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破解县域人才发展难题

合集下载

经验材料:“三项机制”破解引进人才“三个难题”

经验材料:“三项机制”破解引进人才“三个难题”

经验材料:“三项机制”破解引进人才“三个难题”引进人才一直是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和国家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扰,比如“三个难题”,即难找、难留、难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三项机制”,旨在破解引进人才的“三个难题”。

首先,我们提出了“创新引才机制”。

传统的引才方式往往是通过一些招聘渠道来寻找合适的人才,然而这种方式往往只能找到一部分合适的人才,同时也会将一些优秀的人才排除在外。

我们认为,要解决“难找”的问题,就需要创新引才机制,通过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深入挖掘潜在人才,并给予相应的激励和支持,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我们的团队。

其次,我们提出了“培养留才机制”。

引进人才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的人才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和留住人才,为企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传统的引进人才往往是将人才从其他地方引进后,再进行培训和发展,然而,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人才流失,培养出来的人才常常在培训结束后就离开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倡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培训机制,为每一位引进人才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并提供相应的培训经费和发展机会,以激发人才的潜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留才机制,通过提高人才的待遇和福利,激励人才留下来为企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我们提出了“发展用才机制”。

引进人才不仅仅是为了填补人才缺口,更重要的是发挥人才的专长和优势,为企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传统的引进人才往往只是让他们担任某个职位或者做某项工作,并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发挥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倡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为每一位引进人才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并提供相应的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让人才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同时,我们还提倡建立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为人才提供与其他行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以进一步提升人才的能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三项机制”破解了引进人才的“三个难题”,即难找、难留、难用。

某县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某县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某县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某县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近年来,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县城,吸引和培养人才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

然而,某县在人才工作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某县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问题分析1.人才引进资源缺乏目前,某县存在引进人才的资源问题。

县城较小,企业少,经济发展缓慢,这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来到某县工作和生活。

同时,县政府引进人才的方式和手段单一,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

2.职业发展路径不畅在某县,人才职业发展路径不畅。

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空间有限,不能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县城的发展与一线城市不同,职业发展的规划和路径模糊不清。

这使得人才无法得到足够的挑战和提升机会。

3.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某县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一方面,县城面临人才引进的问题,另一方面,人才缺乏职业发展前景,这使得大量优秀的人才离开某县,去往更具发展前景的城市。

4.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某县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虽然县政府已经成立了人才培训机构,但是只是单纯的培训,并没有对培训的人才进行挑选、选拔和培养。

同时,对于较为优秀的人才,县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和培养计划。

二.对策提出1.人才引进方式和手段创新为了解决引进人才的问题,某县应该创新引进人才的方式和手段。

例如,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引进毕业生到县城工作。

另外,还可以利用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吸引一些大型企业在某县建立公司、工厂,从而带动县城的经济发展。

2.健全职业发展路径和规划体系为了提供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某县应该构建完整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规划体系。

同时,县政府应该鼓励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机会,例如创新型公司可以提供创业机会,大型企业可以提供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发展机会等,以此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3.优化人才留用政策为了留住优秀的人才,某县应该不断优化人才留用政策。

突破县域发展“人才瓶颈”

突破县域发展“人才瓶颈”

突破县域发展“人才瓶颈”2022年12月25日08:37 来源:光明日报【人才是第一资源·笔谈】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建设人才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受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县域对人才的吸引力一直处于弱势。

切实增强做好县域人才工作的紧迫性,以务实举措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取得实实在在成效,是当前人才工作必须破解的现实课题。

补齐结构性人才短缺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领域在县域,加快完善县域人才政策,提升县域人才引聚质量,带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县域集聚,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由之路。

受发展基础、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等因素制约,县域人才普遍存在存量不足、流失严重、结构不佳、效能偏低等问题。

这一局面不容回避,需要给予足够关注,重中之重是补齐县域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聚焦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产业人才是推动县域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县域人才工作的重点。

要深化产才融合,以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强领军人才、技能人才、研发设计人才培养,特别重视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克服家族式企业粗放管理弊端。

充分利用本土学校培养本土人才,通过“校城融合”“校企融合”“校农融合”发展壮大“守家在地”的产业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新型职业人才。

