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的性质及功能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隐喻现象

( tr 湖 ̄. 业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 武汉 4 0 6 ) 30 8
摘
要: 隐喻是一种修辞 , 也是一种语 用现 象。隐喻 的理解和接 受就是一个 听者通过共有的认知语境寻找 最佳
关联 的明示、 激活 、 选择 、 推理 , 最终获得 隐喻会话含义的过程。此外 , 关联理 论虽给 隐喻 的理解提 供 了新的视 角, 但
20 09年 l 月 1 第2 卷第1 8 1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 a o inj n o eeo dct n o r l f l gi gC l g f ua o n Heo a l E i
N V2o O.0 9 V 12 . l 0 . 8 No 1
从 认 知 语 用 学 的 角 度 分 析 隐 喻 现 象
C m uiao n ont n 中提 出了 以关 联为原 则 , o m nct nadC gio ) i i 以明
引言 自亚里士多德在 《 诗学 》 《 辞学》 、修 两部著作 中将隐 喻 定格为修辞手段 以来 的两千多年间 , 人们对 隐喻 的研究基本
局 限在修辞学领域内。从 2 O世纪 7 0年代以后 , 随着西方哲 学 的语言学转 向以及符号学 、 知心理学等力量在西方 的兴 认
起 和发展 , 对隐喻的研究也从 原来 单一 的修辞层次发展成 为 哲学 、 心理学 、 语义学 、 语用 学、 知科学 和外语 教学等多层 认
示一推理 (s ni - frne 为理解 模式 的关联 理论 (e . ot s ni eec ) e o n rl e vneter) 而该理论正是在 认知语用框 架下讨论 和研 究 a c o , h y
的语境效果; 交际原则解释 了最佳关 联 , 即在话 语理 解时付 出有效的努 力之后所 获得 的足够 的语 境效果。在同等条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 喻的基础上进行的。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 的成因是什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 则很少论及,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在集中研究 这个问题。
3、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 View):这种理论主 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 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认为隐喻是把隐喻次项的 联想含义应用于隐喻的主项。从这个观点看,可以 认为隐喻创造相似性;相互作用不仅涉及到始源 和目标的名称,而且也涉及到它们的指称对象。创 造相似性的隐喻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改变了 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所指对象)的角度,从而 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所以创造相似性是一 个认知问题。
总体来说:
以上的理论主要是从语言结构方面讨论隐喻的成因, 其它学科的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主 要代表有Cohen,Gluckberg和Keysar。他们都是从 语义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把隐喻看作是各种各 样系统破坏语义规则的结果,即语义异常、语义破格。 另外,以Sreale 为代表的语用学家认为只从语义角度 出发而不考虑使用隐喻的语境,那就无法理解隐喻, 甚至无从确定某表达式是不是隐喻,所以他们提出语 用学的解释理论。Searle 在“隐喻”一文中提出八项 解释隐喻的原则,该文因此成为语用解释理论的重要 文献。
例如:争论是战争
隐喻 产生
他向我争论中的每个弱点发起进攻。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叫空间隐喻,是通过空间方位概念如上下、内外、 前后、深浅、远近、中心、边缘等来理解非空间方位概念所构成 的隐喻。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以连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 为基础,连接动词“is”为隐喻句的一部分应被视为同时发生不同 经验的连接。例如:“多是向上”。这句隐喻基于同时发生的两 种不同的经验,物质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水平的增长.
