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
石漠化1

石漠化1.定义: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2.分布特征中国石漠化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地区,以轻度、中度为主。
3.石漠化的成因(一)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
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该地区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
(二)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乱砍滥伐,过度樵采,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开垦,乱放牧等。
4.生态问题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水旱灾害,水土流失等。
石漠化地区的人口问题、生存问题、能源问题,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
5.治理原则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
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典型案例贵州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将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类似贵州省的麻山地区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
据调查统计,贵州全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由于生态恶化已不具备生存条件而需要移民搬迁的有约45万人。
贵州省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3592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0.39%。
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2733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积10518平方公里,强度石漠化面积2669平方公里。
另外,尚有43714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潜在石漠化趋势。
从石漠化在县级行政单元的分布来看,除赤水、榕江、从江、雷山、剑河5县(市)无明显石漠化外,其余都有明显的石漠化现象。
从空间分布看,石漠化土地多集中分布在喀斯特发育的南部和西部,以六盘水、黔西南、黔南、安顺、毕节所占面积最多,呈现出南部重北部轻,西部重东部轻的特点。
以县级行政单元分,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40%以上的有9个县,小于10%的17个县,其余均在10%--40%之间。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以及措施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以及措施
一、土地石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土地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1、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2、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
游用水比例;
②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③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等措施。
石漠化治理措施

石漠化治理措施
石漠化治理是指对石漠化地区采取措施以减少土壤石漠化和恢复生态环境的过程。
石漠化治理措施包括泥炭护坡、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等。
应在石漠化地区建立泥炭护坡,以减少风沙侵蚀,抵抗风化。
泥炭护坡工程可以有效减少风沙、洪水、雨水和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从而减少石漠化的发生。
应采取植被恢复措施,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植被恢复可以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减少土壤石漠化,从而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此外,植被恢复还可以提供乡土植物的栖息地,减少石漠化的发生。
应采取土壤改良措施,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性质。
在石漠化地区,应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的施肥效果,从而减少石漠化的发生。
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水土状况。
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湿润度,减少石漠化的发生。
要解决石漠化问题,应采取石漠化治理措施,包括泥炭护坡、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等措施,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石漠化的发生。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1. 引言1.1 石漠化现状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造成地表覆盖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暴露,地表发育土层薄或无土层,生态环境退化,地表产生大量裸露岩石的一种特殊地貌现象。
在我国,石漠化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们生计的突出问题。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石漠化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分布于19个省区市,其中以西部地区最为严重,占总石漠化面积的90%以上。
石漠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植被覆盖不足,土壤裸露,地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水源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牧草减少等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
而且,石漠化区域多为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条件差,土地荒瘠,生态环境恶劣,石漠化问题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发展障碍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对石漠化问题进行治理已经刻不容缓,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1.2 治理的重要性石漠化是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生态问题。
随着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和自然环境恶化,石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于喀斯特石漠化的治理,不仅是为了修复植被、保护水土资源,更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减缓石漠化的发展趋势,修复受损植被,恢复生态平衡,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率。
治理喀斯特石漠化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气候条件,还可以创造更多的生态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们的生活品质。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真正实现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2. 正文2.1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由于石漠化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裸露,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
【中国地理】西南地区:石漠化

1.地形:以丘陵和平原地形为主
(1)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南 岭、武夷山、雪峰山等;
(2)地形特征: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 ①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含江汉平原、洞庭湖 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巢湖平原、长江三角洲等。这些平原地区多人 工培育的水稻土,均为商品粮基地;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有“水乡”之称。
二坑·留不住的地表水源
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 大气中,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 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桉树生长在 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云贵高原后,却 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桉树林内及 附近草本和灌木大量枯死。
桂林作为早已名扬国内外的世界旅游圣地、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发展 更是迅猛,近年,随着国家旅游胜地建设的不断推进,旅游数据一再刷新 记录。继2018年桂林旅游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大关后,2019年上半年桂 林旅游数据又创新高:接待游客6139.15万人次,同比增长20.29%;实现 旅游总消费848.82亿元,同比增长29.13%。
2.根据上图,从内、外力作用的角 度说明云贵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④
②
云贵高原在地质时期是一片热带浅
海,沉积了石灰岩;地壳抬升,海
水退缩,形成了高原;石灰岩受到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侵蚀和溶蚀随
水流失,高原面变得崎岖不平,地
石漠化

