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共23页文档
芜湖策划提案

第一章芜湖总体市场阐发一、芜湖历史沿革芜湖,位于长江三角洲西北部、安徽省东南部,居华东中心位置,紧邻长江东岸。
芜湖市辖芜湖、繁昌、南陵三县和新芜、镜湖、马塘、鸠江四区。
全市总面积3317平方公里,市区230平方公里;总人口220.26万人,市区65.88万人,流动人口10万人左右。
芜湖历史悠久,历朝历代均为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尤以明清为最。
明朝永乐年间,就有“十里长街”,以浆染、铁工、粮米、杂货聚散而闻名;清朝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民国前期被誉为“皖中之坚”、“长江巨埠”的美称。
芜湖位于长江三角洲西北部、安徽省东南部,居华东中心位置,紧邻长江东岸。
芜湖市辖芜湖、繁昌、南陵三县和新芜、镜湖、马塘、鸠江四区。
全市总面积3317平方公里,市区230平方公里;总人口220.26万人,市区65.88万人,流动人口10万人左右。
二、芜湖总体经济介绍近年来,通过大力大举实施外向发动战略,加快调解财产结构,芜湖经济得到了快速康健生长。
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8.77亿元,比上年增长9.1%;财务收入29.54亿元,增长12.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025元,增长5.4%;农民人均纯收入2751元,增长3.5%。
芜湖市场潜力巨大,业已形成三大支柱财产--新型建材、汽车零部件、电子通信制造业。
商贸、旅游业方兴未艾。
同时芜湖又是皖南通信中心。
芜湖是长江沿岸位于武汉、南京之间开放度最高的中等都市之一,是长江安徽省沿线和皖南区域经济贸易中心。
芜湖人才资源富厚,劳工、技工、中级技能人员充裕,有高等院校8所,拥有一定命量的高级治理人员。
芜湖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从铁路来看,是华东第二通道的咽喉,可直达15个大中都市;从公路看,205国道和318国道穿境而过,长江公铁两用大桥是中国21世纪初的标记性修建之一。
芜湖第三财产依托陈腐商埠的传统优势,以建立区域性商贸中心为偏向,相继生长了中山路步行街、凤凰美食一条街等一批精品商业街市,鸠兹广场、九华广场、吉和广场等都市亮点极大地增强了都市的抚玩性和吸引力。
关于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2007-2020)(征求意见稿)一、规划的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地名已成为行政管理、经济建设、内外交往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资源和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在丰富城市内涵,展示城市形象,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品牌和形象。
芜湖是一座襟江带河的江南古城,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也同样拥有丰富的地名文化。
它是芜湖人文资源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变迁发展的缩影与见证。
近年来,随着芜湖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新生地名大量产生,迫切需要对地名命名作出科学的、前瞻性地规划设计,建立完善规范有序、标准高效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当前城市建设和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
同时,进一步提高地名的文化品味,给城市建设融入文化内涵,为城市品位加分,也是展示城市形象、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需要。
芜湖的路名产生于城市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目前在市地名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市区路名有580多条,很多老地名对弘扬芜湖历史文化、方便群众生活起到了积极有效地促进作用。
随着芜湖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加快发展,新建道路、小区、各类建筑物等新地名大量产生。
由于以往“先建设,后命名”的机制,很多暂用名称、工程立项名称等往往宣传在先,先入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无序和混乱,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我市的地名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一直在不断推进,2000年全市地名规范化管理确定了主要道路命名“东西为山、南北为水”的基本规律。
但总的来看,目前“先建设、后命名”的机制使地名命名始终滞后于城市建设,地名的系统性不强,体现芜湖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不够,品味有待进一步提高,地名命名与芜湖“大建设、大发展”的形势和树立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的要求不相适应。
200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芜湖市区面积由230平方公里扩展到720平方公里,城市范围的扩大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给地名规划工作带来了很好的机遇,要求地名命名必须依托城市规划所及的720平方公里大区域,展望今后发展,进行前瞻性地规划设计。
芜湖市国土空间规划文本

《芜湖市空间规划(2016-2030年)》主要内容简介一、总则1、规划目的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优化空间组织和结构布局、提高发展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空间,探索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统一管控和高效利用空间资源,提升空间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订《芜湖市空间规划(2016-2030年)》。
