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教学设计
部编六上第18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六上第18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浪淘沙(其一)》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涯”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浪淘沙》(其一)。
3.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
【教学重点】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
【教学难点】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源远流长,气势磅礴。
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赞颂她的诗篇,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笔下的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看看他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黄河。
2.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板书:浪淘沙(其一))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浪淘沙》(其一)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点拨:(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曲”在这里表示弯弯曲曲,读第一声“qū”;“簸”意思是颠簸,用作动词读“bǒ”。
3.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涯。
(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
点拨:“涯”是左右结构。
“厂”里面是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士”。
4.解读诗题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诗题后,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指导。
点拨:借助注释,了解“浪淘沙”是唐代曲名。
《浪淘沙》(其一)是刘禹锡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一首。
5.作者简介先请学生介绍刘禹锡,老师再进行明确: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性格刚毅,有豪猛之气。
其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18. 吆喝 教学设计

18.吆喝学习目标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4.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天都接触着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现在卖东西的吆喝声已越来越少,但人们不会忘记看旧中国的电影街市中那商贩的叫卖声,如今这些声音已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今天让我们随萧乾的笔,一起去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听听那悠扬的叫卖声吧!(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囿.(yòu) 钹.(bó) 招徕.(lái)铁铉.(xuàn) 饽荠..(bíqí) 秫.秸秆(shú)(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招徕:招揽。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2.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全文共14自然段。
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18课《我的白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18课《我的白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的白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增进对动物的了解。
2. 梳理文章中人与动物相处的各种方式,深入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
3. 品读作者的写作手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梳理“我"与白鸽之间的事件以及“我”的情感变化。
(2)分析白鸽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鸽的情感态度。
(3)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与白鸽相处过程中所表达的人生思考。
(2)引导学生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1. 同学们,你们有养动物的经历吗在喂养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体会呢(学生自由回答)明确:同学们可能会分享自己养宠物的经历,如养小狗、小猫、小兔子等,以及在与动物相处过程中的快乐、温馨或者一些有趣的故事。
2.看来大家几乎都有和动物相处的经历。
不少文人名家也有过养动物的经历:丰子恺养白鹅,在苦闷的避难生活中得到了乐趣;季羡林养猫,从猫的习性中获得了“生死感悟"; 冯骥才养珍珠鸟,从人与鸟的相处中明白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陈忠实,也有过养白鸽的经历,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我的白鸽》,一起看看他有怎样的体会。
二、检查预习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字形。
出示字词:喙(huì) 、惬意(qiè) 、排解(jiě) 、豁朗(huò) 、蜕变(tuì) 、邋遢(lāta)、骊山(lí) 、孵化(fū) 、怦然(pēng) 、雌鸽(cí) 、土坯(pī) 、诱饵(ěr) 、诞生(dàn) 、美味佳肴(yáo) 、聆听(líng) 、亢奋(k àng) 、按捺(nà) 、蔑视(miè) 、肮脏(āng)、翱翔(áo)、南麓(l ù) 、兵谏(jiàn)按每行4个词语进行展示:喙、惬意、排解、豁朗蜕变、邋遢、骊山、孵化怦然、雌鸽、土坯、诱饵诞生、美味佳肴、聆听、亢奋按捺、蔑视、肮脏、翱翔南麓、兵谏、(空)、(空)2. 理解词语意思:亭亭玉立:花木主干挺拔或女子身材修长。
浙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18 中国彩陶》教学设计2

浙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18 中国彩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18 中国彩陶》是浙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中国彩陶的历史、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和活动建议,帮助学生了解彩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彩陶这一题材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彩陶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彩陶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彩陶的图片、视频和实物标本。
