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导学案及答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答案

习俗和写作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消灾除凶,到水边嬉 游,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 羲之和谢安、孙绰等社会名士41人至此修禊。一 群名人雅士,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臵于 清流之上,顺水任游,停于谁前,则赋四、五言 诗各一首,否则罚酒。据载,王、谢、孙等11人各 成诗两首,另有郗昙等15人各成一首,余人诗不 成,罚酒三巨觥,共成诗37首,合为《兰亭集》, 由王作序325字,以记之。
☆感慨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乐
☆时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时节难得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聚地清雅 ☆事由:修禊事 欢欣之事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名士相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环境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优美 ☆活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诗酒相聚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气候宜人 ☆感慨: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悦目赏心
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时人 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
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千 古 同 悲
本文的写作意图?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Hale Waihona Puke 良辰 美景 赏心 悦事命 运 难 测
人 生 苦 短
千 古 同 悲
乐 痛
悲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
死 生 亦 大 矣
学习第四段
疏通字词 兴: 一: 齐: 致:
引起 嗟悼: 叹息、哀伤 把 看做一样,数词用作动词 把 看做相等,形容词用作动词 情趣、情致 喻: 明白
······ ······
未尝: 置于否定词前,成双重否定,委婉 的表示肯定。
虽: 即使 所以: 表原因
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9【案例背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立意不凡。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本案例分析本课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对于文言文教学,一般都以讲解为主,不太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的重点就是要求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虽然稍显枯燥,但是学生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故而课堂效果也挺好。
但这种讲解却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精彩和美,故而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试图改变文言文的一般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案例细节】一、朗读教学设计: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齐读,讨论解决预习中有疑问的词句。
3、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个人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5、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
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答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学生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脱稿说出重点文学常识;2.扎实掌握第一部分(一、二段)中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并懂得大意;3.理解作者的写作缘由和第一部分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课前自学】预习指要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第一部分中的疑难字词,并懂得大意;3.反复朗读课文,力争流畅;4.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和背景介绍,并记住重点;5.完成下面的预习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探究题。
知识链接(一)解题(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
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
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
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
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背景(有助于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时期人们从汉代儒教统治的礼法束缚下解脱出来,生活上人格上崇尚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他们发现了自然山水之美,欣赏自然山水,并且由实入虚,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的“溟涨无端,虚舟有超越”均是歌吟山水、崇尚自然之作;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也已经包含在晋人对山水美的发现之中了,当时画家宗炳云就说过“山水质有而趣灵”。
兰亭集序导学案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4、期(jī)年之后
5、、君与家君期日中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以之兴怀暮春之初
4、文体知识
文体“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诵读】
这篇文章要求背诵,学习古文也重在诵读,感受文章的意境。
学习与探究:
(一)学生听录音朗读,正字音,重在聆听感悟。
给下列字注音
癸( guǐ)丑修禊( xì)流觞( shāng )游目骋( chěng )怀趣( qǔ)舍万殊齐彭殇(shāng)会稽(kuài)感慨系之(xì)
难点:深刻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正确积极地看待生死问题。
关键: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预习与检测: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导学目标】一、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
二、导学方法:学案引导,朗读背诵,评论鉴赏三、知识链接(一)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二)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
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三)写作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8.《兰亭集序》导学案

8.《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重点难点】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学法指导】1.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3.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知识衔接】1.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本文是一篇书序。
东晋穆帝水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
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文,总述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
2.文本解读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王羲之)导学案配详细答案

