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导学案(附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9【案例背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立意不凡。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本案例分析本课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对于文言文教学,一般都以讲解为主,不太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的重点就是要求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虽然稍显枯燥,但是学生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故而课堂效果也挺好。
但这种讲解却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精彩和美,故而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试图改变文言文的一般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案例细节】一、朗读教学设计: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齐读,讨论解决预习中有疑问的词句。
3、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个人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5、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
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答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学生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脱稿说出重点文学常识;2.扎实掌握第一部分(一、二段)中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并懂得大意;3.理解作者的写作缘由和第一部分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课前自学】预习指要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第一部分中的疑难字词,并懂得大意;3.反复朗读课文,力争流畅;4.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和背景介绍,并记住重点;5.完成下面的预习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探究题。
知识链接(一)解题(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
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
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
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
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背景(有助于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时期人们从汉代儒教统治的礼法束缚下解脱出来,生活上人格上崇尚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他们发现了自然山水之美,欣赏自然山水,并且由实入虚,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的“溟涨无端,虚舟有超越”均是歌吟山水、崇尚自然之作;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也已经包含在晋人对山水美的发现之中了,当时画家宗炳云就说过“山水质有而趣灵”。
兰亭集序导学案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4、期(jī)年之后
5、、君与家君期日中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以之兴怀暮春之初
4、文体知识
文体“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诵读】
这篇文章要求背诵,学习古文也重在诵读,感受文章的意境。
学习与探究:
(一)学生听录音朗读,正字音,重在聆听感悟。
给下列字注音
癸( guǐ)丑修禊( xì)流觞( shāng )游目骋( chěng )怀趣( qǔ)舍万殊齐彭殇(shāng)会稽(kuài)感慨系之(xì)
难点:深刻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正确积极地看待生死问题。
关键: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预习与检测: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
兰亭集序导学案及答案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及答案兰亭集序导学案
年级:高一语文必修五二课题:兰亭集序使用时间:2012.12.27设计者:席凌云学科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小组:姓名:完成评价:
年级:高一语文必修五二课题:兰亭集序使用时间:2012.12.27设计者:席凌云学科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小组:姓名:完成评价:
年级:高一语文必修五二课题:兰亭集序使用时间:2012.12.27设计者:席凌云学科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小组:姓名:完成评价:
年级:高一语文必修五二课题:兰亭集序使用时间:2012.12.27设计者:席凌云学科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小组:姓名:完成评价:
年级:高一语文必修五二课题:兰亭集序使用时间:2012.12.27设计者:席凌云学科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小组:姓名:完成评价:。
8.《兰亭集序》导学案

8.《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重点难点】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学法指导】1.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3.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知识衔接】1.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本文是一篇书序。
东晋穆帝水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
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文,总述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
2.文本解读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王羲之)导学案配详细答案

《兰亭集序》(王羲之)导学案配详细答案一、字音。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癸丑会稽修禊清流激湍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晤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曾不知老之将至感慨系之矣若合一契临文嗟悼齐彭殇为妄作曾几何时曾经沧海难为水曾祖母系鞋带维系名誉所系悼唁二、字形。
请选出字形有误的词语并改正。
无稽之谈滑稽锲而不舍修禊契合契约湍急壶觞驰骋招聘会晤遗骸嗟叹不食嗟来之食掉念三、找出下面句子里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四、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少长贤集2、一觞一咏3、引以为流觞曲水4、足以极视听之娱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五、一词多义。
1、次(1)列坐其次(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引次江北(《赤壁之战》)2、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1)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2)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由上往下看(3)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huang心神不定貌)兮浩歌。
(《楚辞九歌》)面对(4)太后临大病,不自顾而念兆民(《东观汉记》)碰上,逢着(5)临阵磨枪临阵脱逃到了(6)临摹对照书画范本摩习4、一(1)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5、期(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6、致(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罗敷前致辞(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招引,招致7、极(1)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8、是(1)是日也,天朗气清(2)觉今是而昨非(1)群贤毕至(2)毕业六、重点实词虚词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列坐其次。
3、品类之盛4、所以游目骋怀5、足以极视听之娱。
6、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导学案答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答案一、初步感知4.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1-2)记叙兰亭盛况;(3)抒发人生感慨;(4)交代作序目的。
二、第一、二自然段研究1( 全( 年少和年长的人) (高高的)深藏内心的感情(仰首观览) 乐趣 )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仰望宇宙天空广大无边,低头俯看观察万物品类大兴盛繁茂,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3.内容理解:(1)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记述兰亭盛会的?第一段:(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第四句:宴饮之乐。
)第二段:(第一句:天气。
第二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2)这段文字表达方式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描写抒情,叙议结合。
如叙描结合“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
”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三、第三自然段研究1(兼词)(通“晤”对面交谈)(就着)(通“取”)(以前)(时间很短)。
)(寿命长短)(注定)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有时倾吐志趣抱负,在家里跟朋友促膝交谈;有时借外物寄托情怀,不受约束地放纵生活。
3、内容理解:(1)、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2?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4.自主检测:(3)D (4) D四、第四自然段研究1一起) (明白、理解(把……当作一体)( 把……等同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本来认为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看待也是虚妄的。
《兰亭集序》导学案带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序文的特点。
(2)学习一二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言知识。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
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
稽山阴。
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
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
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2、古汉语知识梳理
(1)注音
岁在癸丑会稽修禊事也清流激湍流觞游目骋怀 .......