当前基层文化人才非常缺乏,很多基本的公共文化活动要“花钱”到大城市请人才。

社工人才缺口也非常大。

要着力培养金融、物流、电商、经纪、旅游、休闲农业、网络直播、职业经理人、合作社经营人才等新型职业人才,着力补充基层文化人才、农林水人才、社工人才。

全力保障公共事业人才稳定。

把定向师范生、医学生作为弥补基层教师与医生缺口的主渠道。

有针对性地补齐网络监管、“强戒”医疗、公证、司法鉴定、食药检测、动植物保护、林地勘测等人才缺口。

开发多渠道引才平台做好县域人才工作必须立足基础、尊重规律、循序渐进,通过实施低成本人才竞争战略,不断扩大基层人才圈,让有情怀有专长的人才在县域找到诗和远方。

某县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某县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某县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某县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引言:人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战略的实施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某县的人才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人才的全面发挥和发展。

本文将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流失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该县人才工作的发展。

一、人才引进问题1. 引进人才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目前某县在引进人才方面存在着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仅仅依靠招聘会、招聘网站等渠道,不具有深度挖掘和选拔人才的能力。

另外,在对引进人才的需求分析不明确的情况下,缺乏针对性的引进计划,导致人才的匹配度不高。

这种盲目性的引进方式,使得引进的人才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无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 引进人才政策不完善某县的人才引进政策相对滞后,不够完善。

在政策上没有给予引进人才更多的优惠条件,如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缺乏政策保障,这也导致了人才前往其他城市或地区的意愿较大,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的现象。

对策:1. 加强需求分析,科学引进人才加强人才需求的分析研究,明确人才引进的方向和目标,根据所需人才的专业、年龄、经验等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进。

建立人才库,定时更新人才信息,利用专业的渠道开展招募活动,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2.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给予引进人才更多的优惠条件。

提供住房补贴、子女入学优惠、医疗保障等政策,增加引进人才的福利待遇,提高人才留在该县的意愿,同时减少人才流失。

二、人才培养问题1. 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不匹配某县的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不匹配。

由于某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制约,某些职业领域的需求相对较小,而学校没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当地产业的需求。

这造成了培养出来的人才面临就业困难和流失的问题。

2. 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某县的高等教育与企业的需求脱节。

学校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未能及时调整和更新,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和建议

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和建议

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和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和困境。

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才流失和缺乏创新意识在许多县域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吸引高素质人才成为一项困难的任务。

人才的流失导致县域地区的人才结构相对较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域地区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人才回归或留在当地。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县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限制了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规划和设计,提升基础设施的质量和容量,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三、缺乏产业升级和转型许多县域地区依赖传统产业,缺乏创新和转型的意识。

这导致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域地区需要加大对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市场需求不足由于县域地区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市场需求相对不足,制约了县域地区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域地区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拓宽市场渠道,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同时,县域地区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五、融资难、融资贵由于县域地区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金融机构对其的支持相对较少,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域地区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开展信用担保和信贷风险分担,提高融资的可行性和便利性。

同时,县域地区要积极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扩大融资的来源和渠道。

在解决这些难点的过程中,县域地区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引导。

破解人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方法

破解人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方法

破解人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方法在当今社会,人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且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话题中,我们需要深入发掘其中的原因,探讨解决办法,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一、人才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一些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充足,学校设施完善,但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却十分匮乏。

这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人才的培养也不平衡,造成了发展上的障碍。

2. 职业机会不足:一些人才在某些领域拥有突出的才能,但是由于职业机会的不足,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这使得他们的才能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也导致了人才的发展不平衡。

3. 社会制度不完善:一些地区的社会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得人才的选择和发展受到限制,造成了人才发展的不平衡。

二、破解人才发展不平衡的方法1. 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应该加强学校和教育设施建设,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2. 创造公平的职业机会:为人才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鼓励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评台让人才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让人才的潜能得到更好的释放。

3. 完善社会制度: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建设,为人才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让人才的选择更加自由,也让人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未来人才发展的趋势1.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未来人才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科技手段,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会深刻影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2. 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多元化,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强调人文关怀: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关注将更加重视人文关怀,不再仅仅追求技术能力,更加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破解人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方法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更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作为一个个体,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县域人才引进与培养面临困境及措施建议

县域人才引进与培养面临困境及措施建议

县域人才引进与培养面临困境及措施建议【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随着县级人才工作日益成为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加强县级人才工作更是意义重大,是时代所需、人民所盼、发展所要。

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县域当前人才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与瓶颈,并系统提出措施建议,以期对县域人才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才;引进;培养一、县域人才引进与培养面临困境(一)起步晚,基础薄,引进难县域人才引进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区位优势不明显,对优秀人才吸引力有限。

