pH1<pH<pH2
谢新媛-无机分析
ε molar absorptivity ε 表示吸光物质浓度为1mol/L,液层
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光度.
ε ε ε
值越大,溶液的吸光能力越强, 显色反应的灵敏度越高。 是吸光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 值是选择显色反应的重要依据。
谢新媛-无机分析
Ex.浓度为0.51µg/ml的Cu2+溶 液,用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光度法测 定。在600nm波长处用2cm比 色皿测得A=0.297。求ε 、 a。
0.8 0.6 0.4 0.2 0
A
*
0
。1。ຫໍສະໝຸດ 2 3。。
4 mg/ml 返回
谢新媛-无机分析
如:采用啉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标准曲线法)测 定地面水中微量铁的含量。
图 2-4
标准溶液系列
谢新媛-无机分析
n
五、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P315)
1. 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物理因素): 为克服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 a. 应尽量使用比较好的单 色器,从而获得纯度较高的“单 色光”,使标准曲线有较宽的线 性范围。 b. 应将入射光的波长选择 在被测物质的最大吸收处。 c. 测定时应选择适当的浓度 范围,使吸光度读数在标准曲 线的线性范围内。
返回
谢新媛-无机分析
问题:
从吸收曲线可以得到什 么?
Ⅰ
λmax
1. 同一 浓 度的 有 色溶液 对 不 同 波 长 的 光 有 不同的吸光 度; 2. 对于 同一 有 色溶液, 相 同 的入射光波长,浓度愈 大,吸光度也愈大; 3. 对于同一物质,不论浓度 大 小 如 何 , 最 大 吸收 峰所 对 应的 波长 ( 最大 吸收 波长 λmax) 不 变 . 并且 曲线的 形 状也完全相同。
谢新媛-无机分析
0.51×10 −6 −1 = 8.0 ×10 (mol ⋅ L ) 解: CCu2+ = 63.55 0.297 −1 −1 4 ε= = 1.9 ×10 (L ⋅ mol ⋅ cm ) −6 8.0 ×10 × 2.0 0.297 −1 −1 2 = 3.0 ×10 (L ⋅ g ⋅ cm ) a= −3 0.51×10 × 2.0
−3
ε = a·M
谢新媛-无机分析
n
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A总 = A1 + A2 + L + An = ε1bc1 + ε 2bc2 + L ε nbcn
谢新媛-无机分析
n
标准曲线(校正曲线)(P324)
A= bc
在进行分析工作时, 在与测标准系列同样条件 下测得未知溶液的吸光度 值,从标准曲线上即可求 出未知溶液的浓度。这种 方法对于批量分析工作非 常简便快速。
谢新媛-无机分析
11.6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单一组分的测定(P324) (一)吸光系数法(绝对法)
n
A c= ε gb
(三)对照法
As = Kcs b Ax = Kcx b
ε可从手册或文献中查到。
(二)校正(标准)曲线法
As cs = Ax cx Ax cx = cs As
谢新媛-无机分析
n
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摩尔比法
谢新媛-无机分析
本章重点、难点
n 重点:朗伯比尔定律;吸光系数;单一组
分的分析。
n 难点:吸光光度分析的测量条件控制和测
量误差;多组分分析及示差法。
谢新媛-无机分析
11.1 概述
n
吸光光度法(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利用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与物质的组 成、结构和含量等化学信息之间的关系而建 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又称为分光光度法。
721/721-100/721B型 分光光度计
WFJ7200型可见分光光度计
谢新媛-无机分析
11.4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P317)
n
一、显色反应的选择 *定量 *灵敏度高,一般ε>104 *选择性好 *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 对照性好, ∆λmax>60 nm . *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组成恒定,稳定。 *显色条件易于控制,重现性好。
谢新媛-无机分析
2)试剂空白 试液无色,显色剂或其它试剂有色 (有吸收),则应选试剂空白。 3)试液空白 试剂、显色剂均无色(无吸收), 试液中其它组分有色, 则应采用不加 显色剂的试液作参比溶液。 n 选择参比溶液的总原则是:使试液的吸 光度能真正反映待测组分的浓度。
谢新媛-无机分析
3.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
返回
谢新媛-无机分析
单色器的作用是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 光,分为棱镜和光栅,视频显示为棱镜单色器。 返回
谢新媛-无机分析
吸收池:也称比色皿。用于盛放试液的容器。它是 由无色透明、耐腐蚀、化学性质相同、厚度相等的 玻璃制成的,按其厚度分为0.5cm、1cm、2cm、3cm 等。
返回
谢新媛-无机分析
Ⅱ Ⅲ
邻菲罗啉-亚铁溶液的吸收曲线 浓度大小:Ⅰ>Ⅱ>Ⅲ
4. 吸收曲线可作为吸光光度法中波长选定的依据,测 定时一般选择λmax 的单色光作为入射光。
谢新媛-无机分析
11.2 光吸收基本定律: Lambert-Beer定律(P313)
有色均匀溶液
朗伯定律(1760)
I0 I b
A=lg(I0/I)=k1b
谢新媛-无机分析
不同颜色的可见光波长及其互补光
λ/n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10 610-650 650-760 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互补光 黄绿 黄 橙 红 紫红 紫 蓝 绿蓝 蓝绿
Er10
∆c 0.434 = ∆T c T lg T
8 6 4 2
T = 36.8%( A = 0.434)
0
(36.8) 20 40 60 80 T% 0.7 0.4 0.2 0.1 A 0.434
当测量小于0.2和大于0.7吸光度时,误差会迅速增加。 为了使测量误差落在0.2~0.7之间,可以控制试样的称取量。 对于组分含量高的试样,可减少称取量,或是稀释;对于含量 低的溶液可增加称样量或浓缩的方法来提高浓度。
返回
谢新媛-无机分析
n 1.
二、显色条件的选择 显色剂用量
显色反应一般可以用下式表示: M + R = MR
(待测组分) (显色剂) (有色络合物)
为了减少反应的可逆性,根据同离子效应,加入过量 的显色剂是必要的,但过量太多,有时会有副反应产生, 反而不利。
谢新媛-无机分析
下图是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关系的几种情况。
固定cM ,改变cR
A
1: 1.0
3:1 1 2.0 3.0 c(R)/c(M)
谢新媛-无机分析
n
弱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 −
以一元弱酸HA为例: HA ƒ H + + A− Ka = [H ][ A ] [HA] 测定过程如下: ①首先配制一系列总浓度(c)相等,而pH不同的HA溶液, 用酸度计测定各溶液的pH值。 ②在酸式(HA)或碱式(A-)有最大吸收的波长处,用1cm 比色皿测定各溶液的吸光度A。则:
谢新媛-无机分析
2. 化学因素引起的偏离 a.朗伯-比耳定律仅适用于稀溶液。 b.由于溶液本身的化学反应引起的偏离:
Cr2O72- + 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