《兰亭集序》(王羲之)导学案配详细答案一、字音。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癸丑会稽修禊清流激湍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晤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曾不知老之将至感慨系之矣若合一契临文嗟悼齐彭殇为妄作曾几何时曾经沧海难为水曾祖母系鞋带维系名誉所系悼唁二、字形。
请选出字形有误的词语并改正。
无稽之谈滑稽锲而不舍修禊契合契约湍急壶觞驰骋招聘会晤遗骸嗟叹不食嗟来之食掉念三、找出下面句子里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四、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少长贤集2、一觞一咏3、引以为流觞曲水4、足以极视听之娱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五、一词多义。
1、次(1)列坐其次(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引次江北(《赤壁之战》)2、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1)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2)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由上往下看(3)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huang心神不定貌)兮浩歌。
(《楚辞九歌》)面对(4)太后临大病,不自顾而念兆民(《东观汉记》)碰上,逢着(5)临阵磨枪临阵脱逃到了(6)临摹对照书画范本摩习4、一(1)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5、期(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6、致(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罗敷前致辞(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招引,招致7、极(1)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8、是(1)是日也,天朗气清(2)觉今是而昨非(1)群贤毕至(2)毕业六、重点实词虚词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列坐其次。
3、品类之盛4、所以游目骋怀5、足以极视听之娱。
6、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导学案带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序文的特点。
(2)学习一二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言知识。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
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
稽山阴。
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
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
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2、古汉语知识梳理
(1)注音
岁在癸丑会稽修禊事也清流激湍流觞游目骋怀 .......
(2)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引以为流觞曲水 ....
所?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砍一?..
(3)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映带左右 ....
所以游目骋怀, ..
(4)古汉语句式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复习目标】1.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知识积累】一、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趣舍万殊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列坐其次 (2)是日也 (3)向之所欣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极视听之娱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四、解释加点的词语 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 修竹:3. 列坐其次: 4. 所以游目骋怀: 5. 极视听之娱: 6. 信可乐也:7.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8.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9.趣舍万殊: 10. 欣于所遇:11. 快然: 12. 曾不知老之将至: 13. 及其所之既倦: 14. 感慨系之: 15. 向之所欣: 16. 以之兴怀: 17. 昔人兴感之由: 18. 临文嗟掉:19. 喻之于怀: 20.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1.其致一也:五、一词多义之①所之.既倦 ②以之.兴怀 ③夫人之.相与 ④极视听之.娱 所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或因寄所.托 ③录其所.述 一①若令一.契 ②其致一.也 ③因知一.死生为虚诞 ④一.觞一咏 夫①悲夫. ②夫.人之相与 六、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①死生亦大矣。
②欣于所遇一、翻译下列句子(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默写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
2、此地有,;又有,,,列坐其次。
3、虽无,一觞一咏,亦。
4、是日也,,,,,所以,,信可乐也。
5、夫人之相与,,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
6、虽,,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7、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8、况,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三、课外文段拓展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
父肃,魏廷尉卿。
轨少好学,有行检。
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
迁卫州治中。
隋高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
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之物(机杼:织布机。
机杼之物:指劳作得来的东西。
)不愿侵人。
汝等宜以为诫。
”在州四年,考绩连最。
持节使者合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
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
”轨受而饮之。
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
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
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
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
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安抚聚合各族人民),甚有恩惠。
寻除寿州总管长史。
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
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
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
子弘安、弘智,并知名。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清苦:守贫刻苦B、在州四年,考绩连最考绩:考试成绩C、访禾主酬直而去酬直:偿付价值D、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改操:改变品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框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BCD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是()A、隋高祖受禅,(高祖)转齐州别驾。
B、公清若水,(百姓)请酌一杯水奉饯。
C、其左右马逸入田中,(轨)暴人禾。
D、轨于是劝课人吏,(轨)更开三十六门。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汝等宜以为诫——你们应该把我的话作为告诫。
b)水火不与百姓交——像水和火一样不和百姓交往。
c)轨驻马待明——赵轨停下马等着看明白。
d)人赖其利——人们都依赖这个水利设施。
5、下面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轨廉政作风的一组是:()①意者非机杼之物,不愿侵人。
②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③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
④抚缉萌夷,甚有恩惠。
⑤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⑤D、④⑤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赵轨少年好学有操行。
隋朝时任齐州别驾,他把掉在己家的桑葚归还邻人,并借此教导儿子不侵占非劳作所得之物。
在任四年,政绩很好。
b)隋高祖征召赵轨入朝为官,百姓感其清正以杯水为他饯行。
在京师他奉诏令参与政事。
后被任命原州总管司马。
c)一次夜行时赵轨的马跑入农田,踏坏了百姓的庄稼,他查找到庄稼主人偿付了钱。
此事在原州百姓官吏间产生了示范效果。
d)赵轨后升硖州刺史,他对百姓非常好。
后任寿州总管长史,他鼓励督促人们和官吏一、素材积累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
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
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人。
祖居琅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南迁后,定居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遂为绍兴人。
王羲之故居位于绍兴城内蕺山脚下的戒珠寺。
在绍曾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
在他任职期间,薄功名利禄,为人耿直,关心百姓疾苦,是一个务实为民的清官。
同时时常以作书养鹅为乐。
晚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卒年59岁,葬于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
羲之生七子,均有书名。
幼子献之得羲之真传,书法不下乃翁,世称“小王”。
王羲之7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叔父五广,勤学苦练,后又遍学李斯、钟繇、蔡邕、张昶等书法家,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自成一体。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据说在梁武帝曾收集他书一万五千纸,唐太宗遍访王书,得三千六百纸,到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纸。
现传世墨迹,寥若晨星,真迹无一留存。
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他的行书名品《快雪时晴帖》唐钩填本,现为台湾故宫慱物院收藏。
《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帖》与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并为稀世之宝,合称“三希(稀)”,乾隆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
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
明·文征明《兰亭雅集图》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
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
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
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
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
如出现的20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题《兰亭》诗中便说:“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拟。
”。
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在唐太宗之前,王羲之书法就为人称道梁萧衍《古今书人评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王羲之得享天下盛名与唐太宗的推崇备至不无关系,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唐太宗亲为王羲之作传云:“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心摹手追,此人而已。
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
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