石漠化名词定义中文名称:石漠化英文名称:stony desertification定义: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
发生在风蚀区或表层土壤浅薄、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高原区。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沙漠学(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石漠化地貌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名词解释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石漠化"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将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分布特征一是分布相对比较集中。
以我国为例,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
二是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
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
三是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石漠化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使得土地表面裸露的岩石增多,植被减少或消失,并伴随着水土流失、河流水位下降等问题。
为了治理石漠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土地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石漠化的治理措施:首先,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适当的植物配置,可以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防止土壤暴露,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
选择适合生长在石漠化地区的植物,如沙冬青、沙柳等,并采用合理的植被配置方式,例如三七植株配置、梯田种植等,增加植被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有效防止土壤流失。
此外,还可以进行土地改良,通过添加有机肥料、施加石灰等措施,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保水能力,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其次,水土保持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手段。
建设人工林、草地和人工湿地等,是有效保持水土的措施。
人工林可以通过搭建防护林带、植树造林的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土壤流失和风蚀。
草地可以采用种苗播种和草皮铺设等方式,增加土地的绿化程度,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人工湿地可以建设水生植物和湿地生物群落,提高地下水位,增加表土湿度,改善土壤环境,并净化水质,促进生态平衡。
第三,土地治理有助于减缓石漠化的发生。
在石漠化地区,可以开展地质工程治理,如处理断崖、山体岩石等,加固地表结构,防止土壤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修建水利设施,如水渠、水坝等,引导水流,防止水流冲刷土壤和房屋,并利用农田排水和水源管理,提高灌溉利用率,减少用水浪费,从而减轻土地的退化压力。
最后,生态修复是治理石漠化的长期任务。
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等手段,重建、修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石漠化地区,可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如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业,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同时,可以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加强科研合作,提高石漠化治理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动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1. 引言1.1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石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土地沙漠化和退化的现象,已经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是当前最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之一。
石漠化综合治理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石漠化土地的出现会导致水土流失、植被丧失、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进而影响气候变化、减少水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通过综合治理,可以逐步修复土地,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石漠化综合治理对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石漠化土地大多位于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通过治理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旅游业等,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综合治理的成功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这一严峻挑战。
1.2 石漠化问题的现状石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土地裸露、植被丧失、水土流失等问题。
目前,我国石漠化问题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约有40%的土地面积受到石漠化的影响,其中北方地区尤为突出。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石漠化造成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土地裸露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植被丧失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了土地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石漠化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土地退化造成了农作物减产、草场荒芜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生活质量。
石漠化对环境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土地的裸露导致了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加剧了河流的污染,对大气环境和水资源保护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石漠化问题的现状十分严重,亟待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来解决。
加强监测与评估,实施生态恢复项目,发展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经济产业等措施势在必行。
2. 正文2.1 加强监测与评估,提前预警加强监测与评估,提前预警是石漠化综合治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
贫困问题加剧
在云南、贵州和广西3省(区)现有的109 个贫困县中,有73个在石漠化地区,至今尚 有贫困人口 625 万人。部分区域由于生态环 境极度恶化,已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当地居民不得不迁徙他乡,另谋生路。许多 地区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 环,石漠化成为喀斯特地区农民贫困的主要 根源。
石漠化与“喀斯特贫困”
4、石质荒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①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保 护和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
②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需求问 题,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⑥发展区域经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 当地贫困和灾害多发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 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 问题。
2、石质荒漠化发生的原因:
自然 (1).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 原因 地表土层薄 (2).南方夏季高温多雨 (3).过度樵采、滥砍滥伐, 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 人为 ( 4 ) . 过度开垦及不合理的 原因 耕作方式
就在人们为荒漠化忧心忡忡时,“石漠化” 的幽灵又肆无忌惮地袭来。
1.石漠化主要分布地区
【活动· 探究】喀斯特石漠化
石漠化是土地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亚热带 湿润地区岩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喀斯特地 貌区),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被 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 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无土、无水、无林)
(5).过度放牧
石漠化的演变
3.喀斯特石漠化的危害
——“贵州经济与生态的头号杀手”
◎1.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2.危及两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 ◎3.造成土地丧失、干旱缺水,侵 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4.加剧贫困问题
造成土地丧失、干旱缺水,吞噬 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 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 (有山无水) • 千里苗疆,难寻一寸沃土(有地 无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