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考前指导与超越教材训练10 必修三第4、5、6章(复习要点)
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1.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篇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2.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篇二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3.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篇三1、染色体变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消失)、增添(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颠倒(染色体的某一片段颠倒了180°)或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等改变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4、染色体组:一般的,生殖细胞中形态、大小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必修3第4、5、6章章末归纳整合

解析:图中共含有8条食物链;甲虫和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是第二 营养级,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根据能量金字塔,在生态系统中, 含有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第一营养级。 答案:D
6.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 中的三种成分。
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加后减小的。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
“J”型曲线。 (2)“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长的环境中存在着的限制种群增
长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有限的食物、废物的积累、环境条件的变 化或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或种间)。
2.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右图。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 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 么( )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解析:随种群数量的增加,由于密度因素导致死亡速率上升,生殖速 率下降。P点表示死亡速率和生殖速率相等,即代表环境已达到其负 载能力时的情况。 答案:C
(3)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的纵坐标起点均不为0,当处在以下条件如 实验室提供的理想条件、一个种群迁入到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的一定 时期时,才会出现“J”型增长曲线。在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数 量增长率逐渐增加;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
到达K值时其种群增长率为0。在“S”型曲线中的最大值K时,种群数 量可能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4)种群增长曲线的生产生活应用 ①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清扫卫 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②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 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 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③生产应用:生产上的捕获期就确定在种群数量为K/2时最好,但 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在潜伏期。(即K/2以前时个体数量少,增长率很 慢的时期)
2023年高考生物必修3全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全册完整版)

2023年高考生物必修3全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全册完整版)第一章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仁内环境:细胞内液体液「 [ 』浆细胞外液(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还包括免疫调节)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 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 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内环境) 淋巴组织液组织液外界坏境(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另还有立毛肌)散热器官:皮肤(与皮肤中血管、汗腺的活动有关)4、体温调节过程:二、寒冷环境T冷觉感受器(皮肤中)T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器官产热增加: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增加,另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器官散热减少: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T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三、炎热环境T温觉感受器(皮肤中)T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散热器官散热增加: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产热器官产热减少: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减少T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三、水平衡的调节1、 水的来源和去路: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 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2、 调节水平衡的激素: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高中生物必修3—4、5、6章要点(人教版)

种群: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群落:一定时间内一定地点中各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特征: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空间特征: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最常见)●测量种群密度:样方法,等距法,分层随机取样法标志重捕法:标记个数/种群个体数 = 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数学模型建立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进一步实验,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种群数量增长J型: S型:增长率特点:●群落的特征物种丰富度:物种数目的多少捕食,竞争:一方优势,相互抑制种间关系寄生:不可分离,一方优势互利共生:不可分离,彼此有利共栖:彼此有利,但可分离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光照、食物水平结构:地形、土壤性质、温度、光照●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起点为初生裸地(从未有植物或有但被彻底消灭过的地方,如火山岩,冰川,沙丘)次生演替:起点为次生裸地(原来植物不存在,但其基本生存环增还在,如火灾后,砍伐后的森林)第六章●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潜在价值:未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间接价值:如森林、湿地等对生态平衡的调节作用直接价值:食用、工业原料、旅游,科研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可持续发展:不牺牲未来几代人的需要的情况下,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系统:群落 + 无机环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盐、阳光、温度、水 等 生产者:无机 有机。
最基本、最主要、必不可少。
主要指绿色植物。
生物成分 消费者:非必备条件,植食和肉食性动物,寄生动物分解者:有机 无机。
必不可少,细菌和真菌,和蚯蚓等腐生动物,分解遗体、粪便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第四营养级:三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生态系统的功能1、 能量流动(单向,逐级递减)来源:太阳能。
高考生物考前指导与超越教材训练3必修一第5章(复习要点)