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理论的视角对概念隐喻的探究

视 角封 隐喻 的研 究是揭 示人 妊 思 维基本 特徵 的 最好 方法 。
嗣键 匍 : 忽知苫 言学 系统功能理输 概念是人翔思想交流的工具 , 是人的主觏意藏封现寅世界的反映。在 言使用中 的用法有本柬的和
以连到揭示隐喻遣一 虚不在的 言特徵的 目的。
2 .系统功能理输的概念 功能 (d ai a fnt n) i t n l ci 和概念隐喻 e o u o
21H l a . a i y的概念功能理箫和鼯法隐喻 l d H ldy( 94) ai l a 19 把 言割埽焉三佃主要的基本功能 :概念 (da o a) i t n1 功能 、人 (ne e o a) ei i r r n1 tp s
在以上的理输框架 中, 滔篇被祝焉捂羲送挥功能排列 的 羲寅髓 , 篇 羲翠舆此同畴结合了三大功 能成分 : 概念功能 、人隙功能 和捂篇功能 ( a i y 9 8 o遣三檀功能由相一致 的播法系统柬髓现:及 H ld ,17 la
物系统 、 螽氯系统和主位系统 。
H l a 19 :1617 恝届 ,概念功能能够傅遮新信 把未知信息傅遮绐聪者。造獯功能髓现 a i y( 94 0 .0 ) l d 皂 在所有 言的使用 中,因禺 输使用何往特殊的 言 ,人们缌是要指他们在逭佃世界上所经腥 的事情。在
维普资讯
A g 2 0 , ou , o8(eilN . ) u . 0 6 V lme3 N . S ra o3 2
Sn - n l hT ahn , S N1 3 —0 2 U A ioUSE gi ec ig I S 5 98 7 , S s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
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移情及转换表象。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隐喻是一种
常见而传统的方式,是人们将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来描述,以达到口头描述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家以Jerome Bruner和 Gilles Fauconnier的理论为
基础,提出了三个概念:原始场、目的场和联合场。
原始场指的是有
关被描述的对象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主体眼前有关某个物体的信息
或经验。
目标场是指有关隐喻表达或推断所形成一种假设的场景,这
些假设受到原始场的触发。
联合场是指将原始场和目标场建立联系的
概念,它包括相关的语义,即在原始场和目标场之间的语义关系,通
常可以使用一般的比喻、隐喻或移情等方式表示。
据此,隐喻理论可以描述为一种将有关语义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
一个场景的语义转换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场景的转换是隐
喻就是意义转移的一种表现,并且比其他形式的比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并且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
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概念,而且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具可视性。
隐喻也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
有意义的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从而使概念更具可接受性,促进更多的
交流和理解。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苏轼词中的隐喻

它 只是增加语言表达力 的一种工具【 I 1 。传统的隐喻研究 只是 把 别 、 旅怀 、 风光、 农村 、 怀古 、 悼亡 、 闲适 、 贺寿、 嘲谑等题材的词 。
约翰逊 的概念 隐喻理论 的出现 , 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 为是人类 要集 中在三个方 面:. 1苏轼词 的修饰手法 , 如拟人、 明喻 、 暗喻 、 用来组织其概念 系统 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 。作为通过一种事 联想等; 苏轼词的意象; 苏轼词的翻译 。 2 . 3 . 简而言之 , 对于苏轼
fmo s i o t. uS i k i e r ahtep a f efc o . hsp p rte t t ymea h r i o h ’ ir m tep rp cieo c g iv i — a u p es S h ma e c n r c h e ko p ret n T i a e r os e s g e e i i s ud tp o nS S is f s e o h ese t f ont el v i n gl t s yd igt s tea to e o . e n n lsi ie n tp o nS h ’ i . ayet h rc rs c fd ee tca sso qi i .B on , uh rt st:1 d f ea dca sydf r tmea h r i u S iSC;2 Anlz se hi h i r i f e s hec aa t it so i rn lse f e i f
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 , 隐喻在人类的语 言和 , 鲜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 的角
度对其进行分析。
不在 . 是人类思维 、 行为和表达思想 的一种系统的方式 。 在各种语 言现象 中 ,笔者选择 了中国的宋词作 为研究对 象, 因为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它是隐喻的海洋 。 . c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e08c12227916888486d740.png)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诠释

喻 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是 新的语 言意 义产生 的根 源 本文通过认知语 言学理论 阐连研 究隐喻 的理
论基 础 ,并解释 隐喻与认知 、隐喻 与本 义的 关系,观明对 隐喻 的研 究应注 意解释 的范 围与意 义 ,应从
文化与思维入手 ,探讨语 言的 哲学 实质 ,从而对语 言进行 深层次的研究
认知 语 言学对 隐喻 的诠 释术
口 李光梅
( 玉林师范!院 外语 系 副教授 ,广西 玉林 570 学 3 0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摘 要 】 ̄g -,在变,A对 - .世祭的 也是在不断深化; 认知 对语言研究 从规范、 描写发展到解 释
认 知语 言学 在 客 观 主 和 主观 主 义之 间 架起 了一 座侨 梁 ,提 出 了主 客 观 相 结合 的 体 验 主 义认 识 论 , 隐
.