2.准备相关的美术材料和工具。
3.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彩陶的图片和实物,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你们听说过彩陶吗?”等,让学生猜测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介绍彩陶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制作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标本,展示彩陶的形态、纹饰和色彩,让学生了解彩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彩陶创作,教师提供相关的材料和工具,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体验制作过程。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提供帮助和建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教师总结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强调彩陶的特点和制作技巧。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彩陶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设计。
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现代艺术家创作的彩陶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彩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冀美版三年级美术上册《18.画中的故事》教学设计

《画中的故事》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设定为“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
“欣赏·评述”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本课所选用的作品均已故事为题材,以直观欣赏的方法将故事与欣赏内容相结合,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引导学生尝试着读懂画中的故事,感受画中故事的丰富情节,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情节性较强的绘画作品,掌握一些浅显的欣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用口头或书面文字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欣赏绘画作品,能参与欣赏评述活动。
三、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进行观察和感受,并对美术作品进行初步的形式分析。
四、教学难点:感受并能说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看故事书吗?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关于故事的课。
这节故事课很神奇,是画中的故事。
(出示课题:画中的故事)(二)欣赏图片,自主探究:1.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哪吒闹海》全图,请学生谈谈对这幅画的理解。
接着出示哪吒的特写图片,(在教师的引导下详细观察画面并分析色彩和构图等)学生们畅所欲言。
小结:这幅作品是艺术大师张仃创作的壁画,他注重传统艺术与现代精神相结合,是开辟当代壁画艺术的先锋,影响深远。
那么大师张仃创作这幅画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帮助人们从历史的传说中去领受正义战胜邪恶的信心。
2.说完了精彩的童话故事,我们再来欣赏关于历史题材的故事。
展示《开国大典》图片。
董希文在画面中融合了当时正在流行的新年画的构图和色彩,把一个规模宏大的历史题材,以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表现出来。
画面的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笼和广场上的红旗的红色基调所形成的,同时红色也象征一种庄严与隆重的感觉,有力地烘托了开国大典的主题。
继续欣赏作品《地道战》图片。
地道是抗日军民为了保护自己,打击敌人而挖的。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2)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的?(板书:海水(面)、海底、海滩、海岛)三、学习第3段情境导入:根据咱们的游程安排,今天我们先去游览神奇的海底世界。
1.找一找,课文哪一段是写海底的物产的。
2.自由读第3段,说说这段话中向我们介绍了海底的哪些物产。
课件出示填空:海底有()、()、()、()。
3.指生回答。
4.这些物产有什么特点呢?再读课文,填空:(课件出示)海底有()的珊瑚、()的海参、()的大龙虾、()的鱼。
5.指生回答。
6.具体了解海底的'物产。
(1)珊瑚①、找出文中描写珊瑚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句子)②、说说你读懂了什么?A、生长地点:岩石上B、颜色多:各种颜色。
拓展:把颜色多说具体:有()、有()……C、形状多:有的像……,有的像……明确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写的,把珊瑚比作盛开的花朵、美丽的鹿角,理解“盛开”。
(点击“珊瑚”两字,出现形如盛开的花朵,美丽的鹿角的珊瑚图片)D、珊瑚的颜色多、形状多,我们可用哪个词来说,更为恰当?(各种各样)C、齐读句子:这些各种各样的珊瑚是那样的美丽,让人百看不厌,现在我们一起把描写珊瑚的句子再读一读。
(2)海参:看图片,理解“懒洋洋”,了解海参的活动方式:蠕动。
(3)大龙虾:威武的大龙虾又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读读写大龙虾的句子,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动作把大龙虾的样子表示出来。
(自由准备)指两生上台表演,结合动作并看图,掌握“威武”的音形义。
(4)鱼:①课件出示,看后说说自己最大的感受。
(鱼多)②(课件出示句子)读课文中写鱼的句子,思考,主要写出了鱼的什么很多?(数量、品种)③从哪看出鱼的数量多及种类多?(一群群、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有的……有的……有的……)理解:“有的……有的……有的……”一句主要写出了鱼的哪些特点?(形状、颜色)④文中哪句话写出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⑤齐读。
过渡:海底还有很多鱼。
(课件出示几种鱼的画面)⑥说话训练:请生根据画面或联系生活中所见过的,向大家介绍一种或几种你喜欢的鱼,像课文中一样,说出它的特点。
第18课《我的白鸽》教学设计

七上18我的白鸽教案【学情和教材分析】《我的白鸽》作为七年级上册新教材中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首先本单元由原来的教读单元变为活动·探究单元,最本质的区别是在活动探究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本单元作为七年级上学期的第五个单元,前两个单元写景记事的散文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能力,第三单元开始出现篇幅较长的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之余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默读技巧,正常授课到五单元学生基本掌握默读方法,但鉴于比赛时间节点的特殊性,推测学生并未完成三四单元的课文学习,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学生还未掌握默读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落实活动探究单元的特殊性,主张以活动推进、任务驱动、情境创设为核心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其次,提前教授默读方法与要求,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最后落脚到本单元的活动主题: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探究人与动物的相处,动物的特征等。