必修一第5章〔复习要点〕1.?比拟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实验。
①学生要理解实验原理及设计思路,知道在探究实验时要:遵循对照原那么和单一变量原那么;控制自变量,观察因变量变化;设置对照组重复实验。
②理解酶可以使一些化学反响在常温常压下高效地进展。
2.酶作用。
降低活化能,使细胞代谢在温和条件下快速地进展。
3.酶本质。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4.酶概念。
活细胞产生。
5.酶专一性。
本知识点可用多种例子考察;另外学生要会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
6.酶作用条件。
①学生会设计实验②要会分析温度和PH值变化曲线③胃蛋白酶最适PH值1.5 ④酶永久失活7.ATP构造简式。
写法;高能磷酸键特点及个数;磷酸基团个数8.ATP与ADP相互转化。
反响式写法;能量来源及去向;意义。
9.?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了解实验设计及变量控制;记住二氧化碳、酒精检测方法。
10.有氧呼吸。
①主要场所〔线粒体〕及与之相适应构造特点〔嵴、酶〕。
②过程〔图解〕:三个阶段场所、物质变化和能量释放,要求学生要熟写有氧呼吸图解。
③理解有氧呼吸是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
④反响式:熟写反响式;理解反响式中各种物质变化阶段,元素去向和来源,知道氧气氧全部形成了水;会利用反响式进展简单计算〔反响物中氧气与生成物中二氧化碳量相等〕11.区别有氧呼吸和燃烧〔条件,能量释放〕12.无氧呼吸。
①场所〔细胞质基质〕②过程〔图解〕③理解无氧呼吸物质不彻底分解,大局部能量贮存在酒精或乳酸中没有释放出来,生成了不彻底氧化产物。
④反响式:熟写反响式〔注意产生乳酸时没有二氧化碳产生〕;会用反响式进展简单计算〔注意各物质间比值〕⑤条件:无氧条件下,有氧时会抑制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同产物条件〔产生乳酸:动物在剧烈动物时;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缺氧条件下;乳酸菌等。
产生酒精:植物在缺氧时;酵母菌在无氧呼吸时等〕1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联系。
高中生物必修三一轮复习四五六章

资料来源:人教社课标教材教师用书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特征有关,而 且与外界干扰的强度和特征有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 和恢复力稳定性。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 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 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 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 地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 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 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 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 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 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4、统计图
6、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中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一样吗?
增长率与增长速率是不同的。增长率是指新增加 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是一个百分比,无单 位;增长速率是指新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即 dN/dt,有单位(如个/年等)。
等营养物质,而且还为 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其充分发挥分解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机
物。湿地基质常使用碎石等多种材质,碎石间留有一些空隙有利于促进根部细胞的 。
③若研究该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能力,应对
的水质进行监测,通过比较其中 N、P 含量的差值,
生物必修三4-6章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4-6章)知识点1.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调查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的方法 ,调查鹰的密度的方法3. 决定种群大小的特征4. 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特征5. 性引诱剂影响 ,目的是降低种群的6. 增长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数量增多稳定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数量稳定衰退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数量减小7. “ J ”型增长曲线条件: 理想条件下,实验室)公式:8. “ S ”型增长曲线条件:当N= 时, 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N>K/2时,种群增长率N<K/2时,种群增长率当种群数量达到 时,将停止增长,保持相对稳定阴影面积表示曲线乙产生的原因9..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___,又称______。
K 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______的影响。
10.群落:同一时间,在一定区域内, 的集合。
(1)丰富度:群落中 的多少。
采集土壤中小动物的方法:(2)种间关系:写出种间关系,并画出它们的数量随时间变化曲线(3)空间结构: 、 (提高群落利用光照的能力)(4)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_______有关。
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 _ 有关。
11. 发生在裸岩上、沙丘的群落演替为______演替,弃耕农田上、火灾后的草原的演替为______演替。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 不同,注意: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2.由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 、 、 ______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联系着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成分是_______和_______。
2024年高考生物三轮复习教材回扣必杀技专题05免疫调节

