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复习整合导学案(学生案)

合集下载

《滕王阁序》优秀导学案 3篇

《滕王阁序》优秀导学案 3篇

《滕王阁序》优秀导学案篇6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重点: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难点: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方法:朗读法,讲解法教具学具:Ic课件讲课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通读课下注释并思考下列问题。

1、叙事是哪一段?概括大意。

2、写景是哪几段?概括大意。

3、抒情是哪几段?抒发了什么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学习新课。

1、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

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唐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

王勃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

应试之日,到禁卫禁场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的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唯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

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

王勃非常聪明,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领教。

”这几句话听者颇觉顺耳。

主考官这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

”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王勃赴考高中后,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嗣后,才思泉涌,笔端升花,撰《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

高宗见此两篇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答案第一篇:《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答案《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知识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3.欣赏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查阅词典,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课前预习】1.查阅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2.熟练诵读课文,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积累字词,找出名句。

【知识导学】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_,1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复习整合课件

《琵琶行》《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复习整合课件
名词结构

助词,和“为” 3.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一起表示被动
固定结构,“用来…” 4.所以游目骋怀 • 5.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固定结构,“…的
原因”
高考链接:默写句子
• 1.杨意不逢, 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 遇, 奏流水以何惭 ? 落霞与孤鹜齐飞 • 2.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 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列冈 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 4.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迷 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津, 烟光凝而暮山紫 • 5.潦水尽而寒潭清, 。
• 1.或取诸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 放浪形骸之外 寄所托, 。

•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3.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4.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
《琵琶行、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基础知识梳理
学习目标
• 1.熟练背诵这三篇课文,能准 确默写其中的名句。 • 2.掌握“修、次、因为、信、 齐、一”等重要实词常见含义 。 • 3.归纳虚词“所”的用法。
基础检查
• • • • • • • • 1、是日也,天朗气清 2、徐孺下陈蕃之榻 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向之所欣 6、信可乐也 7、曾不知老之将至 8、不能喻之于怀10、使快弹数曲 11、襟三江而带五湖12、列坐其次 13、所以游目骋怀14、固知一死生 15、齐彭殇为妄作17、低眉信手续续弹 18、穷且益坚
• • • •
之 及其所之既倦 夫人之相与 暮春之初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仰观宇宙之大
• 致: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 之士 • 专心致志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9【案例背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立意不凡。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本案例分析本课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对于文言文教学,一般都以讲解为主,不太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的重点就是要求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虽然稍显枯燥,但是学生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故而课堂效果也挺好。

但这种讲解却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精彩和美,故而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试图改变文言文的一般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案例细节】一、朗读教学设计: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齐读,讨论解决预习中有疑问的词句。

3、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个人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5、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

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滕王阁序高三复习导学案

滕王阁序高三复习导学案

《滕王阁序》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研读文本,梳理出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借助典故赏析文本蕴含的丰富情感。

自主学习一、基础梳理(一)通假宇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

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①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

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

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一介书生(一介:一个。

“介”量词。

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

句意:一个书生。

)③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

今无此意。

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盛筵难再(再:第二次。

今相当于“又”。

句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

今无此意。

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常用来指学位。

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A、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2、名词作动词①一言均赋.②目.吴会于云间③烟光凝而暮山紫.④梓泽丘墟..3、名词的意动襟.三江而带.五湖B、形容词的活用①四美.具,二难.并②宾主尽东南之美.C、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徐孺下.陈蕃之榻②川泽纡其骇.瞩③屈.贾谊于长沙④窜.梁鸿于海曲(四)一词多义1.、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②潦水尽.而寒潭清③聊乘化以归尽.④一肌一容,尽.态极妍2.、胜:①胜.友如云②躬逢胜.饯③胜.地不常④驴不胜.怒,蹄之⑤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⑥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3.、穷:①响穷.彭蠢之滨②穷.睇眄于中天③穷.且益坚④岂效穷.途之哭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序:①序.属三秋②滕王阁序.③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④序.八州而朝同列教师寄语:要看见真正的美景,便需使自己芜杂的心在纷繁的世界中沉静下来。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传承,中国古代文学逐渐成为了人们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中,《琵琶行》作为唐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何通过《琵琶行》的学习,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为例,设计一份《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 理解《琵琶行》的基本情节,掌握主要人物特征和情感表达。

2. 熟悉《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认识古代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文化自信。

二、学习过程:1. 导入环节: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从《琵琶行》的标题和课本中相关的文字中,引导学生们了解《琵琶行》这首诗篇的文学形式和基本情节,以及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和创作背景。

