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30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8页)-最新教学文档

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学习目标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了解文章涉及的深广的人文背景学习重难点1、对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一、艺海拾贝1、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作为中学生应当有所了解,请利用图书或网络,从生平、思想、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查找资料,摘录在下面。
2、从生平、代表作品和写作托尔斯泰传记缘由方面搜集斯蒂芬·茨威格的资料,摘录在下面。
二、初读标疑1、读准下列加点汉字的音或完成四字短语填空。
黝.()黑滞.()留禁锢.()甲胄.()锃.()亮炽.()热广袤.()长髯.()粲.()然一绺.()()制()造藏()纳()郁郁()欢()立()群正()危坐()首()眉()诚()诚()无可()疑()然失色广()无()2、解释下列词语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三、复读感知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这篇课文尽管是肖像描写,但内涵丰富,有些地方需要阅读一些背景资料,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要有所了解,这样才更有助于你理解课文,完成学习任务呦!1、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请同学们细致地阅读一遍课文,相信你一定能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吧。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重点描写其。
第4段,写托尔斯泰。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
第6段,写托尔斯泰。
三、细读探究1、细读课文,按照要求进行批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 (2)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音正字2、解释课文重点词语。
3、了解课文基本文学常识4、品析语言,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描写形貌的手法;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的细致的刻画,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预习,完成《导读评价单》上的练习题。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感悟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文常简介: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2018年秋部编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7 列夫·托尔斯泰 主课件配套教案

7 列夫·托尔斯泰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2、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创作情感。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在合作交流中探讨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努力关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人们,要积极从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汲取自己前行的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
【教学难点】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联想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托尔斯泰背景资料:托尔斯泰,俄国作家。
出身名门贵族。
自小酷爱文学和哲学。
在大学时代,他接触到平民出身的同学。
退学后,回到庄园,他企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为农民子弟兴办学。
1851年,赴高加索服军役。
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优秀品质。
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
二、作者简介:茨威格,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伟大的悲剧》、《罗曼·罗兰》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我们学过他的传记作品《伟大的悲剧》三、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脸颊.jiá 黝.黑yǒu 粗糙.cāo崎.岖qí 平庸.yōng 滞.留zhì 愚钝.dùn器宇.yǔ 蒙昧.mèi 酒肆.sì缰.绳jiāng 轩.昂xuān 胆怯.qiè藏污纳垢.gòu 鹤.立鸡群hè 正襟.危坐jīn 诚惶.诚恐huáng 入木三分.fēn犀.利xī 侏儒..gān gà 一绺.liǔ穹.顶qióng 锃.亮zèng ..zhūrú 尴尬盎.然àng 黯.然àn 禁锢.gù颔.首低眉hàn广袤.无垠.mào yín 粲.然càn理解词义器宇: 气概,风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dc0531f3453610661fd9f400.png)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7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文中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揣摩其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1.诵读,学习细腻、夸张而又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2.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

7.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过程环节二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
作者在这里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的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作者不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环节三合作一、深层探究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这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带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有什么不合适”。
总之,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说说其作用。
(此处可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语句,探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新人教版

7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文中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揣摩其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1.诵读,学习细腻、夸张而又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2.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新人教版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大量篇幅都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尤其是眼睛进行了描写,因此,学习本文要重点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而这些描写的唯一目的就是揭示他的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
因此,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有必要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
同时,以本课为例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在19 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
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
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2、检查预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锃亮、甲胄、粲然、盎然(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2018年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