2、规划年限本次规划年限为2016-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3、规划范围本规划分为市域和市区两个层次。
市域:即芜湖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和南陵县,总面积约6026.05平方公里。
市区:即芜湖市辖区范围,包括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及三山区的行政区范围,面积1495平方公里。
二、市域规划1、市域发展定位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和科技教育卫生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2、市域主要城市职能芜湖市及所辖县的主要职能依据各市县至 203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而确定。
芜湖市城市职能: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和科技教育卫生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无为县城市职能:皖江北岸区域次中心城市、沿江产业基地、交通物流中心、宜居宜业的生态滨江新城。
繁昌县城市职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镇,沿江客货集散与交通物流的重要廊道;以循环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物流、旅游及现代服务业基地;具有多元文化和山水特色的宜居城市。
芜湖县城市职能:皖江示范区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芜马城市组群东部门户交通枢纽;芜湖市域综合功能完备的宜居城市。
芜湖市规划

第一篇芜湖的骄傲——中国地级市中最大火车站芜湖新火车站是最新颁布的中国60铁路枢纽中心站之一,规划拆除原先火车站,将继续扩大在原先规划的5万平米上扩大到6万平米(目前是7200平米左右),最终规模将达到14台,20线,共计三个站场,分别为普速场,宁安城际,商杭高铁(和规划的皖赣高铁二线共用),将成为华东地区大型枢纽站之一。
车站另有多条存车线,具备始发京津方向、沪宁方向、杭州方向、汉粤方向和全国各地动车组的能力。
芜湖火车站位于芜湖市中心,分东西站广场,候车室架于铁路线上方。
采用上进下出似飞机场的下客运输模式。
芜湖市内采用“铁路四线高架”的方式全线穿越芜湖市区。
另外还将建设芜宁路特大铁路立交桥。
芜湖新火车站整个设计大气磅礴,造型之中既有现代动感的线条,也有徽州古民居的写意与凝重,体现出长江文化、皖江明珠、现代铁路枢纽的形象特征,体现芜湖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质。
据了解,在宁安铁路沿线各站房中,芜湖站规模最大。
芜湖站位于中心城区与新兴城区结合区域,将成为芜湖城市景观新的标志性建筑。
在站型设计上,芜湖新火车站的主体站房为“上进下出”高架跨线式,分为高架候车进站层、地面站场层、出站大厅层和地下出站层共4层。
同时,以火车站为核心,将打造一个连接公交车、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兼顾长途汽车、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芜湖新火车站以主体站房为核心,沿东西轴线布置东、西双广场和高架候车站房,与神山、赭山所形成的自然景观轴有机衔接。
其中,东广场站前路结合站区规划路与弋江北路相接,西广场站前路结合梅莲路和北京东路,与赭山东路相接。
建筑造型取两江交汇、皖江明珠之寓意,是神山、赭山之间城市视觉走廊上的重要亮点之一。
据了解,芜湖新火车站的初步建筑概念设计方案将在征求意见后进一步完善,尤其要重点解决火车站内部旅客流线和外部旅客流线的对接问题,形成一体化、零距离的换乘,最终方案预计在7、8月份确定。
另外,围绕新火车站还将打造一个2。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本规划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芜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与芜湖市中心城区规划两大部分内容。
本规划的期限为2006~2020年。
第一部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区域协调发展规划1、芜湖市区域定位目标为泛长三角城市群中资源环境优越的大型综合性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镇带核心城市。
2、芜湖市在东向发展中的战略总体目标使“长三角”成为芜湖市的四个“依托中心”:产业升级的依托中心、招商引资的依托中心、科技人才的依托中心、接轨国际的依托中心;使芜湖市成为“长三角”五个重要的“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科研成果创新转化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
二、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第一阶段:2006~2010年,GDP年增长率为17%,2010年GDP达1000亿元,人均GDP 超过5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64%。
第二阶段:2011~2020年,GDP年增长率为13.4%,2020年GDP达3500亿元左右,人均GDP超过13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超过80%,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市域城镇化水平目标到2010年,市域人口达到29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4%;到2020年,市域人口达35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80%;规划期内,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提高1.70个百分点。
四、市域空间利用与空间管制根据自然生态约束与经济开发支撑单元评价,将芜湖市域划分为四类地区,即适宜开发一类(优化开发)、适宜开发二类(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开发功能区。