日 的的 在深 语世, 知不 化究人 是断 变 界势 的 的 化 趋 言 中认 研
性 的 。 结构 主 义试 尝对 语 言 结构 进 行 描 写 :转换 生成 语 法注 重 深 层 结构 和 语 言 能 力 ,是 形 式 主 义
( ) 在 语 言研 究 当 中,不论 是 历 时还是 共 时研 究 , : 世 纪末 ,认 知 语 言 学认 为 语 言 受人 们 认 识世 界 2 不 外乎 规 范 、描 写 、解 释 三 种 形 式 。 这 三 种语 言 的 方 法和 规 律 的制 约 ,是 认 知 的一 部 分 ,我 们 不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玉 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学社 会科 学 ) 哲
认 知语 言学认 为隐喻 已不仅仅 是修辞 学中与明喻 、 认知语言学的研 究是在摒 弃 了纯粹的唯心主 夸 张、顶针等相提 并论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是我 义和 纯粹 的客 观 主 义 的观 点 的基 础 上提 出的 .其 们 认 识 变化 中的世 界 和语 言 的 重要 手段 之 一 。 因 哲 学基础是主客观相结合 的经验现 实主义认识论 . 为我们要认识和描 写以前 未知的事物 ,必须利 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词汇也成为当代语言学中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一、隐喻与转喻隐喻和转喻是两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概念。
隐喻是指通过暗示、比较等语言手段,将某一概念与另一概念相提并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意义。
例如,常说“心如铁石”,“班门弄斧”等。
转喻则是指将一个概念或者意义从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的过程,例如,“黑夜”在本义中指的是一天中光线暗淡的时间段,但是在转喻中则指的是一种阴暗、恐惧的氛围。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象隐喻网络词汇中的很多词汇都是由形象隐喻得来的,例如,“网红”一词就是由“红”代表着被人们追捧、受欢迎的意思,再加上“网”这个词汇,形成了“网红”的新意思。
类似的还有“养眼”、“口感”等词语。
(二)比喻隐喻网络词汇中也有很多比喻隐喻,例如,“口胡”一词,其实就是简化自己为一个“口”,来比喻说话跟牛一样东拉西扯,没有道理。
类似的还有“自闭”、“膜拜”等词汇。
(三)衍生隐喻网络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派生出新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衍生隐喻。
例如,“内鬼”一词,在本意中是指在同一组织中保密服务的人员,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却又出现了“内鬼”指的是替别人照看宠物、家庭的人员。
(一)夹杂转喻夹杂转喻是指在一个词汇中同时包含了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通过转喻得来。
例如,“稳”这个词,从原始意义出发主要表达事情很平稳、不会变动,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又加入了对赞美物品的含义,同时存在夸大和赞扬的情感。
(二)引申转喻引申转喻是指通过语境、词汇的排列组合或者同音字转化等方式,将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词汇的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
例如,“蓝瘦香菇”这个网络词汇就是通过将“背景蓝、身形瘦、语气落寞”的形容词合并形成的一个新词,来形容一个不太好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垂直空间隐喻 人类先认知了自我,然后扩展到其他范畴。 认知心理学认 为, 空间中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反映这两个相应概念之间的 心理距离或语义距离。 两个点越接近,它们就越相似或越紧密 [5]。 人的身体作为容器图式的基准衍生出许多容器隐喻[6]。 空 间隐喻中的“容器隐喻”把具体事物或抽象的概念分为里、外、 上、下、高、低、远、近等形状,并把这些赋予到非空间概念上 去。 垂直纬度的方向,即上、下的不同,是由我们身体对万有引 力的经验建立起来的, 也是由于人体在垂直纬度上的不对称 而建立起来的。 垂直性在人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是空间纬度中 最显著的特征。 高与低是一种垂直空间隐喻,如“peak hours of traffic”(交 通 高 峰 时 刻 )、“a low-key editorial”(一 篇 低 调 的 社 论)、“come to the top”(出名 、 成功 )、“from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从 内 心 深 处 )。 