(2)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引以为流觞曲水 ....
所?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砍一?..
(3)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映带左右 ....
所以游目骋怀, ..
(4)古汉语句式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文嗟()悼: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2、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今:
是日也
古:今:
向之所欣
古:今:
3、句式判断
1)死生亦大矣。()
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志一也。()
4)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6)悟言(于)一室之内。 ()
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 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 之存火,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 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 “岂不痛哉!”
1、字词略
2、古:旁边,水边。今:次序。
古:这。今:判断词。
古:过去,以前。今:方向。
3、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省略句、省略句
4、极:
一:把……看作什么一样。数词活用作动词
齐:
1、 “信可乐也。”乐
2、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与贤人交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 湍,映带左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环境优美,活动高雅)/“天 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俯察”,“足以极视听之娱”。
三、基础知识导学
(一)、文学常识
1、有关序跋”
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序” 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2、 《兰亭集序》作者,字,(时期)琅邪临沂人。
有之称
(二八朗读课文,掌握下列重点词句:
1、给加点字注音,并翻译词句
会墮( )山
癸()丑:
修禊():
(二)
1、 岂不痛哉!”痛
2、第二段中,由“乐”转“痛”:“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低头抬头之间,一辈 子就过去了)(中心句,接上启下)。“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暂得快然”“所 之” “既倦向之所欲”,“不能兴怀”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 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 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
主义。
四、巩固提高
(一)、名句默写
1、俯察品类之盛。2、齐彭殇为妄作。3、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
4、天朗气清
(二)翻译(略)
五、拓展练习环节
(三)读课文3段,思考:
1、三寻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寻找关键词句作答。
2、三议这种感情从何而来?
四、巩固提高
(一)、名句默写
1、仰观宇宙之大,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 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
4、 是日也,惠风和畅。
(二)翻译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三)
1、“悲夫! ”悲“
2、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 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 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但是,作者在文中写出了相反的看法。“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亡作”表 达了作者的生死观:悲来自于对生死问题的看重,因为人生苦短,时不我待,因 此要珍惜人生,乐观进取。否定了糊涂名士们“一死生”“齐彭殇”的玄理虚无
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 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 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 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4、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五、拓展练习
本文语言的简洁优美是一大特色,请学以致用,使用本文中的词语,结合自 己对文章的感悟,写一首小诗
参考答案
1、叙、弓I、引言、前言
2、王羲之、逸少、东晋、“书圣”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 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 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 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 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 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 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在这里极力 抒发了生之快乐。
4、词类活用
(1)、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
(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齐:
三、
研读分析文本,培养从文本中找关键词句解读文本的能力。
(一)读第1段,思考:
1、一寻“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在文中寻找关键词句作答。
2、一议这种感情从何而来?
(二)读课文2段,思考:
1、二寻文章前面写乐,这里感情突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关键词句作答。
《兰亭集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及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体会作者“乐-痛-悲”的情感历程。
3、体会作者感叹人生苦短、时不我待较为积极的人生观。
4、积累本文的优美词句,并尝试运用。
二、时代背景导读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 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 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