五、市域经济功能片区划分市域经济功能片区划分为“一带、一环、一主、一副”。
1、“一带”即沿江经济带,重点发展电能、船舶、汽车、建材、造纸、化工等产业。
2、“一环”即环形生态廊带,以都市农业、生态林业、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各类观光休闲与生态旅游,适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芜湖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基本情况—城市规划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布局
“一心四区”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中部城市核心区 该区为市级商业、金融设施所在地和城市行政管理中 心、文化、体育中心所在地,积极发展区域服务性商 贸金融业和文体娱乐业。 北部产业区 该区以工业用地为主体,适度配置居住、商业金融用 地。该区内的凤鸣湖生态保护区为城市主要的文化休 闲和观光旅游生态绿地。 东部产业拓展区 该区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工业和大型物流用地为主 体,适度配置居住、商业金融、科技研发用地。 城南高教、高新技术区 该区位于城南纬五路以南,由高教园区与高新技术开 发区组成,适当发展生活居住用地。 西部(江北)产业拓展区 该区位于长江对岸,目前仅有裕溪口约2平方公里属 芜湖市辖区,其余均属巢湖市无为县辖区,从城市跨 江发展的必然趋势考虑,将该片纳入城市发展利用空 间,规划以重化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为发展方向。
50000
20.00%
300 250 200 150 18.00% 100 50 0 17.00% 16.00% 20.00%
40000 15.00% 30000
19.00%
10.00% 20000 5.00%
10000
0
0.00%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增幅
2008年
2009年
人均GDP (单位: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008年
2009年
地方财政收入 (单位:亿元)
2010年
2011年
增幅
450 400 350
08-11年 芜湖市社会消费品总额及增速
23.00% 22.00% 21.00%
60000
08-11年 芜湖市人均GDP及增幅
芜湖县规划解读

一、《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1.规划要点(1)城市性质: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先进的制造业基地,滨江特色旅游城市。
(2)城市规模:规划到2020年,芜湖市域人口规模357万人,城镇化水平80%,城镇人口286万人左右。
中心城区人口195万,城镇建设用地195平方公里。
(3)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市区行政辖域(720平方公里),以及方村镇域全部用地(63平方公里),面积共计783平方公里。
(4)市域城乡结构:分为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1000个左右)四级。
(5)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布局拟采用组团式结构,将规划建成区按区位划分为城市中部综合服务区、北部产业区、南部高教高新技术园区、城东及城西南(三山)两个新兴综合性城市组团。
形成“五大组团”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2.对芜湖县的要求(1)城镇职能:湾址镇(包括花桥)为综合服务型,六郎镇为工贸型,陶辛镇为旅游服务型,红杨镇为农业型。
(2)市域城乡空间结构:湾址镇(包括花桥)作为次中心城区,六郎镇、陶辛镇作为重点镇,花桥镇为一般镇。
(3)城镇规模:湾址镇(包括花桥)20—25万人,六郎镇3—4万人,陶辛镇2.5—3万人,红杨镇1—1.5万人。
(4)行政区划调整建议: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建议将位于芜湖市近郊区范围以内、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的方村镇域全部划入中心城区,与其北侧的镜湖区荆山片区统筹安排。
将位于芜湖县城东侧的花桥镇并入湾沚镇,满足以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为主体的东部新城区发展需求。
(5)芜湖市域各级城镇建设标准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二、《芜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1.规划要点芜湖县“十一五”规划首先分析了芜湖县的内在优势。
主要有: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具备了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基础;建立了以机械制造加工为特色的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承载吸纳能力不断增强等。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示

/newsinfo.php?id=1845
2/18
12-5-19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示--芜湖市城乡规划局 -- 芜湖市城乡规划局主办
芜湖因水而兴,规划 “以山为骨、以水为脉”,建设拥江魅力都市。江北新城商务文化核心区、江南城区现代服务核心区及龙湖都市生 态休闲区遥相呼应,两江三城共同构建水清山秀、宜居宜业的大芜湖。
按照国家、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建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文化繁荣发 展、社会和谐有序的现代化大都市。到2030年左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完全建立,全面实现现代化。