通过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琵琶的音乐特点,加深对诗篇中音乐形象的理解与感受。

2. 感受情感环节:理解《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主旨思想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和描写,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感受到“无情不似多情苦”,“好事多磨”等诗中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情感的内因和外部条件,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深刻的人性和人文关怀。

3. 文学特点环节:掌握《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通过比较古代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在学习《琵琶行》的过程中,让学生寻找文学表现手法的变化和演化之处,了解诗篇创作和表现手法的典型特点,探究其文学形式呈现的艺术价值。

4. 文化传承环节: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通过与学生讨论古代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领悟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促进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既在理论知识方面,也在实践操作中加强学习。

《滕王阁序》导学案(学生版)

《滕王阁序》导学案(学生版)

《滕王阁序》导学案【学习目标】A 类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B 类2.熟读课文,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句子的意义或用法。

3.体会作者怀才不遇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C 类 4.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1-2段。

【知识链接】1、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韩愈《新修滕王阁记》中写道:“余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2、唐初四杰之王勃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

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

”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

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

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3、作序的背景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座时,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

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1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含答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即墨二中2012-2013学年度高三语文导学案 编号:10 使用时间:2012.10 编制: 审核:高三语文 领导签字: 班级: 小组: 姓名:
课题名称 《琵琶行、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知识梳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练背诵这三篇课文,能准确默写其中的名句。

2.掌握“修、次、因为、信、齐、一”等重要实词常见含义并熟记文本中
出现的重要文言现象。

提示:请用你清晰的笔画、工整的字迹,保持导学案的卷面整洁。

课前预习案
一、熟练背诵这三篇课文。

二、认真做《教材基础梳理》11页《基础知能回扣》中的二(8、9、10、11)三(5)、18页《基础知能回扣》中的二(8、9、10)三(7)、四(12.19)五(3.12)题。

要求:对照答案纠错,查清疑点。

(20分钟以内)
我的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案
一、注音。

癸.( )丑 会稽..( ) 修禊.( ) 流觞.( )曲水 商贾.( ) 游目骋.( )怀 彭殇.( ) 曾.( )不知 嗟.( )悼 趣.( )舍万殊 放浪形骸.( ) 红绡.( ) 雨霁.( ) 霓裳.( ) 二、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1、是日也,天朗气清( )
2、徐孺下陈蕃之榻( )
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4、向之所欣( )
5、因为长句( )
6、信可乐也( )
7、曾不知老之将至( )
8、不能喻之于怀( )
9、一觞一咏( ) 10、使快弹数曲( ) 11、襟三江而带五湖( ) 12、列坐其次 ( ) 13、所以游目骋怀( ) 14、固知一死生( ) 15、齐彭殇为妄作( ) 16、有感于斯文 ( ) 17、低眉信手续续弹( ) 18、穷且益坚( )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1、修: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乃重修岳阳楼 修守战之具 2.次: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师退,次于召陵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余船以次俱进
3.之
及其所之既倦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夫人之相与 足以极视听之娱 暮春之初 仰观宇宙之大 4.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专心致志
装 订 线
四、虚词积累:所
1.某所,而母立于兹。

2.或因寄所托。

3.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4.所以游目骋怀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高考链接:默写句子
《滕王阁序》
1.杨意不逢,;钟期既遇,?(2009山东卷)
2.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2010年全国卷Ⅰ)
3.鹤汀凫渚,;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王勃《滕王阁序》)(2012山东卷)
4.闾阎扑地,;舸舰迷津,。

(王勃《滕王阁序》)(2012湖南卷)
5.潦水尽而寒潭清,。

(2011天津卷、湖北卷)
《琵琶行》
1.同是天涯沦落人,。

(2010山东卷)
2.别有幽愁暗恨生,。

(2010安徽卷)
3.醉不成欢惨将别,。

(2011湖北卷)
4.我闻琵琶已叹息,。

,相逢何必曾相识。

(2012江西卷、2011广东卷)
5.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2012辽宁卷)
6. ,此时无声胜有声。

(2012天津卷)
7.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2012北京卷)
《兰亭集序》
1.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

(2010江西卷)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2010天津卷)
3. ,齐彭殇为妄作。

(2011四川卷)
4. ,俯察品类之盛。

(2011山东卷)
5.群贤毕至,。

(2012福建卷)
五、合作与交流。

做完之后,请交换批改,有什么疑点请记录下来:
课后巩固案
翻译句子
A.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