隐喻概念包含着感情状态、质量的肯定或否定评价。 “上” 拥有感情状态或质量上的肯定评价,“下”则带有否定的意义。 如 “high expectations” ( 远 大 前 程 )、 “high quality” ( 高 质 量 )、 “low intelligence”(低智能)。 社会地位、权力、体能或控制的主 动 为 “上 ”,反 之 为 “下 ”。 如 “high status”(身 居 高 位 )、 “be top dog”(处 于 支 配 地 位 )。 此 外 ,幸 福 、健 康 为 “上 ”,悲 伤 、疾 病 为 “下”。 如“be in high spirits”(兴高采烈)、“be down with the flu” (患感冒)。 (二)空间距离隐喻 在空间隐喻概念的中心模式里, 人体和其他实体相互关 系为基础的“远—近图式”被影射到感情的涉入和相互影响的 程 度 上 ,“近 ”为 “亲 近 ”“接 近 ”,“远 ”为 “遥 远 ”“多 ”“大 ”“广 ”。 如 “a close friend” ( 一 个 亲 密 朋 友 )、 “a distance relative” ( 远 亲)。 “中心-边缘图式”投射到抽象的概念,而形成空间的中心 与 边 缘 隐 喻 ,实 体 的 中 心 即 “核 心 ”,边 缘 即 “ 沿 边 或 靠 近 界 线
任;6)允许说话者讨论充满感情的话题。 隐喻的社会功能包括 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交往中加强亲密程度;二是出于委婉和 礼貌的考虑。 这两种概括显示了各自的取舍。 如果从思维-语 言-交际的关联去审视这些看上去似乎不同的功能,则可以将 它们统一在认知、语言、交际三大功能上。 隐喻性表达的组织 和实施思维的认知功能、 语词意义的逻辑和意象延伸的语言 学功能、表达方式的交际性功能,涉及到了使用语言交际的全 部活动。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的形成根植于普遍的躯体经验,特 别是空间经验。 真实空间的事物和动体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 的关系,如静态、动态、包容、对称等。 对空间性状,在英语中常 常用介词或描述性的词语来表达, 介词是反映这种不同关系 的方式之一。 无限的想象世界是建立在客观世界基础之上的, 因而方位介词有了许多方位影射的特征, 使描述性的词语具 有隐含意义,这就形成了空间隐喻概念的基础。
世界不断变化,认知不断更新,语义系统和与人类社会有 关的任何体系一样,一直在不断扩展和修正。 我们日常生活中 出现的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新语境,须借助隐喻这个认知 工具来诠释和表达。 理查兹和布莱克的“相互作用理论”揭示: 在表达新概念的过程中, 首先要找出或构造出起点领域和目 标领域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相似性;然后将隐体的相关特征转 移到本体上,使之成为本体的一部分;接着隐喻性逐渐消弱, 最后完全同化到语言中,成为我们标准的思维装备的一部分, 这就是一个新词的产生过程。 因此,在新词的产生和使用,新 的语言现象的出现和发展方面,隐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Lakoff 观察了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性表达,发现人们之所以 倾向大量地并且系统性地使用隐喻, 完全是因为隐喻性表达 传递的是更加具有包容力的概念[2]。 概念的建立意味着类别的 划分,类别的划分依赖同类成员有尽可能多的相似,却又无法 穷尽地排除异类的细小相似。 正是这种矛盾允许概念泛化,包 容更多的可能,结果就为隐喻性思辨铺垫了基础。 当一类概念 不能完善地再现思想时,人们就会寻求另类概念。 同理,一类 语词不能完善地表达意图时,人们就会寻求另类语词。 隐喻性 思维、隐喻性概念和隐喻性表达,对应人类生存活动的需要, 是产生思想、组织话语和再现思想的工作机制。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成立, 孤立的词无法成为隐喻。 因此,研究隐喻必须重视隐喻与语境 的联系。 语篇的隐喻性包括两层意思:1)对任何具体隐喻个案 的考察必须纳入相应的话语中 ;2) 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一 样,语篇本身通常也是隐喻性的。 Halliday 等 人 正 是 在 一 定 的 话语系统中解释隐喻现象的。 但是,把语篇整体当作隐喻研究 对象的,还是很少见。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文献[3]明确地论述 了“语篇隐喻”。
— 124 —
了解语篇的一致式和非一直式, 有利于解决以下几个问 题:1)对语篇层的隐喻现象作更深入和更集中的研究 ;2)对词 汇层、 语法层、 语篇层三个层次的隐喻现象作更为均衡的研 究 ;3)强 化 对 词 汇 和 句 子 层 隐 喻 的 研 究 ;4)为 语 篇 分 析 、文 体 研究等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路,拓宽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一、隐喻的功能