然而,伴随“空心化”现象的日益严峻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县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层次也越来越高。

尽管近年来,县域可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以及公开招聘等多种方式吸纳人才,但对于偏远地区,相关政策的吸引力仍十分有限。

(二)期望高,落差大,留人难报考时,人才与引进单位缺乏深入的了解,双方之间处于“盲选”的状态。

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的能力有着过高期待,人才对工作环境有着过高要求,双方期待值过高,忽视了适应期和磨合过程,一旦现实与期待不符,就都产生了一种“不适合”的错觉,导致人才干事积极性不高,对当前工作疲于应付,萌生出“另谋高就”的想法,最终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人才流失。

(三)重引进,轻使用,发展难县里往往花费大量资金与精力用于人才引进工作,但在“怎样才能用好人才”方面仍有待加强。

引进的人才大多只能选择固定的用人单位,即使人才的专业特长在该单位得不到充分发挥,也无其他选择,“人尽其才”作用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针对引进人才的考核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尚不成熟,人才发展后劲不足。

二、突破当前县域人才引进和培养困境的意见建议(一)拓宽渠道,以“不拘一格”的决心引才一是要注重因地制宜“牵引”。

要围绕县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对于本土的特色产业、核心产业、优势产业,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政策资源、科研经费等方面的重点扶持。

如何做好县域人才工作

如何做好县域人才工作

如何做好县域人才工作基层县市做好人才工作,需要在尊重人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精准施策,走出特色“聚”才之路。

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县域人才工作提三点想法:一、聚焦特性,因地制宜“引才”。

一是要“集中火力”。

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重点产业,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集聚招商、人才政策资源、扶持激励资金,聚力引进带资金、带项目、带团队到本地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二是要“引凤还巢”。

以乡情为纽带,建立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充分挖掘在外优秀人才资源,开展资智回乡工程,推动“老乡经济”、“校友经济”,引导本土人才回乡创业发展。

三是要“借船出海”。

坚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采取挂职、兼职、特聘、合作研究、技术交流等方式,柔性引进“周末型”、“候鸟型”专家。

推动政学研企合作,以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创业孵化平台等为载体,解决技术和“人才”瓶颈。

二、立足本土,突出重点“育才”。

一是要培育壮大乡土人才队伍。

围绕乡村人才振兴,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人才工程,培养农村本土的“土专家”、“田秀才”;二是要培育壮大产业人才队伍。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完善产业人才培养规划和扶持激励机制,以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参观交流、师傅带徒弟等形式,统筹抓好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培育,培育产业发展急需的基础性人才;三是要培育壮大领军人才队伍。

主动对接上级高层次人才工程,对标制订培育目标任务,加强领军人才培育平台的建设,选拔培育一批能够推进行业技术和业绩赶超省市先进水平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和骨干专家。

三、精准服务,增强粘性“留才”。

一是要营造“大”氛围。

无论是对“土”人才还是“洋”人才,都要有求贤若渴的态度。

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方面为人才松绑助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建优“小”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AIJUANYOUYI|开卷有益|“三招”破解县域人才发展难题
近年来,各个县区高度重视和加强人才工作,创新人才政策,加大人才招引和培养,人才总量不断攀升,人才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顶尖人才引不进、专业人才匮乏、优秀人才留不住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笔者认为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从理念、政策、环境三个方面着手破解县域人才难题。

转变理念聚人才。

要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牢固树立抓经济工作必须先抓人才工作的理念,以招才引智为抓手推动转型升级。

在人才招引上,要立足产业发展需要,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更多优秀人才。

要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放大人才集聚的“马太效应”。

创新政策揽人才。

要不断健全完善人才政策,制定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政策体系。

有针对性地出台金融、住房、社保、落户等相关实施细则,保证政策的落实。

设立专门的人才基金,每年增加投入,确保人才资助的及时足额兑付。

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分梯队开展人才培养,加强考核奖励,建立社会化评价体系,提升人才整体水平。

优化环境留人才。

兴建一批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园区,加大孵化平台和标准厂房、公共配套用房等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创业载体体系。

积极发展人才服务业,聘请人才服务专员,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人才提供保姆式优质服务,切实解决人才户籍登记、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问题,让人才工作舒心、生活安心。

要积极建设购物广场、人才公寓、学校等生活配套设施,构建宜居宜业的人才生态。

(摘自2019年2月28日人民网,作者系陈波)■
编辑赵京龙
DOI:10.19424/ki.41-1372/d.2019.06.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