免疫调整一、免疫调整学问要点监控清除对象(体内已经苍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意义记住监控和清除的对象/理解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监控和清除主要是对体内的抗原/自身物质和结构也能转化为抗原抗原概念(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本质(主要是蛋白质)/与病原体理解抗原概念,明确抗原不全是蛋白质/区分抗原与病原体有的抗原是多糖/钢钉不是抗原/抗原是病原体上的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体液免疫模型:建立体液免疫模型理解体液免疫过程,相识体液免疫的实质模型变换/抗体是体液免疫的“作战”方式过程:描述大致过程了解大致过程可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免疫细胞的作用:吞噬细胞/T/B/记忆/浆细胞理解浆细胞产生须要抗原的刺激联系有丝分裂/细胞分化/抗体产生有关的细胞器B细胞接受抗原的方式理解破坏胸腺的影响少量抗原干脆刺激B细胞二次免疫的特点/曲线理解安排免疫的意义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作用对象/作用方式/抗体作用理解体液免疫发生在体液中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乳汁)明确右图中序号的含义/物理模型(左图)与概念模型(右图)的转化①看产生抗体的浓度: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多。
②看产生抗体的时间:初次免疫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缓慢,二次免疫时机体反应快速,产生抗体的速度快。
③看患病程度:初次免疫往往比二次免疫时的机体患病程度重细胞免疫模型:建立细胞免疫的模型理解细胞免疫过程,相识细胞免疫的实质模型变换/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实质是糖蛋白过程:感应、反应、效应理解细胞免疫过程细胞免疫也具有二次免疫参加细胞及其作用(吞噬细胞/T/效应T/记忆) 理解细胞免疫中各类细胞的作用B、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其细胞周期变短作用对象/作用方式/区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没进入宿主细胞时也可发挥细胞免疫清除癌细胞、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都是细胞免疫模型免疫疾病防卫功能过强自身免疫疾病:缘由(免疫系统异样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实例牢记自身免疫疾病的缘由/理解抗原与自身物质结构相像/记住实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是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反应都是免疫防卫功能过强过敏反应:概念(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缘由(免疫系统异样敏感、反应过度,将正常人不当做抗原的物质当做抗原进行攻击)/特点/抗体分布理解过敏反应是二次免疫/理解并记住过敏反应的特点/明确于过敏反应有关的抗体分布部位(主要分布在某些细胞表面)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它的特点是发作快速、反应剧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峻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防卫功能过弱免疫缺陷疾病:缘由/实例(HIV的遗传信息传递/寄主细胞(T)/传播途径)/种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记住HIV的寄生部位、传播途径/明确HIV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明确HIV是逆转录病毒,自带逆转录酶区分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先天胸腺缺乏/肿瘤产生缘由是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免疫学免疫预防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或其物质或基因工程疫苗/其原理是自身产生抗体理解免疫预防的原理/区分疫苗(抗原)/抗毒血清(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抗原是病原体上的使人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应用或免疫细胞免疫检测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人体的位置理解疾病检测的原理凝集原是抗原/凝集素是抗体免疫治疗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淋巴因子等,增加人体抵挡病原体的实力理解免疫治疗的原理理解被生锈的铁钉深扎后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的目的器官移植用免疫抑制剂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理解器官移植属于细胞免疫外毒素是抗原/抗毒素是抗体/干细胞应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推断附表1: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细胞名称来源功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物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附表种类项目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区来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诞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二、考向诊断1.有关免疫系统与功能的推断(1)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2)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但分化场所不同,T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B细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主要针对外来病原体()(4)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主要针对体内的抗原()(5)体内苍老细胞和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有关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推断(1)胃黏膜可抵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2)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特异性免疫()(3)特异性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4)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5)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要比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更重要和强大()3、推断有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1)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参加对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2)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3)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4)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5)浆细胞的产生须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6)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7)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可被人体免疫系统干脆识别()(8)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9)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4、推断有关免疫学应用的叙述(1)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2)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3)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缘由是机体免疫防卫功能低下()(4)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干脆缘由是其他病原体感染()(5)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藏期,在潜藏期HIV复制实力较弱()(6)HIV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峻缺陷()(7)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参考答案:1、(1)×(2)×(3)√(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第4、5、6章(复习要点)
1. 种群的概念: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 种群的特征:(1)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3)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4)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 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4.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5.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灭绝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6. 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7. 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8.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9. 群落中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10. 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11. 群落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草本植物阶段)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生态系统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4)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3.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
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
c、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d、过程:一个来源(上一营养级),三个去向(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e、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传递效率:10%~20%。
5.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6.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a、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
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b、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c、举例:碳循环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②碳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有机物③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
群落之间循环形式:CO2
8.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①信息种类
a.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b.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c.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
信息还能调
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a.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9.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
....,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
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10.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11.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因而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2. 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
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价值①潜在价值:目前不清楚;②间接价值: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③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赏科研文学艺术
4.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②易地保护:为即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5.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