关于隐喻与语言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隐喻存在于语言之外,只对语言进行修饰;另一种观点认为隐 喻是语言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在想象、推理过程中 都要运用它。 在人们用语言思考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 界时,隐喻可以帮助人们从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 中,发现它们的链接点,从而建立彼此间的联系。 这不是一个 量的变化,而是认识上质的变化,新的关系、新的事物、新的语 言表达方式由此而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4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4 2009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的性质及功能
丁岩堂
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述了隐喻的性质和功能。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 隐喻性表达具有 组织和实施思维的认知功能、促使语词意义的逻辑和意象延伸的语言学功能以及作为表达方式的交际性功能。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功能;空间隐喻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4-0124-02 作者简介:丁岩堂(1953-),男,山东无棣人,山东滨州学院(山东滨州 256603)外语系副教授。 收 稿 日 期 :2009-02-06
(三)空间的虚实隐喻 “空”“虚”的字面意义是“物理上没有包含什么、不被占 有”;“实”即“满”或“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顶点”。 这种空间概 念被用作隐喻概念时,“满”“实”喻指“牵涉大量活动,表强烈 感情或强调”。如“an empty dream”(不现实的梦想)、“an empty threat” ( 虚 张 声 势 的 威 胁 )、 “in an empty voice” ( 用 呆 板 的 声 调 )、 “full agreement” ( 完 全 一 致 )、 “make full use of” ( 充 分 利 用)。 (四)空间的深浅隐喻 “深 ”实 指 “从 表 面 或 顶 部 向 下 的 深 入 或 扩 展 ”,“浅 ”指 “没 有多少深入、停留在表面”。 深浅隐喻,即在于把一定参照物 的空间或把一定容器中的深浅程度作为比喻来喻指某一非空 间事物或概念的深入或重要程度。如短语“deep in one’s heart” (在 某 人 的 内 心 深 处 )、“depth knowledge”(深 入 的 知 识 )、“surface knowledge” ( 肤 浅 的 知 识 )、 “deep into the night” ( 直 到 深 夜)。 总之,隐喻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词汇和语篇中,随着空间 概念的引伸,又衍生出许多概念隐喻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隐 喻的覆盖面就越来越广,表达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 赵彦春,黄建华.隐喻:认知辞典学的眼睛[J].现代外语,2000 (2). [2] 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10-13. [3] Martin J R,Rose D.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London/New York Continuum,2003. [4] 高圣兵.语 篇 隐 喻 性 及 其 对 翻 译 研 究 的 启 示[J].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2006(2). [5]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陈勇. 原型人物在英语空间性状概念隐喻中的认知分析[J]. 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2005(5).
(上接第 117 页) 衣人”。 另一方面,大胆地描写了男女交欢时的快乐,将以往作 品中隐晦的象征和暗示变得直观露骨, 对于性爱的张扬是其 最重要的特征。
四、结束语
唐传奇中的 “仙妓合流”, 以其超现实性而在严格正 统的两性道德之外开辟了抒发爱情这一复杂的生命激情 的自由空间,为中国文学的爱情主题增添了异彩。 同时, 它 自 由 不 羁 的 想 象 空 间 和 冲 破现实约束的大胆表现力,也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它表现了唐代文 人 对 美 满 婚 姻 、事 业 不 朽 和 爱 情 不 朽 的 追 求 ,也 反 映 了 社 会 的开放和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青楼小说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