7* 列夫·托尔斯泰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及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学习人物刻画方法。
讲授法、点拨法、朗读法、复述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
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
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其主要作品有《成功的秘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狼子野心》,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2.人物介绍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使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胡髭.(zī) 黝.黑(yǒu) 一绺.(liǔ) 藏污纳垢.(gòu)粗糙.(cāo) 禁锢.(gù) 酒肆.(sì) 颔.首低眉(hàn)尴尬..(gān gà) 犀.利(xī) 锃.亮(zèng) 满含粲.然(càn)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等。
其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描摹。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
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同年9月,茨威格随同奥地利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
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托尔斯泰》。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儿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1,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2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解析】1.作者刻意强调托尔斯泰相貌的“平淡无奇”,是为了突出他的思想。
2.此处的几个画线句子抓住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细致刻画,毫不避讳,展示出他的容貌毫无美感可言。
【段析】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部表情。
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3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
对他来说。
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
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还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
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
4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
再看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
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
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
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5【解析】3.将“天才灵魂”与“土头土脑”作对比,越强调他“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就越能衬托出其平淡的外表下的“天才灵魂”。
4.从穿戴和职业两方面来说明托尔斯泰的相貌平平。
选取托尔斯泰的日常生活画面,从多角度举例说明他的普通。
5.画线句从多角度展示出托尔斯泰普通的一面,意在说明托尔斯泰虽出生在贵族家庭,却心系民众,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
【段析】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
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
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
6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7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
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
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
8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
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9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10【解析】6.崇拜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到的托尔斯泰形成巨大的反差。
7.对拜访者的神态、心理进行刻画,意在突出托尔斯泰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8.亲眼见到的托尔斯泰,与上文心目中的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
9.采用心理描写进一步突出来访者的失望。
10.“疑惑”“惊讶”“尴尬”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来访者失望的心理。
【段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来访者失望。
同时又是过渡段,自然过渡到下一段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
第一部分: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比喻夸张,巧妙运用。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
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
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强烈的印象。
之所以能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作者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妙用。
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加突显他的形貌特征。
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我们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寓意深刻、韵味无穷。
2.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运用:平庸丑陋的外貌,反衬犀利深刻的灵魂。
托尔斯泰是作者崇拜的艺术大师,可是他却用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自己崇拜的伟人平庸粗陋的一面,外貌平庸甚至丑陋,与普通人毫无二致。
可联系全文我们就会发现,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的精美绝伦。
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欲扬先抑,使托尔斯泰的眼睛给人留下了强烈深刻的印象。
3.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表达效果: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托尔斯泰的一天(节选)茨威格快到村头时,他的脸色再次阴沉下来。
他一直用内行的眼光察看着四野。
他来到自家田地中间,这块地没有管好,围栏坏了,木条子可能被拿去烧火了,田地还没有犁过。
他气呼呼地赶往小木屋,想要质问这件事。
只见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赤着双脚的农妇诚惶诚恐地出现在门口,三个赤身露体的孩子,怯生生地拽着她的裙角,远处第四个孩子躺在一片狼藉的茅棚里啼哭不止。
他双眉紧蹙,盯着她问,这儿为什么搞得一塌糊涂的。
农妇断断续续说了一大堆话。
她的丈夫因为偷木料坐牢已经六个星期了。
他不在家,叫她有什么办法料理这些事呀?她家男人身强力壮,干活勤快,因为吃不饱才犯法的。
这些情况,老爷您是知道的,收成不好,税又重,交租又有困难。
孩子们看见自己的妈妈声泪俱下,也哇地一下,放开嗓子哭作一团。
托尔斯泰为了不让她没完没了地诉说下去,就递给她一些钱,赶忙逃离此地。
他闷闷不乐,原先那份心情早巳不见踪影。
“原来这就是发生在我的田产上的事,噢,不是我的田产,而是被我擅自转给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的田产。
我为何总是像个懦夫一样仰仗于妻子、诿过于妻子呢?我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她,其实不过是欺骗世人的一场闹剧而已。
先是我本人靠剥削农民养活自己,后来我的家人又继续从这些穷光蛋那里榨取财富。
我知道得很清楚,我住的这幢翻修的新屋,每块砖都凝聚着这些农奴的汗水,他们的血肉,他们的辛劳都化作了垒屋的石块.我有什么权利把本不属于我的东西,把农民耕种的本不属于我的东西,把农民耕种的土地分赠给我的老婆和孩子呀?你真丢人,列夫·托尔斯泰,你用上帝的名义,天天鼓吹正义,与此同时,邻人们的悲惨遭遇随处可见,就发生在你的窗前!”他骑着马穿行通往庄主宅邸的门廊石柱时满面悲愤。
两个身着号衣的马夫奔上前来,一个牵住马缰,另一个扶他下马。
“我的奴隶呀。
”他对自己嘟哝了一句。
(选自《三作家》,有改动)。