3、城市规划策略 (1)区域联动芜马同城,打造安徽省域核心 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加快推动芜马都市圈建设,与合肥都市圈共同实现安徽省双核引 领目标。 (2)自主创新加速转型,确立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先发展五大服务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贸易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3)提升江南舞动江北,开启都市跨越篇章 坚持组团发展与产城融合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实施跨江发展,形成城市两岸共同繁荣的拥江发展格局。突出综合集聚、高端引领, 完善城市各组团服务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4)江湖溢彩山水同城,建设拥江活力之城 凸显“山水”、“文化”特色,本着显山露水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拥江魅力都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打造皖江明珠、创新之城。 4、城市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 2030年市域总人口530万左右,城镇人口450.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85%。市区(不含江北集中区,下同)城镇人口290万。 (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203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28平方公里,市区城镇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 三、区域协调措施 1、构建宁合芜城市群 坚持“区域联动、组群发展”思路。按照长三角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 群。 2、打造芜马都市圈 整合城际铁路系统,协调跨江通道的建设与跨江交通系统的网络化,促进芜马都市圈内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整合芜湖、马鞍山的比较 优势,强调品牌创新,突出自主品牌汽车和精品钢产业优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 中心。 四、市域城镇体系 1、规划思路 按照市域一体、城乡统筹的思路,坚持“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两个延伸”(基 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 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 2、空间结构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为“两带两轴”,“两带”为北沿江城镇发展带和南沿江城镇发展带;“两轴”为合芜宣城镇发展主轴和滁黄城镇发 展次轴。构建“1、4、7”组团式市域空间架构,以市区为主城,四个县城为副城(无城、湾沚、繁阳和籍山),打造七个新市镇(白茆、 石涧、襄安、许镇、弋江、荻港和六郎)。 3、副城职能与规模 (1)无城 由现状无城和高沟组成。定位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西部综合型滨江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40~60万。 (2)湾沚 皖江城市群机械制造和加工业基地,市域东南部综合型滨水园林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 (3)繁阳 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市域西南部综合型山水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0~30万。 (4)籍山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南部综合型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 4、产业布局 规划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445”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 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光电光伏、新材料、智能家电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和旅游五大服务 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区域贸易物流中心、区域文化旅游中心”。 坚持“节约集约、腾笼换鸟、整合提升”原则,引领城市重要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将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予以重点培育, 到2015年,力争将汽车及装备制造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销售收入达5000亿元级的大产业。 五、中心城区规划 1、空间结构 芜湖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为:“龙湖为心、两江三城”。 “龙湖为心”:以龙湖生态环境敏感区为自然本底,构筑城市生态绿核,同时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区域; “两江三城”:以长江、青弋江-漳河为轴线,形成“江南城区、龙湖新城和江北新城”三大主城区,实现两岸共同繁荣。 2、人口与用地规模 2030年芜湖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9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350平方公里。 3、景观文化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芜湖芜湖市城பைடு நூலகம்总体规划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