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默读和圈点批注、筛选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2.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与鸽子之间的深厚情谊,鸽子对作者的重要意义;3.学习文章中对动物的描写方法,尝试讲述自己与动物之间的故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4.通过学习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相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与鸽子之间的情感,让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学会有效表达;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鸽子对作者的重要意义;升华引出人与动物的相处;【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1.主题探讨:视频导入,大家有过养宠物的经历吗?你们认为宠物与主人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2.口头衔接写作背景:1986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儿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每天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他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
长期困于创作的泥淖中,历时六年,1992年,他终于完成了《白鹿原》这部巨著。
第18课《我的白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8课《我的白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的白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泛读课文,了解“我"与两代白鸽真诚相处,并建立深厚感情的内容。
2. 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白鸽的特点,以及带给作者的心灵触动。
3. 树立欣赏动物、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更好地丰富生命体验。
4.学习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梳理“我”与白鸽之间的事件和“我"的情感变化。
(2)分析白鸽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鸽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者对美好生命的尊重和追求。
2. 教学难点:(1)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理解白鸽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的生命情怀和人格追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如丰子恺养的白鹅、季羡林养的猫、冯骥才养的珍珠鸟等,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名家与动物的故事。
2.提问:这些文人名家与动物的相处经历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感悟,那么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陈忠实与白鸽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我的白鸽》。
二、作者简介1. 展示陈忠实的照片和相关介绍。
2.提问:陈忠实有哪些代表作(明确:《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信任》《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康家小院》《蓝袍先生》,散文集《告别白鸽》《俯仰关中》,文论集《创作感受谈》等。
)三、写作背景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2. 提问:本文创作于什么时候刊载于哪里(明确:本文创作于1996年8月,后刊载于《大家》第5期。
原题为《告别白鸽》,本文只节选了一部分。
文章描述的故事是陈忠实在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时发生的。
)四、字音释义1. 展示文中的生字词,如“惬意”“排解"洞达豁朗”“蜕变"气性”“邋遢" “亭亭玉立”“风烛残年"气象万千”等。
2. 提问:“惬意"是什么意思(明确:满意,称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背诵《溪边》。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背诵《溪边》。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生词,背诵《溪边》。
2.今天,我们接着和作者一起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自由朗读《江上》《林中》这两小节的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简要概括这两部分内容。
(板书: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这两小节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呢?画出来,与同桌交流你喜欢的理由。
(1)课件出示: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指的是什么?“两排银牙”又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场景呢?(“水葫芦”本义指水生草本植物,文中指水性好的小伙伴;“两排银牙”指孩子们戏水时开心的样
子,这里绘声绘色地描写出了孩子们戏水时快乐无忧的场景。
)(2)课件出示: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小孩子戴斗笠采蘑菇的样子,把他们融入了大自然。
)
(三)总结延伸
1.自由朗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谈一谈你的感受。
(板书:快乐幸福)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2.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
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3.把你最喜欢的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也可以是儿童诗)。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林中采菇
快乐幸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之后,细细品味诗句,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想象出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林中采菇的生动画面。
通过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的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写下来、画出来。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